雷霆收网,南北两地的捷报如同两道强光,刺破了笼罩帝国已久的厚重阴云。然而,光芒之下,显露的并非朗朗乾坤,而是盘根错节、深埋于帝国根基之下的狰狞根蔓。
长安,两仪殿。
弥漫的血腥气似乎尚未完全散去。李渊坐在龙椅上,面前御案上摆放着从扬州六百里加急送回的、第一批最重要的证物样本:那些描绘着黑袍异人图案的卷轴、几支闪烁着符文的“破邪弩箭”、以及那份烧焦了一半、写着“影巢·京”代号的密信。
他的脸色阴沉得可怕。扬州行动的成果越大,就越发反衬出敌人渗透之深、图谋之巨!窃取军械、私研邪器、贪墨国帑、甚至可能直接资助西域妖人!这已非寻常贪腐或谋逆,而是彻头彻尾的叛国!是欲倾覆大唐社稷!
而“影巢·京”这四个字,更是像一根毒刺,狠狠扎在他的心头。京!果然在京城!就在他的眼皮子底下!
“李君羡!”李渊的声音因极度压抑的愤怒而显得有些嘶哑。
“臣在!”李君羡风尘仆仆,他从扬州押送首批要犯和证物星夜兼程赶回,眼中布满血丝,却依旧锐利。
“张婕妤那条线,查得如何了?那个灰衣人,开口了吗?”
李君羡面色一黯:“陛下,臣有负圣望。臣等连夜审讯绮兰殿一干人等,多数宫人只知奉命行事,不明就里。唯有张婕妤那名心腹宦官,熬刑不过,吐露些许线索。言及与他联络之上线,并非宫中之人,而是一自称‘京畿道人’的神秘男子,每次会面皆在不同地点,手段极其诡秘。至于那灰衣人……”他顿了顿,语气沉重,“臣等看守严密,卸其下颌,搜遍全身,然其竟能引动体内预设之邪术禁制,自焚而亡,瞬间化为焦炭,未能拷问出只言片语。”
又死了!李渊一拳砸在御案上!这些邪徒,对那“锁链玄鸟”的恐惧竟至于斯!宁可以如此惨烈的方式自我毁灭!
“京畿道人……”李渊咀嚼着这个代号,目光再次落在那份“影巢·京”的密信上,“好一个‘京畿道人’!好一个‘影巢·京’!这是告诉朕,贼巢就在朕的脚下,贼首或许就是朕每日可见的某位‘道人’!”
道人之称,可指道士,也可泛称某些有修为或有身份之人,范围极广,却又模糊不清。
“陛下,”房玄龄出列,面色凝重,“如今看来,扬州‘通济柜坊’虽为重要财源与据点,却并非核心。真正运筹帷幄、发号施令之中枢,必在长安。其能调动如此资源,渗透宫廷漕运,非位高权重、且能轻易掩饰巨额资金与物资流动者不能为。臣以为,当从三方面着手:其一,严查所有与‘通济’有异常资金往来之京官勋贵;其二,甄别京中所有道观、乃至与方术之士往来密切之官员;其三,重新彻查近年来所有经手军械制造、调拨之衙门及官员!”
杜如晦补充道:“房相所言极是。此外,臣以为,或可从此批被窃军械入手。如此大批量的破邪弩箭,其制造、符文铭刻、乃至调拨出库,必经多重手续,必有记录可查!顺此线索,或能直捣黄龙!”
“准!”李渊立刻下令,“着刑部、大理寺、御史台,联合组成办案堂署,就依玄龄、克明所议,给朕彻查!凡有嫌疑者,无论其品阶爵位,一律先行停职审查!兵部、工部,全力配合,调取所有相关档案记录!”
