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裹挟着咸涩的雾气,如一头凶猛的巨兽,席卷过这座宁静的渔村。雾气弥漫,模糊了视线,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迷离的梦境之中。
渔村的房屋与其他地方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它们全部是由灰白色的石头堆砌而成,这种独特的材质给整个村庄带来了一种古朴而又坚韧的气息。这些石屋沿着礁石滩依次排开,有的高耸入云,有的则低矮而紧凑,形成了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仔细观察这些石屋,可以发现它们都有着一定的历史痕迹。斑驳的瓦片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盐霜,这是海风和海水长期侵蚀的结果。这些盐霜仿佛是岁月的印记,见证了渔村的兴衰和变迁。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片都似乎在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不禁感叹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这座海岛在地图上并不太起眼,就像一枚被遗忘的贝壳,静静地躺在大海的怀抱里。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地方,却孕育出了无数的故事和梦想。
林小满就是从这个渔村里走出去的孩子。七年前,她怀揣着那张已经泛黄的录取通知书,离开了这个生她养她的地方,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如今,她带着一身的风霜回来了,心中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村口的榕树下,一位老人正悠然自得地编织着竹篓。他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竹条之间,仿佛在弹奏一首古老的乐曲。老人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他的眼睛却依然明亮如昔,透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淡然。
林小满走到老人身边,静静地看着他编织竹篓。老人似乎没有察觉到他的到来,依旧自顾自地念叨着那些早已逝去的旧时光。林小满倾听着老人的话语,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与此同时,在村子的祠堂里,一群年轻人正围坐在一盏昏黄的油灯下,热烈地讨论着如何让这座海岛摆脱困境。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对未来的憧憬,尽管前方的道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他们毫不畏惧,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这座海岛,就像一个倔强的孩子,在时代的裂缝中艰难地寻找着生机。它虽然渺小,但却有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着自己的魅力和价值。
林小满结束轮值离开海岛后,李华便成了新的“领头雁”。她深知海岛的发展容不得半点懈怠。虽说此前海岛在众人努力下成绩斐然,可物流成本高和技术更新难这两座大山,依旧横亘在发展之路上。彼时的交通条件有限,海岛与外界连接不便,物流全靠不定期的货船运输。每逢台风季,货船延误是常事,手工艺品和渔业产品运往岛外时,往往因路途颠簸或存放不当而损耗严重,物流成本极高,大大压缩利润。渔民们望着堆在晒场上的紫菜、晾晒的鱼干,只能摇头叹息:“东西再好,运不出去,也变不成钱啊!”
