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黎明的第一缕曙光还未穿透黑暗,整个世界都被一层厚厚的夜幕所笼罩,仿佛是被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所覆盖。这片漆黑的世界中,没有一丝光亮,也没有一点声响,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和安宁。
然而,就在这片万籁俱寂的黑暗中,突然传来了一声清脆的鸡鸣。这声鸡鸣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的宁静,在寂静的空气中回荡着。它是如此的突兀和响亮,仿佛是在向整个世界宣告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这是第一遍鸡叫,它的声音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力量和希望。这声鸡鸣像是一个信号,提醒着人们黑夜已经过去,白天即将到来。它打破了夜的寂静,唤醒了沉睡中的万物,也让人们从梦中苏醒过来,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没过多久,第二遍鸡叫又响了起来。这一次,声音似乎更加响亮,也更加急切,仿佛在催促着人们起床迎接新的一天。在这两遍鸡叫的间隔中,阿泽的房间里,一盏微弱的灯光在黑暗中显得格外醒目。
灯光下,阿泽正站在床边,他的帆布书包已经被塞得鼓鼓囊囊,仿佛快要撑破一般。书包的拉链被勉强拉上,但还是有一些书本和文具从缝隙中挤了出来。阿泽看着这个被塞得满满的书包,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满足感。
阿泽小心翼翼地将捡了半宿的牙膏皮塞进书包的侧袋里,铝皮相互碰撞着,发出清脆的“叮叮”声,与书包上挂着的铜铃铛相互呼应,那声音在寂静的清晨里显得格外响亮,仿佛在为阿泽的努力报功。
“妈,王老师说今天要交废品呢,牙膏皮、废铁丝什么的都可以算,只要攒够一斤就能换铅笔啦!”阿泽兴奋地举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铁钉子,在晨光中晃来晃去,那钉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林小满正蹲在灶膛前,小心翼翼地往里面添加着柴火。灶膛里的火焰舔舐着锅底,发出“噼啪”的声响,锅里的玉米糊糊也在欢快地翻滚着,不时冒出几个“咕嘟”的泡泡。
“知道啦!”林小满听到宛宛的声音,头也不回地应了一句,然后用锅铲轻轻敲了敲灶台,“我给你找了个玻璃药瓶,洗干净了也能算数的哦。”
说着,她站起身来,走到窗台边,拿起一个空药瓶。药瓶的瓶身上还贴着一张泛黄的标签,上面印着“土霉素”三个字。
宛宛听到林小满的话,立刻从被窝里钻了出来,手里举着一个铁皮饼干盒,兴奋地问道:“那我的饼干盒能不能换糖呀?”
“能换两颗!”阿泽扒拉着早饭,嘴里塞得满满的,“狗剩说他攒了十个牙膏皮,能换支带橡皮的铅笔。”宛宛赶紧把饼干盒塞进小布包,小短腿在地上蹦:“我要换水果糖,给二丫一颗。”
清晨,石板路上的露水还未完全蒸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孩子们背着鼓鼓囊囊的“废品包”,像一群欢快的小鸟,急匆匆地往学校跑去。
狗剩走在最前面,他肩上扛着一根锈迹斑斑的铁丝,铁丝弯弯曲曲的,仿佛一条长蛇。这根铁丝是他从废品堆里翻出来的,虽然看起来破旧不堪,但他却视若珍宝。
二丫紧随其后,她手里拎着一个布兜,里面装着一些碎玻璃片。为了防止玻璃片割伤手,她还用旧报纸把它们包裹得严严实实的。
而三胖则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他怀里抱着一个破铁锅,锅底还沾着一些锅巴。每走一步,铁锅就会发出“哐当”一声响,那声音在清晨的街道上显得格外清脆,引得路过的老母鸡扑棱棱地飞了起来。
“阿泽,你看我的铁丝!”狗剩把铁丝往地上一摔,溅起片泥点,“够不够换本算术本?”阿泽掏出玻璃药瓶:“我这药瓶是‘土霉素’的,王老师说带字的值钱。”二丫凑过来,布兜里的玻璃片在阳光下闪:“我妈说这些能做镜片,比碎玻璃强。”
公社小学的土操场边,已经堆起了小山似的废品。王老师站在石碾子上,手里拿着杆秤,秤砣晃悠悠的。“一个个来,别挤!”她嗓子有点哑,估计是喊了一早,“牙膏皮五个算一两,废铁一斤换两张作业纸!”
