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深秋,天空显得格外高远,却透着一股肃杀的清冷。裴寂案引发的滔天巨浪,在皇帝强有力的掌控和边疆大捷的冲淡下,表面似乎逐渐平息。朝堂完成了初步清洗与新血注入,政务机器重新开始高效运转,仿佛一切都已重回正轨。
然而,真正的暗流,往往隐藏在平静的水面之下。
天牢最深处,阴冷潮湿,终年不见阳光。
裴寂蜷缩在铺着干草的角落里,曾经保养得宜的面容如今枯槁凹陷,唯有那双眼睛,偶尔睁开时,依旧闪烁着一种令人不安的、混合着讥诮与疯狂的光芒。连续的审讯并未能从他口中撬出更多关于“锁链玄鸟”的核心机密,他反复念叨的,始终是那句“陛下,您可知代价为何?”以及一些支离破碎、似咒非咒的呓语。
这日深夜,牢门外传来沉重而规律的脚步声,并非狱卒日常巡查的散漫。裴寂的耳朵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牢门上的小窗被打开,一双深邃冷静的眼睛向内望来。是李君羡。他并未带任何随从,只是独自一人,提着一盏昏黄的羊角风灯。
“裴寂。”李君羡的声音在幽闭的通道中回荡,显得格外清晰。
裴寂缓缓抬起头,咧开干裂的嘴唇,发出沙哑的笑声:“呵……是李统领啊……怎么,陛下……等不及了?要送老朽上路了么?”
李君羡面无表情:“陛下仁德,给你最后一次机会。‘锁链玄鸟’,究竟是何组织?首脑还有何人?在长安、在洛阳,还有哪些据点?说出你知道的一切,或可免你族中无知子弟之罪。”
“族中子弟?”裴寂嗤笑一声,仿佛听到了天大的笑话,“蝼蚁之辈,生死何足道哉……李统领,你跟在陛下身边,可见过……真正的‘黑暗’?”他的声音忽然变得飘忽诡异,“那并非人世之暗,而是……来自九幽之下,能吞噬星辰,湮灭光阴的……永恒之暗……‘玄鸟’……不过是祂展露的一鳞半爪罢了……陛下以为赢了?哈哈……哈哈……他只是……推开了另一扇门……一扇……通往毁灭的门……”
他的话语愈发癫狂,眼中闪烁着狂热与恐惧交织的异光。李君羡眉头紧锁,紧紧盯着他,试图分辨这其中有多少是疯话,多少是真相。
突然,裴寂猛地扑到牢门边,枯瘦的手指紧紧抓住栅栏,脸紧紧贴着缝隙,压得变形,他死死盯着李君羡,压低了声音,如同毒蛇吐信:“告诉你……告诉陛下……祂醒了……祂一直醒着……在终南山的矿脉深处……在洛阳的地宫之下……在所有人心底的欲望里……等着呢……等着盛宴开始……‘火克金’?哈哈……那只是开始……真正的‘湮灭’……是……”
他的话语戛然而止。
身体猛地一僵,瞳孔瞬间放大,仿佛看到了极致的恐怖景象。他张着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一股浓稠的、暗紫色的液体毫无征兆地从他的七窍中缓缓流出,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仿佛金属锈蚀又混合了腐花的怪异气味。
李君羡脸色骤变,厉声道:“来人!快开门!”
狱卒慌忙打开牢门。李君羡一个箭步冲进去,探其鼻息,已然气绝!尸体迅速变得冰冷僵硬,脸上凝固着极度惊骇的表情。
没有外伤,没有自尽的痕迹,仿佛某种预设的邪恶禁制在他即将吐露最关键秘密的瞬间被触发,或者……是某种远超凡人理解的力量,隔空夺走了他的性命。
李君羡面色阴沉如水。裴寂死了,带着他那未尽的、如同诅咒般的秘密。他最后的话,是疯子的呓语,还是绝望的警告?
翌日清晨,两仪殿。
李渊听取李君羡关于裴寂诡异死亡的禀报,久久沉默。他手指摩挲着龙椅的扶手,目光晦暗不明。
“湮灭?永恒之暗?”李渊冷哼一声,“装神弄鬼!即便真有邪神,朕乃真龙天子,受命于天,又何惧之有!”话虽如此,但他心中那根名为“锁链玄鸟”的刺,却因裴寂这诡异的死亡而扎得更深了。他挥了挥手,“死了便死了。其罪已明,按律,谋逆当戮尸枭首。但其既已伏诛,便免其身后之辱,寻一荒冢埋了便是。其族中,凡查实未涉核心逆案者,流徙岭南,遇赦不赦。”
他做出了看似宽大、实则彻底铲除裴氏政治影响力的决定。既展现了帝王“仁德”,又彻底清除了隐患。
“另外,”李渊补充道,“裴寂临死所言,荒诞不经,然亦不可不察。君羡,你亲自带一队百骑司好手,再探终南山矿洞,尤其是深处未曾仔细探查之地。让镇异司派几名好手随行。朕倒要看看,那下面到底藏着什么‘永恒之暗’!”
