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宫深处,万籁俱寂。李渊重伤初愈,面色依旧苍白,但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却仿佛有星河流转,蕴藏着洞悉万古的智慧与一丝难以言喻的疲惫。他并未居于两仪殿,而是移驾至宫内最为幽静、供奉着李唐先祖以及历代华夏圣王灵位的太庙偏殿。此处香火缭绕,肃穆庄严,无形中便带着一种传承的重量。
殿内,除李渊外,仅有三人:袁天罡、李淳风,以及被紧急召入宫的马周。袁李二人面色凝重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他们深知此次召见非同小可。马周则略显拘谨,但眼神清澈而专注,他虽不知具体何事,却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非凡气息。
李渊屏退左右,目光缓缓扫过三人,最终落在香案之上那新供奉起来的一卷非帛非纸、星光内蕴的图卷虚影,正是河图洛书在他紫府中的投影显化。
“今日召尔等前来,”李渊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历史的厚重感,“非为朝政,乃为传承。为我华夏文明,续一道可能绝灭的薪火。”
他此言一出,三人皆身躯一震,神色愈发肃穆。
李渊缓缓闭上眼,似在回忆,又似在与那浩瀚星典沟通。片刻后,他睁开眼,指尖凝聚起一丝微弱却精纯的神念之力,凌空点向那星光图卷。
嗡......!
图卷微颤,道道星辉流淌而出,却并未化作汹涌的信息洪流,而是温和地、有序地在空中交织成一幅幅朦胧却意蕴深远的画卷与符文。
“昔日始皇焚书,百家典籍几近浩劫。”李渊的声音如同来自悠远的过去,“然天道不绝华夏。真正承载文明精髓的‘书’,并非全然刻于竹帛之上。”
星辉流转,显化出景象:并非简单的文字,而是古老的《连山》、《归藏》易象的推演轨迹,比流传后世的《周易》更加古朴浩瀚;是神农尝百草时,感知草木药性并非依靠简单尝试,而是引动自身生机与天地万物共鸣的奇异韵律;是黄帝战蚩尤时,麾下将士步伐所隐含的、引动地脉煞气的古老战阵图录;更是大禹治水,疏通九河,其开凿的路线暗合天下水脉运行的天然规律……
“诸多上古之秘,皆乃圣人观天察地,体悟自然大道所得,其精髓本就不落文字,或仅以最古老的符号、图录传承,深藏于《三坟》、《五典》之中,散佚于百家之源流。”李渊语气沉痛,“后世所得,不过十之一二,乃至误解曲解。”
袁天罡和李淳风听得如痴如醉,又汗流浃背。他们身为道门翘楚,自然知晓许多失传的传说,此刻经由河图洛书印证,方知自身所学相较于上古,确实缺失了太多本源之理。
“而汉室,”李渊话锋一转,星辉中显现出刘邦身影及其麾下诸多谋臣武将,“虽承秦制,却亦试图追溯上古,重整华夏道统。萧何入咸阳,不取金帛,独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此乃其一。”
景象再变:显现出张良得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其本质并非单纯兵技巧,而是蕴含了星象占卜、奇门遁甲乃至气运引导之术;晁错上书言事,其《论贵粟疏》中关于调控粮价、稳定民生的策略,隐隐含有调理“社稷之气”的古老理念;甚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后,亦有董仲舒糅合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说,试图构建一套贯通天人的统治哲学,虽有其局限,却亦是当时对上古道统的一种探索和整合。
“然最为核心者,在于此物。”李渊指向那星光图卷,“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据此画八卦,文王演周易,皆只得其部分真意。此图卷乃天地规则之显化,文明智慧之总源。汉高祖能得天下,未必非此物暗中所蕴一丝气运指引。其以赤霄斩白蛇,白蛇乃白帝子化身,金性凶戾,而赤霄火德,正合克制,此中或亦有河洛五行生克之启示。”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沉重:“然高祖亦深知怀璧其罪,更恐后世子孙无力驾驭反遭其祸,故将其深藏,并集合赤霄剑之霸道、传国玺之厚重,布下惊世之局,既镇龙怨,亦藏圣典,非真正身负大气运、大毅力、且能引动赤霄共鸣之后世帝王者,不可得见,更不可驾驭!”