孩子们排着队,像群小麻雀叽叽喳喳。狗剩把十个牙膏皮摆成一排,王老师数了三遍,在本子上画了个“正”字:“够换支铅笔,下午去办公室领。”狗剩乐得蹦起来,差点把旁边三胖的破铁锅踢翻。
轮到阿泽时,他把玻璃药瓶、牙膏皮、还有林小满找的半截铜丝全掏出来。王老师称了称,笑着说:“阿泽这铜丝值钱,能换支铅笔加块橡皮。”阿泽刚要接条子,忽然看见二丫站在后面,布兜里的玻璃片没多少,正抿着嘴捏衣角。
“我分二丫半个铜丝!”阿泽把铜丝往中间一掰,铜丝有点硬,他用牙咬着才掰开,“这样她就能换颗糖了。”二丫眼睛亮起来,把玻璃片往阿泽兜里塞:“我给你两块玻璃,比铜丝亮。”王老师在旁边看着,偷偷用袖口抹了下眼角。
上课铃响时,废品堆已经像座小堡垒。王老师让大家把废品分类:玻璃归玻璃,金属归金属,纸壳归纸壳。男孩子们抢着搬铁锅,你推我搡的,差点把三胖的破锅掉进泥坑;女孩子们蹲在地上捡碎玻璃,二丫教大家用树叶包玻璃片,免得扎手,宛宛学得最认真,包一片举起来给二丫看,像献宝。
第一节课的铃声响起,同学们迅速坐好,等待老师的到来。这节课是算术课,大家都期待着王老师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有趣题目。
王老师微笑着走进教室,手中拿着一支粉笔。他走到黑板前,写下了一道算术题:“三个牙膏皮换 1 张作业纸,那么九个牙膏皮能换几张呢?”
题目刚一写完,狗剩的手就像闪电一样举了起来。他站起身来,声音洪亮地回答道:“三张!我用十个牙膏皮换铅笔,多出来的一个就给三胖啦!”
话音未落,全班同学都哄堂大笑起来。有的同学笑得直拍桌子,有的同学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而三胖呢,他的脸瞬间变得像熟透的西红柿一样通红,他低着头,默默地抠着桌缝里的泥,似乎想把自己藏起来。
课间休息时,孩子们围着废品堆“淘宝”。狗剩从废铁堆里找出个弹簧,往地上一按,“嗖”地弹起来,正好弹进二丫的布兜。“给你当跳棋!”他拍着手笑,二丫把弹簧拿出来,弯成个小圈圈:“能当戒指。”戴在手指上转,引得女孩子们都围着看。
阿泽和三胖在纸壳堆里翻翻找找,突然,阿泽眼前一亮,从纸壳堆里抽出一本没头没尾的小人书。小人书的封面有些破旧,但上面的字迹还能勉强辨认出来,写着《小兵张嘎》。
阿泽兴奋地翻开小人书,发现里面竟然缺了好几页,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对这本书的喜爱。他小心翼翼地把书揣进怀里,生怕被别人抢走。
三胖眼巴巴地看着阿泽,满脸期待地说:“阿泽,这本小人书咱俩轮流看好不好?”阿泽想了想,点头答应道:“行,那我先看,等放学了就给你。”
三胖高兴得直点头,他平时最喜欢看小人书了,可他娘总是不让他看,说看这些“闲书”是浪费灯油。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看了,他自然是非常开心。
中午吃饭时,宛宛拿着换的两颗水果糖,非要给二丫一颗。二丫剥开糖纸,玻璃纸在阳光下闪着彩光,她舔了口糖,眯着眼说:“比槐花糕甜。”狗剩凑过来,举着刚领的铅笔:“我这支铅笔带橡皮,能擦算术题。”说着在地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3”,用橡皮一擦,果然干净。
下午的劳动课改成“废品改造”。王老师教大家用牙膏皮做小哨子:把牙膏皮剪开,卷成喇叭状,用针扎个小眼,就能吹出响。狗剩手笨,剪牙膏皮时差点剪到手,阿泽帮他卷喇叭,二丫在旁边用彩纸给哨子糊了个小尾巴,一吹“嘀嘀”响,像只小喇叭。
