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应激障碍
顾锦城再次醒来时,窗外已是晨光熹微。昨夜那场突如其来的虚脱,如同一次身体和精神的强行清空,留下的除了肢体的绵软,还有一种奇异的、劫后余生般的平静。他首先感受到的,是右手手背上残留的、仿佛被温暖包裹过的触感。他依稀记得意识模糊时抓住的那片衣角,以及那只覆在他手上、稳定而有力的柔软手掌。
“我在,别怕。”
那三个字,言犹在耳,不像甜言蜜语,却比任何誓言都更具分量,像定海神针,稳住了他当时在眩晕中即将崩解的世界。他微微侧头,看到宋墨涵伏在床边的侧影。她显然守了一夜,晨曦在她略显疲惫的眉眼上镀了一层柔光,几缕碎发垂落额前,平添了几分平日里罕见的柔弱。
似乎是感应到他的注视,宋墨涵睫羽微颤,醒了过来。她第一时间抬眼看向监护仪,数据平稳,然后才对上顾锦城的目光。没有尴尬,没有回避,她的眼神清澈而坦然,带着职业性的关切:“醒了?感觉怎么样?还有没有头晕恶心?”
顾锦城摇了摇头,声音因久睡而沙哑:“好多了。”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她微微压出红痕的手臂上,“辛苦你了,宋医生。”
这一次,“宋医生”三个字,似乎少了些最初的疏离,多了些难以言喻的复杂意味。
“职责所在。”宋墨涵起身,动作利落地检查了他的输液管和伤口情况,“你的身体透支太严重了。陈班长的来访是强心剂,但也勾起了你极力压抑的情绪波动,加上康复训练的超负荷,身体提出抗议是必然的。接下来一周,必须严格遵照新的康复计划,以温和恢复为主,禁止高强度训练。”她的语气恢复了医生的专业与不容置疑。
顾锦城沉默地点了点头。经历过昨夜的脆弱,他发现自己似乎很难再在她面前维持那种全然的防御姿态。老班长的斥责敲醒了他固执的头脑,而宋墨涵无声的守护,则悄然融化了他心墙的冰层。
就在这时,病房门被轻轻敲响。秦天医生带着一位约莫三十岁出头、气质精干、眼神明亮的年轻男子走了进来。
“顾队长,感觉好点了吧?”秦天笑着打招呼,然后侧身介绍道,“这位是刚分配到我们康复中心的心理康复师,陆文轩博士。别看他年轻,可是总部特意从国外顶尖机构引进的人才,专攻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军人心理重建。中心决定,由他协助林薇医生,共同负责你的心理康复模块。”
陆文轩上前一步,笑容温和,伸出手:“顾队长,久仰大名。我是陆文轩,希望能帮助你一起迈过心里的坎。”他的姿态不卑不亢,既有专业者的自信,又带着对英雄的敬意。
顾锦城与他握了握手,目光敏锐地打量着对方。陆文轩的出现,标志着他的心理问题被提到了更正式、更专业的层面,这让他本能地有些抗拒,但看到旁边宋墨涵鼓励的眼神,他还是压下了那点不适,沉声道:“有劳陆博士。”
宋墨涵看着陆文轩,心中微微一动。中心引进高端人才加强心理干预力度是好事,陆文轩的专业背景无疑能提供更先进的治疗方案。但不知为何,这个突然出现的、优秀的同龄男性,让她潜意识里产生了一丝极细微的、连她自己都未曾立刻察觉的异样感。
简单的寒暄后,秦天和陆文轩开始为顾锦城做初步的神经系统和情绪状态评估。宋墨涵退到一旁,记录着数据,目光却不自觉地会在顾锦城和陆文轩之间停留。她注意到,顾锦城在面对陆文轩专业性的提问时,虽然配合,但肢体语言仍显得有些紧绷,远不如昨夜在她面前流露脆弱时那般放松。
评估结束后,秦天和陆文轩先行离开,去制定详细方案。病房里又只剩下顾锦城和宋墨涵。
短暂的沉默后,顾锦城忽然开口,声音低沉:“我不需要那么多人围着转。”这话带着点孩子气的别扭,与他硬汉的形象形成微妙反差。
宋墨涵正在整理医疗器械的手微微一顿,抬头看他,了然道:“你是担心,太多关注意味着你的情况很‘严重’?”她一语道破了他的心思。
顾锦城抿了抿唇,默认了。
宋墨涵走到床边,神情认真:“顾队长,接受专业的帮助不是软弱,而是走向真正强大的必经之路。你的身体需要我这个医生,你的心,同样需要专业的‘医生’。陆博士是来帮忙的,就像我一样。”她顿了顿,声音放缓,“而且,最终能决定是否走出阴影的,只有你自己。我们所有人,都只是辅助。”
