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人对龙舟的热爱是写在基因里的!
即便是缺吃少喝的年月,一到端午前后,沉寂了一年的河道也会重新热闹起来。
各村凑份子保养的龙舟被从祠堂或者棚屋里请出来,刷桐油、补暗伤,青壮劳力们聚集到河滩,喊着号子练习。
千百年来,那不仅仅是龙舟竞渡,更是对风调雨顺的祈愿,是乡镇和宗族之间的较量与荣誉!
抵达蒲溪镇已经是上午九点多,调拨来的青瓦就堆在临街的镇政府大院门口。
赵青山上前接洽,没说几句话就气鼓鼓地回来了,“妈皮的,坐地起价!平时卖到一分二厘的瓦,直接涨到了两分!心也太黑了!”
听村长这么说,众人也立马火冒三丈。
“狗日的……这钱也挣啊,也不怕生娃娃没屁眼子!”
“下回再下冷子,把他们房子也砸烂……”
但骂归骂,大家心里都清楚,这种时候,人家涨价你也没办法。他们不买,立刻就会接手。
就在赵青山和村会计咬着牙商量要不要认下这个亏时,已经有离得近的、挑着箩筐的不知哪个村的村民,开始围着瓦堆付钱了。
见形势逼人,赵青山扔下手里的半截烟头,拿脚碾了又碾,狠狠地道,“买!再不买球毛都没有了!”
从四五家农户手里凑了一万页青瓦,赵青山立刻指挥众人:“赶紧装车!先紧着给向阳的拖拉机装满,让他先走!”
大家一边骂骂咧咧地叹着气,一边快速往车斗里装瓦。
李向阳心里也不是滋味,但他清楚,骂解决不了问题,先把瓦运回去,让乡亲们能熬过这个冬天,至于钱,等开春他再想办法带着大家挣就是。
看到镇政府门口有一家包子铺,招牌上写着六分钱一个。
想着这十几号龙舟队的汉子是将来的救援骨干,他转身朝包子铺走——出发的早,估计都没吃饭,正好借个由头拉近距离。
见李向阳拿出包子给大家发,还是一人三个,众人都咽着口水喊着“不饿”!
“咱们是一个大队的,讲究的是同舟共济!我请各位叔伯兄弟吃个包子算啥?赶紧的,都拿着!”
怕人说他“有钱烧的”,李向阳故意放低了姿态,一边说着一边板起了脸,“啥意思?看不起我李向阳是吧?这点面子都不给?”
赵青山似乎也感觉到李向阳有借机收买人心的意思,而且他清楚女婿不差这点,连忙在一旁帮腔:
“向阳一片心意,都嫑作礼了!赶紧吃了好干活,早点把瓦拉回去!”
村长发了话,而且李向阳不但自降身段,还提了个“同舟共济”,众人这才不再推辞,憨笑着接过去。
见自己去买包子的功夫,车斗已经装满,李向阳跟赵青山和会计打了声招呼,便驾驶着满载青瓦的拖拉机朝劳动村驶去。
可能是救援队的人手问题有了眉目,也可能是下坡多一些,让李向阳感觉回程比来时快了好多。
一个多小时后,拖拉机开进村口,早已等待多时的支书周长海立即指挥村民围了上来,七手八脚地开始卸瓦。
李向阳跳下车,找到搬瓦队伍中正在参加集体劳动的大哥和黑蛋,“你俩把厚袄子穿上,后面几趟跟我一起走,练练手吧!”
黑蛋一听能让他开着上国道,眼睛顿时亮了:“太好了向阳哥!你真是我的亲哥啊!”
李向东则犹豫的搓着手:“我这才学几天,国道上来来回回都是车,能行吗?”
“就是车多才要练!”李向阳笑道,“我在旁边坐着,出不了岔子。”
稍作休整,给拖拉机加了些水,三人便出发再往蒲溪镇。
这一趟,李向阳让黑蛋和大哥轮流开,自己坐在副驾驶位上留意着路况,时不时指点几声。
黑蛋开的格外谨慎,甚至有些紧张,双手死死握着方向盘,青筋都绷了出来。
反倒是李向东,说了最怂的话,但却开的异常稳当。
见大哥方向盘扶地笔直,换挡也顺畅,全然不用操心,这让李向阳想起了赵洪霞的建议:多打几个猞猁,再买一辆,凑一对!
当下在农村,拖拉机用途说起来不多,但只要是进了城,到处都是活。
建筑工地拉建材,厂矿企业运货物,多的不说,一个月净挣一千块钱还是比较容易的。
当然,对他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为即将到来的大洪水做准备。
不管救援设备、救灾物资,还是食品药品,总离不开可靠的运输工具。
司机不缺,多一辆车,就多一份保障,多一分希望,而这保障和希望后面,都将是活生生的人命!
