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苍雷厉风行处理争田案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陈县官场迅速荡开涟漪。
属官们私下聚在一起时,议论声里少了此前的轻视与观望,多了几分谨慎——谁也没料到,这位从咸阳来的新任县令,不仅懂律法,还敢动真格,连景氏宗族的人都敢依法惩处。
接下来的几日,张苍果然如景纪暗中预料的那般,并未急于触碰钱谷、刑名等核心权力,也没有刻意拉拢或打压本地势力,只是每日端坐在县衙书房,埋首于堆积如山的陈年旧卷之中,一件一件梳理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民间纠纷。
他断案效率极高,往往只需半日便能厘清一桩拖延数月的案子。
若是田产纠纷,便让人调取地契,亲自带着丈量工具去田间核实;若是邻里争执,便派衙役走访周边百姓,核对口供细节;每一份判决都严格援引《秦律》条文,写得清晰明了,即便当事人心存不满,也无从指摘。
几日下来,他竟清理了七八桩积案,县衙门口偶尔能听到百姓低声的称道,说“新来的张县令是个清官”。
这一日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进书房,在竹简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张苍刚在一份债务纠纷的判决文书上签下名字,正欲拿起下一卷竹简,县丞昭孔便抱着一摞用丝绳捆好的新“整理”出来的卷宗,笑眯眯地走了进来。
“县令大人真是勤政爱民,几日功夫便清理了这许多旧案,下官看着都觉得佩服!”
昭孔将卷宗轻轻放在张苍案几的一角,语气恭敬又带着几分刻意的亲近,“这些都是下官命人从库房最深处仔细搜寻出来的,多是些年代稍久,或是案情颇为蹊跷、前任县令难以决断的悬案。想着大人明察秋毫,或许能从中发现些端倪,也好还当事人一个公道,了却这些陈年旧事。”
他说话时,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最上面那卷颜色略显深暗的竹简——那竹简边缘泛着陈旧的黄褐色,绳结也有些松散,像是被搁置了许久。
张苍抬眼看向昭孔,神色平淡,没有多余的情绪:“有劳昭县丞费心了。”他早已察觉昭孔与景氏宗族过从甚密,对这份“好意”自然多了几分警惕。
“大人说的哪里话,这都是下官的分内之事!”
昭孔连连摆手,又像是突然想起什么,补充道,“哦,对了,户曹那边关于今夏赋税征收的章程已经初步拟定好了,还需大人过目审批。若是大人眼下得空,下官这就去取来?”
“先放那儿吧。”张苍指了指旁边已经堆起一小摞的公文,语气依旧平静,“本官先看完这些卷宗,处理完旧案再说赋税的事。”
昭孔眼底飞快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色,仿佛达成了某种目的,面上却愈发恭敬:“是,那下官就不打扰大人查阅卷宗了,您有任何需要,随时传唤下官便是。”
说罢,他躬身缓缓退了出去,走到门口时,又似无意地回头瞥了一眼案几上那卷深暗的竹简,才轻轻带上房门。
书房内重归安静,只剩下窗外偶尔传来的蝉鸣。
张苍没有立刻去碰昭孔新送来的卷宗,而是继续处理完手头原有的事务——他将今日判完的案子整理归档,又写了一封公文汇报颍川郡府,直到日头偏西,阳光渐渐暗淡,才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将目光投向那摞“新发现”的旧案。
他伸出手,随手拿起最上面那卷深暗的竹简,解开已经有些磨损的丝绳,缓缓展开。
竹简上的秦篆因年代久远而略显模糊,部分字迹甚至有些褪色,但开篇记录的事件,却让张苍原本平静的目光瞬间凝聚,呼吸也微微一滞。
卷首第一行赫然写着:“始皇廿六年,陈县城东灵巫祠附近农户孙狗子自缢案”。
