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底邪物的苏醒虽未直接显露于世人面前,但那瞬间爆发又骤然收敛的恐怖气息,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后深潜的恶蛟,其引发的无形涟漪却已深刻扰动了长安的“气”。修行者心绪不宁,百姓莫名恐慌,连鸟兽都显得躁动不安。一股难以言喻的压抑感笼罩着帝都,比之前的干旱更令人窒息。
在这种背景下,玄奘法师于弘福寺的译经事业,似乎成为了混乱中唯一稳定而光明的存在。每日前来听经、求助、乃至只是寻求心灵慰藉的人络绎不绝,寺内梵唱不绝,香火鼎盛。这与城外焦灼的旱象、宫内紧张的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
然而,佛门内部的裂痕,却因玄奘的归来和当前局势而日益凸显。
以玄奘及其师友(如道宣、窥基等)为代表的“义理派”,主张深研经义,以佛法智慧教化人心,注重个人修行与心灵解脱,对政治保持一定距离,倾向于与朝廷和平共处,甚至愿意在一定条件下提供助力。他们认为,佛法能否兴盛,根本在于其能否真正利益众生,而非与皇权对抗。
而另一派,则以一些历史悠久、产业庞大、与旧贵族关系密切的大寺院的住持、长老为代表(可虚构一位如“法琳”般的激进派领袖),可称为“护法派”或“旧势力”。他们深感人祖祠的兴建和朝廷政策转向对佛教既得利益(田产、香火、特权)的巨大威胁,将玄奘的温和视为妥协退让,甚至是一种背叛。他们渴望更积极地介入政治,扭转局面,甚至暗中期待“天罚”能迫使皇帝回头。
就在这微妙关头,一场精心安排的会晤在弘福寺一间静室中进行。
代表朝廷而来的是侍中魏徵与刚刚经历了地底惊魂、面色尚带一丝苍白的李淳风(代表镇异司)。对面则是玄奘法师与其一位善于言辞、精通世务的弟子(如辩机)。
会谈由玄奘的弟子首先阐明意图:“魏侍中,李监副(李淳风以镇异司监副身份),家师有感于近日长安气息浑浊,百姓不安,天地似有戾气滋生。我佛门虽方外之人,亦怀慈悲济世之心。陛下欲立人祖祠,凝聚人心,其志可嘉。然教化之道,或可兼容并包?佛门愿助朝廷安抚民心,导人向善,于这纷乱时局中,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这话说得很是漂亮,表达了合作意愿,且将姿态放得较低。
魏徵面色严肃,直言不讳:“法师慈悲,本官感佩。然则,佛门欲如何相助?又如何看待陛下所立人祖祠?须知,朝廷此举,实因天命不公,邪祟作乱,不得已而为之,意在激发人族自强之念,绝非刻意针对释门。”
李淳风则目光锐利地补充道:“况且,近日京城异动,想必法师亦有感应。地底似有极大邪恶苏醒,其气息怨毒,能扰人心智,吸人魂魄。佛门佛法,对此类邪魔外道,可有应对之法?”他这是直接试探,也将部分真相挑明,观察对方反应。
玄奘缓缓睁开半闭的眼眸,声音平和却带着力量:“魏侍中,李监副。人祖之德,自当敬仰,励精图治,更是根本。佛法在此,并非要取而代之,而是补其不足。人祖祠可凝聚现世之志,佛法可安抚个体之心,导引来世之望,二者未必冲突。至于地底邪物……”
他顿了顿,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悲悯:“贫僧那日确有心悸之感,其怨力之深,业障之重,世所罕见。此非寻常妖魔,似是……以万家信仰、无尽痛苦为食粮滋养出的‘伪神’或‘邪胎’。佛法中有《楞严咒》、《金刚经》等无上法门,专破一切邪魔外道,或可对其有所克制。贫僧愿组织寺中精通此道的僧众,研习相关经咒,若朝廷需时,可助一臂之力。”
他给出了实实在在的筹码:承认人祖祠的地位,并愿意提供针对地宫邪物的专业佛法支持。
魏徵与李淳风对视一眼,心中稍定。玄奘的态度,比预想中要好得多。
