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市微服所见,如同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张苍对现有基层管理模式的最后一丝容忍。
他没有立刻派人去锁拿那个仍在市集上作威作福的胡荼,那样做,不过是拔掉一棵毒草,肥沃的土壤很快会催生出新的。
他要做的,是改良这片土壤。
次日,张苍没有去御史府,而是持着“如朕亲临”的金牌,直接走进了治粟内史的官署。治粟内史掌管国家钱谷、仓廪、市易,是市场管理的直接上级部门。
接待他的是治粟内史下属的一位丞官,姓孙,对于这位风头正劲的“铁面御史”突然到访,孙丞显得有些紧张和茫然。
“张御史大驾光临,不知有何指教?”孙丞陪着小心问道。
张苍没有客套,直接将那份商贩联名诉状和一份他自己草拟的、关于整顿东市管理的纲要拍在案几上。
“孙丞,东市市掾胡荼,横征暴敛,民怨沸腾,此事你可知晓?”张苍开门见山。
孙丞脸色一僵,支吾道:“这个……下官略有耳闻,只是市掾品秩虽低,事务繁杂,些许纠纷,在所难免……”
“纠纷?”张苍打断他,语气转冷,“‘陶器落地税’、‘彩光溢散税’、‘血污清理费’……孙丞,这些税目,可是出自治粟内史颁布的《市税则例》?”
孙丞额角见汗:“这……自然不是。定是下面胥吏胡作非为……”
“既然知道是胡作非为,为何放任不管?”张苍逼视着他,“是管不了,还是不想管?亦或是……其中亦有尔等治粟内史官员的好处?”
“绝无此事!张御史明鉴!”孙丞吓得差点跳起来,连连摆手,“下官……下官定当严查!”
“不必了。”张苍语气不容置疑,“本官今日来,不是要你查一个胡荼。而是要与你治粟内史,一同厘定新规,彻底杜绝此类事情!”
他展开自己那份纲要:“第一,重新核定东市所有合法税、费种类及额度!废除一切私设名目!由你治粟内史牵头,三日内,拿出一个清晰、明确、合理的《东市税赋正录》,每一种商品,每一项服务,税率几何,缴纳周期,白纸黑字,不容模糊!”
孙丞看着那份条理清晰的纲要,有些发懵:“重……重新厘定?张御史,这市税则例沿用已久,骤然更改,恐生混乱啊……”
“混乱,好过腐败!”张苍斩钉截铁,“沿用已久?正是这‘沿用已久’的模糊,才给了胥吏上下其手的空间!立刻去办!”
“第二,”张苍不给他反驳的机会,继续道,“统一度量衡!市集所用所有度量器具,必须由治粟内史统一校准,烙上官印!凡有私改、短斤缺两者,严惩不贷!”
“第三,”他拿出两张自己设计的图样,“这是本官设计的《市税缴纳凭证》和《东市商户守则》。”
孙丞凑上前一看,只见那《凭证》是一张小巧的木牍,上面预先刻印了税种、金额、日期等栏目,留有官府印章和市掾签押处;而《商户守则》则用最简洁的文字,列明了商户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明确了“非持此凭证,商户有权拒缴任何费用,并可向御史府举报”。
“这……这是……”孙丞瞪大了眼睛,这种标准化的凭证和公开化的守则,他闻所未闻。
“从即日起,东市所有官方收费,必须使用此凭证,一式两份,商户执一份为凭!所有规章、税率,给本官刻在巨大的木榜之上,立于东市四门,公之于众,让每一个进出市场的人,都能看见,都能明白!”张苍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孙丞被张苍这一连串组合拳打得晕头转向,但看着对方那冷峻的面容和手边那面沉甸甸的金牌,他只能咽了口唾沫,躬身应命:“下官……遵命!”
三日后,东市四门,立起了四面崭新的、一丈见方的巨大木榜。
上面用清晰的秦篆,刻满了经过重新厘定的、合理的税赋种类和额度,旁边还附有《东市商户守则》。
同时,一队治粟内史的官吏和御史府派出的书吏,开始在市场内挨家挨户发放那小小的、标准化的《市税缴纳凭证》,并大声宣讲新规。
整个东市都轰动了!
商贩们围着木榜,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脸上充满了难以置信和小心翼翼的喜悦。
“快看!‘陶器落地税’没了!就说那是胡扯!”
“丝帛只有‘市税’和‘交易税’,哪有什么‘彩光税’!”
“这凭证好!以后交多少钱,写得明明白白!”