“灵巫祠……”张苍心中默念这个名字,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景纪之前递来的资料——资料中明确提到,灵巫祠是陈县本地势力掌控的重要祭祀场所,与景氏宗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传言说,祠中巫祝的任免,都需景家点头。
他精神一振,手指捏着竹简边缘,仔细阅读下去。
案卷中的案情记录颇为简略:去岁秋末的一个清晨,城东农户孙狗子被其妻子孙王氏发现吊死在自家柴房的房梁上。
发现时,尸体已经僵硬,舌头微微吐出,面色青紫。
孙王氏当即坐在柴房门口哭诉,坚称丈夫平日虽有烦恼,却绝无轻生之念,定是为人所害,请求官府查明真相。
然而,后续的勘验记录却与孙王氏的说法相悖:经当时负责乡间治安的游徼(相当于如今的乡级治安官)田穰现场检验,柴房门窗完好,木门从内部插着门闩,并无强行闯入的痕迹;
室内除了悬挂尸体的木梁和一张被踢倒的矮凳,再无其他异常,也没有任何搏斗、挣扎的迹象;
孙狗子脖颈处只有一道深而均匀的缢痕,痕迹走向与自缢特征完全吻合,除此之外,周身再无其他明显外伤。
田穰据此在勘验文书上写下“系自缢身亡,非外力所致”的结论。
前任县令在大堂审讯时,孙王氏依旧泣不成声,反复陈述其夫死前几日虽因某事忧心忡忡,却曾与她商量着开春后再添一头耕牛,绝无寻短见的打算。
但她拿不出任何证据证明丈夫是被人所害,加之游徼田穰在一旁力主“自缢”之说,言辞凿凿地强调现场勘验结果无误,最终案件便以“查无实据,依现场勘验情况,推定孙狗子系自缢身亡”为由结案,卷宗也被归入库房,从此无人问津。
记录到此似乎本该结束,竹简上的字迹也变得稀疏。
但在卷宗末尾,靠近边缘的位置,却有一行用较细的墨笔写下的小字备注,像是记录者当时随手添上的,字迹潦草,几乎要被竹简的纹路掩盖:
“又,据邻里闲言,孙狗子死前三日,曾因今岁灵巫祠祭祀费用分摊之事,与祠中巫祝发生口角,当众言巫祝‘索求无度,与盗匪何异’,引得巫祝震怒。”
“灵巫祠巫祝……”张苍的手指在这行小字上轻轻敲击,指尖能感受到竹简表面的粗糙纹理。他眉头微蹙,心中的疑云越来越重——
祭祀费用纠纷?与巫祝当众口角?紧接着便“自缢”身亡?这其中的时间线未免太过巧合。
他重新审视案卷中的疑点:家属坚称是他杀,现场却找不到任何外力介入的痕迹;死者脖颈处只有一道缢痕,完全符合自缢特征,可为何一个前几日还在规划来年生计的人,会突然选择自尽?
经验丰富的游徼田穰,为何如此笃定是自缢,甚至在家属反复质疑时,依旧力主维持结论?
更关键的是,死者死前与灵巫祠巫祝发生过冲突——灵巫祠背后是景氏宗族,而游徼田穰在陈县任职多年,是否与景家有关联?
张苍闭上眼,脑海中迅速构建着当时的场景:一个普通农户,因为不满祭祀费用过高,敢于当众质疑掌握着民间信仰话语权的巫祝;
在与巫祝发生冲突后不久,便“恰到好处”地死在自家柴房里,现场还干净得像是精心布置过的自缢现场;
负责勘查的本地治安官,则毫不犹豫地认定是自缢,丝毫没有深入调查的意愿……
天下哪有如此巧合之事!
这“自缢”的结论,下得未免太过轻易;这卷宗,也“出现”得未免太过“及时”——偏偏在自己清理积案、隐隐触动本地势力利益的时候,昭孔就“恰好”找出了这桩涉及灵巫祠的悬案。
昭孔……景纪……你们终于忍不住,开始出招了吗?张苍心中冷笑。
是想用这桩涉及“神灵”、容易引发民怨的诡异案件来试探我的底线?
还是想借此将我拖入与灵巫祠、与景氏宗族的直接冲突中,让我陷入“亵渎神灵”的舆论漩涡,重蹈之前在咸阳的覆辙?
张苍缓缓睁开眼,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
他不怕案子复杂,不怕对手狡猾,就怕对手一直龟缩不出,让他找不到切入的突破口。
如今,这带着钩刺的诱饵既然已经主动抛到了面前,岂有不接之理?