这一天,除了吃饭、上厕所,中途加了一次油,其余时间三人几乎全在车上。
晚上七点,第四趟,也是最后一趟青瓦运回了劳动村。
周长海和赵青山立刻组织村民,按照事先议定的方案进行分配:每户二百页,按平价出售。不需要的,可以将自家份额转让给他人。
这个数量虽然不多,无法覆盖所有损失,但村里有一小部分人家原本就有些存瓦。
还有些村民不愿意花钱,将猪圈牛圈的瓦扒下来顶替正房,再把牲口圈换成草棚顶,等天暖和了再自己烧瓦替换,这也是一个办法。
于是,这多出来的份额,便能换个人情,或者直接跟急需的邻居换点物资,甚至折点现钱,这也算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公平。
最终,按照村里的安排,去拉瓦的村民每人两块工钱,当场领到了辛苦费。
李向阳的拖拉机,跑一个来回折算二十块,从明年的堰塘承包费里扣除!
李向阳自然没有意见,原本就没想着赚钱,尤其跟龙舟队的混熟了,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很重要的收获了。
开着拖拉机回到家中,父亲还没睡,正抽着旱烟等着兄弟俩。
见两个儿子回来,李茂春简单说了下自家房屋修缮的情况:
“一共用掉了三千九百页瓦,剩下的,你小爹和根娃叔各拉走了一千五百页。余下的三千六百页,我意思给赵家送去……估计连同洪金家一起,应该都够了。”
“好的爸!”李向阳点点头。秦巴一带讲究亲家之间荣辱一体,父亲这么安顿也在情理。
“对了!”李茂春磕了磕烟袋锅子问道,“你小爹和你根娃叔那瓦钱,咋算?”
李向阳想了想说道:“就按老价钱,一分一页,也别让给现钱了,让他们用三十斤鲫鱼,或者黄鳝抵就行。”
他知道这两家都不宽裕,但最近河沟断流,虽是冬季,但抓鱼相对容易,用渔获来抵,算是两全其美。
李茂春“嗯”了一声。李茂秋是他唯一的弟弟,贺德根又是他关系最好的老哥们,他自是对这个安排表示满意。
待给赵青山家送完瓦,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
推开房门,却发现妹妹小云和小项雪都在自己房间等着,气氛还有一点点凝重。
“向阳哥哥!”见他回来,项雪攥着衣角,红着眼睛,怯生生地站了起来,“你忙完了吗?能不能送我回家?我昨晚梦见妈妈了!”
小云在旁边小声补了句:“哥,小雪昨晚梦见朱阿姨一直给她招手,醒来都哭了!”
项雪和妹妹的话,让李向阳一个激灵,下意识地攥紧了门把手!
回想起此前项爱国的托付,他心中顿时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即便是缺吃少喝的年月,一到端午前后,沉寂了一年的河道也会重新热闹起来。
各村凑份子保养的龙舟被从祠堂或者棚屋里请出来,刷桐油、补暗伤,青壮劳力们聚集到河滩,喊着号子练习。
千百年来,那不仅仅是龙舟竞渡,更是对风调雨顺的祈愿,是乡镇和宗族之间的较量与荣誉!
抵达蒲溪镇已经是上午九点多,调拨来的青瓦就堆在临街的镇政府大院门口。
赵青山上前接洽,没说几句话就气鼓鼓地回来了,“妈皮的,坐地起价!平时卖到一分二厘的瓦,直接涨到了两分!心也太黑了!”
听村长这么说,众人也立马火冒三丈。
“狗日的……这钱也挣啊,也不怕生娃娃没屁眼子!”
“下回再下冷子,把他们房子也砸烂……”
但骂归骂,大家心里都清楚,这种时候,人家涨价你也没办法。他们不买,立刻就会接手。
就在赵青山和村会计咬着牙商量要不要认下这个亏时,已经有离得近的、挑着箩筐的不知哪个村的村民,开始围着瓦堆付钱了。
见形势逼人,赵青山扔下手里的半截烟头,拿脚碾了又碾,狠狠地道,“买!再不买球毛都没有了!”
从四五家农户手里凑了一万页青瓦,赵青山立刻指挥众人:“赶紧装车!先紧着给向阳的拖拉机装满,让他先走!”
大家一边骂骂咧咧地叹着气,一边快速往车斗里装瓦。
李向阳心里也不是滋味,但他清楚,骂解决不了问题,先把瓦运回去,让乡亲们能熬过这个冬天,至于钱,等开春他再想办法带着大家挣就是。
看到镇政府门口有一家包子铺,招牌上写着六分钱一个。
想着这十几号龙舟队的汉子是将来的救援骨干,他转身朝包子铺走——出发的早,估计都没吃饭,正好借个由头拉近距离。
见李向阳拿出包子给大家发,还是一人三个,众人都咽着口水喊着“不饿”!
“咱们是一个大队的,讲究的是同舟共济!我请各位叔伯兄弟吃个包子算啥?赶紧的,都拿着!”
怕人说他“有钱烧的”,李向阳故意放低了姿态,一边说着一边板起了脸,“啥意思?看不起我李向阳是吧?这点面子都不给?”