“守则上说,没这凭证,咱们可以不交钱?还能去告官?这是真的吗?”
胡荼和他手下的帮闲,看着那木榜和四处宣讲的官吏,脸色铁青,却又不敢造次。
他们试图像往常一样去一个鱼摊收取“腥气污染费”,摊主却鼓起勇气,指着木榜说:“胡掾,这新规上可没这项税,您要收,得给我凭证!”
胡荼气得脸色发紫,却见旁边就有御史府的书吏冷冷地盯着他,只能咬牙切齿地啐了一口,悻悻离去。
张苍亲自来到了东市,站在人群之中。几个大胆的商贩认出了他,围拢过来,激动又忐忑地问:
“张……张青天,这新法子……真能长久吗?会不会过几天,又变回去了?”卖陶器的老翁颤声问道,眼中既有希望,又有深深的忧虑。
张苍看着这些饱受盘剥的底层民众,目光扫过那巨大的木榜和商贩手中崭新的凭证,声音清晰而坚定地传开:
“父老乡亲们,法已立于此,规章已悬于市门,众目睽睽,皆可见证!”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张期盼又不安的脸:
“此法能否长久,其一,在于尔等是否敢于拿起这凭证,依法扞卫自身权益!若胥吏再敢勒索,尔等便持此凭证,来御史府告他!本官为尔等做主!”
“其二,”他声音提高,带着一种沉重的嘱托,“在于官府,在于我等食朝廷俸禄之人,是否真能依法行事,是否真能视这律法规章为不可逾越之铁律!”
“今日,此法始于东市。若成,当推行于咸阳各市,乃至天下郡县!若败……”张苍没有说下去,但那未尽之意,让所有商贩都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分量。
“我们信张青天!”
“对!我们按新规矩来!”
“以后再乱收钱,我们就去告状!”
商贩们群情激昂,仿佛看到了拨云见日的希望。
随着新规的推行,东市的风气为之一清。
往日里市掾帮闲横行的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商贩们依据明文规定缴纳税费,市场秩序井然了许多。
那小小的《市税缴纳凭证》,成了商户们手中的“护身符”。
然而,张苍深知,这仅仅是开始。
断了那么多胥吏的财路,他们绝不会善罢甘休。基层吏治整顿的漫长征程,才刚刚拉开序幕。
水面之下,暗流正在汇聚。
他没有立刻派人去锁拿那个仍在市集上作威作福的胡荼,那样做,不过是拔掉一棵毒草,肥沃的土壤很快会催生出新的。
他要做的,是改良这片土壤。
次日,张苍没有去御史府,而是持着“如朕亲临”的金牌,直接走进了治粟内史的官署。治粟内史掌管国家钱谷、仓廪、市易,是市场管理的直接上级部门。
接待他的是治粟内史下属的一位丞官,姓孙,对于这位风头正劲的“铁面御史”突然到访,孙丞显得有些紧张和茫然。
“张御史大驾光临,不知有何指教?”孙丞陪着小心问道。
张苍没有客套,直接将那份商贩联名诉状和一份他自己草拟的、关于整顿东市管理的纲要拍在案几上。
“孙丞,东市市掾胡荼,横征暴敛,民怨沸腾,此事你可知晓?”张苍开门见山。
孙丞脸色一僵,支吾道:“这个……下官略有耳闻,只是市掾品秩虽低,事务繁杂,些许纠纷,在所难免……”
“纠纷?”张苍打断他,语气转冷,“‘陶器落地税’、‘彩光溢散税’、‘血污清理费’……孙丞,这些税目,可是出自治粟内史颁布的《市税则例》?”
孙丞额角见汗:“这……自然不是。定是下面胥吏胡作非为……”
“既然知道是胡作非为,为何放任不管?”张苍逼视着他,“是管不了,还是不想管?亦或是……其中亦有尔等治粟内史官员的好处?”
“绝无此事!张御史明鉴!”孙丞吓得差点跳起来,连连摆手,“下官……下官定当严查!”
“不必了。”张苍语气不容置疑,“本官今日来,不是要你查一个胡荼。而是要与你治粟内史,一同厘定新规,彻底杜绝此类事情!”
他展开自己那份纲要:“第一,重新核定东市所有合法税、费种类及额度!废除一切私设名目!由你治粟内史牵头,三日内,拿出一个清晰、明确、合理的《东市税赋正录》,每一种商品,每一项服务,税率几何,缴纳周期,白纸黑字,不容模糊!”