这是一场针对长安顶层权力圈的巨大风暴的前奏!殿内众臣皆感到一股山雨欲来的窒息感。
然而,就在李渊欲挥动利剑,斩向那最深根蔓之时,朝堂之上,异样的声音却悄然响起。
退朝之后,侍中陈叔达与几位世家出身的老臣,并未立刻离去,而是聚在一起,低声议论,面露忧色。
次日,一份由数位重臣联名的奏疏便呈到了李渊案头。奏疏并未直接反对查案,而是言辞恳切地劝谏陛下“宜稳不宜急”,“牵涉过广,恐伤国本”,“宜明正典刑,然亦需顾及朝局稳定”,甚至隐晦地提及“恐有小人借机倾轧,构陷忠良”。
紧接着,宗正卿李神通也私下求见,言语间透露出部分宗室成员的不安,担心这场风暴会无差别地席卷整个贵族阶层。
李渊看着奏疏,听着劝谏,心中冷笑。他岂能不知这些人的心思?无非是怕火烧到自己身上,或是其家族利益与那“通济柜坊”有所牵连,此刻兔死狐悲罢了!
“忠良?”李渊将那份奏疏冷冷掷于一旁,“若与叛国逆贼勾结、窃取军资、谋害储君者也算忠良,那我大唐还有何忠良可言?!告诉他们,朕意已决!此案必查到底!谁再妄言求情,以同党论处!”
皇帝的强硬态度,暂时压下了朝堂的杂音,但水面下的暗流,却愈发汹涌。一股无形的阻力,开始在各个查案环节显现:档案调阅变得迟缓,相关人员回忆变得模糊,甚至开始出现一些针对办案人员的匿名攻讦和谣言。
与此同时,东宫传来消息,在剔除紫兰花露药引、由副使王太医全力救治下,太子李承乾的高热终于渐渐退去,虽然依旧极度虚弱昏迷,但性命似乎暂时保住了。
这个消息,总算让弥漫宫廷的悲戚紧张气氛缓和了一丝。李渊和长孙皇后稍感安慰,但经此一事,父子之间、君臣之间那原本就存在的裂痕,已难以弥补。
而在这场席卷朝野的风暴中,有一个人,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和机遇。
那就是魏王李泰。他本就因李承乾病重而心思浮动,如今见李承乾虽未死却也元气大伤,储位摇摇欲坠,而楚王李恪又远在扬州,自己似乎成了最有利的竞争者,不禁喜上心头。他府中的幕僚也纷纷献策,建议他此时更应低调谨慎,静观其变,甚至可主动向皇帝示好,表现孝心与兄友弟恭,以博取好感。
然而,李泰并不知道,他府中一位负责采买的内侍,早已被百骑司列入了监控名单。只因这名内侍的一个远房表亲,就在“通济柜坊”长安分行担任一个小小的账房,虽职位低微,却在资金流水上发现了一些难以解释的、与魏王府用度有关的微小异常。这条看似不起眼的线,尚未引起重视,却已被记录在案。
扬州方面,善后与深挖工作仍在继续。
在魏徵的坐镇指挥下,对“通济柜坊”及其关联产业的清算全面展开。更多触目惊心的罪证被挖掘出来:与西域、吐蕃甚至更遥远国度的秘密贸易记录(包括禁运物资);向朝中多位官员行贿的详细账册;甚至还有几份试图利用漕运船只夹带、秘密运往长安某些特定地址的“特殊货物”清单,货物名称语焉不详,只以代号相称。
“看来,他们往长安输送的,不仅仅是金银。”魏徵对刘仁轨沉声道,“这些‘特殊货物’,恐怕就是百汊湾工坊的产品,或是更重要的东西。必须立刻将这些地址清单呈送陛下!”
刘仁轨点头:“已安排八百里加急送出。此外,我军在清理永丰仓时,于灰烬中发现了一块未被完全烧毁的腰牌残片,似乎是仓促间遗落。”
他呈上那块焦黑的木牌残片,上面只能模糊辨认出一个“裴”字,以及半个像是库房编号的印记。
“裴?”魏徵眉头紧锁。这可是一个大姓,京中姓裴的高官显贵可不在少数。这会是巧合吗?还是又一个指向最终黑手的线索?