林小满召集村民代表围坐在祠堂的青石板地上,油灯摇曳的光影在每个人脸上跳动。老渔民陈大爷吧嗒着旱烟袋,烟杆在掌心磨得发亮,率先开口:“咱能不能跟货船老板商量商量,多运点货,让他给咱便宜点运费?”他吐出的烟圈缓缓上升,仿佛托着全村的希望。年轻村民阿勇挠挠头,额前的碎发被海风吹得凌乱:“要不咱把东西集中起来,一起运?货多压舱,兴许能省点钱。”妇女们你一言我一语附和:“对啊,咱们各家凑凑,统一装箱,总比零散运划算!”林小满将可行办法一一记在泛黄的笔记本上,笔尖在纸上划出的沙沙声,像春蚕啃食桑叶般急促。
会后,她便挨家挨户统计各家待运货物的数量和种类。清晨,她踩着湿滑的礁石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遍渔村。老张家的紫菜晒了三大筐,王婶攒了半年才攒够一箱贝壳手串,陈大爷的渔网修补工具也等着运去县城维修……她将每家的货物细细登记在册,字迹被海风刮得有些歪斜,却一笔一画透着认真。那几日,她的草鞋底磨出了血痕,裤脚总沾着盐渍与沙砾。
终于凑齐了整船的货物,林小满带着村民代表前往码头与货船老板谈判。船老板姓吴,是个精瘦的中年人,倚在锈迹斑斑的船舷上,叼着烟卷打量他们:“集中运货?风险你们担?船期不定,货损了可别找我!”林小满将厚厚一沓统计清单递过去,声音清亮:“吴老板,您看这数字——全岛凑了二十户人家的货,比往常三倍还多。运费若降一成,咱们保准每月凑满一船!”陈大爷补上一句:“咱们自己装货,捆扎严实,省您的人工!”吴老板眯眼盯着清单,算盘珠子在脑中噼啪作响,最终松口:“成!但得签个风险契,货损概不负责!”林小满咬牙应下,回村后连夜组织村民用麻绳捆扎货物,妇女们将油纸裹了又裹,生怕海风渗进箱缝。
第一次集中运输时,恰逢台风过境后的阴雨天。村民们在码头冒雨装船,老赵用竹篾编的筐子盛紫菜,阿勇和几个年轻人将沉重的鱼干箱扛上船板。突然,一阵浪涌袭来,船身剧烈摇晃,一箱贝壳手串不慎跌落,碎贝壳溅满甲板。林小满急得直跺脚,却只能强装镇定,指挥大家用渔网兜住货物,再覆上厚实的稻草。货船终于启航时,她攥着风险契的手心全是冷汗,那船帆在灰蒙蒙的天际下,像一片飘摇的希望。
技术更新的难题,则像礁石缝里的藤,根根纠缠。海岛信息闭塞,获取新技术困难重重。林小满发动村民们,让在外打工的亲友捎回技术书册。邮递员每月送来的包裹里,总有几本卷角的《渔业革新手册》《手工艺改良技法》,被村民们传阅得起了毛边。她还鼓励村里识字的年轻人,徒步十里去县城图书馆查阅资料。大学生小林回村后,成了“技术攻关组”的骨干。他揣着李华留下的模具图纸,在煤油灯下反复描摹,图纸边缘被烟熏得焦黄。
某日,小林盯着晒场上堆积的贝壳突发奇想:何不将贝壳与陶土结合?他跑遍全村收集碎贝壳,用石臼细细研磨成粉,又掺进当地特有的红陶土。可初次烧制时,贝壳粉在高温下开裂,陶胚碎了一地。他不服输,又尝试将贝壳压成薄片,用渔线固定镶嵌。失败十几次后,终于摸索出用湿麻布包裹胚体,慢火烘烤的诀窍。当第一批贝壳纹陶罐问世时,月光般的贝壳花纹在陶土上流转,村民们都惊呆了:“这手艺,比县城铺子里的还精巧!”
渔民小张受李华启发,一直在思考如何改进渔具。他蹲在礁石滩上,盯着被海水泡烂的木质浮标,眉头皱得能夹住贝壳。某日,他瞥见码头废弃的塑料渔网,脑中灵光乍现:塑料不怕水泡,若能做成浮标……他翻出家里攒了半年的碎塑料,用铁锅加热融化,加入旧渔网绞成的纤维增加强度。第一次制成的浮标歪歪扭扭,浮力不足。他反复调整比例,甚至将渔网线编成网格嵌入塑料,终于造出新型浮标。这种浮标不仅耐用,而且浮力更好,捕捞时渔网不再沉水,效率大大提高。消息传开,邻村渔民都来请教,小张将方法写在油纸板上,挨个传授。
然而,海岛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临近海岛眼红他们的生意渐起,派人在周边集市上散布谣言。商贩们围在摊前窃窃私语:“听说海角村的手工艺品粗制滥造,渔业产品用死鱼冒充!”原本热闹的摊位渐渐冷清,订单如退潮般消失。林小满得知后,心急如焚,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她连夜组织村民开会,老支书拍桌而起:“咱们的货,清清白白!得让大家亲眼看看!”
