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仪殿的烛火彻夜未熄,将李渊的身影长长地投在绘满西方山川的巨幅舆图上。翌日清晨,当百官依序入殿时,都能感受到一股不同以往的凝重与决绝之气弥漫在空气中。皇帝的眼中有细碎血丝,却亮得惊人,仿佛昨夜饮下的不是疲惫,而是淬火的钢汁。
没有过多的铺垫,李渊直接抛出了酝酿已久的决策。
“大食东侵,非为一城一地之得失,实乃文明兴废之道争。彼倚邪术,恃强兵,然其内里虚实如何?西方万里,除却大食与那黑石邪影,可还有友邦?可还有可借之力?朕,不能只坐在长安,等着军报和谣言。”
他目光扫过群臣,声音斩钉截铁:“朕欲遣使团,西行!直入大食腹地,乃至更西之处,探其虚实,交其友朋,破其阴谋!”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西行?在此两国交战、兵荒马乱之际?这无异于将肥羊投入饿虎之口!
“陛下!万万不可!”侍中陈叔达几乎是踉跄出列,声音发颤,“两国交兵,不断来使乃古礼。然如今大食凶蛮,视我如异端仇寇,其国内更是情势不明!使者此去,恐有去无回,徒损国威啊!”
老成持重的萧瑀也急忙附和:“陛下三思!使者乃国体所系,若遭不测,或被其扣押侮辱,于国格有损,更恐挫伤军民士气!”
然而,魏徵却再次展现了其超乎常人的胆识,他肃然道:“陛下!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昔日张骞凿空西域,亦是在匈奴肆虐之际,方能为武帝带回万里江山图卷。今日之势,较之当年更为凶险,亦更需洞悉敌后真情!臣以为,此策虽险,然若能成功,其利足以泽被后世!臣,附议!”
兵部尚书侯君集虽觉冒险,但想到军情紧要,也闷声道:“若真能探明大食内部虚实、粮草囤积之地、乃至那黑袍教士的弱点,于前线将士便是莫大助益!这险,值得一冒!”
李渊抬手止住争论,他心意已决。
“朕意已定。此非寻常邦交,乃战略之眼,必要西行。”他目光看向文官队列中一位中年官员,“鸿胪寺丞,王玄策。”
一位面容清癯、目光沉稳、身着青色官袍的官员应声出列:“臣在。”
“朕知你精通数种蕃语,熟读裴矩公之《西域图记》,更曾随商队远行至于阗。此次西行正使,便由你担任。明面上,你乃持节抚慰西域残唐军民、联络昭武九姓故族之使;暗地里,你的使命,朕方才已说。你可能胜任?”
王玄策脸上并无惧色,反而闪过一丝激动与决然,他深深一揖:“陛下信重,臣万死不辞!必竭尽所能,为陛下,为大唐,凿开西行迷雾,带回真实!”
“好!”李渊赞许点头,又看向武将队列,“果毅都尉席君买。”
一位身材雄壮、面容刚毅的青年将领踏步出列,甲叶铿锵:“末将在!”
“朕命你为副使,领百人精锐骁果,皆配双马劲弩,护卫使团安全。遇小股流寇,歼之;遇大军,则避之。保全自身,护送正使,为首要之务!”