扬州的风暴暂歇,但由此产生的巨大漩涡,正携带着无数致命的线索和疑问,汹涌地卷向长安,与那里的暗流汇合,即将形成一场足以颠覆一切的惊涛骇浪。
根蔓已显踪,虽未全然明朗,但其狰狞的轮廓,已足以让人不寒而栗。
        长安,两仪殿。
弥漫的血腥气似乎尚未完全散去。李渊坐在龙椅上,面前御案上摆放着从扬州六百里加急送回的、第一批最重要的证物样本:那些描绘着黑袍异人图案的卷轴、几支闪烁着符文的“破邪弩箭”、以及那份烧焦了一半、写着“影巢·京”代号的密信。
他的脸色阴沉得可怕。扬州行动的成果越大,就越发反衬出敌人渗透之深、图谋之巨!窃取军械、私研邪器、贪墨国帑、甚至可能直接资助西域妖人!这已非寻常贪腐或谋逆,而是彻头彻尾的叛国!是欲倾覆大唐社稷!
而“影巢·京”这四个字,更是像一根毒刺,狠狠扎在他的心头。京!果然在京城!就在他的眼皮子底下!
“李君羡!”李渊的声音因极度压抑的愤怒而显得有些嘶哑。
“臣在!”李君羡风尘仆仆,他从扬州押送首批要犯和证物星夜兼程赶回,眼中布满血丝,却依旧锐利。
“张婕妤那条线,查得如何了?那个灰衣人,开口了吗?”
李君羡面色一黯:“陛下,臣有负圣望。臣等连夜审讯绮兰殿一干人等,多数宫人只知奉命行事,不明就里。唯有张婕妤那名心腹宦官,熬刑不过,吐露些许线索。言及与他联络之上线,并非宫中之人,而是一自称‘京畿道人’的神秘男子,每次会面皆在不同地点,手段极其诡秘。至于那灰衣人……”他顿了顿,语气沉重,“臣等看守严密,卸其下颌,搜遍全身,然其竟能引动体内预设之邪术禁制,自焚而亡,瞬间化为焦炭,未能拷问出只言片语。”
又死了!李渊一拳砸在御案上!这些邪徒,对那“锁链玄鸟”的恐惧竟至于斯!宁可以如此惨烈的方式自我毁灭!
“京畿道人……”李渊咀嚼着这个代号,目光再次落在那份“影巢·京”的密信上,“好一个‘京畿道人’!好一个‘影巢·京’!这是告诉朕,贼巢就在朕的脚下,贼首或许就是朕每日可见的某位‘道人’!”
道人之称,可指道士,也可泛称某些有修为或有身份之人,范围极广,却又模糊不清。
“陛下,”房玄龄出列,面色凝重,“如今看来,扬州‘通济柜坊’虽为重要财源与据点,却并非核心。真正运筹帷幄、发号施令之中枢,必在长安。其能调动如此资源,渗透宫廷漕运,非位高权重、且能轻易掩饰巨额资金与物资流动者不能为。臣以为,当从三方面着手:其一,严查所有与‘通济’有异常资金往来之京官勋贵;其二,甄别京中所有道观、乃至与方术之士往来密切之官员;其三,重新彻查近年来所有经手军械制造、调拨之衙门及官员!”
杜如晦补充道:“房相所言极是。此外,臣以为,或可从此批被窃军械入手。如此大批量的破邪弩箭,其制造、符文铭刻、乃至调拨出库,必经多重手续,必有记录可查!顺此线索,或能直捣黄龙!”
“准!”李渊立刻下令,“着刑部、大理寺、御史台,联合组成办案堂署,就依玄龄、克明所议,给朕彻查!凡有嫌疑者,无论其品阶爵位,一律先行停职审查!兵部、工部,全力配合,调取所有相关档案记录!”
