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苍那番将“天道”阐释为“客观规律”,并将秦律与机关术纳入“顺天而行”范畴的论述,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思想的重石,激起的涟漪深远而悠长。
广场之上,许多人面露恍然,仿佛被打开了一扇新的认知窗口。
原来,律法与天道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在“规律”这一层面达成和谐统一!
一些原本对严苛秦律抱有疑虑的士子,此刻眼神中也少了几分排斥,多了几分思索。
李斯袖中的手指悄然松开,心底却愈发沉重。
张苍此子,不仅精通律法,对天地自然的认知竟也如此独特而深刻,其思想之锐利,构建体系之能力,远超他的预期。
此子不除,日后必成心腹大患……不,或许现在已经就是了。
他瞥了一眼御座方向,只见始皇身形依旧挺拔,但那微微前倾的姿态,透露着浓厚的兴趣与认可。
然而,论政台中央,面对张苍这番几乎重构了“天道”与“人道”关系的论述,赤松子脸上那细微的涟漪却迅速平复。
他非但没有被驳倒的愠怒,反而露出一丝更加深邃、仿佛早已预料到对方会如此回答的了然笑容。
他轻轻抚掌,动作舒缓,掌声在寂静的广场上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种欣赏,却又更像是对后辈机智的嘉许。
“妙,妙啊。”赤松子开口,空灵的声音带着一丝赞许,却让张苍心中警铃大作。
“张小友天资聪颖,别出机杼,将缥缈天道归于可知规律,更将人间律法抬升至顺天应道之境。此等见解,确实令人耳目一新,老夫亦觉受益良多。”
先扬后抑,这是辩论的常理。
果然,赤松子话锋一转,那空灵的语气中,带上了一种勘破世情的淡然与一丝不容置疑的锐利:
“然,小友之论,看似圆融,实则仍有一处关隘,未曾打通,或者说……难以打通。”
他微微前倾,那澄澈如同婴儿,又深邃如同星海的目光,仿佛能直视张苍的灵魂深处,缓缓问道:
“小友言,日月星辰,运行有度,是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规律;乃至水流就下,火焰升腾,皆是规律。这些天地自然之规律,亘古不变,不以尧存,不以桀亡,确然如此。”
他先是肯定了张苍对自然规律的描述,随即,语气陡然变得缥缈而沉重,如同从云端垂落一道无形的枷锁:
“然,人心呢?”
“人心诡谲,变幻莫测,一念为善,一念为恶;此时平静,彼时汹涌。其复杂程度,远非日月运行、草木枯荣可比。”
他目光扫过台下神色各异的众人,仿佛在看着一幅众生心念流转的画卷:
“律法之威,在于规行矩步,能约束人之外在言行,触犯者罚之。此点,老夫并不质疑秦律之效力。”
随即,他的目光再次锁定张苍,抛出了那个直指核心、几乎无解的问题:
“然,律法可能规束人心?可能洞察那幽微难测的意念?可能消除那与生俱来的私欲、贪婪、嫉妒、暴戾?”
“张小友于陈县,以律法为基,构架‘法域’,引动国运,甚至能压制、驱逐那些依托信仰与恐惧而存在的乡野神怪。此等手段,老夫亦有耳闻,堪称奇思妙想,以人间秩序对抗超凡之力。”
他话锋再次一转,语气变得无比凝重:
“然,小友能以‘法域’强压神怪,可能以此‘法域’,压服天下人心中那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私心杂念?可能让奸猾者发自内心变得忠厚?可能让贪婪者幡然醒悟变得廉正?可能让暴戾之徒彻底消弭心中的恶念?”
“律法可以惩罚偷盗的行为,可能消除产生偷盗的贪欲?可以制裁杀人的罪行,可能根除引发杀心的仇恨?”