听到此处,袁李二人已是震撼得无以复加,他们终于明白汉陵之局的全部真相!那不仅仅是一个镇压之地,更是一个跨越数百年的传承考验!
马周虽对玄学了解不深,但他智慧超群,从皇帝的话语和星辉显化的规律中,亦捕捉到了某种超越时代的、关于文明发展、社会治理的宏大脉络,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然如今,朕虽得此物,却如幼童舞巨锤。”李渊露出一丝苦笑,“其中蕴含的天地至理、万法本源,浩瀚如星海,朕穷极一生,亦难窥其万一。且西方之劫将至,朕……时间不多了。”
他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看向三人:“故,朕欲行‘薪传’之事。袁天罡,李淳风!”
“臣在!”二人连忙躬身,心情激荡。
“尔等精通道法、星象、易理,乃朕之臂膀。朕会将河洛之中,关于星象运转、地脉能量、符文本源、阵法根基之部分奥义,逐步解析,传授于尔等。望尔等能结合当下道法,推陈出新,开创出更适合如今大唐、能应对未来之变的术法体系!此事,关乎帝国命脉,不得有失!”
“臣等万死不辞!必竭尽所能!”袁天罡和李淳风激动得声音发颤,这是何等巨大的信任与机缘!
“马周!”
“臣在!”马周上前一步。
“尔虽不通道法,然格物致知,明察数据,乃另一条探寻天地规律之路径。河洛之中,亦蕴含万物数理、造化生成之机。日月星辰运行之轨迹,潮汐起伏之周期,乃至万物生长枯荣之数,皆可量化推算。”李渊郑重道,“朕要尔率领‘灵理算经科’,全力钻研此道,以算学破译天机,以数据优化万物!将来袁李二人所得之新式符文、阵法,皆需尔等以算学验证其效率,优化其结构,乃至推演出更多可能!尔等所为,乃为万世开基业!”
马周深吸一口气,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但他眼中毫无畏惧,只有无比的坚定与兴奋:“臣遵旨!必以手中算尺,量尽天地之理!”
分派已定,李渊不再多言。他凝神静气,再次引动河图洛书。这一次,三道微弱却无比精纯的星光,分别从图卷中射出,没入袁天罡、李淳风和马周的眉心。
三人同时身躯一震, instantaneously,海量经过初步梳理和筛选的、各自领域相关的古老知识碎片与规则感悟,如同涓涓细流,融入他们的识海。这并非强行灌输,而是一种启迪和引导,为他们打开了通往更深层次知识殿堂的大门。
袁天罡看到的是星辰轨仪与符文能量流转的对应关系;李淳风感知到的是地脉之气与阵法布局的深层奥秘;而马周“看”到的,则是无数代表天地规律的几何图形与数学公式……
三人瞬间沉浸其中,如痴如醉,脸上表情变幻不定,时而困惑,时而狂喜。
李渊做完这一切,脸色更加苍白,显然消耗巨大。他看着陷入悟道状态的三人,眼中露出一丝欣慰。
传承的种子已经播下。
然而,他并未停歇。他强撑着再次运转神力,那星光图卷之上,星辉再次凝聚,这一次,却并非具体知识,而是化作了一幅更加宏大、更加模糊的星象图。
图中,代表大唐的紫微帝星周围,气运翻腾,虽根基深厚,却有血色兵戈之气从西方弥漫而来,更有一股深沉、污浊、仿佛能吞噬光明的黑暗(暗日),正在遥远的两河流域缓缓扩张,其散发出的诡异波动,甚至开始干扰正常的星象运转,并与中土散逸的“金煞”之气隐隐产生邪恶的共鸣。
而在那黑暗深处,似乎还隐藏着更加古老、更加恐怖的阴影……那是连河图洛书都无法完全窥破的迷雾。
“时间……真的不多了。”李渊喃喃自语,目光穿透大殿,望向西方,充满了深深的忧虑。
薪火已传,然风暴亦将至。大唐,乃至整个华夏文明,能否凭借这刚刚接续的古老智慧,渡过这场前所未有的浩劫?