这是一场针对长安顶层权力圈的巨大风暴的前奏!殿内众臣皆感到一股山雨欲来的窒息感。
然而,就在李渊欲挥动利剑,斩向那最深根蔓之时,朝堂之上,异样的声音却悄然响起。
退朝之后,侍中陈叔达与几位世家出身的老臣,并未立刻离去,而是聚在一起,低声议论,面露忧色。
次日,一份由数位重臣联名的奏疏便呈到了李渊案头。奏疏并未直接反对查案,而是言辞恳切地劝谏陛下“宜稳不宜急”,“牵涉过广,恐伤国本”,“宜明正典刑,然亦需顾及朝局稳定”,甚至隐晦地提及“恐有小人借机倾轧,构陷忠良”。
紧接着,宗正卿李神通也私下求见,言语间透露出部分宗室成员的不安,担心这场风暴会无差别地席卷整个贵族阶层。
李渊看着奏疏,听着劝谏,心中冷笑。他岂能不知这些人的心思?无非是怕火烧到自己身上,或是其家族利益与那“通济柜坊”有所牵连,此刻兔死狐悲罢了!
“忠良?”李渊将那份奏疏冷冷掷于一旁,“若与叛国逆贼勾结、窃取军资、谋害储君者也算忠良,那我大唐还有何忠良可言?!告诉他们,朕意已决!此案必查到底!谁再妄言求情,以同党论处!”
皇帝的强硬态度,暂时压下了朝堂的杂音,但水面下的暗流,却愈发汹涌。一股无形的阻力,开始在各个查案环节显现:档案调阅变得迟缓,相关人员回忆变得模糊,甚至开始出现一些针对办案人员的匿名攻讦和谣言。
与此同时,东宫传来消息,在剔除紫兰花露药引、由副使王太医全力救治下,太子李承乾的高热终于渐渐退去,虽然依旧极度虚弱昏迷,但性命似乎暂时保住了。
这个消息,总算让弥漫宫廷的悲戚紧张气氛缓和了一丝。李渊和长孙皇后稍感安慰,但经此一事,父子之间、君臣之间那原本就存在的裂痕,已难以弥补。
而在这场席卷朝野的风暴中,有一个人,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和机遇。
那就是魏王李泰。他本就因李承乾病重而心思浮动,如今见李承乾虽未死却也元气大伤,储位摇摇欲坠,而楚王李恪又远在扬州,自己似乎成了最有利的竞争者,不禁喜上心头。他府中的幕僚也纷纷献策,建议他此时更应低调谨慎,静观其变,甚至可主动向皇帝示好,表现孝心与兄友弟恭,以博取好感。
然而,李泰并不知道,他府中一位负责采买的内侍,早已被百骑司列入了监控名单。只因这名内侍的一个远房表亲,就在“通济柜坊”长安分行担任一个小小的账房,虽职位低微,却在资金流水上发现了一些难以解释的、与魏王府用度有关的微小异常。这条看似不起眼的线,尚未引起重视,却已被记录在案。
扬州方面,善后与深挖工作仍在继续。
在魏徵的坐镇指挥下,对“通济柜坊”及其关联产业的清算全面展开。更多触目惊心的罪证被挖掘出来:与西域、吐蕃甚至更遥远国度的秘密贸易记录(包括禁运物资);向朝中多位官员行贿的详细账册;甚至还有几份试图利用漕运船只夹带、秘密运往长安某些特定地址的“特殊货物”清单,货物名称语焉不详,只以代号相称。
“看来,他们往长安输送的,不仅仅是金银。”魏徵对刘仁轨沉声道,“这些‘特殊货物’,恐怕就是百汊湾工坊的产品,或是更重要的东西。必须立刻将这些地址清单呈送陛下!”
刘仁轨点头:“已安排八百里加急送出。此外,我军在清理永丰仓时,于灰烬中发现了一块未被完全烧毁的腰牌残片,似乎是仓促间遗落。”
他呈上那块焦黑的木牌残片,上面只能模糊辨认出一个“裴”字,以及半个像是库房编号的印记。
“裴?”魏徵眉头紧锁。这可是一个大姓,京中姓裴的高官显贵可不在少数。这会是巧合吗?还是又一个指向最终黑手的线索?
扬州的风暴暂歇,但由此产生的巨大漩涡,正携带着无数致命的线索和疑问,汹涌地卷向长安,与那里的暗流汇合,即将形成一场足以颠覆一切的惊涛骇浪。
根蔓已显踪,虽未全然明朗,但其狰狞的轮廓,已足以让人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