“臣遵旨!”李君羡领命而去。
朝堂之上,虽然裴寂已死,但其带来的影响远未结束。
空缺出来的官职正在快速填补,以房玄龄、杜如晦为首的秦王府旧臣话语权显着增强,新晋的寒门、山东、江南官员感恩戴德,充满干劲。但原有的某些势力,尤其是部分关陇门阀和李渊的一些老臣,则感到了一种被边缘化的失落和警惕。
一次关于如何处置裴寂名下没收的大量田产的廷议中,这种微妙的态度便显现出来。
户部尚书唐俭(原秦王府属臣,但亦出身官宦世家)提议:“陛下,裴逆田产甚广,若尽数没入官府,恐管理不善。臣以为,或可部分赏赐此次平逆有功之将士,部分发卖,充盈国库。”
侍中陈叔达却提出不同意见:“陛下,田产牵连甚广,骤然发卖或赏赐,恐引起地方豪强争夺,反生事端。老臣以为,不如暂由官府代管,租赁于农户,细水长流,亦显陛下恤农之心。”
这背后,实则隐含了对房杜等人借此机会进一步扩张其势力范围的担忧。
李渊将双方意见听在耳中,心中明了。他略一沉吟,决断道:“唐俭所言有理,将士有功,不可不赏。便取其三分之一,由兵部、吏部核定功绩,分赏将士。剩余三分之二,依陈叔达所议,由户部清丈登记,官督民办,租赋酌减,五年内不变。”
他再次展现了他的平衡术,既奖赏了功臣,又照顾了老臣的情绪,避免了政策的剧烈波动。群臣皆称陛下圣明。
退朝之后,李渊独留下魏徵。
“玄成,近日朝局变动,你观之如何?”李渊看似随意地问道。
魏徵直言不讳:“陛下,清洗逆党,擢拔贤能,乃固本之举,臣深以为然。然则,臣亦觉朝中似有暗流涌动。或有新进者急于事功,或有失意者心怀怨望。臣恐长此以往,非国家之福。为君之道,当如天无私覆,地无私载,赏罚分明,亦需广开言路,兼听则明,使新旧臣工,皆能竭诚效力,方是长治久安之基。”
李渊颔首,魏徵的话总是这般一针见血,提醒他不要偏听偏信。“玄成之言,朕记下了。如今逆首虽除,然天下之大,隐患犹存。朕需要如卿这般敢言之臣,时时警醒。”
离开两仪殿,李渊信步来到凌烟阁附近。这里悬挂着表彰功勋卓着之臣的画像。他在裴寂的画像前驻足片刻,画像上的裴寂,衣冠楚楚,笑容和煦,与天牢中那具形容枯槁、死状诡异的尸体判若两人。
“代价……”李渊低声自语,裴寂临死前的话又一次掠过心头。他甩了甩头,试图将这不祥的念头驱散。
就在这时,一名内侍匆匆而来,低声禀报:“大家,镇异司李淳风求见,言有要事,关于……袁监正。”
李渊精神一振:“宣!”
片刻后,李淳风快步走来,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却又有一丝兴奋:“陛下!师尊……师尊今晨似有转醒迹象!虽仍未清醒,但手指微动,口中再次重复了那几个词,且此次……更为清晰!”
“哦?他说了什么?”
“依旧是‘九重阙’、‘紫微偏’、‘影附凰翼’、‘火克金’、‘裴门深似海’……但此次,在说完之后,他极其艰难地……又吐出了两个字……”
“哪两个字?”李渊追问。
李淳风深吸一口气,压低声音:“……‘地宫’!”
地宫!
李渊瞳孔骤然收缩。裴寂临死前,也提到了“洛阳的地宫”!
袁天罡的谶语与逆魁死前的疯话,竟然在此刻诡异地重合了!
难道裴寂所言,并非全是疯癫?那所谓的“永恒之暗”,真的隐藏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地宫”之中?
