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千锤百炼-《战地医生和特战队军人相互救赎》

  第六十八章 千锤百炼

  沈南舟博士的办公室内,烟雾缭绕——这罕见的情景源于他对面坐着的一位不修边幅、眼神却锐利如鹰的老者。老者身着洗得发白的旧式军装,肩章已摘,但那股历经硝烟沉淀下来的气场,比许多现役军官更为迫人。他是军区总院退下来的老院长,也是国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早期研究的先驱之一,秦怀远教授。沈南舟正将顾锦城的病例详细汇报给他。

  “……情况就是这样,秦老。”沈南舟恭敬地说,“生理指标的恢复超出预期,但心理重建,尤其是语言和情感表达的通路,像是被一道无形的闸门封锁了。宋墨涵医生是他的‘安全岛’,效果显着,但我担心这种依赖过于单一,也担心……”他顿了顿,“创伤核心的阴影面积可能比我们预估的更大。”

  秦怀远掐灭烟头,声音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南舟,你处理得对。先稳地基,再破坚冰。这种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兵,意志比钛合金还硬,但崩断时也最彻底。他不是脆弱,是承载过度。那个宋医生,是他的锚,但锚不能代替船自己航行。得给他一个新的支点,一个能让他重新感到‘被需要’,而不仅仅是‘被保护’的点。”

  他沉吟片刻,眼中闪过追忆的光:“我当年在南疆,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一个侦察排长,失语了三个月,最后是因为看到一个新兵因为他的一个手势避免了触雷,才猛地吼出了声。有时候,救赎不在过去,而在当下,在于他能否再次确认自身价值。”

  沈南舟若有所思:“您是说……需要创造一个情境,让他能发挥本能,哪怕是极微小的‘保护者’角色?”

  秦怀远点头:“循序渐进。另外,我注意到你报告里提到他有一次突破性的语言尝试,是在看到日出照片时。视觉、听觉、嗅觉……战场的记忆是多重感官的囚笼,或许,解锁也需要多感官的钥匙。可以考虑引入一些安全的、与积极记忆关联的环境刺激。”

  就在两位专家深入探讨时,病房区的康复室内,正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角力。

  康复治疗师萧雅设计的今日课题是“模拟战术指令识别与反应”。她利用简单的灯牌(红、绿、黄)和手势,模拟基础的“前进”、“停止”、“掩护”指令,要求顾锦城根据指令完成从A点到b点的移动、抓取物品等任务。目的是在不依赖复杂语言的情况下,激活他的战术本能和身体协调性。

  顾锦城完成得一丝不苟,甚至带着一种刻入骨髓的精准。但当萧雅试图增加难度,引入一个代表“疑似危险,需谨慎探查”的闪烁黄灯指令时,顾锦城的动作明显停滞了。他的眼神瞬间变得警惕,身体微微低伏,进入一种临战状态,呼吸也随之急促。绿色指示灯再次亮起示意“安全”后,他依然僵在原地,额角渗出细汗。

  宋墨涵在一旁看得心揪紧。她明白,这不是不配合,而是创伤记忆被触发了。那种对不确定性的高度警觉,是战场生存的本能,此刻却成了康复的障碍。

  萧雅没有强行继续,而是巧妙地切换回简单的红绿指令,待顾锦城状态平稳后,温和地结束了课程。课后,她找到宋墨涵:“宋医生,顾队长的基础反应非常好,但涉及到模糊指令或潜在威胁暗示时,阻抗很大。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既能挑战他,又不至于触发防御机制。”

  宋墨涵想起秦老之前查房时无意中提起的“多感官刺激”,一个念头闪过:“萧老师,或许我们可以换个环境?总院的复健花园阳光很好,而且……我记得那边早晨能看到很美的日出。”

  翌日清晨,复健花园。朝霞染红天际,空气清新冷冽。顾锦城坐在轮椅上,由宋墨涵推着,萧雅陪同在侧。不同于病房的封闭,开阔的空间和自然景象让顾锦城的眉宇间似乎舒展了些许。

  宋墨涵故意将轮椅停在面向东方的最佳位置。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他脸上时,她俯身在他耳边,轻声说:“锦城,你看,日出。和我们蜜月时看到的一样,是新的一天。”

  顾锦城凝视着朝阳,瞳孔中被映出点点金光。他的喉结剧烈滚动了几下,嘴唇翕动,极轻微地、几乎听不见地吐出两个字:“……好……看……”

  宋墨涵的眼泪瞬间涌了上来,她紧紧握住他的手,用力点头:“嗯!好看!特别好看!”

  这一次的进步,虽细微,却比上一次更加清晰、更有针对性。萧雅在一旁默默记录,眼中也满是欣慰。

  然而,真正的考验总在不经意间降临。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宋墨涵被一个紧急科室会议临时叫走,萧雅也在其他病房忙碌。护士站新来的年轻护士小柳负责临时看护顾锦城。小柳经验尚浅,见顾锦城安静地躺着,便低头整理起输液记录。

  就在这时,窗外远处施工工地突然传来一声沉闷的巨响——是大型建材落地的声音。对常人而言可能只是噪音,但对顾锦城而言,这声音与某种爆炸声过于相似。

  监测仪警报再起!顾锦城猛地睁眼,瞬间被拖入恐惧的深渊。他低吼着,试图挣扎下床,眼神狂乱而无助。小护士吓得手足无措,连连呼叫却无法靠近。

  千钧一发之际,一个高大的身影快步冲入病房。是“利刃”突击队的副队长李铮,他今天刚好轮值来看队长。李铮没有丝毫犹豫,一个箭步上前,没有强行压制,而是用一种在战场上沟通的、清晰、冷静且充满力量的声音喝道:“队长!利刃李铮报告!威胁已清除!环境安全!重复,环境安全!”

  同时,他做出一个标准的“安全区确认”手势,这是队员们之间默契的暗号。

  顾锦城的动作顿住了,涣散的目光艰难地聚焦在李铮的脸上和手势上。李铮继续沉着地报告:“队长,我是李铮。这里是军区总院,刚才的声音是工地施工,非敌对攻击。请指示!”

  “利刃”、“李铮”、“安全”、“请指示”——这些关键词如同锚点,一点点将顾锦城从幻觉中拉回。他胸脯剧烈起伏,死死盯着李铮,眼中的狂乱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巨大疲惫和一丝清醒的确认。他不再挣扎,身体脱力般靠回床上,沉重地喘息。

  当宋墨涵闻讯匆匆赶回时,看到的是李铮正轻轻为顾锦城擦拭额头的冷汗,而顾锦城的手,紧紧地攥着李铮的作战服袖口,仿佛那是唯一的浮木。

  宋墨涵心中百感交集。有后怕,有庆幸,更有一种深刻的触动。她意识到,顾锦城的救赎之路,不仅需要她的温柔守护,同样需要来自他的战场、他的兄弟的这种充满血性与信任的力量。这种在极端环境下淬炼出的、超越生死的战友情,本身就是一剂特效药。

  李铮看到宋墨涵,轻轻点了点头,眼神里是“交给我,没问题”的坚定。宋墨涵走上前,没有打扰他们之间无声的交流,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与李铮一起,构成了顾锦城此刻最坚实的两道防线。

  淬火成钢,需经千锤百炼。信任与救赎,亦在每一次危机的共同面对中,变得坚不可摧。顾锦城的世界依然寂静,但那些无声的守护、坚定的手势、信任的眼神,正汇聚成比语言更强大的洪流,冲刷着冰封的河床,预示着春天终将到来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