        殿内,除李渊外,仅有三人:袁天罡、李淳风,以及被紧急召入宫的马周。袁李二人面色凝重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他们深知此次召见非同小可。马周则略显拘谨,但眼神清澈而专注,他虽不知具体何事,却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非凡气息。
李渊屏退左右,目光缓缓扫过三人,最终落在香案之上那新供奉起来的一卷非帛非纸、星光内蕴的图卷虚影,正是河图洛书在他紫府中的投影显化。
“今日召尔等前来,”李渊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历史的厚重感,“非为朝政,乃为传承。为我华夏文明,续一道可能绝灭的薪火。”
他此言一出,三人皆身躯一震,神色愈发肃穆。
李渊缓缓闭上眼,似在回忆,又似在与那浩瀚星典沟通。片刻后,他睁开眼,指尖凝聚起一丝微弱却精纯的神念之力,凌空点向那星光图卷。
嗡......!
图卷微颤,道道星辉流淌而出,却并未化作汹涌的信息洪流,而是温和地、有序地在空中交织成一幅幅朦胧却意蕴深远的画卷与符文。
“昔日始皇焚书,百家典籍几近浩劫。”李渊的声音如同来自悠远的过去,“然天道不绝华夏。真正承载文明精髓的‘书’,并非全然刻于竹帛之上。”
星辉流转,显化出景象:并非简单的文字,而是古老的《连山》、《归藏》易象的推演轨迹,比流传后世的《周易》更加古朴浩瀚;是神农尝百草时,感知草木药性并非依靠简单尝试,而是引动自身生机与天地万物共鸣的奇异韵律;是黄帝战蚩尤时,麾下将士步伐所隐含的、引动地脉煞气的古老战阵图录;更是大禹治水,疏通九河,其开凿的路线暗合天下水脉运行的天然规律……
“诸多上古之秘,皆乃圣人观天察地,体悟自然大道所得,其精髓本就不落文字,或仅以最古老的符号、图录传承,深藏于《三坟》、《五典》之中,散佚于百家之源流。”李渊语气沉痛,“后世所得,不过十之一二,乃至误解曲解。”
袁天罡和李淳风听得如痴如醉,又汗流浃背。他们身为道门翘楚,自然知晓许多失传的传说,此刻经由河图洛书印证,方知自身所学相较于上古,确实缺失了太多本源之理。
“而汉室,”李渊话锋一转,星辉中显现出刘邦身影及其麾下诸多谋臣武将,“虽承秦制,却亦试图追溯上古,重整华夏道统。萧何入咸阳,不取金帛,独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此乃其一。”
景象再变:显现出张良得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其本质并非单纯兵技巧,而是蕴含了星象占卜、奇门遁甲乃至气运引导之术;晁错上书言事,其《论贵粟疏》中关于调控粮价、稳定民生的策略,隐隐含有调理“社稷之气”的古老理念;甚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后,亦有董仲舒糅合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说,试图构建一套贯通天人的统治哲学,虽有其局限,却亦是当时对上古道统的一种探索和整合。
“然最为核心者,在于此物。”李渊指向那星光图卷,“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据此画八卦,文王演周易,皆只得其部分真意。此图卷乃天地规则之显化,文明智慧之总源。汉高祖能得天下,未必非此物暗中所蕴一丝气运指引。其以赤霄斩白蛇,白蛇乃白帝子化身,金性凶戾,而赤霄火德,正合克制,此中或亦有河洛五行生克之启示。”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沉重:“然高祖亦深知怀璧其罪,更恐后世子孙无力驾驭反遭其祸,故将其深藏,并集合赤霄剑之霸道、传国玺之厚重,布下惊世之局,既镇龙怨,亦藏圣典,非真正身负大气运、大毅力、且能引动赤霄共鸣之后世帝王者,不可得见,更不可驾驭!”