然而,玄奘话锋一转:“然则,贫僧亦有一事,望朝廷恩准。佛法广大,需泽被众生。如今旱灾连连,百姓困苦,正需佛法抚慰。望陛下能准许贫僧于祈雨法会后,在慈恩寺(另选一寺或新建)开设无遮大会,广授菩萨戒,并允许僧众前往灾情最重之处,施粥赠药,诵经祈福,以显陛下仁德,亦安黎庶之心。”
这是一个交换条件。佛门提供专业支持(对付邪物),朝廷则需要给予佛门更大的传播空间和活动自由(无遮大会、深入民间),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佛教的影响力。
魏徵沉吟片刻,没有立刻回答。他知道此事关系重大,牵涉到朝廷与宗教力量的平衡。
就在这时,静室外传来轻微响动。李淳风耳廓微动,猛地拉开门,只见一道灰色身影急速远去!他立刻追出,却见那人身形诡异,几个起落便消失在寺院复杂的建筑群中。
“有人窥听!”李淳风面色凝重地返回。
玄奘微微叹息:“寺大人杂,难免龙蛇混杂。或许是哪位师兄弟好奇,亦或是……”他未尽之语,暗示了佛门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这次会谈的内容,恐怕很快就会被某些“护法派”得知。
果然,次日,以法琳为首的激进派僧侣便联合部分支持佛教的旧臣,向李渊上了一道措辞激烈的奏疏。
奏疏中,他们一方面大肆宣扬玄奘取经的功德,强调佛法的慈悲与威力,另一方面则强烈反对朝廷“限制佛法传播”,要求陛下下旨广建佛寺,普度僧尼,并正式下诏将佛法列为国教,唯有如此,方能“上感天心,下消灾厄,降服妖邪”。他们甚至隐晦地威胁,若朝廷继续一意孤行推行人祖祠而压制佛法,恐致“僧心离散,佛法不佑”,暗示可能引发更大的乱局。
这几乎是与玄奘温和合作路线完全相反的、咄咄逼人的政治要价!
朝堂上再次为此争论不休。陈叔达等人虽觉得法琳等的要求过分,但也认为可借此机会扩大佛教影响,制衡人祖祠。魏徵则力陈不可,认为此举将是饮鸩止渴,最终会尾大不掉。
李渊看着这两份截然不同的“佛门意见”,心中冷笑。他洞若观火,深知这既是佛门内部的路线之争,也是外部势力试图利用佛门搅混水的机会。
与此同时,李淳风带来了镇异司的初步损失报告和邪物分析:上次潜入,损失了两名好手,重伤一人。根据带回的零星信息(一块沾染邪气的碎石、一段记录能量波动的符玉)分析,那邪物核心的“肉瘤”很可能拥有某种初级意识,且其能量与“伪信仰”和“痛苦”高度相关,常规物理攻击效果甚微,甚至可能被其吸收。袁天罡勉强看过分析后,只嘶哑地说了一句:“需以至纯至阳之力,或……大功德、大信念之力,方可克制、净化……”
而王珪也从东海发回密报:龙族对加大“幽泉藻”供应没有异议,但对邀请老者赴长安之事不置可否。那老者却通过王珪,传递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淤泥源自混沌启,白莲一现盛世举。” 似偈非偈,似诗非诗,令人费解。
边关,侯君集再次送来军报:唐军稳住了阵脚,与吐蕃进入对峙。但军中黑袍法师活动越发频繁,他们似乎能驱使一种阴影般的怪物夜袭营寨,造成恐慌。侯君集请求朝廷派遣“懂行”的人员支援。
多方面的压力,如同无数条绳索,从四面八方绞向大唐朝廷。
李渊站在巨大的地图前,目光扫过长安、洛阳、邙山、松州、东海……最终,他做出了决断。
他首先批复了法琳等人的奏疏,语气冷淡:“佛法慈悲,在于济世渡人,不在虚名。朕允玄奘法师于慈恩寺开无遮大会,并准僧众参与救灾。然广建寺庙、普度僧尼、列为国教之事,耗资巨大,于国无益,勿复再言。” 直接拒绝了激进派的要求,但部分同意了玄奘的请求,给予了有限度的支持。
接着,他下达了一连串密令:
“命李淳风:整合镇异司、太医署资源,依据袁监正提示,全力研究‘至纯至阳’、‘大功德信念’之力如何运用、引导、乃至制成武器!可向玄奘法师秘密求教相关佛法经咒,但需严格保密!”
“命王珪:继续与龙族周旋,务必破解那老者偈语之意!‘白莲’为何?‘盛世举’指什么?”
“命侯君集:坚守不出,固守营寨,多设灯火符箓,严防夜袭。支援不日即至!”
“命魏徵:人祖祠建设加速!第一期工程必须于下月完成!朕要举行首次大祭!”