次日清晨,渔民们扛着刚捕捞的活鱼、未上漆的陶胚、拆解开的浮标,跋涉数十里赶往集市。林小满带着贝壳纹陶罐站在人群中央,高声喊:“各位乡亲,咱们海岛的手艺经得起瞧!这贝壳纹是手工一片片嵌的,渔网线一根根缠的,浮标用的是自家研发的料!”她当众将陶罐浸入海水,贝壳纹丝不动;小张切开浮标,展示内部的纤维网格;老渔民当场剖开活鱼,鱼鳃鲜红如血。围观人群逐渐骚动,一位老商贩站出来:“我贩海货三十载,这鱼的新鲜劲儿,错不了!”谣言如晨雾般消散,订单慢慢回升。
但风波未平。邻岛商贩竟勾结县城的鱼贩,故意压低收购价,声称“海角村货滞销,降价处理”。林小满气得眼眶发红,却强忍怒火,召集村民连夜赶制一批特色礼盒——陶罐内装紫菜与鱼干,外缠彩绳,附上手写的“海岛诚意”卡片。她带着礼盒走访县城各供销社,诚恳道:“您尝尝咱的货,若不如别家,分文不收!”供销社主任尝了紫菜,赞道:“这紫菜脆韧鲜甜,比别处的厚实!”逐渐,县城铺子开始主动订购,礼盒订单络绎不绝。
随着产业规模扩大,林小满却忧心忡忡。她发现药材采摘区山崖渐秃,渔网捕捞时幼鱼频现。某日,她站在礁石滩上,望着浑浊的海水,突然攥紧了裙角。那夜,她将村民聚在祠堂,油灯将她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上,如一座小山:“咱海岛能有今天的发展不容易,可要是环境被破坏了,以后连鱼虾都没了。咱得想办法,既能挣工分,又能保住这片海!”
村民们沉默良久。老药农颤声说:“往年采紫草,都留些根苗,可如今有人连根挖,山都秃了……”渔民阿勇点头:“我撒网时,总捞到半大的鱼,再这么捕下去,往后子孙吃什么?”林小满掏出连夜拟的“护岛规约”:药材采摘限季,春末至秋初方可行;渔网孔径不得小于四指宽,幼鱼须放归;山崖开辟新苗圃,人人轮值种植……规约贴在祠堂墙上,村民按手印立誓。
执行之初,可谓是困难重重,阻力不断。药农老赵对此颇有怨言,他嘟囔着:“这限季采药的规定可真是要命啊!这样一来,我们的收入岂不是要减半了?”然而,林小满并没有被这些抱怨所影响,她深知保护山林的重要性。
于是,林小满决定亲自带领老赵上山,让他亲眼看看这被过度开采的山林。当他们来到山顶,站在秃崖前时,林小满指着那光秃秃的山崖说道:“你看看这山,像不像被剃了头的老汉?如果我们再这样无休止地采药,不懂得养护山林,恐怕用不了十年,这里就连一根草都挖不到了!”
老赵听了林小满的话,心中不禁一震。他凝视着那片荒芜的山崖,似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林小满见状,趁热打铁地说:“所以,我们现在必须要改变这种状况,不能再只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
说罢,林小满率先背起竹篓,向山上走去。老赵见状,也赶忙跟了上去。在采药的过程中,林小满特意留下了半苗草药,并细心地用麻线标记出了禁采区。她告诉老赵,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草药有足够的时间生长繁殖,也能保证山林的生态平衡。
渔民们起初也抱怨:“大网改小网,渔获少三成!”林小满便组织“技术互助组”,小张教大家编织分层渔网,上层捕大鱼,下层滤幼鱼。她甚至徒步去邻岛取经,带回“潮汐养鱼法”——在近岸礁石围网,趁涨潮放养鱼苗,退潮时收网,既护幼鱼,又增渔获。
春去秋来,海岛变了模样。山崖上紫草苗如绿毯铺展,新栽的红树林在滩涂上扎根;渔获量虽略有减少,却稳中有升,幼鱼在网中跃动的银光,成了希望的符码。手工艺品作坊里,妇女们将贝壳与陶土玩出新花样——有的雕出海浪纹,有的嵌上珊瑚碎粒;渔具改良组更是研发出“竹塑混编浮标”,轻便又耐用。
某日,省城来的采购员登岛,一眼相中贝壳纹陶罐,当场订购五百件。消息传开,全村沸腾。林小满望着晒场上忙碌的身影,油灯下的笔记本又添了新的计划:建冷冻库保鲜渔获,申请“海岛手工艺”商标……她知道,前方的浪依旧汹涌,但众人攥紧的手掌,已铸成劈开困局的利刃。
