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的恐怖并未随着夜色褪去,反而在黎明时分,因新一轮的“发现”而变得更加凝实、更加刺骨。
皇帝的震怒如同悬在每个人头顶的利剑,负责稽查的中车府令赵高,领着郎官和内侍,如同梳子一般,细致而冷酷地梳理着宫廷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可能藏污纳垢的缝隙。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尖叫,每个人都竭力缩小自己的存在,生怕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动作,引来灭顶之灾。
“报——!”
一声刻意拉长、带着某种迫不及待意味的禀报声,在章台宫外响起。
赵高快步走入殿内,他的脸色显得异常沉重,甚至带着几分恰到好处的悲戚与难以置信。
他手中捧着一个托盘,上面盖着一块素布,但某些棱角和沾染的污渍,已经透露出下面绝非寻常之物。
嬴政一夜未眠,眼中布满了血丝,那血丝之下,是冰封的怒火与一丝被触及逆鳞的、属于父亲的焦灼。
他盯着赵高,没有说话,但那目光的压力,足以让任何心智不坚者崩溃。
赵高“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颤抖和犹豫,他将托盘高举过顶:
“陛下……臣……臣等奉命稽查,于……于长公子扶苏宫中,一名因过错已被贬至浣衣局的女侍‘青禾’之旧居杂物箱内……搜出了此物……”
他猛地掀开了素布!
托盘上,赫然是几样与巫蛊诅咒息息相关的物件:一小捆与缠绕桐木人偶同质的黑色丝线;几块尚未雕刻的桐木胚料;刻画符咒用的刻刀;以及一小包残存的、色泽暗红的朱砂!
更令人心惊的是,旁边还有一个敞开的布袋,里面是些许潮湿的、颜色与公子高窗下发现人偶处几乎一模一样的泥土!
“人赃并获……”
赵高低下头,声音悲戚,仿佛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与不忍,“证据……证据确凿。那侍女青禾,曾是长公子身边颇为得用的近侍,半年前因打碎公子心爱之物才被贬斥……臣,臣已将其拿下,严加看管!”
他抬起头,脸上满是挣扎与忠诚交织的表情,语气充满了“不敢擅专”的惶恐:
“只是……陛下,此事……此事牵连……牵连到长公子宫中旧人,臣……臣实在不敢妄加揣测,更不敢隐瞒不报!还请陛下……圣裁!”
这番话语,字字泣血,句句忠君,却像一把淬了毒的匕首,精准无比地将嫌疑的矛头,引向了那位以仁厚贤德着称的长公子——扶苏!
章台宫内,死一般的寂静。连空气都仿佛凝固了。
侍立一旁的宦官们将头埋得更低,恨不得自己能化为地上的尘埃。
嬴政脸上的肌肉微微抽动了一下,那双深邃如古井的眼眸中,冰层之下仿佛有岩浆在涌动。
他没有去看托盘上的“罪证”,目光如同两道实质的冰锥,钉在赵高身上,似乎要穿透他的皮囊,看清其内里的真实。
良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丝毫情绪,却比之前的暴怒更令人胆寒:
“扶苏……现在何处?”
他没有问侍女,没有问证据细节,直接问的是扶苏。
赵高心中一凛,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他伏低身体,语气更加恭谨:“回陛下,长公子……仍在宫中,并未外出。臣已……已派人‘护卫’左右。”
“护卫”,实为软禁。
嬴政闭上了眼睛,挥了挥手,动作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冷厉。
“朕,知道了。你,先退下。严加看管涉案人等,未有朕之旨意,任何人不得接近扶苏宫中之人!”
“喏!” 赵高心中暗喜,知道种子已经种下,恭敬地行礼,倒退着离开了章台宫。
……
与此同时,扶苏所居的“明德宫”外,已然被一队神情冷峻、手持长戟的郎官“护卫”得水泄不通。
宫门紧闭,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宫内,扶苏身着素色常服,静静地坐在书房内。
窗外透进的晨光,映照着他温润而略显苍白的脸庞。
他没有愤怒,没有惊慌,甚至没有为自己辩解的意思。
他只是平静地看着面前几位奉旨前来“询问”情况的郎官首领,眼神清澈,带着一丝深沉的悲悯,与对这突如其来变故的不解。
“诸位将军,辛苦了。”
扶苏的声音温和,一如往常,“宫中突发此等骇人之事,父皇心忧,彻查严办,乃是应有之义。”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窗外那些隐约晃动的甲胄身影,轻轻叹了口气:
“孤,行事但求磊落,俯仰无愧于天地,无愧于父皇,更无愧于大秦。巫蛊魇镇,此等阴损歹毒之术,孤向来深恶痛绝,岂会行之?”
