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林小满的闹钟刚刚发出“叮铃”一声,还没来得及完全响起来,就被她迅速地按灭了。仿佛那声音是一个被惊扰的美梦,稍纵即逝。
窗外,海雾弥漫,如同一层轻纱,轻轻地包裹着整个世界。潮水的声音透过雾气,隐隐约约地传进房间,与海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那声音在窗台上凝结成了一层薄薄的水汽,使得窗户玻璃看起来就像是被蒙上了一层磨砂纸,模糊而朦胧。
林小满在黑暗中摸索着坐起身来,她的眼睛还没有适应房间里的昏暗。然而,她的耳朵却异常敏锐,能够捕捉到车间方向传来的轻微声响——“咔嗒”一声。这声音虽然很轻,但她立刻就知道,这是张师傅提前来预热机器了。
那“咔嗒”声,就像是张师傅与机器之间的一种默契对话。每一次的响动,都像是机器在回应张师傅的关怀和照料。而今天,那声音似乎比往常更加轻快,仿佛那台老机器也像个盼着开学的孩子一样,兴奋地数着手指头,期待着新一天的工作。
“林姐,早啊!”张师傅举着油壶从门口探进头,蓝布工装的袖子卷到胳膊肘,手腕上的顶针在晨光里闪了闪,“你听这机器,转得比阿泽算算术还精神!昨儿我家小子从公社小学回来,说新黑板刷了绿漆,王老师让每个学生带够十天的粉笔头——你说这开学,比咱赶季度产量还热闹,连粉笔都得提前备货。”
林小满正往账本上记新任务,留下道深蓝色的痕迹。她抬起头笑了,鬓角的碎发沾着点昨夜的金粉:“孩子们盼开学,跟咱盼新订单似的,都藏着股新鲜劲儿。你家小子不是说要当‘算术大王’吗?今儿正好让他来,看看机器怎么算产量。”
说话间,小周抱着一摞布样跑过来,粗布辫子上别着朵晒干的金银花,是二丫暑假送她的。“林姐,公社供销社订的‘海岛特产’包装袋,字模刚从县城运回来!”她把布样往铁皮桌上一摊,上面印着墨线画的字,“你看这‘海’字的三点水,刻字师傅特意雕得跟浪花似的,说配咱海岛的产品正合适。”
她忽然凑近了些,声音压得像怕被机器听见:“我妹跟我说,阿泽在暑假作业里写‘我妈是烫金机魔术师,能让字长出金边’,王老师在班上念了,全班同学都喊着想来看机器——尤其是狗剩,说要研究您怎么让金粉听话。”
林小满刚刚拿起字模准备进行比对时,车间里突然传来一阵“滋啦”的响声,这声音让她不禁吓了一跳。紧接着,广播里传出了熟悉的《东方红》旋律,那激昂的乐曲如同一股洪流般汹涌而出,瞬间充斥了整个车间。
在这激昂的旋律中,似乎还夹杂着一些隐隐约约的孩子们的笑闹声。林小满心生好奇,她放下手中的字模,快步走到窗边,踮起脚尖,透过窗户向外张望。
只见厂门口站着一群孩子,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为首的正是阿泽,他的身旁紧跟着十几个孩子,他们都穿着蓝色的布校服,衣角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宛如一群小旗子在风中舞动。
每个孩子的手中都高高举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小布包,这些小布包看起来沉甸甸的,仿佛装满了孩子们的欢乐与期待。林小满知道,这些小布包是王老师布置的暑假“劳动成果”,里面装着孩子们在暑假里辛勤劳作所收获的成果——拾的麦穗、钓的虾干、晒的草药等等。
“妈!我们来上‘实践课’啦!”阿泽举着布包率先冲进车间,包角露出半根晒干的海菜,是他暑假拾来的“工业原料”,“王老师说,课本里写的‘工业生产’太抽象,不如亲眼看看您怎么烫金,这叫‘理论联系实际’。”
王老师跟在后头,蓝布褂子上沾着星星点点的粉笔灰,手里还攥着半截粉笔:“小林,又来麻烦你。孩子们暑假光在田里劳动了,得让他们知道工厂里的劳动也是啥样,明白‘劳动创造价值’不是句空话。”她拍了拍阿泽的头,“尤其是这小子,天天说妈能让字发光,今天就让他给同学们当解说员。”
狗剩第一个凑到烫金机旁,弹簧戒指在铁皮机身上蹭出“沙沙”响,像只小老鼠在磨牙。“林婶,这铁家伙一天能烫多少字啊?比我暑假写的生字还多吗?”他伸出手指头比画,“我暑假写了一本生字,老师说够糊半面墙了。”
林小满笑着掀开滚筒,露出里面锃亮的字模:“它转一圈能烫5个‘海’字,一天转圈,你算算有多少?”狗剩扳着手指头数,突然蹦起来,弹簧戒指差点甩飞:“个!比我整本生字本的字还多!这机器比我厉害,不用橡皮也不写错字!”