赤松子轻轻摇头,带着一种悲悯天人的叹息:
“不能。”
“天地规律,恒定如一,故而可以认识,可以利用。而人心,却如流水,如浮云,永无定势,最难测度。以恒定之律法,欲规束无常之人心,此乃缘木求鱼,刻舟求剑。”
他最后凝视着张苍,声音虽轻,却重若千钧:
“小友构建的秩序,根基在于律法,在于对规律的运用。然,这秩序的最终承载者与破坏者,皆是——人。若无法真正规束人心,化解那源自本心的冲突与矛盾,那么,无论外在的律法如何完善,机关如何精妙,所构建的秩序,都如同建筑于流沙之上的华厦,看似辉煌,实则根基不稳。一次人心的巨浪,便可能使其轰然倒塌。”
“这,便是老夫所见,小友那宏大构想中,最根本的缺失,亦是最致命的弱点。”
“人心何以规?”
诘问完毕,赤松子不再言语,只是静静地看着张苍,那目光仿佛在说:年轻人,你看到了规律的世界,但你可曾看清人心的深渊?
全场死寂。
这一次的寂静,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沉重。
赤松子没有否定规律,也没有完全否定律法,他只是尖锐地指出了律法效用的边界——它无法触及人心。
而一切社会秩序的核心,恰恰在于人。
如果无法解决人心的问题,那么再完美的外在秩序,也终将从内部被腐蚀、瓦解。
这是一个更本质,也更残酷的质问。
它直接动摇了张苍试图构建的那个以“法”为核心、融“礼”于内的秩序体系的根基。
台下,叔孙通眼中重新焕发出神采!
对啊!礼的作用,不正是为了“治心”吗?
张苍想用“礼入于法”来吞并儒家,但若“法”本身就无法解决“治心”的根本问题,那儒家“教化人心”的价值不就凸显出来了吗?
李斯心中冷笑,这个问题,连他这位法家集大成者都无法完美解决,他倒要看看张苍如何应对。
嬴政的目光也变得更加锐利,这个问题,同样是他作为帝王,时刻需要面对的终极难题。
张苍站在原地,感觉一股寒意从脊椎升起。
赤松子的问题,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他理论体系最柔软的下腹。
他之前的种种构想,无论是“礼入于法”还是“规律论”,主要聚焦于行为规范和客观世界,对于如何真正约束和引导那变幻莫测的“人心”,他确实没有成熟、系统、并能超越儒家“德化”和道家“无为”的解决方案。
法律的归法律,人心的归人心?如果人心的问题不解决,法律又能走多远?
广场之上,许多人面露恍然,仿佛被打开了一扇新的认知窗口。
原来,律法与天道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在“规律”这一层面达成和谐统一!
一些原本对严苛秦律抱有疑虑的士子,此刻眼神中也少了几分排斥,多了几分思索。
李斯袖中的手指悄然松开,心底却愈发沉重。
张苍此子,不仅精通律法,对天地自然的认知竟也如此独特而深刻,其思想之锐利,构建体系之能力,远超他的预期。
此子不除,日后必成心腹大患……不,或许现在已经就是了。
他瞥了一眼御座方向,只见始皇身形依旧挺拔,但那微微前倾的姿态,透露着浓厚的兴趣与认可。
然而,论政台中央,面对张苍这番几乎重构了“天道”与“人道”关系的论述,赤松子脸上那细微的涟漪却迅速平复。
他非但没有被驳倒的愠怒,反而露出一丝更加深邃、仿佛早已预料到对方会如此回答的了然笑容。
他轻轻抚掌,动作舒缓,掌声在寂静的广场上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种欣赏,却又更像是对后辈机智的嘉许。
“妙,妙啊。”赤松子开口,空灵的声音带着一丝赞许,却让张苍心中警铃大作。
“张小友天资聪颖,别出机杼,将缥缈天道归于可知规律,更将人间律法抬升至顺天应道之境。此等见解,确实令人耳目一新,老夫亦觉受益良多。”
先扬后抑,这是辩论的常理。
果然,赤松子话锋一转,那空灵的语气中,带上了一种勘破世情的淡然与一丝不容置疑的锐利:
“然,小友之论,看似圆融,实则仍有一处关隘,未曾打通,或者说……难以打通。”
他微微前倾,那澄澈如同婴儿,又深邃如同星海的目光,仿佛能直视张苍的灵魂深处,缓缓问道:
“小友言,日月星辰,运行有度,是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规律;乃至水流就下,火焰升腾,皆是规律。这些天地自然之规律,亘古不变,不以尧存,不以桀亡,确然如此。”
他先是肯定了张苍对自然规律的描述,随即,语气陡然变得缥缈而沉重,如同从云端垂落一道无形的枷锁:
“然,人心呢?”