宛宛用玻璃药瓶装海水,养了只小螃蟹,是早上从海边捡的。她举着瓶子给大家看:“这是‘海将军’,住在药瓶里。”三胖用破铁锅的碎片拼了个小火车,铁轨用铁丝弯的,推起来“哗啦”响,引得一群孩子跟着跑。
放学时,废品堆少了一大半,剩下的要等公社废品站来收。王老师给每人发了张“节约能手”的小红花,贴在额头上。阿泽的红花歪在一边,是宛宛帮他贴的;二丫的红花沾了点玻璃渣,闪着光;狗剩的红花被他舔了口,说尝尝甜不甜,引得大家笑他傻。
石板路上,孩子们的“改造品”成了宝贝。狗剩的哨子吹得震天响,惊飞了树上的麻雀;二丫把弹簧戒指套在布兜带子上,走一步晃一下;阿泽和三胖轮流看小人书,走到分岔路口还舍不得分开,约好明天一早换着看。
林小满在院子里翻晒草药,见阿泽举着支新铅笔跑进来,额头上的小红花还在。“换着了?”她接过铅笔,笔杆上印着“上海制造”,橡皮是粉红色的。阿泽掏出那本没头没尾的小人书:“王老师说这书能修好,用浆糊把缺页粘起来。”
宛宛举着她的“海将军”药瓶:“妈,螃蟹不夹人,还给它喂了颗石子。”林小满笑着摸摸她的头,看见二丫送的玻璃片被阿泽夹在课本里,当书签用,玻璃片上还沾着点彩纸渣,像撒了把小星星。
第二天一早,阿泽把小人书带给三胖,书里夹了片紫苏叶当书签,是林小满晒的。三胖还给阿泽一个用铁丝弯的小钩子:“能钓虾,海边的石缝里有大青虾。”两人约好周末去钓鱼,用破铁锅碎片当鱼饵盘。
狗剩的哨子吹得更响了,他教大家吹《东方红》,虽然跑调跑得没边,但孩子们听得认真,跟着哨声哼哼。二丫用牙膏皮做了个小勺子,给宛宛盛海菜汤,勺子有点软,盛一勺漏半勺,两人笑得前仰后合,汤洒了一衣襟。
周三下午,公社废品站的拖拉机来了,“突突突”地停在操场边。两个穿蓝布工装的师傅跳下来,拿着麻袋往车上装废品。“这些玻璃能回炉做新瓶子,”一个师傅给孩子们讲,“铁皮能炼新铁,比挖矿省劲。”阿泽听得认真,问:“牙膏皮能做飞机不?”师傅哈哈大笑:“能做飞机上的小零件!”
师傅们临走时,给学校留了个铁皮饼干盒,里面装着五支铅笔和一本《雷锋日记》。王老师把书给了阿泽:“你最爱看书,把这本补好,放图书角让大家看。”阿泽抱着书,像抱着块宝贝,书皮有点破,他用牛皮纸仔细包好,上面画了个小雷锋,戴着红领巾,笑得咧开嘴。
周末不上学,孩子们带着“废品工具”去海边。狗剩用铁丝弯的网兜捞小鱼,网兜漏了个洞,捞上来全是小螃蟹;二丫用牙膏皮勺子挖蛤蜊,勺子挖到石头上,瘪了个坑,她心疼得直撇嘴;阿泽和三胖钓鱼,鱼钩是用缝衣针弯的,钓了半天只钓上只海星海星,三胖说要带回家给妹妹玩,妹妹准喜欢。
林小满来叫孩子们回家时,见他们的“废品改造品”都变了样:哨子的彩纸尾巴掉了,小勺子瘪了,只有阿泽的《雷锋日记》还整整齐齐,夹着的紫苏叶书签晒成了深绿色。“回家煮海菜汤,”她笑着拍手,“用二丫的小勺子盛,漏了的算我的。”
暮色里,石板路上的脚步声混着孩子们的笑。阿泽的帆布书包里,新换的铅笔蹭着补好的小人书,铜铃铛还在响,像在数着日子——那些用废品换来的快乐,那些带着铁锈味的笑声,在海岛上,比任何糖都甜,比任何书都让人记挂。
然而,就在这片万籁俱寂的黑暗中,突然传来了一声清脆的鸡鸣。这声鸡鸣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的宁静,在寂静的空气中回荡着。它是如此的突兀和响亮,仿佛是在向整个世界宣告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这是第一遍鸡叫,它的声音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力量和希望。这声鸡鸣像是一个信号,提醒着人们黑夜已经过去,白天即将到来。它打破了夜的寂静,唤醒了沉睡中的万物,也让人们从梦中苏醒过来,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没过多久,第二遍鸡叫又响了起来。这一次,声音似乎更加响亮,也更加急切,仿佛在催促着人们起床迎接新的一天。在这两遍鸡叫的间隔中,阿泽的房间里,一盏微弱的灯光在黑暗中显得格外醒目。