“灵巫祠……”
他低声自语,手指轻轻合上手中沉重的竹简,眼中锐利的光芒一闪而逝,如同暗夜中划过的闪电,“看来,终于碰到正主了。”
属官们私下聚在一起时,议论声里少了此前的轻视与观望,多了几分谨慎——谁也没料到,这位从咸阳来的新任县令,不仅懂律法,还敢动真格,连景氏宗族的人都敢依法惩处。
接下来的几日,张苍果然如景纪暗中预料的那般,并未急于触碰钱谷、刑名等核心权力,也没有刻意拉拢或打压本地势力,只是每日端坐在县衙书房,埋首于堆积如山的陈年旧卷之中,一件一件梳理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民间纠纷。
他断案效率极高,往往只需半日便能厘清一桩拖延数月的案子。
若是田产纠纷,便让人调取地契,亲自带着丈量工具去田间核实;若是邻里争执,便派衙役走访周边百姓,核对口供细节;每一份判决都严格援引《秦律》条文,写得清晰明了,即便当事人心存不满,也无从指摘。
几日下来,他竟清理了七八桩积案,县衙门口偶尔能听到百姓低声的称道,说“新来的张县令是个清官”。
这一日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进书房,在竹简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张苍刚在一份债务纠纷的判决文书上签下名字,正欲拿起下一卷竹简,县丞昭孔便抱着一摞用丝绳捆好的新“整理”出来的卷宗,笑眯眯地走了进来。
“县令大人真是勤政爱民,几日功夫便清理了这许多旧案,下官看着都觉得佩服!”
昭孔将卷宗轻轻放在张苍案几的一角,语气恭敬又带着几分刻意的亲近,“这些都是下官命人从库房最深处仔细搜寻出来的,多是些年代稍久,或是案情颇为蹊跷、前任县令难以决断的悬案。想着大人明察秋毫,或许能从中发现些端倪,也好还当事人一个公道,了却这些陈年旧事。”
他说话时,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最上面那卷颜色略显深暗的竹简——那竹简边缘泛着陈旧的黄褐色,绳结也有些松散,像是被搁置了许久。
张苍抬眼看向昭孔,神色平淡,没有多余的情绪:“有劳昭县丞费心了。”他早已察觉昭孔与景氏宗族过从甚密,对这份“好意”自然多了几分警惕。
“大人说的哪里话,这都是下官的分内之事!”
昭孔连连摆手,又像是突然想起什么,补充道,“哦,对了,户曹那边关于今夏赋税征收的章程已经初步拟定好了,还需大人过目审批。若是大人眼下得空,下官这就去取来?”
“先放那儿吧。”张苍指了指旁边已经堆起一小摞的公文,语气依旧平静,“本官先看完这些卷宗,处理完旧案再说赋税的事。”
昭孔眼底飞快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色,仿佛达成了某种目的,面上却愈发恭敬:“是,那下官就不打扰大人查阅卷宗了,您有任何需要,随时传唤下官便是。”
说罢,他躬身缓缓退了出去,走到门口时,又似无意地回头瞥了一眼案几上那卷深暗的竹简,才轻轻带上房门。
书房内重归安静,只剩下窗外偶尔传来的蝉鸣。
张苍没有立刻去碰昭孔新送来的卷宗,而是继续处理完手头原有的事务——他将今日判完的案子整理归档,又写了一封公文汇报颍川郡府,直到日头偏西,阳光渐渐暗淡,才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将目光投向那摞“新发现”的旧案。
他伸出手,随手拿起最上面那卷深暗的竹简,解开已经有些磨损的丝绳,缓缓展开。
竹简上的秦篆因年代久远而略显模糊,部分字迹甚至有些褪色,但开篇记录的事件,却让张苍原本平静的目光瞬间凝聚,呼吸也微微一滞。
卷首第一行赫然写着:“始皇廿六年,陈县城东灵巫祠附近农户孙狗子自缢案”。
