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十点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骤然响起。
没等屋内人反应,院坝角落的牲口圈先发出了一串窸窸窣窣和动物奔跑的响动,几只小野猪还不满地“哼哼”了几声。
“谁呀?”堂屋里传来父亲带着睡意的询问。
“老乡,打扰了,我找李向阳。”门外是一个略显沙哑的声音。
“找向阳?你是?”李茂春一边拔开门栓,一边问道。
“姓项,他知道。”
李茂春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赶紧把两扇门全部拉开。
李向阳在父亲开门时就已经醒了,听到项叔叔的声音,他一个激灵从床上弹起来,套了个裤子,厚衣服都没穿就冲出了房间。
踏进堂屋,煤油灯已经被父亲点亮。
昏黄的灯光下,能清晰地看到项爱国和朱阿姨满身的灰土,衣服也被刮烂了好几个口子。
尤其看到项爱国怀里脸色通红、双目紧闭、看似睡着了的项雪,李向阳的心猛地一沉。
“项叔!朱阿姨!你们这是……怎么了?”他抢步上前,省去了所有的客套。
毕竟他太了解项家的情况了,若非大事急事,绝不可能轻易下山。
项爱国也没绕弯子:
“向阳,实在没办法,只能来麻烦你了!小雪……烧了一天了,肚子疼得厉害,我跟你朱阿姨看着……怕是急性盲肠炎,得赶紧送医院,可能还要动手术!”
“阑尾炎?”李向阳心里一惊,这病在八十年代初的农村,尤其拖延了时间,是有生命危险的!
见李向阳一时没说话,一旁的朱阿姨连忙补充道,“右下腹持续性压痛,还恶心呕吐,像是阑尾穿孔的征兆……我以前在厂医院外科待过。”
她脸上满是自责和担忧,“都怪我们,发现晚了……”
没等李向阳开口,项爱国接着说道:
“向阳,我们这情况……万一医院签字需要户口本、介绍信什么的,怕是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所以只能找你想想办法了。”
“我明白了,项叔!你别着急!”李向阳明白项爱国的顾虑,脑子也飞快地转动起来。
红河镇有地区第二人民医院,这手术应该能做,最快的办法是骑自行车过月河大桥——但骑车没法背人,何况病中颠簸更受不了。
目光扫过堂屋里停着的自行车和货筐,他瞬间有了主意。
“爸,快!把货筐里面多铺几层干草,再拿床厚棉被垫上!”李向阳一边吩咐父亲,一边对项爱国说:“项叔,你会骑自行车吗?”
“会!早年学过!”项爱国连忙答道。
“好!项叔你骑我哥的车,带着朱阿姨!我们把小雪放在货筐里,垫厚实点,能减少颠簸!”
这时,母亲张天会和陈俊杰也被动静吵醒,得知情况后赶紧出来帮忙。
李向阳则转身去叫醒了大哥,说要用车,李向东一边问需要他去不,一边开始穿衣服。
见大哥往出推车,李向阳又冲回自己房间,打开抽屉锁,顾不上数,抓了厚厚一沓现金,又将自己的工作证揣好。
在大哥的帮助下,项雪被小心翼翼地安置在货筐里并用棉被裹紧。
“走!”李向阳蹬上自行车,率先冲出院坝拐上了村道。
借着还算明亮的月光,他使劲朝着月河大桥的方向蹬去。
因为他清楚,高烧和可能的阑尾穿孔,多耽误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
项爱国载着妻子紧紧在身后追赶。
不到一个小时,两车便冲过了月河大桥,抵达了秦巴地区第二人民医院。
李向阳跳下车,抱起货筐里意识模糊的项雪,冲进急诊室,大声呼喊道:“医生!医生!快!孩子急性阑尾炎,可能穿孔了!”
值班医生被惊醒,睡眼惺忪地出来,简单检查后,脸色也凝重起来:“右下腹肌紧张,反跳痛明显,高烧,情况很危急,必须马上手术!快去办手续,签字!”
不等项爱国和朱阿姨说话,李向阳立刻上前,掏出自己的工作证和一把钞票:“医生,我是病人哥哥,先救人!不差钱!手续我马上办!”
见李向阳一脸笃定,医生没再多问,立刻招呼护士:“快!准备手术!”