二丫举着她的草药包凑过来,薄荷的清香混着金粉的金属味飘过来,像把两种味道缝在了一起。“林婶,我晒干的薄荷能当机器的‘香料’不?”她小心翼翼地打开布包,里面的薄荷叶铺得整整齐齐,“就像您给烫金剂上滑石粉似的,让它转起来香香的。”
张师傅正在给传送带涂润滑油,闻言直起腰笑:“等你这薄荷拿去供销社卖了钱,给机器换个新齿轮,让它转得更欢实。”二丫赶紧把布包往怀里搂,辫子上的蝴蝶结歪到了耳后:“那我不卖了,留着给机器当‘护身符’,保佑它别像我家的纺车似的卡壳。”
孩子们围着传送带坐成一圈,像群等着开饭的小麻雀,膝盖上都放着小布包。林小满按下启动键,烫金机发出“嗡”的低鸣,金粉簌簌落在米白色的布面上,“海岛特产”四个字在晨光里一点点亮起来,像刚从海里捞上来的珍宝。
阿泽突然举手,手举得比铅笔还直:“妈,您这烫金机比我那贝壳算盘还准,是不是也记着‘三五一十五’的口诀?”车间里顿时哄笑起来,王老师笑着点头:“这就是最好的算术课,产量、数字、劳动,全在这机器转的圈里呢。你们谁能算出,这台机器一个月能烫多少字,就算得上‘车间小会计’。”
狗剩立刻掏出他的弹簧戒指套在手指上,说这是“幸运计算器”,结果刚数到“三十”就把手指头数乱了;二丫用薄荷叶子当算珠,一片叶子代表五百,摆了满满一桌面;阿泽最实在,掏出他的贝壳算盘,算珠打得“噼啪”响,引得张师傅直夸:“这手法,比车间会计还标准!”
午休时,孩子们的布包在墙角堆成了小山,像座五彩的小堡垒。狗剩的包里装着串玻璃弹珠,五颜六色的,说要给机器当“彩色轴承”;二丫的薄荷被小周拿去用搪瓷缸泡了水,清清凉凉的香味飘满车间,连机器的“嗡嗡”声都像是变柔和了;阿泽掏出他的贝壳算盘,非要给林小满算新订单的产量:“个袋子,每天产个,15天就能完成——比暑假赶海拾满一篮子贝壳还快!”
张师傅端着个大搪瓷盘过来,里面码着刚烙好的海菜饼,饼上的虾皮亮晶晶的,像撒了层碎银子。“林姐,您看这群孩子,眼里的光比金粉还亮堂。”他给每个孩子分了半块饼,“想当年我刚进厂,见了脚踩机都发怵,哪像他们,敢伸手摸烫金机的齿轮,还问它累不累。”
林小满咬了口饼,海菜的咸香混着面香在嘴里散开。“这就是进步啊,”她望着孩子们趴在机器旁研究齿轮的背影,“咱海岛的孩子,就得懂机器、爱劳动,知道好日子不是大风刮来的,是这齿轮一圈圈转出来的。”
下午的实践课改成了“模拟生产大会战”。孩子们用粉笔在车间的水泥地上画了长长一串化肥袋,阿泽自告奋勇当“烫金工”,拿着红粉笔蹲在地上涂字,涂得满手通红;狗剩举着他那根弯成钩子的铁丝当“传送带”,跑得满头大汗,蓝布校服的后背湿了一大片;二丫负责“质量检查”,谁的字涂歪了就画个红叉,比王老师批作业还严格。
王老师在一旁拿着小本子记录,时不时被孩子们的认真模样逗笑。“这要是写进‘开学第一课’的作文里,准能得红圈。”她朝林小满招手,“小林你看,狗剩画的化肥袋上还写着‘40万’,这是把你们车间的光荣历史都记心里了。”
正热闹着,公社通讯员骑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冲进院子,车把上挂着个红绸包,在风里晃得像团小火球。“林副主任!您的全国劳动模范证书到啦!”他跳下车,把红绸包往林小满手里塞,“县上特批的,让孩子们也沾沾光,知道劳动最光荣!”