如今的海岛,渔船货柜渐成规模,手工艺品远销陆岸,浮标随渔网漂向深蓝。而最撼人心魄的,是祠堂墙上那盏不灭的油灯——它映照着归船,亦映照着众人攥紧的手掌。新一代青年离岛时,衣袋里总揣着老支书那句刻在礁石上的话:“浪要碎我们,我们便聚成堤。”
渔村的房屋与其他地方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它们全部是由灰白色的石头堆砌而成,这种独特的材质给整个村庄带来了一种古朴而又坚韧的气息。这些石屋沿着礁石滩依次排开,有的高耸入云,有的则低矮而紧凑,形成了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仔细观察这些石屋,可以发现它们都有着一定的历史痕迹。斑驳的瓦片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盐霜,这是海风和海水长期侵蚀的结果。这些盐霜仿佛是岁月的印记,见证了渔村的兴衰和变迁。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片都似乎在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不禁感叹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这座海岛在地图上并不太起眼,就像一枚被遗忘的贝壳,静静地躺在大海的怀抱里。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地方,却孕育出了无数的故事和梦想。
林小满就是从这个渔村里走出去的孩子。七年前,她怀揣着那张已经泛黄的录取通知书,离开了这个生她养她的地方,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如今,她带着一身的风霜回来了,心中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村口的榕树下,一位老人正悠然自得地编织着竹篓。他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竹条之间,仿佛在弹奏一首古老的乐曲。老人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他的眼睛却依然明亮如昔,透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淡然。
林小满走到老人身边,静静地看着他编织竹篓。老人似乎没有察觉到他的到来,依旧自顾自地念叨着那些早已逝去的旧时光。林小满倾听着老人的话语,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与此同时,在村子的祠堂里,一群年轻人正围坐在一盏昏黄的油灯下,热烈地讨论着如何让这座海岛摆脱困境。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对未来的憧憬,尽管前方的道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他们毫不畏惧,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这座海岛,就像一个倔强的孩子,在时代的裂缝中艰难地寻找着生机。它虽然渺小,但却有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着自己的魅力和价值。
林小满结束轮值离开海岛后,李华便成了新的“领头雁”。她深知海岛的发展容不得半点懈怠。虽说此前海岛在众人努力下成绩斐然,可物流成本高和技术更新难这两座大山,依旧横亘在发展之路上。彼时的交通条件有限,海岛与外界连接不便,物流全靠不定期的货船运输。每逢台风季,货船延误是常事,手工艺品和渔业产品运往岛外时,往往因路途颠簸或存放不当而损耗严重,物流成本极高,大大压缩利润。渔民们望着堆在晒场上的紫菜、晾晒的鱼干,只能摇头叹息:“东西再好,运不出去,也变不成钱啊!”