余烬未冷,迷雾再起。看似平静的局面下,更深的黑暗似乎正在涌动。李渊望着远处巍峨的宫阙,目光变得无比锐利。
“传令洛阳屈突通,加派人手,给朕仔细搜!就算把紫微城翻过来,也要找到那‘地宫’入口!”
        然而,真正的暗流,往往隐藏在平静的水面之下。
天牢最深处,阴冷潮湿,终年不见阳光。
裴寂蜷缩在铺着干草的角落里,曾经保养得宜的面容如今枯槁凹陷,唯有那双眼睛,偶尔睁开时,依旧闪烁着一种令人不安的、混合着讥诮与疯狂的光芒。连续的审讯并未能从他口中撬出更多关于“锁链玄鸟”的核心机密,他反复念叨的,始终是那句“陛下,您可知代价为何?”以及一些支离破碎、似咒非咒的呓语。
这日深夜,牢门外传来沉重而规律的脚步声,并非狱卒日常巡查的散漫。裴寂的耳朵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牢门上的小窗被打开,一双深邃冷静的眼睛向内望来。是李君羡。他并未带任何随从,只是独自一人,提着一盏昏黄的羊角风灯。
“裴寂。”李君羡的声音在幽闭的通道中回荡,显得格外清晰。
裴寂缓缓抬起头,咧开干裂的嘴唇,发出沙哑的笑声:“呵……是李统领啊……怎么,陛下……等不及了?要送老朽上路了么?”
李君羡面无表情:“陛下仁德,给你最后一次机会。‘锁链玄鸟’,究竟是何组织?首脑还有何人?在长安、在洛阳,还有哪些据点?说出你知道的一切,或可免你族中无知子弟之罪。”
“族中子弟?”裴寂嗤笑一声,仿佛听到了天大的笑话,“蝼蚁之辈,生死何足道哉……李统领,你跟在陛下身边,可见过……真正的‘黑暗’?”他的声音忽然变得飘忽诡异,“那并非人世之暗,而是……来自九幽之下,能吞噬星辰,湮灭光阴的……永恒之暗……‘玄鸟’……不过是祂展露的一鳞半爪罢了……陛下以为赢了?哈哈……哈哈……他只是……推开了另一扇门……一扇……通往毁灭的门……”
他的话语愈发癫狂,眼中闪烁着狂热与恐惧交织的异光。李君羡眉头紧锁,紧紧盯着他,试图分辨这其中有多少是疯话,多少是真相。
突然,裴寂猛地扑到牢门边,枯瘦的手指紧紧抓住栅栏,脸紧紧贴着缝隙,压得变形,他死死盯着李君羡,压低了声音,如同毒蛇吐信:“告诉你……告诉陛下……祂醒了……祂一直醒着……在终南山的矿脉深处……在洛阳的地宫之下……在所有人心底的欲望里……等着呢……等着盛宴开始……‘火克金’?哈哈……那只是开始……真正的‘湮灭’……是……”
他的话语戛然而止。
身体猛地一僵,瞳孔瞬间放大,仿佛看到了极致的恐怖景象。他张着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一股浓稠的、暗紫色的液体毫无征兆地从他的七窍中缓缓流出,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仿佛金属锈蚀又混合了腐花的怪异气味。
李君羡脸色骤变,厉声道:“来人!快开门!”
狱卒慌忙打开牢门。李君羡一个箭步冲进去,探其鼻息,已然气绝!尸体迅速变得冰冷僵硬,脸上凝固着极度惊骇的表情。
没有外伤,没有自尽的痕迹,仿佛某种预设的邪恶禁制在他即将吐露最关键秘密的瞬间被触发,或者……是某种远超凡人理解的力量,隔空夺走了他的性命。
李君羡面色阴沉如水。裴寂死了,带着他那未尽的、如同诅咒般的秘密。他最后的话,是疯子的呓语,还是绝望的警告?
翌日清晨,两仪殿。
李渊听取李君羡关于裴寂诡异死亡的禀报,久久沉默。他手指摩挲着龙椅的扶手,目光晦暗不明。
“湮灭?永恒之暗?”李渊冷哼一声,“装神弄鬼!即便真有邪神,朕乃真龙天子,受命于天,又何惧之有!”话虽如此,但他心中那根名为“锁链玄鸟”的刺,却因裴寂这诡异的死亡而扎得更深了。他挥了挥手,“死了便死了。其罪已明,按律,谋逆当戮尸枭首。但其既已伏诛,便免其身后之辱,寻一荒冢埋了便是。其族中,凡查实未涉核心逆案者,流徙岭南,遇赦不赦。”
他做出了看似宽大、实则彻底铲除裴氏政治影响力的决定。既展现了帝王“仁德”,又彻底清除了隐患。
“另外,”李渊补充道,“裴寂临死所言,荒诞不经,然亦不可不察。君羡,你亲自带一队百骑司好手,再探终南山矿洞,尤其是深处未曾仔细探查之地。让镇异司派几名好手随行。朕倒要看看,那下面到底藏着什么‘永恒之暗’!”