她的话像一阵清风,吹散了他心头的些许阴霾。顾锦城望着她,那双总是盛满坚毅的眼眸里,此刻映着她的身影,清晰而深刻。他忽然觉得,或许直面那些噩梦,也不再是那么难以忍受的事情,如果……如果她知道,并且就在身边。
接下来的日子,顾锦城确实收敛了那种近乎自虐的训练强度,开始更系统地配合身体康复。而心理干预方面,在林薇和陆文轩的共同努力下,也艰难地开启了一扇窗。陆文轩确实专业,他并没有急于挖掘创伤细节,而是先从建立信任开始,通过一些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引导,慢慢引导顾锦城去识别和表达情绪。
宋墨涵敏锐地察觉到了顾锦城的改变。他依旧话不多,但眉宇间的沉郁似乎又淡去了一些。偶尔,在她换药或指导康复动作时,他会主动问起她工作的情况,或者简单分享一点队员们通过张宸传来的、队里无伤大雅的趣事。这种平淡如水的交流,却像涓涓细流,悄然滋养着某种情感的生长。
一天下午,陆文轩提议进行一次沙盘治疗,邀请宋墨涵从旁观察,以便更好地理解顾锦城的内心世界。在沙盘室里,顾锦城沉默地摆弄着沙子和各种微缩模型。他最终呈现的画面,让宋墨涵和陆文轩都感到一阵心酸:一边是硝烟弥漫、断壁残垣的战场缩影,几个代表战友的小人模型倒在地上;另一边,却是一座宁静的、有着白色栅栏的小屋,屋前站着一个穿白大褂的女性模型,旁边还有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小人,面朝小屋,背对战场。
那是一种无声的呐喊,充满了牺牲与幸存的对立,绝望与希望的拉扯,而那个白大褂的身影,无疑代表了救赎与安宁的方向。
治疗结束后,顾锦城显得有些疲惫,被护士推回病房休息。陆文轩和宋墨涵留在治疗室分析。
“很典型的幸存者内疚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表现。”陆文轩专业地分析道,“他将牺牲的战友和象征安宁的生活截然对立,认为自己不配享有后者。但好消息是,他潜意识里已经建立了积极的意情对象,宋医生,你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宋墨涵看着那个沙盘,心中波澜起伏。她明白陆文轩说的是专业术语“移情”,但心底却有一个声音在说,这或许,并不仅仅是移情。
陆文轩收起记录本,状似无意地笑道:“宋医生对顾队长真是尽心尽力。你们……看起来很默契。”
宋墨涵抬头,对上陆文轩带着探究和些许欣赏的目光,心中那丝异样感再次浮现。她礼貌而疏离地笑了笑:“这是医生的本分。陆博士,如果没有其他事,我先去查房了。”
她转身离开,步伐坚定。走出治疗室,午后的阳光洒满走廊。宋墨涵知道,顾锦城的康复之路依然漫长,新的心理干预师的出现或许会带来新的变数,但昨夜那紧紧抓住她衣袖的手,和沙盘里那个面朝小屋的背影,已经让她无比确信——在这场硝烟与心跳交织的救赎里,她早已不仅仅是医生,而他也绝不仅仅是病人。他们是彼此黑暗中的光,是淬火成钢的路上,不可或缺的另一半。新的挑战或许即将来临,但某种情感,已然在生死考验中扎根,不可动摇。
顾锦城再次醒来时,窗外已是晨光熹微。昨夜那场突如其来的虚脱,如同一次身体和精神的强行清空,留下的除了肢体的绵软,还有一种奇异的、劫后余生般的平静。他首先感受到的,是右手手背上残留的、仿佛被温暖包裹过的触感。他依稀记得意识模糊时抓住的那片衣角,以及那只覆在他手上、稳定而有力的柔软手掌。
“我在,别怕。”
那三个字,言犹在耳,不像甜言蜜语,却比任何誓言都更具分量,像定海神针,稳住了他当时在眩晕中即将崩解的世界。他微微侧头,看到宋墨涵伏在床边的侧影。她显然守了一夜,晨曦在她略显疲惫的眉眼上镀了一层柔光,几缕碎发垂落额前,平添了几分平日里罕见的柔弱。
似乎是感应到他的注视,宋墨涵睫羽微颤,醒了过来。她第一时间抬眼看向监护仪,数据平稳,然后才对上顾锦城的目光。没有尴尬,没有回避,她的眼神清澈而坦然,带着职业性的关切:“醒了?感觉怎么样?还有没有头晕恶心?”