林小满召集村民代表围坐在祠堂的青石板地上,油灯摇曳的光影在每个人脸上跳动。老渔民陈大爷吧嗒着旱烟袋,烟杆在掌心磨得发亮,率先开口:“咱能不能跟货船老板商量商量,多运点货,让他给咱便宜点运费?”他吐出的烟圈缓缓上升,仿佛托着全村的希望。年轻村民阿勇挠挠头,额前的碎发被海风吹得凌乱:“要不咱把东西集中起来,一起运?货多压舱,兴许能省点钱。”妇女们你一言我一语附和:“对啊,咱们各家凑凑,统一装箱,总比零散运划算!”林小满将可行办法一一记在泛黄的笔记本上,笔尖在纸上划出的沙沙声,像春蚕啃食桑叶般急促。
会后,她便挨家挨户统计各家待运货物的数量和种类。清晨,她踩着湿滑的礁石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遍渔村。老张家的紫菜晒了三大筐,王婶攒了半年才攒够一箱贝壳手串,陈大爷的渔网修补工具也等着运去县城维修……她将每家的货物细细登记在册,字迹被海风刮得有些歪斜,却一笔一画透着认真。那几日,她的草鞋底磨出了血痕,裤脚总沾着盐渍与沙砾。
终于凑齐了整船的货物,林小满带着村民代表前往码头与货船老板谈判。船老板姓吴,是个精瘦的中年人,倚在锈迹斑斑的船舷上,叼着烟卷打量他们:“集中运货?风险你们担?船期不定,货损了可别找我!”林小满将厚厚一沓统计清单递过去,声音清亮:“吴老板,您看这数字——全岛凑了二十户人家的货,比往常三倍还多。运费若降一成,咱们保准每月凑满一船!”陈大爷补上一句:“咱们自己装货,捆扎严实,省您的人工!”吴老板眯眼盯着清单,算盘珠子在脑中噼啪作响,最终松口:“成!但得签个风险契,货损概不负责!”林小满咬牙应下,回村后连夜组织村民用麻绳捆扎货物,妇女们将油纸裹了又裹,生怕海风渗进箱缝。
第一次集中运输时,恰逢台风过境后的阴雨天。村民们在码头冒雨装船,老赵用竹篾编的筐子盛紫菜,阿勇和几个年轻人将沉重的鱼干箱扛上船板。突然,一阵浪涌袭来,船身剧烈摇晃,一箱贝壳手串不慎跌落,碎贝壳溅满甲板。林小满急得直跺脚,却只能强装镇定,指挥大家用渔网兜住货物,再覆上厚实的稻草。货船终于启航时,她攥着风险契的手心全是冷汗,那船帆在灰蒙蒙的天际下,像一片飘摇的希望。
技术更新的难题,则像礁石缝里的藤,根根纠缠。海岛信息闭塞,获取新技术困难重重。林小满发动村民们,让在外打工的亲友捎回技术书册。邮递员每月送来的包裹里,总有几本卷角的《渔业革新手册》《手工艺改良技法》,被村民们传阅得起了毛边。她还鼓励村里识字的年轻人,徒步十里去县城图书馆查阅资料。大学生小林回村后,成了“技术攻关组”的骨干。他揣着李华留下的模具图纸,在煤油灯下反复描摹,图纸边缘被烟熏得焦黄。
某日,小林盯着晒场上堆积的贝壳突发奇想:何不将贝壳与陶土结合?他跑遍全村收集碎贝壳,用石臼细细研磨成粉,又掺进当地特有的红陶土。可初次烧制时,贝壳粉在高温下开裂,陶胚碎了一地。他不服输,又尝试将贝壳压成薄片,用渔线固定镶嵌。失败十几次后,终于摸索出用湿麻布包裹胚体,慢火烘烤的诀窍。当第一批贝壳纹陶罐问世时,月光般的贝壳花纹在陶土上流转,村民们都惊呆了:“这手艺,比县城铺子里的还精巧!”
渔民小张受李华启发,一直在思考如何改进渔具。他蹲在礁石滩上,盯着被海水泡烂的木质浮标,眉头皱得能夹住贝壳。某日,他瞥见码头废弃的塑料渔网,脑中灵光乍现:塑料不怕水泡,若能做成浮标……他翻出家里攒了半年的碎塑料,用铁锅加热融化,加入旧渔网绞成的纤维增加强度。第一次制成的浮标歪歪扭扭,浮力不足。他反复调整比例,甚至将渔网线编成网格嵌入塑料,终于造出新型浮标。这种浮标不仅耐用,而且浮力更好,捕捞时渔网不再沉水,效率大大提高。消息传开,邻村渔民都来请教,小张将方法写在油纸板上,挨个传授。
然而,海岛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临近海岛眼红他们的生意渐起,派人在周边集市上散布谣言。商贩们围在摊前窃窃私语:“听说海角村的手工艺品粗制滥造,渔业产品用死鱼冒充!”原本热闹的摊位渐渐冷清,订单如退潮般消失。林小满得知后,心急如焚,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她连夜组织村民开会,老支书拍桌而起:“咱们的货,清清白白!得让大家亲眼看看!”