赵青山似乎也感觉到李向阳有借机收买人心的意思,而且他清楚女婿不差这点,连忙在一旁帮腔:
“向阳一片心意,都嫑作礼了!赶紧吃了好干活,早点把瓦拉回去!”
村长发了话,而且李向阳不但自降身段,还提了个“同舟共济”,众人这才不再推辞,憨笑着接过去。
见自己去买包子的功夫,车斗已经装满,李向阳跟赵青山和会计打了声招呼,便驾驶着满载青瓦的拖拉机朝劳动村驶去。
可能是救援队的人手问题有了眉目,也可能是下坡多一些,让李向阳感觉回程比来时快了好多。
一个多小时后,拖拉机开进村口,早已等待多时的支书周长海立即指挥村民围了上来,七手八脚地开始卸瓦。
李向阳跳下车,找到搬瓦队伍中正在参加集体劳动的大哥和黑蛋,“你俩把厚袄子穿上,后面几趟跟我一起走,练练手吧!”
黑蛋一听能让他开着上国道,眼睛顿时亮了:“太好了向阳哥!你真是我的亲哥啊!”
李向东则犹豫的搓着手:“我这才学几天,国道上来来回回都是车,能行吗?”
“就是车多才要练!”李向阳笑道,“我在旁边坐着,出不了岔子。”
稍作休整,给拖拉机加了些水,三人便出发再往蒲溪镇。
这一趟,李向阳让黑蛋和大哥轮流开,自己坐在副驾驶位上留意着路况,时不时指点几声。
黑蛋开的格外谨慎,甚至有些紧张,双手死死握着方向盘,青筋都绷了出来。
反倒是李向东,说了最怂的话,但却开的异常稳当。
见大哥方向盘扶地笔直,换挡也顺畅,全然不用操心,这让李向阳想起了赵洪霞的建议:多打几个猞猁,再买一辆,凑一对!
当下在农村,拖拉机用途说起来不多,但只要是进了城,到处都是活。
建筑工地拉建材,厂矿企业运货物,多的不说,一个月净挣一千块钱还是比较容易的。
当然,对他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为即将到来的大洪水做准备。
不管救援设备、救灾物资,还是食品药品,总离不开可靠的运输工具。
司机不缺,多一辆车,就多一份保障,多一分希望,而这保障和希望后面,都将是活生生的人命!
这一天,除了吃饭、上厕所,中途加了一次油,其余时间三人几乎全在车上。
晚上七点,第四趟,也是最后一趟青瓦运回了劳动村。
周长海和赵青山立刻组织村民,按照事先议定的方案进行分配:每户二百页,按平价出售。不需要的,可以将自家份额转让给他人。
这个数量虽然不多,无法覆盖所有损失,但村里有一小部分人家原本就有些存瓦。
还有些村民不愿意花钱,将猪圈牛圈的瓦扒下来顶替正房,再把牲口圈换成草棚顶,等天暖和了再自己烧瓦替换,这也是一个办法。
于是,这多出来的份额,便能换个人情,或者直接跟急需的邻居换点物资,甚至折点现钱,这也算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公平。
最终,按照村里的安排,去拉瓦的村民每人两块工钱,当场领到了辛苦费。
李向阳的拖拉机,跑一个来回折算二十块,从明年的堰塘承包费里扣除!
李向阳自然没有意见,原本就没想着赚钱,尤其跟龙舟队的混熟了,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很重要的收获了。
开着拖拉机回到家中,父亲还没睡,正抽着旱烟等着兄弟俩。
见两个儿子回来,李茂春简单说了下自家房屋修缮的情况:
“一共用掉了三千九百页瓦,剩下的,你小爹和根娃叔各拉走了一千五百页。余下的三千六百页,我意思给赵家送去……估计连同洪金家一起,应该都够了。”
“好的爸!”李向阳点点头。秦巴一带讲究亲家之间荣辱一体,父亲这么安顿也在情理。
“对了!”李茂春磕了磕烟袋锅子问道,“你小爹和你根娃叔那瓦钱,咋算?”
李向阳想了想说道:“就按老价钱,一分一页,也别让给现钱了,让他们用三十斤鲫鱼,或者黄鳝抵就行。”
他知道这两家都不宽裕,但最近河沟断流,虽是冬季,但抓鱼相对容易,用渔获来抵,算是两全其美。
李茂春“嗯”了一声。李茂秋是他唯一的弟弟,贺德根又是他关系最好的老哥们,他自是对这个安排表示满意。
待给赵青山家送完瓦,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
推开房门,却发现妹妹小云和小项雪都在自己房间等着,气氛还有一点点凝重。
“向阳哥哥!”见他回来,项雪攥着衣角,红着眼睛,怯生生地站了起来,“你忙完了吗?能不能送我回家?我昨晚梦见妈妈了!”
小云在旁边小声补了句:“哥,小雪昨晚梦见朱阿姨一直给她招手,醒来都哭了!”
项雪和妹妹的话,让李向阳一个激灵,下意识地攥紧了门把手!
回想起此前项爱国的托付,他心中顿时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