灯光下,阿泽正站在床边,他的帆布书包已经被塞得鼓鼓囊囊,仿佛快要撑破一般。书包的拉链被勉强拉上,但还是有一些书本和文具从缝隙中挤了出来。阿泽看着这个被塞得满满的书包,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满足感。
阿泽小心翼翼地将捡了半宿的牙膏皮塞进书包的侧袋里,铝皮相互碰撞着,发出清脆的“叮叮”声,与书包上挂着的铜铃铛相互呼应,那声音在寂静的清晨里显得格外响亮,仿佛在为阿泽的努力报功。
“妈,王老师说今天要交废品呢,牙膏皮、废铁丝什么的都可以算,只要攒够一斤就能换铅笔啦!”阿泽兴奋地举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铁钉子,在晨光中晃来晃去,那钉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林小满正蹲在灶膛前,小心翼翼地往里面添加着柴火。灶膛里的火焰舔舐着锅底,发出“噼啪”的声响,锅里的玉米糊糊也在欢快地翻滚着,不时冒出几个“咕嘟”的泡泡。
“知道啦!”林小满听到宛宛的声音,头也不回地应了一句,然后用锅铲轻轻敲了敲灶台,“我给你找了个玻璃药瓶,洗干净了也能算数的哦。”
说着,她站起身来,走到窗台边,拿起一个空药瓶。药瓶的瓶身上还贴着一张泛黄的标签,上面印着“土霉素”三个字。
宛宛听到林小满的话,立刻从被窝里钻了出来,手里举着一个铁皮饼干盒,兴奋地问道:“那我的饼干盒能不能换糖呀?”
“能换两颗!”阿泽扒拉着早饭,嘴里塞得满满的,“狗剩说他攒了十个牙膏皮,能换支带橡皮的铅笔。”宛宛赶紧把饼干盒塞进小布包,小短腿在地上蹦:“我要换水果糖,给二丫一颗。”
清晨,石板路上的露水还未完全蒸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孩子们背着鼓鼓囊囊的“废品包”,像一群欢快的小鸟,急匆匆地往学校跑去。
狗剩走在最前面,他肩上扛着一根锈迹斑斑的铁丝,铁丝弯弯曲曲的,仿佛一条长蛇。这根铁丝是他从废品堆里翻出来的,虽然看起来破旧不堪,但他却视若珍宝。
二丫紧随其后,她手里拎着一个布兜,里面装着一些碎玻璃片。为了防止玻璃片割伤手,她还用旧报纸把它们包裹得严严实实的。
而三胖则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他怀里抱着一个破铁锅,锅底还沾着一些锅巴。每走一步,铁锅就会发出“哐当”一声响,那声音在清晨的街道上显得格外清脆,引得路过的老母鸡扑棱棱地飞了起来。
“阿泽,你看我的铁丝!”狗剩把铁丝往地上一摔,溅起片泥点,“够不够换本算术本?”阿泽掏出玻璃药瓶:“我这药瓶是‘土霉素’的,王老师说带字的值钱。”二丫凑过来,布兜里的玻璃片在阳光下闪:“我妈说这些能做镜片,比碎玻璃强。”
公社小学的土操场边,已经堆起了小山似的废品。王老师站在石碾子上,手里拿着杆秤,秤砣晃悠悠的。“一个个来,别挤!”她嗓子有点哑,估计是喊了一早,“牙膏皮五个算一两,废铁一斤换两张作业纸!”