“臣遵旨!”李君羡领命而去。
朝堂之上,虽然裴寂已死,但其带来的影响远未结束。
空缺出来的官职正在快速填补,以房玄龄、杜如晦为首的秦王府旧臣话语权显着增强,新晋的寒门、山东、江南官员感恩戴德,充满干劲。但原有的某些势力,尤其是部分关陇门阀和李渊的一些老臣,则感到了一种被边缘化的失落和警惕。
一次关于如何处置裴寂名下没收的大量田产的廷议中,这种微妙的态度便显现出来。
户部尚书唐俭(原秦王府属臣,但亦出身官宦世家)提议:“陛下,裴逆田产甚广,若尽数没入官府,恐管理不善。臣以为,或可部分赏赐此次平逆有功之将士,部分发卖,充盈国库。”
侍中陈叔达却提出不同意见:“陛下,田产牵连甚广,骤然发卖或赏赐,恐引起地方豪强争夺,反生事端。老臣以为,不如暂由官府代管,租赁于农户,细水长流,亦显陛下恤农之心。”
这背后,实则隐含了对房杜等人借此机会进一步扩张其势力范围的担忧。
李渊将双方意见听在耳中,心中明了。他略一沉吟,决断道:“唐俭所言有理,将士有功,不可不赏。便取其三分之一,由兵部、吏部核定功绩,分赏将士。剩余三分之二,依陈叔达所议,由户部清丈登记,官督民办,租赋酌减,五年内不变。”
他再次展现了他的平衡术,既奖赏了功臣,又照顾了老臣的情绪,避免了政策的剧烈波动。群臣皆称陛下圣明。
退朝之后,李渊独留下魏徵。
“玄成,近日朝局变动,你观之如何?”李渊看似随意地问道。
魏徵直言不讳:“陛下,清洗逆党,擢拔贤能,乃固本之举,臣深以为然。然则,臣亦觉朝中似有暗流涌动。或有新进者急于事功,或有失意者心怀怨望。臣恐长此以往,非国家之福。为君之道,当如天无私覆,地无私载,赏罚分明,亦需广开言路,兼听则明,使新旧臣工,皆能竭诚效力,方是长治久安之基。”
李渊颔首,魏徵的话总是这般一针见血,提醒他不要偏听偏信。“玄成之言,朕记下了。如今逆首虽除,然天下之大,隐患犹存。朕需要如卿这般敢言之臣,时时警醒。”
离开两仪殿,李渊信步来到凌烟阁附近。这里悬挂着表彰功勋卓着之臣的画像。他在裴寂的画像前驻足片刻,画像上的裴寂,衣冠楚楚,笑容和煦,与天牢中那具形容枯槁、死状诡异的尸体判若两人。
“代价……”李渊低声自语,裴寂临死前的话又一次掠过心头。他甩了甩头,试图将这不祥的念头驱散。
就在这时,一名内侍匆匆而来,低声禀报:“大家,镇异司李淳风求见,言有要事,关于……袁监正。”
李渊精神一振:“宣!”
片刻后,李淳风快步走来,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却又有一丝兴奋:“陛下!师尊……师尊今晨似有转醒迹象!虽仍未清醒,但手指微动,口中再次重复了那几个词,且此次……更为清晰!”
“哦?他说了什么?”
“依旧是‘九重阙’、‘紫微偏’、‘影附凰翼’、‘火克金’、‘裴门深似海’……但此次,在说完之后,他极其艰难地……又吐出了两个字……”
“哪两个字?”李渊追问。
李淳风深吸一口气,压低声音:“……‘地宫’!”
地宫!
李渊瞳孔骤然收缩。裴寂临死前,也提到了“洛阳的地宫”!
袁天罡的谶语与逆魁死前的疯话,竟然在此刻诡异地重合了!
难道裴寂所言,并非全是疯癫?那所谓的“永恒之暗”,真的隐藏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地宫”之中?
余烬未冷,迷雾再起。看似平静的局面下,更深的黑暗似乎正在涌动。李渊望着远处巍峨的宫阙,目光变得无比锐利。
“传令洛阳屈突通,加派人手,给朕仔细搜!就算把紫微城翻过来,也要找到那‘地宫’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