见项雪被迅速推进了手术室,项爱国和朱阿姨稍微放松了一点,瘫坐在了走廊的长椅上。
朱阿姨更是忍不住低声啜泣起来。
见项爱国在安慰着朱阿姨,李向阳连忙去缴费拿药。
手术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当医生告知“阑尾已经切除,好在送来得还算及时”,三人才彻底松了一口气。
项雪被推入病房,挂着点滴,脸色虽然苍白,但呼吸已经平稳。
四人间的病房只有项雪一个病人,这让疲惫不堪的项爱国和朱阿姨有了暂时休息的地方。
李向阳连忙出来给他们找吃的——手术的时候,项叔叔的肚子就响了好多遍,估计至少大半天没吃过东西了。
意外的是,即便已经是凌晨两点,医院门口还有个营业的食堂。
只是李向阳走得急,忘了带粮票,两毛五一碗的扯面,需要四两粮票。
见只有一个师傅,李向阳也不纠结,直接拍下三块钱,“师傅,帮个忙,几个人都一天没吃饭了!”
师傅左右扫了眼,见没人,飞快把钱攥在手里塞进裤兜,一边嘴上应着“稍等马上好”,一边立马欢天喜地转身去做扯面。
吃饭的时候,李向阳压低声音,跟项爱国说了他的打算:“叔,有件事……我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项爱国抬起头,“向阳,你跟我们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我本来最近也打算上山跟你商量这个事情……您跟朱阿姨,还有小雪,长期待在山上,终究不是个办法……”
观察了一下项爱国的神色,他继续道:“我的意思是……您要是愿意的话,我去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把你们一家的户口找个村子给落下。”
看项爱国若有所思,李向阳又补充道:“当然,我也没十足把握,而且……要办,就得托人,也就意味着可能有风险。所以,我先问问您的意思。”
项爱国听完,手里的筷子顿在碗里,眉头拧着,半天没说话——他何尝不想有个安稳的落脚处?尤其是为了女儿!
但曾经的经历,让他对“组织”和“程序”有着本能的警惕。
良久,他才重重地叹了口气,“向阳,你的心意,叔明白了。这事……关系重大,你让我想想,尽快给你个答复。”
没等屋内人反应,院坝角落的牲口圈先发出了一串窸窸窣窣和动物奔跑的响动,几只小野猪还不满地“哼哼”了几声。
“谁呀?”堂屋里传来父亲带着睡意的询问。
“老乡,打扰了,我找李向阳。”门外是一个略显沙哑的声音。
“找向阳?你是?”李茂春一边拔开门栓,一边问道。
“姓项,他知道。”
李茂春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赶紧把两扇门全部拉开。
李向阳在父亲开门时就已经醒了,听到项叔叔的声音,他一个激灵从床上弹起来,套了个裤子,厚衣服都没穿就冲出了房间。
踏进堂屋,煤油灯已经被父亲点亮。
昏黄的灯光下,能清晰地看到项爱国和朱阿姨满身的灰土,衣服也被刮烂了好几个口子。
尤其看到项爱国怀里脸色通红、双目紧闭、看似睡着了的项雪,李向阳的心猛地一沉。
“项叔!朱阿姨!你们这是……怎么了?”他抢步上前,省去了所有的客套。
毕竟他太了解项家的情况了,若非大事急事,绝不可能轻易下山。
项爱国也没绕弯子:
“向阳,实在没办法,只能来麻烦你了!小雪……烧了一天了,肚子疼得厉害,我跟你朱阿姨看着……怕是急性盲肠炎,得赶紧送医院,可能还要动手术!”
“阑尾炎?”李向阳心里一惊,这病在八十年代初的农村,尤其拖延了时间,是有生命危险的!
见李向阳一时没说话,一旁的朱阿姨连忙补充道,“右下腹持续性压痛,还恶心呕吐,像是阑尾穿孔的征兆……我以前在厂医院外科待过。”
她脸上满是自责和担忧,“都怪我们,发现晚了……”
没等李向阳开口,项爱国接着说道:
“向阳,我们这情况……万一医院签字需要户口本、介绍信什么的,怕是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所以只能找你想想办法了。”
“我明白了,项叔!你别着急!”李向阳明白项爱国的顾虑,脑子也飞快地转动起来。
红河镇有地区第二人民医院,这手术应该能做,最快的办法是骑自行车过月河大桥——但骑车没法背人,何况病中颠簸更受不了。
目光扫过堂屋里停着的自行车和货筐,他瞬间有了主意。
“爸,快!把货筐里面多铺几层干草,再拿床厚棉被垫上!”李向阳一边吩咐父亲,一边对项爱国说:“项叔,你会骑自行车吗?”