孩子们“呼啦”一下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证书封面的金字在阳光下闪得人睁不开眼,狗剩踮着脚摸了摸,惊讶地张大嘴:“这字比烫金机烫的还亮!林婶,是不是用了三倍的金粉?”林小满笑着翻开证书,里面的钢笔字刚劲有力:“这是国家给的‘金粉’,比机器烫的还珍贵,是给咱海岛工人的光荣。”
老马叼着烟袋从办公室走出来,烟锅里的火星在阳光下明明灭灭。“小林啊,县塑料厂的人后天来参观,”他往孩子们那边努了努嘴,“让这群娃娃也来,给他们瞧瞧咱海岛的‘未来劳动者’,比任何宣传画都管用。”
狗剩立刻挺直腰板,把铁丝钩子往肩上一扛:“我来给他们演示机器怎么转!保证比课本里的插图还标准!”阿泽也举手:“我给他们算产量,用我的贝壳算盘,比计算器还快!”二丫抱着她的薄荷包,小声说:“我给机器献花,让它香香的接待客人。”
放学时,孩子们的书包里都多了片烫着“海岛特产”的金粉布样,是林小满特意给他们留的“纪念品”。王老师在厂门口整队,夕阳把孩子们的影子拉得老长。“都记住今天的课,”她拍了拍手,蓝布褂子上的粉笔灰簌簌往下掉,“劳动不分大小,捡麦穗、烫金、算算术,都是为了让日子越来越好。就像林副主任的机器,转一圈就多一分希望。”
阿泽举着手里的金粉布样,迎着夕阳喊:“我长大要造比我妈这台还厉害的机器!烫出全世界最亮的字!”孩子们跟着起哄,喊声惊飞了院墙上的麻雀,扑棱棱地掠过海面,把笑声带给了远处归航的渔船。
林小满站在车间门口,看着孩子们的身影消失在海雾里,手里还攥着那本烫金证书。张师傅收拾着工具,铁皮工具箱“哐当”响了一声:“林姐,您这车间啊,不光产化肥袋,还产‘小劳模’呢。”
她低头摸了摸烫金机上的金粉,指尖沾着的微光仿佛是孩子们眼里的光。那光比任何奖状都亮,比任何产量都实在,像海岛上永远不落的太阳。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只有煤油灯的微弱光芒透过薄薄的窗纸,在墙壁上投射出算盘和证书的影子。那影子随着灯光的摇曳而微微晃动,仿佛在诉说着它们所见证的故事。
林小满静静地坐在灯下,专注地给阿泽缝着书包。她手中的针线穿梭自如,将那片金粉布样巧妙地缝在了兜盖上,宛如给书包镶嵌了一块小小的金牌。这块金粉布样在昏黄的灯光下闪耀着微弱的光芒,为书包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窗外,海浪不停地拍打着礁石,发出“哗哗”的声响。这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一首交响乐。在这海浪的奏鸣中,林小满似乎还能听见那台烫金机轻微的余震声,那是她白天工作时留下的记忆。
而在更远的地方,孩子们数着算珠的“噼啪”声也隐隐传来。这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
她知道,明天一早,机器会准时转起来,算盘会接着“噼啪”响,孩子们会背着新书包走进课堂。而这海岛的劳动歌,会在齿轮的转动里、在粉笔的书写里、在孩子们的笑声里,一直唱下去,唱得越来越响亮,像那永远向前的潮水,带着希望,奔向更远的地方。
窗外,海雾弥漫,如同一层轻纱,轻轻地包裹着整个世界。潮水的声音透过雾气,隐隐约约地传进房间,与海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那声音在窗台上凝结成了一层薄薄的水汽,使得窗户玻璃看起来就像是被蒙上了一层磨砂纸,模糊而朦胧。
林小满在黑暗中摸索着坐起身来,她的眼睛还没有适应房间里的昏暗。然而,她的耳朵却异常敏锐,能够捕捉到车间方向传来的轻微声响——“咔嗒”一声。这声音虽然很轻,但她立刻就知道,这是张师傅提前来预热机器了。