“末将领旨!必保正使周全!”席君买声如洪钟。
最后,李渊的目光投向一直沉默的李淳风:“淳风,镇异司‘西寰曹’,选派两人随行。一人需精于隐匿、洞察、破除邪障;另一人,需通晓西方诸国信仰、历史、乃至神话传说,或能感知能量异动者。”
李淳风躬身:“臣遵命。人选已定。袁守诚(袁天罡族侄,精通风水堪舆、符文遁甲)负责前者;辩机和尚(玄奘高足,通晓梵文及天竺、波斯诸多典籍)负责后者。”
一个由官员、将军、修士、学者组成的奇特使团,就此成型。他们肩负的,是大唐帝国对西方世界第一次主动的、深入的窥探与博弈。
退朝之后,李渊于偏殿单独召见使团核心成员。
他亲手将一枚刻有“如朕亲临”的玄铁令牌交给王玄策:“此令可调动安西都护府境内一切大唐资源,必要时,可见机行事,不必事事奏报。”又将一枚温润的玉佩递给席君买:“遇无法决断之危局,捏碎此玉,朕或有所感。”
最后,他看向袁守诚与辩机,取出两件微光流转的物品:一件是薄如蝉翼、绘有复杂符文的丝质内甲;另一本是以特殊药水处理过、需以法力激发方能显影的空白书册。
“袁卿,此甲可辟寻常邪咒窥探,关键时或可保你一命。辩机,此书记录了镇异司对西方邪术、能量节点的所有已知信息,后续发现,亦可用法力记录其上,或能隔空传回只言片语。你二人之责,重逾千钧。”
袁守诚默默接过内甲,手指拂过其上符文,面色凝重。辩机则恭敬接过书册,合十道:“阿弥陀佛。贫僧定当详查异教经典,寻觅‘圣火’余烬与邪影之源。”
李渊看着眼前四人,沉声道:“此行西去,非为游历,实为蹈刃。所见所闻,无论巨细,皆可能关乎国运。望诸君,慎之,重之,活着回来。”
使团出发那日,未有盛大仪仗。黎明前的黑暗中,百骑人马于金光门外静立如雕塑。王玄策一身风尘仆仆的文官袍服,席君买玄甲黑盔,袁守诚青衣道袍,辩机素色僧衣。他们互不相望,却有一种无形的纽带将彼此连接。
李渊竟亲自送至城门楼,未发一言,只是举起一杯水酒,遥敬西方,随后倾洒于地。
王玄策等人于马背上深深一揖,拨转马头,百骑如离弦之箭,沉默地融入尚未褪尽的夜色之中,蹄声渐远,终不可闻。
与此同时,安西前线,李靖收到了皇帝的密旨与使团出发的消息。
他站在沙盘前,沉吟片刻,下令道:“传令高仙芝,自于阗方向,加大攻势,摆出欲与怛罗斯之敌决战的姿态,吸引大食主力注意。”
“再令斥候营,分出三队最精锐的‘夜不收’,西出葱岭,不必接敌,只需广泛散布大唐使团西行、欲与大食内部有识之士共议和平的消息!要说得模糊,说得神秘,越多人猜测越好!”
他要为那支深入的使团,制造混乱,吸引目光,甚至……钓鱼上钩。
而就在大唐使团西出阳关的同时,遥远的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的皇宫内。
一位信使也将来自东方帝国的讯息,带到了皇帝君士坦斯二世的案头。拜占庭的皇帝正为阿拉伯人(大食)的猛攻而焦头烂额,看到这封来自遥远、神秘、同样正遭受大食兵锋威胁的帝国的国书(李渊授意发出),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联络东方,共抗真主之敌?”他低声咀嚼着这句话,对身旁的重臣道,“或许……这是一个机会?至少,能让他们在东方分担一些压力。派人,试着接触一下这支所谓的‘大唐使团’。”
西行的道路上,王玄策使团昼伏夜出,谨慎前行。他们绕过烽火连天的前线,穿越荒凉的戈壁与沙漠。席君买的骁果精锐时刻保持警戒,袁守诚则不时以罗盘和符箓探测周围能量异常,辩机则与沿途遇到的任何有学问的僧侣、商人、甚至流浪者交谈,记录下各种传说和信仰碎片。
这一日,他们在一处荒废的古堡遗址休整。袁守诚突然眉头紧锁,指着罗盘上剧烈颤动的指针:“不对劲!此地残留的怨念极重,并非寻常战乱所致,倒像是……某种邪术献祭的场所!”
他循着感应,在一处断墙下,发现了几块被掩埋的、刻有扭曲黑色符文的焦黑骨头,以及一枚破损的、属于大唐安西军制式箭簇的箭头!