次日清晨,渔民们扛着刚捕捞的活鱼、未上漆的陶胚、拆解开的浮标,跋涉数十里赶往集市。林小满带着贝壳纹陶罐站在人群中央,高声喊:“各位乡亲,咱们海岛的手艺经得起瞧!这贝壳纹是手工一片片嵌的,渔网线一根根缠的,浮标用的是自家研发的料!”她当众将陶罐浸入海水,贝壳纹丝不动;小张切开浮标,展示内部的纤维网格;老渔民当场剖开活鱼,鱼鳃鲜红如血。围观人群逐渐骚动,一位老商贩站出来:“我贩海货三十载,这鱼的新鲜劲儿,错不了!”谣言如晨雾般消散,订单慢慢回升。
但风波未平。邻岛商贩竟勾结县城的鱼贩,故意压低收购价,声称“海角村货滞销,降价处理”。林小满气得眼眶发红,却强忍怒火,召集村民连夜赶制一批特色礼盒——陶罐内装紫菜与鱼干,外缠彩绳,附上手写的“海岛诚意”卡片。她带着礼盒走访县城各供销社,诚恳道:“您尝尝咱的货,若不如别家,分文不收!”供销社主任尝了紫菜,赞道:“这紫菜脆韧鲜甜,比别处的厚实!”逐渐,县城铺子开始主动订购,礼盒订单络绎不绝。
随着产业规模扩大,林小满却忧心忡忡。她发现药材采摘区山崖渐秃,渔网捕捞时幼鱼频现。某日,她站在礁石滩上,望着浑浊的海水,突然攥紧了裙角。那夜,她将村民聚在祠堂,油灯将她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上,如一座小山:“咱海岛能有今天的发展不容易,可要是环境被破坏了,以后连鱼虾都没了。咱得想办法,既能挣工分,又能保住这片海!”
村民们沉默良久。老药农颤声说:“往年采紫草,都留些根苗,可如今有人连根挖,山都秃了……”渔民阿勇点头:“我撒网时,总捞到半大的鱼,再这么捕下去,往后子孙吃什么?”林小满掏出连夜拟的“护岛规约”:药材采摘限季,春末至秋初方可行;渔网孔径不得小于四指宽,幼鱼须放归;山崖开辟新苗圃,人人轮值种植……规约贴在祠堂墙上,村民按手印立誓。
执行之初,可谓是困难重重,阻力不断。药农老赵对此颇有怨言,他嘟囔着:“这限季采药的规定可真是要命啊!这样一来,我们的收入岂不是要减半了?”然而,林小满并没有被这些抱怨所影响,她深知保护山林的重要性。
于是,林小满决定亲自带领老赵上山,让他亲眼看看这被过度开采的山林。当他们来到山顶,站在秃崖前时,林小满指着那光秃秃的山崖说道:“你看看这山,像不像被剃了头的老汉?如果我们再这样无休止地采药,不懂得养护山林,恐怕用不了十年,这里就连一根草都挖不到了!”
老赵听了林小满的话,心中不禁一震。他凝视着那片荒芜的山崖,似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林小满见状,趁热打铁地说:“所以,我们现在必须要改变这种状况,不能再只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
说罢,林小满率先背起竹篓,向山上走去。老赵见状,也赶忙跟了上去。在采药的过程中,林小满特意留下了半苗草药,并细心地用麻线标记出了禁采区。她告诉老赵,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草药有足够的时间生长繁殖,也能保证山林的生态平衡。
渔民们起初也抱怨:“大网改小网,渔获少三成!”林小满便组织“技术互助组”,小张教大家编织分层渔网,上层捕大鱼,下层滤幼鱼。她甚至徒步去邻岛取经,带回“潮汐养鱼法”——在近岸礁石围网,趁涨潮放养鱼苗,退潮时收网,既护幼鱼,又增渔获。
春去秋来,海岛变了模样。山崖上紫草苗如绿毯铺展,新栽的红树林在滩涂上扎根;渔获量虽略有减少,却稳中有升,幼鱼在网中跃动的银光,成了希望的符码。手工艺品作坊里,妇女们将贝壳与陶土玩出新花样——有的雕出海浪纹,有的嵌上珊瑚碎粒;渔具改良组更是研发出“竹塑混编浮标”,轻便又耐用。
某日,省城来的采购员登岛,一眼相中贝壳纹陶罐,当场订购五百件。消息传开,全村沸腾。林小满望着晒场上忙碌的身影,油灯下的笔记本又添了新的计划:建冷冻库保鲜渔获,申请“海岛手工艺”商标……她知道,前方的浪依旧汹涌,但众人攥紧的手掌,已铸成劈开困局的利刃。
如今的海岛,渔船货柜渐成规模,手工艺品远销陆岸,浮标随渔网漂向深蓝。而最撼人心魄的,是祠堂墙上那盏不灭的油灯——它映照着归船,亦映照着众人攥紧的手掌。新一代青年离岛时,衣袋里总揣着老支书那句刻在礁石上的话:“浪要碎我们,我们便聚成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