那“咔嗒”声,就像是张师傅与机器之间的一种默契对话。每一次的响动,都像是机器在回应张师傅的关怀和照料。而今天,那声音似乎比往常更加轻快,仿佛那台老机器也像个盼着开学的孩子一样,兴奋地数着手指头,期待着新一天的工作。
“林姐,早啊!”张师傅举着油壶从门口探进头,蓝布工装的袖子卷到胳膊肘,手腕上的顶针在晨光里闪了闪,“你听这机器,转得比阿泽算算术还精神!昨儿我家小子从公社小学回来,说新黑板刷了绿漆,王老师让每个学生带够十天的粉笔头——你说这开学,比咱赶季度产量还热闹,连粉笔都得提前备货。”
林小满正往账本上记新任务,留下道深蓝色的痕迹。她抬起头笑了,鬓角的碎发沾着点昨夜的金粉:“孩子们盼开学,跟咱盼新订单似的,都藏着股新鲜劲儿。你家小子不是说要当‘算术大王’吗?今儿正好让他来,看看机器怎么算产量。”
说话间,小周抱着一摞布样跑过来,粗布辫子上别着朵晒干的金银花,是二丫暑假送她的。“林姐,公社供销社订的‘海岛特产’包装袋,字模刚从县城运回来!”她把布样往铁皮桌上一摊,上面印着墨线画的字,“你看这‘海’字的三点水,刻字师傅特意雕得跟浪花似的,说配咱海岛的产品正合适。”
她忽然凑近了些,声音压得像怕被机器听见:“我妹跟我说,阿泽在暑假作业里写‘我妈是烫金机魔术师,能让字长出金边’,王老师在班上念了,全班同学都喊着想来看机器——尤其是狗剩,说要研究您怎么让金粉听话。”
林小满刚刚拿起字模准备进行比对时,车间里突然传来一阵“滋啦”的响声,这声音让她不禁吓了一跳。紧接着,广播里传出了熟悉的《东方红》旋律,那激昂的乐曲如同一股洪流般汹涌而出,瞬间充斥了整个车间。
在这激昂的旋律中,似乎还夹杂着一些隐隐约约的孩子们的笑闹声。林小满心生好奇,她放下手中的字模,快步走到窗边,踮起脚尖,透过窗户向外张望。
只见厂门口站着一群孩子,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为首的正是阿泽,他的身旁紧跟着十几个孩子,他们都穿着蓝色的布校服,衣角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宛如一群小旗子在风中舞动。
每个孩子的手中都高高举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小布包,这些小布包看起来沉甸甸的,仿佛装满了孩子们的欢乐与期待。林小满知道,这些小布包是王老师布置的暑假“劳动成果”,里面装着孩子们在暑假里辛勤劳作所收获的成果——拾的麦穗、钓的虾干、晒的草药等等。
“妈!我们来上‘实践课’啦!”阿泽举着布包率先冲进车间,包角露出半根晒干的海菜,是他暑假拾来的“工业原料”,“王老师说,课本里写的‘工业生产’太抽象,不如亲眼看看您怎么烫金,这叫‘理论联系实际’。”
王老师跟在后头,蓝布褂子上沾着星星点点的粉笔灰,手里还攥着半截粉笔:“小林,又来麻烦你。孩子们暑假光在田里劳动了,得让他们知道工厂里的劳动也是啥样,明白‘劳动创造价值’不是句空话。”她拍了拍阿泽的头,“尤其是这小子,天天说妈能让字发光,今天就让他给同学们当解说员。”
狗剩第一个凑到烫金机旁,弹簧戒指在铁皮机身上蹭出“沙沙”响,像只小老鼠在磨牙。“林婶,这铁家伙一天能烫多少字啊?比我暑假写的生字还多吗?”他伸出手指头比画,“我暑假写了一本生字,老师说够糊半面墙了。”
林小满笑着掀开滚筒,露出里面锃亮的字模:“它转一圈能烫5个‘海’字,一天转圈,你算算有多少?”狗剩扳着手指头数,突然蹦起来,弹簧戒指差点甩飞:“个!比我整本生字本的字还多!这机器比我厉害,不用橡皮也不写错字!”