孩子们排着队,像群小麻雀叽叽喳喳。狗剩把十个牙膏皮摆成一排,王老师数了三遍,在本子上画了个“正”字:“够换支铅笔,下午去办公室领。”狗剩乐得蹦起来,差点把旁边三胖的破铁锅踢翻。
轮到阿泽时,他把玻璃药瓶、牙膏皮、还有林小满找的半截铜丝全掏出来。王老师称了称,笑着说:“阿泽这铜丝值钱,能换支铅笔加块橡皮。”阿泽刚要接条子,忽然看见二丫站在后面,布兜里的玻璃片没多少,正抿着嘴捏衣角。
“我分二丫半个铜丝!”阿泽把铜丝往中间一掰,铜丝有点硬,他用牙咬着才掰开,“这样她就能换颗糖了。”二丫眼睛亮起来,把玻璃片往阿泽兜里塞:“我给你两块玻璃,比铜丝亮。”王老师在旁边看着,偷偷用袖口抹了下眼角。
上课铃响时,废品堆已经像座小堡垒。王老师让大家把废品分类:玻璃归玻璃,金属归金属,纸壳归纸壳。男孩子们抢着搬铁锅,你推我搡的,差点把三胖的破锅掉进泥坑;女孩子们蹲在地上捡碎玻璃,二丫教大家用树叶包玻璃片,免得扎手,宛宛学得最认真,包一片举起来给二丫看,像献宝。
第一节课的铃声响起,同学们迅速坐好,等待老师的到来。这节课是算术课,大家都期待着王老师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有趣题目。
王老师微笑着走进教室,手中拿着一支粉笔。他走到黑板前,写下了一道算术题:“三个牙膏皮换 1 张作业纸,那么九个牙膏皮能换几张呢?”
题目刚一写完,狗剩的手就像闪电一样举了起来。他站起身来,声音洪亮地回答道:“三张!我用十个牙膏皮换铅笔,多出来的一个就给三胖啦!”
话音未落,全班同学都哄堂大笑起来。有的同学笑得直拍桌子,有的同学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而三胖呢,他的脸瞬间变得像熟透的西红柿一样通红,他低着头,默默地抠着桌缝里的泥,似乎想把自己藏起来。
课间休息时,孩子们围着废品堆“淘宝”。狗剩从废铁堆里找出个弹簧,往地上一按,“嗖”地弹起来,正好弹进二丫的布兜。“给你当跳棋!”他拍着手笑,二丫把弹簧拿出来,弯成个小圈圈:“能当戒指。”戴在手指上转,引得女孩子们都围着看。
阿泽和三胖在纸壳堆里翻翻找找,突然,阿泽眼前一亮,从纸壳堆里抽出一本没头没尾的小人书。小人书的封面有些破旧,但上面的字迹还能勉强辨认出来,写着《小兵张嘎》。
阿泽兴奋地翻开小人书,发现里面竟然缺了好几页,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对这本书的喜爱。他小心翼翼地把书揣进怀里,生怕被别人抢走。
三胖眼巴巴地看着阿泽,满脸期待地说:“阿泽,这本小人书咱俩轮流看好不好?”阿泽想了想,点头答应道:“行,那我先看,等放学了就给你。”
三胖高兴得直点头,他平时最喜欢看小人书了,可他娘总是不让他看,说看这些“闲书”是浪费灯油。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看了,他自然是非常开心。
中午吃饭时,宛宛拿着换的两颗水果糖,非要给二丫一颗。二丫剥开糖纸,玻璃纸在阳光下闪着彩光,她舔了口糖,眯着眼说:“比槐花糕甜。”狗剩凑过来,举着刚领的铅笔:“我这支铅笔带橡皮,能擦算术题。”说着在地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3”,用橡皮一擦,果然干净。