听到此处,袁李二人已是震撼得无以复加,他们终于明白汉陵之局的全部真相!那不仅仅是一个镇压之地,更是一个跨越数百年的传承考验!
马周虽对玄学了解不深,但他智慧超群,从皇帝的话语和星辉显化的规律中,亦捕捉到了某种超越时代的、关于文明发展、社会治理的宏大脉络,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然如今,朕虽得此物,却如幼童舞巨锤。”李渊露出一丝苦笑,“其中蕴含的天地至理、万法本源,浩瀚如星海,朕穷极一生,亦难窥其万一。且西方之劫将至,朕……时间不多了。”
他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看向三人:“故,朕欲行‘薪传’之事。袁天罡,李淳风!”
“臣在!”二人连忙躬身,心情激荡。
“尔等精通道法、星象、易理,乃朕之臂膀。朕会将河洛之中,关于星象运转、地脉能量、符文本源、阵法根基之部分奥义,逐步解析,传授于尔等。望尔等能结合当下道法,推陈出新,开创出更适合如今大唐、能应对未来之变的术法体系!此事,关乎帝国命脉,不得有失!”
“臣等万死不辞!必竭尽所能!”袁天罡和李淳风激动得声音发颤,这是何等巨大的信任与机缘!
“马周!”
“臣在!”马周上前一步。
“尔虽不通道法,然格物致知,明察数据,乃另一条探寻天地规律之路径。河洛之中,亦蕴含万物数理、造化生成之机。日月星辰运行之轨迹,潮汐起伏之周期,乃至万物生长枯荣之数,皆可量化推算。”李渊郑重道,“朕要尔率领‘灵理算经科’,全力钻研此道,以算学破译天机,以数据优化万物!将来袁李二人所得之新式符文、阵法,皆需尔等以算学验证其效率,优化其结构,乃至推演出更多可能!尔等所为,乃为万世开基业!”
马周深吸一口气,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但他眼中毫无畏惧,只有无比的坚定与兴奋:“臣遵旨!必以手中算尺,量尽天地之理!”
分派已定,李渊不再多言。他凝神静气,再次引动河图洛书。这一次,三道微弱却无比精纯的星光,分别从图卷中射出,没入袁天罡、李淳风和马周的眉心。
三人同时身躯一震, instantaneously,海量经过初步梳理和筛选的、各自领域相关的古老知识碎片与规则感悟,如同涓涓细流,融入他们的识海。这并非强行灌输,而是一种启迪和引导,为他们打开了通往更深层次知识殿堂的大门。
袁天罡看到的是星辰轨仪与符文能量流转的对应关系;李淳风感知到的是地脉之气与阵法布局的深层奥秘;而马周“看”到的,则是无数代表天地规律的几何图形与数学公式……
三人瞬间沉浸其中,如痴如醉,脸上表情变幻不定,时而困惑,时而狂喜。
李渊做完这一切,脸色更加苍白,显然消耗巨大。他看着陷入悟道状态的三人,眼中露出一丝欣慰。
传承的种子已经播下。
然而,他并未停歇。他强撑着再次运转神力,那星光图卷之上,星辉再次凝聚,这一次,却并非具体知识,而是化作了一幅更加宏大、更加模糊的星象图。
图中,代表大唐的紫微帝星周围,气运翻腾,虽根基深厚,却有血色兵戈之气从西方弥漫而来,更有一股深沉、污浊、仿佛能吞噬光明的黑暗(暗日),正在遥远的两河流域缓缓扩张,其散发出的诡异波动,甚至开始干扰正常的星象运转,并与中土散逸的“金煞”之气隐隐产生邪恶的共鸣。
而在那黑暗深处,似乎还隐藏着更加古老、更加恐怖的阴影……那是连河图洛书都无法完全窥破的迷雾。
“时间……真的不多了。”李渊喃喃自语,目光穿透大殿,望向西方,充满了深深的忧虑。
薪火已传,然风暴亦将至。大唐,乃至整个华夏文明,能否凭借这刚刚接续的古老智慧,渡过这场前所未有的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