二丫举着她的草药包凑过来,薄荷的清香混着金粉的金属味飘过来,像把两种味道缝在了一起。“林婶,我晒干的薄荷能当机器的‘香料’不?”她小心翼翼地打开布包,里面的薄荷叶铺得整整齐齐,“就像您给烫金剂上滑石粉似的,让它转起来香香的。”
张师傅正在给传送带涂润滑油,闻言直起腰笑:“等你这薄荷拿去供销社卖了钱,给机器换个新齿轮,让它转得更欢实。”二丫赶紧把布包往怀里搂,辫子上的蝴蝶结歪到了耳后:“那我不卖了,留着给机器当‘护身符’,保佑它别像我家的纺车似的卡壳。”
孩子们围着传送带坐成一圈,像群等着开饭的小麻雀,膝盖上都放着小布包。林小满按下启动键,烫金机发出“嗡”的低鸣,金粉簌簌落在米白色的布面上,“海岛特产”四个字在晨光里一点点亮起来,像刚从海里捞上来的珍宝。
阿泽突然举手,手举得比铅笔还直:“妈,您这烫金机比我那贝壳算盘还准,是不是也记着‘三五一十五’的口诀?”车间里顿时哄笑起来,王老师笑着点头:“这就是最好的算术课,产量、数字、劳动,全在这机器转的圈里呢。你们谁能算出,这台机器一个月能烫多少字,就算得上‘车间小会计’。”
狗剩立刻掏出他的弹簧戒指套在手指上,说这是“幸运计算器”,结果刚数到“三十”就把手指头数乱了;二丫用薄荷叶子当算珠,一片叶子代表五百,摆了满满一桌面;阿泽最实在,掏出他的贝壳算盘,算珠打得“噼啪”响,引得张师傅直夸:“这手法,比车间会计还标准!”
午休时,孩子们的布包在墙角堆成了小山,像座五彩的小堡垒。狗剩的包里装着串玻璃弹珠,五颜六色的,说要给机器当“彩色轴承”;二丫的薄荷被小周拿去用搪瓷缸泡了水,清清凉凉的香味飘满车间,连机器的“嗡嗡”声都像是变柔和了;阿泽掏出他的贝壳算盘,非要给林小满算新订单的产量:“个袋子,每天产个,15天就能完成——比暑假赶海拾满一篮子贝壳还快!”
张师傅端着个大搪瓷盘过来,里面码着刚烙好的海菜饼,饼上的虾皮亮晶晶的,像撒了层碎银子。“林姐,您看这群孩子,眼里的光比金粉还亮堂。”他给每个孩子分了半块饼,“想当年我刚进厂,见了脚踩机都发怵,哪像他们,敢伸手摸烫金机的齿轮,还问它累不累。”
林小满咬了口饼,海菜的咸香混着面香在嘴里散开。“这就是进步啊,”她望着孩子们趴在机器旁研究齿轮的背影,“咱海岛的孩子,就得懂机器、爱劳动,知道好日子不是大风刮来的,是这齿轮一圈圈转出来的。”
下午的实践课改成了“模拟生产大会战”。孩子们用粉笔在车间的水泥地上画了长长一串化肥袋,阿泽自告奋勇当“烫金工”,拿着红粉笔蹲在地上涂字,涂得满手通红;狗剩举着他那根弯成钩子的铁丝当“传送带”,跑得满头大汗,蓝布校服的后背湿了一大片;二丫负责“质量检查”,谁的字涂歪了就画个红叉,比王老师批作业还严格。
王老师在一旁拿着小本子记录,时不时被孩子们的认真模样逗笑。“这要是写进‘开学第一课’的作文里,准能得红圈。”她朝林小满招手,“小林你看,狗剩画的化肥袋上还写着‘40万’,这是把你们车间的光荣历史都记心里了。”
正热闹着,公社通讯员骑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冲进院子,车把上挂着个红绸包,在风里晃得像团小火球。“林副主任!您的全国劳动模范证书到啦!”他跳下车,把红绸包往林小满手里塞,“县上特批的,让孩子们也沾沾光,知道劳动最光荣!”