“是我们的人!曾在此遭遇不测!”席君买捡起箭簇,脸色铁青。
辩机仔细观察那黑色符文,双手合十,面露悲悯:“此乃……禁锢灵魂、汲取痛苦的邪法。施术者,道行不浅。”
王玄策面色凝重,仔细检查着周围,忽然在墙角发现了一行几乎被风沙磨平的、以血写下的小字:
“小心……影……”
最后一个字模糊难辨。
一股寒意,悄然掠过所有人心头。
“影子中的吞噬者……”王玄策低声重复着出发前陛下警示的话语,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四周的荒芜,“看来,我们已经踏入他们的猎场了。”
使命,从此刻起,已不再是简单的跋涉,而是步步惊心的暗战。凿空之行,方启征程,而阴影,已如跗骨之蛆,悄然缠上。
        没有过多的铺垫,李渊直接抛出了酝酿已久的决策。
“大食东侵,非为一城一地之得失,实乃文明兴废之道争。彼倚邪术,恃强兵,然其内里虚实如何?西方万里,除却大食与那黑石邪影,可还有友邦?可还有可借之力?朕,不能只坐在长安,等着军报和谣言。”
他目光扫过群臣,声音斩钉截铁:“朕欲遣使团,西行!直入大食腹地,乃至更西之处,探其虚实,交其友朋,破其阴谋!”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西行?在此两国交战、兵荒马乱之际?这无异于将肥羊投入饿虎之口!
“陛下!万万不可!”侍中陈叔达几乎是踉跄出列,声音发颤,“两国交兵,不断来使乃古礼。然如今大食凶蛮,视我如异端仇寇,其国内更是情势不明!使者此去,恐有去无回,徒损国威啊!”
老成持重的萧瑀也急忙附和:“陛下三思!使者乃国体所系,若遭不测,或被其扣押侮辱,于国格有损,更恐挫伤军民士气!”
然而,魏徵却再次展现了其超乎常人的胆识,他肃然道:“陛下!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昔日张骞凿空西域,亦是在匈奴肆虐之际,方能为武帝带回万里江山图卷。今日之势,较之当年更为凶险,亦更需洞悉敌后真情!臣以为,此策虽险,然若能成功,其利足以泽被后世!臣,附议!”
兵部尚书侯君集虽觉冒险,但想到军情紧要,也闷声道:“若真能探明大食内部虚实、粮草囤积之地、乃至那黑袍教士的弱点,于前线将士便是莫大助益!这险,值得一冒!”
李渊抬手止住争论,他心意已决。
“朕意已定。此非寻常邦交,乃战略之眼,必要西行。”他目光看向文官队列中一位中年官员,“鸿胪寺丞,王玄策。”
一位面容清癯、目光沉稳、身着青色官袍的官员应声出列:“臣在。”
“朕知你精通数种蕃语,熟读裴矩公之《西域图记》,更曾随商队远行至于阗。此次西行正使,便由你担任。明面上,你乃持节抚慰西域残唐军民、联络昭武九姓故族之使;暗地里,你的使命,朕方才已说。你可能胜任?”
王玄策脸上并无惧色,反而闪过一丝激动与决然,他深深一揖:“陛下信重,臣万死不辞!必竭尽所能,为陛下,为大唐,凿开西行迷雾,带回真实!”
“好!”李渊赞许点头,又看向武将队列,“果毅都尉席君买。”
一位身材雄壮、面容刚毅的青年将领踏步出列,甲叶铿锵:“末将在!”
“朕命你为副使,领百人精锐骁果,皆配双马劲弩,护卫使团安全。遇小股流寇,歼之;遇大军,则避之。保全自身,护送正使,为首要之务!”