他选择了有限合作(玄奘)、压制激进(法琳)、多线并进的策略。既要借助一切可借助的力量(包括佛法)应对眼前的生存危机,又要牢牢掌控主导权,绝不能让人祖祠的核心地位被动摇。
法雨西来,愿其能涤荡尘埃,驱散邪氛,而非成为新的纷争之源。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李渊必须时刻把握着帝国的航向。
        在这种背景下,玄奘法师于弘福寺的译经事业,似乎成为了混乱中唯一稳定而光明的存在。每日前来听经、求助、乃至只是寻求心灵慰藉的人络绎不绝,寺内梵唱不绝,香火鼎盛。这与城外焦灼的旱象、宫内紧张的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
然而,佛门内部的裂痕,却因玄奘的归来和当前局势而日益凸显。
以玄奘及其师友(如道宣、窥基等)为代表的“义理派”,主张深研经义,以佛法智慧教化人心,注重个人修行与心灵解脱,对政治保持一定距离,倾向于与朝廷和平共处,甚至愿意在一定条件下提供助力。他们认为,佛法能否兴盛,根本在于其能否真正利益众生,而非与皇权对抗。
而另一派,则以一些历史悠久、产业庞大、与旧贵族关系密切的大寺院的住持、长老为代表(可虚构一位如“法琳”般的激进派领袖),可称为“护法派”或“旧势力”。他们深感人祖祠的兴建和朝廷政策转向对佛教既得利益(田产、香火、特权)的巨大威胁,将玄奘的温和视为妥协退让,甚至是一种背叛。他们渴望更积极地介入政治,扭转局面,甚至暗中期待“天罚”能迫使皇帝回头。
就在这微妙关头,一场精心安排的会晤在弘福寺一间静室中进行。
代表朝廷而来的是侍中魏徵与刚刚经历了地底惊魂、面色尚带一丝苍白的李淳风(代表镇异司)。对面则是玄奘法师与其一位善于言辞、精通世务的弟子(如辩机)。
会谈由玄奘的弟子首先阐明意图:“魏侍中,李监副(李淳风以镇异司监副身份),家师有感于近日长安气息浑浊,百姓不安,天地似有戾气滋生。我佛门虽方外之人,亦怀慈悲济世之心。陛下欲立人祖祠,凝聚人心,其志可嘉。然教化之道,或可兼容并包?佛门愿助朝廷安抚民心,导人向善,于这纷乱时局中,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这话说得很是漂亮,表达了合作意愿,且将姿态放得较低。
魏徵面色严肃,直言不讳:“法师慈悲,本官感佩。然则,佛门欲如何相助?又如何看待陛下所立人祖祠?须知,朝廷此举,实因天命不公,邪祟作乱,不得已而为之,意在激发人族自强之念,绝非刻意针对释门。”
李淳风则目光锐利地补充道:“况且,近日京城异动,想必法师亦有感应。地底似有极大邪恶苏醒,其气息怨毒,能扰人心智,吸人魂魄。佛门佛法,对此类邪魔外道,可有应对之法?”他这是直接试探,也将部分真相挑明,观察对方反应。
玄奘缓缓睁开半闭的眼眸,声音平和却带着力量:“魏侍中,李监副。人祖之德,自当敬仰,励精图治,更是根本。佛法在此,并非要取而代之,而是补其不足。人祖祠可凝聚现世之志,佛法可安抚个体之心,导引来世之望,二者未必冲突。至于地底邪物……”
他顿了顿,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悲悯:“贫僧那日确有心悸之感,其怨力之深,业障之重,世所罕见。此非寻常妖魔,似是……以万家信仰、无尽痛苦为食粮滋养出的‘伪神’或‘邪胎’。佛法中有《楞严咒》、《金刚经》等无上法门,专破一切邪魔外道,或可对其有所克制。贫僧愿组织寺中精通此道的僧众,研习相关经咒,若朝廷需时,可助一臂之力。”
他给出了实实在在的筹码:承认人祖祠的地位,并愿意提供针对地宫邪物的专业佛法支持。
魏徵与李淳风对视一眼,心中稍定。玄奘的态度,比预想中要好得多。
然而,玄奘话锋一转:“然则,贫僧亦有一事,望朝廷恩准。佛法广大,需泽被众生。如今旱灾连连,百姓困苦,正需佛法抚慰。望陛下能准许贫僧于祈雨法会后,在慈恩寺(另选一寺或新建)开设无遮大会,广授菩萨戒,并允许僧众前往灾情最重之处,施粥赠药,诵经祈福,以显陛下仁德,亦安黎庶之心。”