孙丞看着那份条理清晰的纲要,有些发懵:“重……重新厘定?张御史,这市税则例沿用已久,骤然更改,恐生混乱啊……”
“混乱,好过腐败!”张苍斩钉截铁,“沿用已久?正是这‘沿用已久’的模糊,才给了胥吏上下其手的空间!立刻去办!”
“第二,”张苍不给他反驳的机会,继续道,“统一度量衡!市集所用所有度量器具,必须由治粟内史统一校准,烙上官印!凡有私改、短斤缺两者,严惩不贷!”
“第三,”他拿出两张自己设计的图样,“这是本官设计的《市税缴纳凭证》和《东市商户守则》。”
孙丞凑上前一看,只见那《凭证》是一张小巧的木牍,上面预先刻印了税种、金额、日期等栏目,留有官府印章和市掾签押处;而《商户守则》则用最简洁的文字,列明了商户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明确了“非持此凭证,商户有权拒缴任何费用,并可向御史府举报”。
“这……这是……”孙丞瞪大了眼睛,这种标准化的凭证和公开化的守则,他闻所未闻。
“从即日起,东市所有官方收费,必须使用此凭证,一式两份,商户执一份为凭!所有规章、税率,给本官刻在巨大的木榜之上,立于东市四门,公之于众,让每一个进出市场的人,都能看见,都能明白!”张苍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孙丞被张苍这一连串组合拳打得晕头转向,但看着对方那冷峻的面容和手边那面沉甸甸的金牌,他只能咽了口唾沫,躬身应命:“下官……遵命!”
三日后,东市四门,立起了四面崭新的、一丈见方的巨大木榜。
上面用清晰的秦篆,刻满了经过重新厘定的、合理的税赋种类和额度,旁边还附有《东市商户守则》。
同时,一队治粟内史的官吏和御史府派出的书吏,开始在市场内挨家挨户发放那小小的、标准化的《市税缴纳凭证》,并大声宣讲新规。
整个东市都轰动了!
商贩们围着木榜,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脸上充满了难以置信和小心翼翼的喜悦。
“快看!‘陶器落地税’没了!就说那是胡扯!”
“丝帛只有‘市税’和‘交易税’,哪有什么‘彩光税’!”
“这凭证好!以后交多少钱,写得明明白白!”
“守则上说,没这凭证,咱们可以不交钱?还能去告官?这是真的吗?”
胡荼和他手下的帮闲,看着那木榜和四处宣讲的官吏,脸色铁青,却又不敢造次。
他们试图像往常一样去一个鱼摊收取“腥气污染费”,摊主却鼓起勇气,指着木榜说:“胡掾,这新规上可没这项税,您要收,得给我凭证!”
胡荼气得脸色发紫,却见旁边就有御史府的书吏冷冷地盯着他,只能咬牙切齿地啐了一口,悻悻离去。
张苍亲自来到了东市,站在人群之中。几个大胆的商贩认出了他,围拢过来,激动又忐忑地问:
“张……张青天,这新法子……真能长久吗?会不会过几天,又变回去了?”卖陶器的老翁颤声问道,眼中既有希望,又有深深的忧虑。
张苍看着这些饱受盘剥的底层民众,目光扫过那巨大的木榜和商贩手中崭新的凭证,声音清晰而坚定地传开:
“父老乡亲们,法已立于此,规章已悬于市门,众目睽睽,皆可见证!”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张期盼又不安的脸:
“此法能否长久,其一,在于尔等是否敢于拿起这凭证,依法扞卫自身权益!若胥吏再敢勒索,尔等便持此凭证,来御史府告他!本官为尔等做主!”
“其二,”他声音提高,带着一种沉重的嘱托,“在于官府,在于我等食朝廷俸禄之人,是否真能依法行事,是否真能视这律法规章为不可逾越之铁律!”
“今日,此法始于东市。若成,当推行于咸阳各市,乃至天下郡县!若败……”张苍没有说下去,但那未尽之意,让所有商贩都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分量。
“我们信张青天!”
“对!我们按新规矩来!”
“以后再乱收钱,我们就去告状!”
商贩们群情激昂,仿佛看到了拨云见日的希望。
随着新规的推行,东市的风气为之一清。
往日里市掾帮闲横行的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商贩们依据明文规定缴纳税费,市场秩序井然了许多。
那小小的《市税缴纳凭证》,成了商户们手中的“护身符”。
然而,张苍深知,这仅仅是开始。
断了那么多胥吏的财路,他们绝不会善罢甘休。基层吏治整顿的漫长征程,才刚刚拉开序幕。
水面之下,暗流正在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