“灵巫祠……”张苍心中默念这个名字,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景纪之前递来的资料——资料中明确提到,灵巫祠是陈县本地势力掌控的重要祭祀场所,与景氏宗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传言说,祠中巫祝的任免,都需景家点头。
他精神一振,手指捏着竹简边缘,仔细阅读下去。
案卷中的案情记录颇为简略:去岁秋末的一个清晨,城东农户孙狗子被其妻子孙王氏发现吊死在自家柴房的房梁上。
发现时,尸体已经僵硬,舌头微微吐出,面色青紫。
孙王氏当即坐在柴房门口哭诉,坚称丈夫平日虽有烦恼,却绝无轻生之念,定是为人所害,请求官府查明真相。
然而,后续的勘验记录却与孙王氏的说法相悖:经当时负责乡间治安的游徼(相当于如今的乡级治安官)田穰现场检验,柴房门窗完好,木门从内部插着门闩,并无强行闯入的痕迹;
室内除了悬挂尸体的木梁和一张被踢倒的矮凳,再无其他异常,也没有任何搏斗、挣扎的迹象;
孙狗子脖颈处只有一道深而均匀的缢痕,痕迹走向与自缢特征完全吻合,除此之外,周身再无其他明显外伤。
田穰据此在勘验文书上写下“系自缢身亡,非外力所致”的结论。
前任县令在大堂审讯时,孙王氏依旧泣不成声,反复陈述其夫死前几日虽因某事忧心忡忡,却曾与她商量着开春后再添一头耕牛,绝无寻短见的打算。
但她拿不出任何证据证明丈夫是被人所害,加之游徼田穰在一旁力主“自缢”之说,言辞凿凿地强调现场勘验结果无误,最终案件便以“查无实据,依现场勘验情况,推定孙狗子系自缢身亡”为由结案,卷宗也被归入库房,从此无人问津。
记录到此似乎本该结束,竹简上的字迹也变得稀疏。
但在卷宗末尾,靠近边缘的位置,却有一行用较细的墨笔写下的小字备注,像是记录者当时随手添上的,字迹潦草,几乎要被竹简的纹路掩盖:
“又,据邻里闲言,孙狗子死前三日,曾因今岁灵巫祠祭祀费用分摊之事,与祠中巫祝发生口角,当众言巫祝‘索求无度,与盗匪何异’,引得巫祝震怒。”
“灵巫祠巫祝……”张苍的手指在这行小字上轻轻敲击,指尖能感受到竹简表面的粗糙纹理。他眉头微蹙,心中的疑云越来越重——
祭祀费用纠纷?与巫祝当众口角?紧接着便“自缢”身亡?这其中的时间线未免太过巧合。
他重新审视案卷中的疑点:家属坚称是他杀,现场却找不到任何外力介入的痕迹;死者脖颈处只有一道缢痕,完全符合自缢特征,可为何一个前几日还在规划来年生计的人,会突然选择自尽?
经验丰富的游徼田穰,为何如此笃定是自缢,甚至在家属反复质疑时,依旧力主维持结论?
更关键的是,死者死前与灵巫祠巫祝发生过冲突——灵巫祠背后是景氏宗族,而游徼田穰在陈县任职多年,是否与景家有关联?
张苍闭上眼,脑海中迅速构建着当时的场景:一个普通农户,因为不满祭祀费用过高,敢于当众质疑掌握着民间信仰话语权的巫祝;
在与巫祝发生冲突后不久,便“恰到好处”地死在自家柴房里,现场还干净得像是精心布置过的自缢现场;
负责勘查的本地治安官,则毫不犹豫地认定是自缢,丝毫没有深入调查的意愿……
天下哪有如此巧合之事!
这“自缢”的结论,下得未免太过轻易;这卷宗,也“出现”得未免太过“及时”——偏偏在自己清理积案、隐隐触动本地势力利益的时候,昭孔就“恰好”找出了这桩涉及灵巫祠的悬案。
昭孔……景纪……你们终于忍不住,开始出招了吗?张苍心中冷笑。
是想用这桩涉及“神灵”、容易引发民怨的诡异案件来试探我的底线?
还是想借此将我拖入与灵巫祠、与景氏宗族的直接冲突中,让我陷入“亵渎神灵”的舆论漩涡,重蹈之前在咸阳的覆辙?
张苍缓缓睁开眼,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
他不怕案子复杂,不怕对手狡猾,就怕对手一直龟缩不出,让他找不到切入的突破口。
如今,这带着钩刺的诱饵既然已经主动抛到了面前,岂有不接之理?
“灵巫祠……”
他低声自语,手指轻轻合上手中沉重的竹简,眼中锐利的光芒一闪而逝,如同暗夜中划过的闪电,“看来,终于碰到正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