这是一个交换条件。佛门提供专业支持(对付邪物),朝廷则需要给予佛门更大的传播空间和活动自由(无遮大会、深入民间),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佛教的影响力。
魏徵沉吟片刻,没有立刻回答。他知道此事关系重大,牵涉到朝廷与宗教力量的平衡。
就在这时,静室外传来轻微响动。李淳风耳廓微动,猛地拉开门,只见一道灰色身影急速远去!他立刻追出,却见那人身形诡异,几个起落便消失在寺院复杂的建筑群中。
“有人窥听!”李淳风面色凝重地返回。
玄奘微微叹息:“寺大人杂,难免龙蛇混杂。或许是哪位师兄弟好奇,亦或是……”他未尽之语,暗示了佛门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这次会谈的内容,恐怕很快就会被某些“护法派”得知。
果然,次日,以法琳为首的激进派僧侣便联合部分支持佛教的旧臣,向李渊上了一道措辞激烈的奏疏。
奏疏中,他们一方面大肆宣扬玄奘取经的功德,强调佛法的慈悲与威力,另一方面则强烈反对朝廷“限制佛法传播”,要求陛下下旨广建佛寺,普度僧尼,并正式下诏将佛法列为国教,唯有如此,方能“上感天心,下消灾厄,降服妖邪”。他们甚至隐晦地威胁,若朝廷继续一意孤行推行人祖祠而压制佛法,恐致“僧心离散,佛法不佑”,暗示可能引发更大的乱局。
这几乎是与玄奘温和合作路线完全相反的、咄咄逼人的政治要价!
朝堂上再次为此争论不休。陈叔达等人虽觉得法琳等的要求过分,但也认为可借此机会扩大佛教影响,制衡人祖祠。魏徵则力陈不可,认为此举将是饮鸩止渴,最终会尾大不掉。
李渊看着这两份截然不同的“佛门意见”,心中冷笑。他洞若观火,深知这既是佛门内部的路线之争,也是外部势力试图利用佛门搅混水的机会。
与此同时,李淳风带来了镇异司的初步损失报告和邪物分析:上次潜入,损失了两名好手,重伤一人。根据带回的零星信息(一块沾染邪气的碎石、一段记录能量波动的符玉)分析,那邪物核心的“肉瘤”很可能拥有某种初级意识,且其能量与“伪信仰”和“痛苦”高度相关,常规物理攻击效果甚微,甚至可能被其吸收。袁天罡勉强看过分析后,只嘶哑地说了一句:“需以至纯至阳之力,或……大功德、大信念之力,方可克制、净化……”
而王珪也从东海发回密报:龙族对加大“幽泉藻”供应没有异议,但对邀请老者赴长安之事不置可否。那老者却通过王珪,传递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淤泥源自混沌启,白莲一现盛世举。” 似偈非偈,似诗非诗,令人费解。
边关,侯君集再次送来军报:唐军稳住了阵脚,与吐蕃进入对峙。但军中黑袍法师活动越发频繁,他们似乎能驱使一种阴影般的怪物夜袭营寨,造成恐慌。侯君集请求朝廷派遣“懂行”的人员支援。
多方面的压力,如同无数条绳索,从四面八方绞向大唐朝廷。
李渊站在巨大的地图前,目光扫过长安、洛阳、邙山、松州、东海……最终,他做出了决断。
他首先批复了法琳等人的奏疏,语气冷淡:“佛法慈悲,在于济世渡人,不在虚名。朕允玄奘法师于慈恩寺开无遮大会,并准僧众参与救灾。然广建寺庙、普度僧尼、列为国教之事,耗资巨大,于国无益,勿复再言。” 直接拒绝了激进派的要求,但部分同意了玄奘的请求,给予了有限度的支持。
接着,他下达了一连串密令:
“命李淳风:整合镇异司、太医署资源,依据袁监正提示,全力研究‘至纯至阳’、‘大功德信念’之力如何运用、引导、乃至制成武器!可向玄奘法师秘密求教相关佛法经咒,但需严格保密!”
“命王珪:继续与龙族周旋,务必破解那老者偈语之意!‘白莲’为何?‘盛世举’指什么?”
“命侯君集:坚守不出,固守营寨,多设灯火符箓,严防夜袭。支援不日即至!”
“命魏徵:人祖祠建设加速!第一期工程必须于下月完成!朕要举行首次大祭!”
他选择了有限合作(玄奘)、压制激进(法琳)、多线并进的策略。既要借助一切可借助的力量(包括佛法)应对眼前的生存危机,又要牢牢掌控主导权,绝不能让人祖祠的核心地位被动摇。
法雨西来,愿其能涤荡尘埃,驱散邪氛,而非成为新的纷争之源。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李渊必须时刻把握着帝国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