“会!早年学过!”项爱国连忙答道。
“好!项叔你骑我哥的车,带着朱阿姨!我们把小雪放在货筐里,垫厚实点,能减少颠簸!”
这时,母亲张天会和陈俊杰也被动静吵醒,得知情况后赶紧出来帮忙。
李向阳则转身去叫醒了大哥,说要用车,李向东一边问需要他去不,一边开始穿衣服。
见大哥往出推车,李向阳又冲回自己房间,打开抽屉锁,顾不上数,抓了厚厚一沓现金,又将自己的工作证揣好。
在大哥的帮助下,项雪被小心翼翼地安置在货筐里并用棉被裹紧。
“走!”李向阳蹬上自行车,率先冲出院坝拐上了村道。
借着还算明亮的月光,他使劲朝着月河大桥的方向蹬去。
因为他清楚,高烧和可能的阑尾穿孔,多耽误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
项爱国载着妻子紧紧在身后追赶。
不到一个小时,两车便冲过了月河大桥,抵达了秦巴地区第二人民医院。
李向阳跳下车,抱起货筐里意识模糊的项雪,冲进急诊室,大声呼喊道:“医生!医生!快!孩子急性阑尾炎,可能穿孔了!”
值班医生被惊醒,睡眼惺忪地出来,简单检查后,脸色也凝重起来:“右下腹肌紧张,反跳痛明显,高烧,情况很危急,必须马上手术!快去办手续,签字!”
不等项爱国和朱阿姨说话,李向阳立刻上前,掏出自己的工作证和一把钞票:“医生,我是病人哥哥,先救人!不差钱!手续我马上办!”
见李向阳一脸笃定,医生没再多问,立刻招呼护士:“快!准备手术!”
见项雪被迅速推进了手术室,项爱国和朱阿姨稍微放松了一点,瘫坐在了走廊的长椅上。
朱阿姨更是忍不住低声啜泣起来。
见项爱国在安慰着朱阿姨,李向阳连忙去缴费拿药。
手术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当医生告知“阑尾已经切除,好在送来得还算及时”,三人才彻底松了一口气。
项雪被推入病房,挂着点滴,脸色虽然苍白,但呼吸已经平稳。
四人间的病房只有项雪一个病人,这让疲惫不堪的项爱国和朱阿姨有了暂时休息的地方。
李向阳连忙出来给他们找吃的——手术的时候,项叔叔的肚子就响了好多遍,估计至少大半天没吃过东西了。
意外的是,即便已经是凌晨两点,医院门口还有个营业的食堂。
只是李向阳走得急,忘了带粮票,两毛五一碗的扯面,需要四两粮票。
见只有一个师傅,李向阳也不纠结,直接拍下三块钱,“师傅,帮个忙,几个人都一天没吃饭了!”
师傅左右扫了眼,见没人,飞快把钱攥在手里塞进裤兜,一边嘴上应着“稍等马上好”,一边立马欢天喜地转身去做扯面。
吃饭的时候,李向阳压低声音,跟项爱国说了他的打算:“叔,有件事……我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项爱国抬起头,“向阳,你跟我们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我本来最近也打算上山跟你商量这个事情……您跟朱阿姨,还有小雪,长期待在山上,终究不是个办法……”
观察了一下项爱国的神色,他继续道:“我的意思是……您要是愿意的话,我去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把你们一家的户口找个村子给落下。”
看项爱国若有所思,李向阳又补充道:“当然,我也没十足把握,而且……要办,就得托人,也就意味着可能有风险。所以,我先问问您的意思。”
项爱国听完,手里的筷子顿在碗里,眉头拧着,半天没说话——他何尝不想有个安稳的落脚处?尤其是为了女儿!
但曾经的经历,让他对“组织”和“程序”有着本能的警惕。
良久,他才重重地叹了口气,“向阳,你的心意,叔明白了。这事……关系重大,你让我想想,尽快给你个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