“末将领旨!必保正使周全!”席君买声如洪钟。
最后,李渊的目光投向一直沉默的李淳风:“淳风,镇异司‘西寰曹’,选派两人随行。一人需精于隐匿、洞察、破除邪障;另一人,需通晓西方诸国信仰、历史、乃至神话传说,或能感知能量异动者。”
李淳风躬身:“臣遵命。人选已定。袁守诚(袁天罡族侄,精通风水堪舆、符文遁甲)负责前者;辩机和尚(玄奘高足,通晓梵文及天竺、波斯诸多典籍)负责后者。”
一个由官员、将军、修士、学者组成的奇特使团,就此成型。他们肩负的,是大唐帝国对西方世界第一次主动的、深入的窥探与博弈。
退朝之后,李渊于偏殿单独召见使团核心成员。
他亲手将一枚刻有“如朕亲临”的玄铁令牌交给王玄策:“此令可调动安西都护府境内一切大唐资源,必要时,可见机行事,不必事事奏报。”又将一枚温润的玉佩递给席君买:“遇无法决断之危局,捏碎此玉,朕或有所感。”
最后,他看向袁守诚与辩机,取出两件微光流转的物品:一件是薄如蝉翼、绘有复杂符文的丝质内甲;另一本是以特殊药水处理过、需以法力激发方能显影的空白书册。
“袁卿,此甲可辟寻常邪咒窥探,关键时或可保你一命。辩机,此书记录了镇异司对西方邪术、能量节点的所有已知信息,后续发现,亦可用法力记录其上,或能隔空传回只言片语。你二人之责,重逾千钧。”
袁守诚默默接过内甲,手指拂过其上符文,面色凝重。辩机则恭敬接过书册,合十道:“阿弥陀佛。贫僧定当详查异教经典,寻觅‘圣火’余烬与邪影之源。”
李渊看着眼前四人,沉声道:“此行西去,非为游历,实为蹈刃。所见所闻,无论巨细,皆可能关乎国运。望诸君,慎之,重之,活着回来。”
使团出发那日,未有盛大仪仗。黎明前的黑暗中,百骑人马于金光门外静立如雕塑。王玄策一身风尘仆仆的文官袍服,席君买玄甲黑盔,袁守诚青衣道袍,辩机素色僧衣。他们互不相望,却有一种无形的纽带将彼此连接。
李渊竟亲自送至城门楼,未发一言,只是举起一杯水酒,遥敬西方,随后倾洒于地。
王玄策等人于马背上深深一揖,拨转马头,百骑如离弦之箭,沉默地融入尚未褪尽的夜色之中,蹄声渐远,终不可闻。
与此同时,安西前线,李靖收到了皇帝的密旨与使团出发的消息。
他站在沙盘前,沉吟片刻,下令道:“传令高仙芝,自于阗方向,加大攻势,摆出欲与怛罗斯之敌决战的姿态,吸引大食主力注意。”
“再令斥候营,分出三队最精锐的‘夜不收’,西出葱岭,不必接敌,只需广泛散布大唐使团西行、欲与大食内部有识之士共议和平的消息!要说得模糊,说得神秘,越多人猜测越好!”
他要为那支深入的使团,制造混乱,吸引目光,甚至……钓鱼上钩。
而就在大唐使团西出阳关的同时,遥远的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的皇宫内。
一位信使也将来自东方帝国的讯息,带到了皇帝君士坦斯二世的案头。拜占庭的皇帝正为阿拉伯人(大食)的猛攻而焦头烂额,看到这封来自遥远、神秘、同样正遭受大食兵锋威胁的帝国的国书(李渊授意发出),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联络东方,共抗真主之敌?”他低声咀嚼着这句话,对身旁的重臣道,“或许……这是一个机会?至少,能让他们在东方分担一些压力。派人,试着接触一下这支所谓的‘大唐使团’。”
西行的道路上,王玄策使团昼伏夜出,谨慎前行。他们绕过烽火连天的前线,穿越荒凉的戈壁与沙漠。席君买的骁果精锐时刻保持警戒,袁守诚则不时以罗盘和符箓探测周围能量异常,辩机则与沿途遇到的任何有学问的僧侣、商人、甚至流浪者交谈,记录下各种传说和信仰碎片。
这一日,他们在一处荒废的古堡遗址休整。袁守诚突然眉头紧锁,指着罗盘上剧烈颤动的指针:“不对劲!此地残留的怨念极重,并非寻常战乱所致,倒像是……某种邪术献祭的场所!”
他循着感应,在一处断墙下,发现了几块被掩埋的、刻有扭曲黑色符文的焦黑骨头,以及一枚破损的、属于大唐安西军制式箭簇的箭头!
“是我们的人!曾在此遭遇不测!”席君买捡起箭簇,脸色铁青。
辩机仔细观察那黑色符文,双手合十,面露悲悯:“此乃……禁锢灵魂、汲取痛苦的邪法。施术者,道行不浅。”
王玄策面色凝重,仔细检查着周围,忽然在墙角发现了一行几乎被风沙磨平的、以血写下的小字:
“小心……影……”
最后一个字模糊难辨。
一股寒意,悄然掠过所有人心头。
“影子中的吞噬者……”王玄策低声重复着出发前陛下警示的话语,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四周的荒芜,“看来,我们已经踏入他们的猎场了。”
使命,从此刻起,已不再是简单的跋涉,而是步步惊心的暗战。凿空之行,方启征程,而阴影,已如跗骨之蛆,悄然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