孩子们“呼啦”一下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证书封面的金字在阳光下闪得人睁不开眼,狗剩踮着脚摸了摸,惊讶地张大嘴:“这字比烫金机烫的还亮!林婶,是不是用了三倍的金粉?”林小满笑着翻开证书,里面的钢笔字刚劲有力:“这是国家给的‘金粉’,比机器烫的还珍贵,是给咱海岛工人的光荣。”
老马叼着烟袋从办公室走出来,烟锅里的火星在阳光下明明灭灭。“小林啊,县塑料厂的人后天来参观,”他往孩子们那边努了努嘴,“让这群娃娃也来,给他们瞧瞧咱海岛的‘未来劳动者’,比任何宣传画都管用。”
狗剩立刻挺直腰板,把铁丝钩子往肩上一扛:“我来给他们演示机器怎么转!保证比课本里的插图还标准!”阿泽也举手:“我给他们算产量,用我的贝壳算盘,比计算器还快!”二丫抱着她的薄荷包,小声说:“我给机器献花,让它香香的接待客人。”
放学时,孩子们的书包里都多了片烫着“海岛特产”的金粉布样,是林小满特意给他们留的“纪念品”。王老师在厂门口整队,夕阳把孩子们的影子拉得老长。“都记住今天的课,”她拍了拍手,蓝布褂子上的粉笔灰簌簌往下掉,“劳动不分大小,捡麦穗、烫金、算算术,都是为了让日子越来越好。就像林副主任的机器,转一圈就多一分希望。”
阿泽举着手里的金粉布样,迎着夕阳喊:“我长大要造比我妈这台还厉害的机器!烫出全世界最亮的字!”孩子们跟着起哄,喊声惊飞了院墙上的麻雀,扑棱棱地掠过海面,把笑声带给了远处归航的渔船。
林小满站在车间门口,看着孩子们的身影消失在海雾里,手里还攥着那本烫金证书。张师傅收拾着工具,铁皮工具箱“哐当”响了一声:“林姐,您这车间啊,不光产化肥袋,还产‘小劳模’呢。”
她低头摸了摸烫金机上的金粉,指尖沾着的微光仿佛是孩子们眼里的光。那光比任何奖状都亮,比任何产量都实在,像海岛上永远不落的太阳。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只有煤油灯的微弱光芒透过薄薄的窗纸,在墙壁上投射出算盘和证书的影子。那影子随着灯光的摇曳而微微晃动,仿佛在诉说着它们所见证的故事。
林小满静静地坐在灯下,专注地给阿泽缝着书包。她手中的针线穿梭自如,将那片金粉布样巧妙地缝在了兜盖上,宛如给书包镶嵌了一块小小的金牌。这块金粉布样在昏黄的灯光下闪耀着微弱的光芒,为书包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窗外,海浪不停地拍打着礁石,发出“哗哗”的声响。这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一首交响乐。在这海浪的奏鸣中,林小满似乎还能听见那台烫金机轻微的余震声,那是她白天工作时留下的记忆。
而在更远的地方,孩子们数着算珠的“噼啪”声也隐隐传来。这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
她知道,明天一早,机器会准时转起来,算盘会接着“噼啪”响,孩子们会背着新书包走进课堂。而这海岛的劳动歌,会在齿轮的转动里、在粉笔的书写里、在孩子们的笑声里,一直唱下去,唱得越来越响亮,像那永远向前的潮水,带着希望,奔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