下午的劳动课改成“废品改造”。王老师教大家用牙膏皮做小哨子:把牙膏皮剪开,卷成喇叭状,用针扎个小眼,就能吹出响。狗剩手笨,剪牙膏皮时差点剪到手,阿泽帮他卷喇叭,二丫在旁边用彩纸给哨子糊了个小尾巴,一吹“嘀嘀”响,像只小喇叭。
宛宛用玻璃药瓶装海水,养了只小螃蟹,是早上从海边捡的。她举着瓶子给大家看:“这是‘海将军’,住在药瓶里。”三胖用破铁锅的碎片拼了个小火车,铁轨用铁丝弯的,推起来“哗啦”响,引得一群孩子跟着跑。
放学时,废品堆少了一大半,剩下的要等公社废品站来收。王老师给每人发了张“节约能手”的小红花,贴在额头上。阿泽的红花歪在一边,是宛宛帮他贴的;二丫的红花沾了点玻璃渣,闪着光;狗剩的红花被他舔了口,说尝尝甜不甜,引得大家笑他傻。
石板路上,孩子们的“改造品”成了宝贝。狗剩的哨子吹得震天响,惊飞了树上的麻雀;二丫把弹簧戒指套在布兜带子上,走一步晃一下;阿泽和三胖轮流看小人书,走到分岔路口还舍不得分开,约好明天一早换着看。
林小满在院子里翻晒草药,见阿泽举着支新铅笔跑进来,额头上的小红花还在。“换着了?”她接过铅笔,笔杆上印着“上海制造”,橡皮是粉红色的。阿泽掏出那本没头没尾的小人书:“王老师说这书能修好,用浆糊把缺页粘起来。”
宛宛举着她的“海将军”药瓶:“妈,螃蟹不夹人,还给它喂了颗石子。”林小满笑着摸摸她的头,看见二丫送的玻璃片被阿泽夹在课本里,当书签用,玻璃片上还沾着点彩纸渣,像撒了把小星星。
第二天一早,阿泽把小人书带给三胖,书里夹了片紫苏叶当书签,是林小满晒的。三胖还给阿泽一个用铁丝弯的小钩子:“能钓虾,海边的石缝里有大青虾。”两人约好周末去钓鱼,用破铁锅碎片当鱼饵盘。
狗剩的哨子吹得更响了,他教大家吹《东方红》,虽然跑调跑得没边,但孩子们听得认真,跟着哨声哼哼。二丫用牙膏皮做了个小勺子,给宛宛盛海菜汤,勺子有点软,盛一勺漏半勺,两人笑得前仰后合,汤洒了一衣襟。
周三下午,公社废品站的拖拉机来了,“突突突”地停在操场边。两个穿蓝布工装的师傅跳下来,拿着麻袋往车上装废品。“这些玻璃能回炉做新瓶子,”一个师傅给孩子们讲,“铁皮能炼新铁,比挖矿省劲。”阿泽听得认真,问:“牙膏皮能做飞机不?”师傅哈哈大笑:“能做飞机上的小零件!”
师傅们临走时,给学校留了个铁皮饼干盒,里面装着五支铅笔和一本《雷锋日记》。王老师把书给了阿泽:“你最爱看书,把这本补好,放图书角让大家看。”阿泽抱着书,像抱着块宝贝,书皮有点破,他用牛皮纸仔细包好,上面画了个小雷锋,戴着红领巾,笑得咧开嘴。
周末不上学,孩子们带着“废品工具”去海边。狗剩用铁丝弯的网兜捞小鱼,网兜漏了个洞,捞上来全是小螃蟹;二丫用牙膏皮勺子挖蛤蜊,勺子挖到石头上,瘪了个坑,她心疼得直撇嘴;阿泽和三胖钓鱼,鱼钩是用缝衣针弯的,钓了半天只钓上只海星海星,三胖说要带回家给妹妹玩,妹妹准喜欢。
林小满来叫孩子们回家时,见他们的“废品改造品”都变了样:哨子的彩纸尾巴掉了,小勺子瘪了,只有阿泽的《雷锋日记》还整整齐齐,夹着的紫苏叶书签晒成了深绿色。“回家煮海菜汤,”她笑着拍手,“用二丫的小勺子盛,漏了的算我的。”
暮色里,石板路上的脚步声混着孩子们的笑。阿泽的帆布书包里,新换的铅笔蹭着补好的小人书,铜铃铛还在响,像在数着日子——那些用废品换来的快乐,那些带着铁锈味的笑声,在海岛上,比任何糖都甜,比任何书都让人记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