他的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坦荡:
“然,既然证据指向孤宫中旧人,父皇心中有所疑虑,亦是常情。孤,理解。”
他缓缓站起身,对着章台宫的方向,深深一揖,语气带着一种近乎殉道般的平静:
“请回禀父皇。孤,愿遵父皇一切旨意,禁足宫中,静候调查。若父皇见疑,孤……愿领一切责罚。只望父皇保重龙体,莫因逆子之事,过损心神。”
一番话语,坦荡从容,无一丝怨怼,唯有忠孝与担当。前来“询问”的郎官首领,本已绷紧心弦,准备应对各种情况,此刻也不由得为之动容,躬身行礼:“公子之言,末将定当如实回禀陛下。”
然而,扶苏的坦荡与平静,并不能阻止那在死寂宫廷中悄然滋生、疯狂蔓延的流言蜚语。如同黑暗中滋生的毒菌,迅速污染着每一处角落。
“听说了吗?诅咒的人偶材料,是从长公子宫中搜出来的!”
“果然是他!平日里一副仁德模样,背地里竟如此狠毒!”
“定是怨恨陛下对他严苛,不满迟迟未立太子,才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他想干什么?咒杀兄弟,逼宫陛下,好早登大位吗?!”
窃窃私语在宫墙的阴影下,在回廊的拐角处,在低垂的帘幕后方,如同毒蛇般游走。
怀疑、恐惧、幸灾乐祸……种种情绪交织,将那位素来声誉极佳的长公子,推向了风口浪尖,置于炭火之上炙烤。
流言的核心,直指那最敏感、最致命的一点:长公子扶苏,不满陛下严苛,行巫蛊之事,欲早登大位!
皇帝的震怒如同悬在每个人头顶的利剑,负责稽查的中车府令赵高,领着郎官和内侍,如同梳子一般,细致而冷酷地梳理着宫廷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可能藏污纳垢的缝隙。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尖叫,每个人都竭力缩小自己的存在,生怕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动作,引来灭顶之灾。
“报——!”
一声刻意拉长、带着某种迫不及待意味的禀报声,在章台宫外响起。
赵高快步走入殿内,他的脸色显得异常沉重,甚至带着几分恰到好处的悲戚与难以置信。
他手中捧着一个托盘,上面盖着一块素布,但某些棱角和沾染的污渍,已经透露出下面绝非寻常之物。
嬴政一夜未眠,眼中布满了血丝,那血丝之下,是冰封的怒火与一丝被触及逆鳞的、属于父亲的焦灼。
他盯着赵高,没有说话,但那目光的压力,足以让任何心智不坚者崩溃。
赵高“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颤抖和犹豫,他将托盘高举过顶:
“陛下……臣……臣等奉命稽查,于……于长公子扶苏宫中,一名因过错已被贬至浣衣局的女侍‘青禾’之旧居杂物箱内……搜出了此物……”
他猛地掀开了素布!
托盘上,赫然是几样与巫蛊诅咒息息相关的物件:一小捆与缠绕桐木人偶同质的黑色丝线;几块尚未雕刻的桐木胚料;刻画符咒用的刻刀;以及一小包残存的、色泽暗红的朱砂!
更令人心惊的是,旁边还有一个敞开的布袋,里面是些许潮湿的、颜色与公子高窗下发现人偶处几乎一模一样的泥土!
“人赃并获……”
赵高低下头,声音悲戚,仿佛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与不忍,“证据……证据确凿。那侍女青禾,曾是长公子身边颇为得用的近侍,半年前因打碎公子心爱之物才被贬斥……臣,臣已将其拿下,严加看管!”