“人心诡谲,变幻莫测,一念为善,一念为恶;此时平静,彼时汹涌。其复杂程度,远非日月运行、草木枯荣可比。”
他目光扫过台下神色各异的众人,仿佛在看着一幅众生心念流转的画卷:
“律法之威,在于规行矩步,能约束人之外在言行,触犯者罚之。此点,老夫并不质疑秦律之效力。”
随即,他的目光再次锁定张苍,抛出了那个直指核心、几乎无解的问题:
“然,律法可能规束人心?可能洞察那幽微难测的意念?可能消除那与生俱来的私欲、贪婪、嫉妒、暴戾?”
“张小友于陈县,以律法为基,构架‘法域’,引动国运,甚至能压制、驱逐那些依托信仰与恐惧而存在的乡野神怪。此等手段,老夫亦有耳闻,堪称奇思妙想,以人间秩序对抗超凡之力。”
他话锋再次一转,语气变得无比凝重:
“然,小友能以‘法域’强压神怪,可能以此‘法域’,压服天下人心中那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私心杂念?可能让奸猾者发自内心变得忠厚?可能让贪婪者幡然醒悟变得廉正?可能让暴戾之徒彻底消弭心中的恶念?”
“律法可以惩罚偷盗的行为,可能消除产生偷盗的贪欲?可以制裁杀人的罪行,可能根除引发杀心的仇恨?”
赤松子轻轻摇头,带着一种悲悯天人的叹息:
“不能。”
“天地规律,恒定如一,故而可以认识,可以利用。而人心,却如流水,如浮云,永无定势,最难测度。以恒定之律法,欲规束无常之人心,此乃缘木求鱼,刻舟求剑。”
他最后凝视着张苍,声音虽轻,却重若千钧:
“小友构建的秩序,根基在于律法,在于对规律的运用。然,这秩序的最终承载者与破坏者,皆是——人。若无法真正规束人心,化解那源自本心的冲突与矛盾,那么,无论外在的律法如何完善,机关如何精妙,所构建的秩序,都如同建筑于流沙之上的华厦,看似辉煌,实则根基不稳。一次人心的巨浪,便可能使其轰然倒塌。”
“这,便是老夫所见,小友那宏大构想中,最根本的缺失,亦是最致命的弱点。”
“人心何以规?”
诘问完毕,赤松子不再言语,只是静静地看着张苍,那目光仿佛在说:年轻人,你看到了规律的世界,但你可曾看清人心的深渊?
全场死寂。
这一次的寂静,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沉重。
赤松子没有否定规律,也没有完全否定律法,他只是尖锐地指出了律法效用的边界——它无法触及人心。
而一切社会秩序的核心,恰恰在于人。
如果无法解决人心的问题,那么再完美的外在秩序,也终将从内部被腐蚀、瓦解。
这是一个更本质,也更残酷的质问。
它直接动摇了张苍试图构建的那个以“法”为核心、融“礼”于内的秩序体系的根基。
台下,叔孙通眼中重新焕发出神采!
对啊!礼的作用,不正是为了“治心”吗?
张苍想用“礼入于法”来吞并儒家,但若“法”本身就无法解决“治心”的根本问题,那儒家“教化人心”的价值不就凸显出来了吗?
李斯心中冷笑,这个问题,连他这位法家集大成者都无法完美解决,他倒要看看张苍如何应对。
嬴政的目光也变得更加锐利,这个问题,同样是他作为帝王,时刻需要面对的终极难题。
张苍站在原地,感觉一股寒意从脊椎升起。
赤松子的问题,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他理论体系最柔软的下腹。
他之前的种种构想,无论是“礼入于法”还是“规律论”,主要聚焦于行为规范和客观世界,对于如何真正约束和引导那变幻莫测的“人心”,他确实没有成熟、系统、并能超越儒家“德化”和道家“无为”的解决方案。
法律的归法律,人心的归人心?如果人心的问题不解决,法律又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