他抬起头,脸上满是挣扎与忠诚交织的表情,语气充满了“不敢擅专”的惶恐:
“只是……陛下,此事……此事牵连……牵连到长公子宫中旧人,臣……臣实在不敢妄加揣测,更不敢隐瞒不报!还请陛下……圣裁!”
这番话语,字字泣血,句句忠君,却像一把淬了毒的匕首,精准无比地将嫌疑的矛头,引向了那位以仁厚贤德着称的长公子——扶苏!
章台宫内,死一般的寂静。连空气都仿佛凝固了。
侍立一旁的宦官们将头埋得更低,恨不得自己能化为地上的尘埃。
嬴政脸上的肌肉微微抽动了一下,那双深邃如古井的眼眸中,冰层之下仿佛有岩浆在涌动。
他没有去看托盘上的“罪证”,目光如同两道实质的冰锥,钉在赵高身上,似乎要穿透他的皮囊,看清其内里的真实。
良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丝毫情绪,却比之前的暴怒更令人胆寒:
“扶苏……现在何处?”
他没有问侍女,没有问证据细节,直接问的是扶苏。
赵高心中一凛,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他伏低身体,语气更加恭谨:“回陛下,长公子……仍在宫中,并未外出。臣已……已派人‘护卫’左右。”
“护卫”,实为软禁。
嬴政闭上了眼睛,挥了挥手,动作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冷厉。
“朕,知道了。你,先退下。严加看管涉案人等,未有朕之旨意,任何人不得接近扶苏宫中之人!”
“喏!” 赵高心中暗喜,知道种子已经种下,恭敬地行礼,倒退着离开了章台宫。
……
与此同时,扶苏所居的“明德宫”外,已然被一队神情冷峻、手持长戟的郎官“护卫”得水泄不通。
宫门紧闭,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宫内,扶苏身着素色常服,静静地坐在书房内。
窗外透进的晨光,映照着他温润而略显苍白的脸庞。
他没有愤怒,没有惊慌,甚至没有为自己辩解的意思。
他只是平静地看着面前几位奉旨前来“询问”情况的郎官首领,眼神清澈,带着一丝深沉的悲悯,与对这突如其来变故的不解。
“诸位将军,辛苦了。”
扶苏的声音温和,一如往常,“宫中突发此等骇人之事,父皇心忧,彻查严办,乃是应有之义。”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窗外那些隐约晃动的甲胄身影,轻轻叹了口气:
“孤,行事但求磊落,俯仰无愧于天地,无愧于父皇,更无愧于大秦。巫蛊魇镇,此等阴损歹毒之术,孤向来深恶痛绝,岂会行之?”
他的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坦荡:
“然,既然证据指向孤宫中旧人,父皇心中有所疑虑,亦是常情。孤,理解。”
他缓缓站起身,对着章台宫的方向,深深一揖,语气带着一种近乎殉道般的平静:
“请回禀父皇。孤,愿遵父皇一切旨意,禁足宫中,静候调查。若父皇见疑,孤……愿领一切责罚。只望父皇保重龙体,莫因逆子之事,过损心神。”
一番话语,坦荡从容,无一丝怨怼,唯有忠孝与担当。前来“询问”的郎官首领,本已绷紧心弦,准备应对各种情况,此刻也不由得为之动容,躬身行礼:“公子之言,末将定当如实回禀陛下。”
然而,扶苏的坦荡与平静,并不能阻止那在死寂宫廷中悄然滋生、疯狂蔓延的流言蜚语。如同黑暗中滋生的毒菌,迅速污染着每一处角落。
“听说了吗?诅咒的人偶材料,是从长公子宫中搜出来的!”
“果然是他!平日里一副仁德模样,背地里竟如此狠毒!”
“定是怨恨陛下对他严苛,不满迟迟未立太子,才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他想干什么?咒杀兄弟,逼宫陛下,好早登大位吗?!”
窃窃私语在宫墙的阴影下,在回廊的拐角处,在低垂的帘幕后方,如同毒蛇般游走。
怀疑、恐惧、幸灾乐祸……种种情绪交织,将那位素来声誉极佳的长公子,推向了风口浪尖,置于炭火之上炙烤。
流言的核心,直指那最敏感、最致命的一点:长公子扶苏,不满陛下严苛,行巫蛊之事,欲早登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