顾锦城摇了摇头,声音因久睡而沙哑:“好多了。”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她微微压出红痕的手臂上,“辛苦你了,宋医生。”
这一次,“宋医生”三个字,似乎少了些最初的疏离,多了些难以言喻的复杂意味。
“职责所在。”宋墨涵起身,动作利落地检查了他的输液管和伤口情况,“你的身体透支太严重了。陈班长的来访是强心剂,但也勾起了你极力压抑的情绪波动,加上康复训练的超负荷,身体提出抗议是必然的。接下来一周,必须严格遵照新的康复计划,以温和恢复为主,禁止高强度训练。”她的语气恢复了医生的专业与不容置疑。
顾锦城沉默地点了点头。经历过昨夜的脆弱,他发现自己似乎很难再在她面前维持那种全然的防御姿态。老班长的斥责敲醒了他固执的头脑,而宋墨涵无声的守护,则悄然融化了他心墙的冰层。
就在这时,病房门被轻轻敲响。秦天医生带着一位约莫三十岁出头、气质精干、眼神明亮的年轻男子走了进来。
“顾队长,感觉好点了吧?”秦天笑着打招呼,然后侧身介绍道,“这位是刚分配到我们康复中心的心理康复师,陆文轩博士。别看他年轻,可是总部特意从国外顶尖机构引进的人才,专攻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军人心理重建。中心决定,由他协助林薇医生,共同负责你的心理康复模块。”
陆文轩上前一步,笑容温和,伸出手:“顾队长,久仰大名。我是陆文轩,希望能帮助你一起迈过心里的坎。”他的姿态不卑不亢,既有专业者的自信,又带着对英雄的敬意。
顾锦城与他握了握手,目光敏锐地打量着对方。陆文轩的出现,标志着他的心理问题被提到了更正式、更专业的层面,这让他本能地有些抗拒,但看到旁边宋墨涵鼓励的眼神,他还是压下了那点不适,沉声道:“有劳陆博士。”
宋墨涵看着陆文轩,心中微微一动。中心引进高端人才加强心理干预力度是好事,陆文轩的专业背景无疑能提供更先进的治疗方案。但不知为何,这个突然出现的、优秀的同龄男性,让她潜意识里产生了一丝极细微的、连她自己都未曾立刻察觉的异样感。
简单的寒暄后,秦天和陆文轩开始为顾锦城做初步的神经系统和情绪状态评估。宋墨涵退到一旁,记录着数据,目光却不自觉地会在顾锦城和陆文轩之间停留。她注意到,顾锦城在面对陆文轩专业性的提问时,虽然配合,但肢体语言仍显得有些紧绷,远不如昨夜在她面前流露脆弱时那般放松。
评估结束后,秦天和陆文轩先行离开,去制定详细方案。病房里又只剩下顾锦城和宋墨涵。
短暂的沉默后,顾锦城忽然开口,声音低沉:“我不需要那么多人围着转。”这话带着点孩子气的别扭,与他硬汉的形象形成微妙反差。
宋墨涵正在整理医疗器械的手微微一顿,抬头看他,了然道:“你是担心,太多关注意味着你的情况很‘严重’?”她一语道破了他的心思。
顾锦城抿了抿唇,默认了。
宋墨涵走到床边,神情认真:“顾队长,接受专业的帮助不是软弱,而是走向真正强大的必经之路。你的身体需要我这个医生,你的心,同样需要专业的‘医生’。陆博士是来帮忙的,就像我一样。”她顿了顿,声音放缓,“而且,最终能决定是否走出阴影的,只有你自己。我们所有人,都只是辅助。”
她的话像一阵清风,吹散了他心头的些许阴霾。顾锦城望着她,那双总是盛满坚毅的眼眸里,此刻映着她的身影,清晰而深刻。他忽然觉得,或许直面那些噩梦,也不再是那么难以忍受的事情,如果……如果她知道,并且就在身边。
接下来的日子,顾锦城确实收敛了那种近乎自虐的训练强度,开始更系统地配合身体康复。而心理干预方面,在林薇和陆文轩的共同努力下,也艰难地开启了一扇窗。陆文轩确实专业,他并没有急于挖掘创伤细节,而是先从建立信任开始,通过一些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引导,慢慢引导顾锦城去识别和表达情绪。
宋墨涵敏锐地察觉到了顾锦城的改变。他依旧话不多,但眉宇间的沉郁似乎又淡去了一些。偶尔,在她换药或指导康复动作时,他会主动问起她工作的情况,或者简单分享一点队员们通过张宸传来的、队里无伤大雅的趣事。这种平淡如水的交流,却像涓涓细流,悄然滋养着某种情感的生长。
一天下午,陆文轩提议进行一次沙盘治疗,邀请宋墨涵从旁观察,以便更好地理解顾锦城的内心世界。在沙盘室里,顾锦城沉默地摆弄着沙子和各种微缩模型。他最终呈现的画面,让宋墨涵和陆文轩都感到一阵心酸:一边是硝烟弥漫、断壁残垣的战场缩影,几个代表战友的小人模型倒在地上;另一边,却是一座宁静的、有着白色栅栏的小屋,屋前站着一个穿白大褂的女性模型,旁边还有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小人,面朝小屋,背对战场。
那是一种无声的呐喊,充满了牺牲与幸存的对立,绝望与希望的拉扯,而那个白大褂的身影,无疑代表了救赎与安宁的方向。
治疗结束后,顾锦城显得有些疲惫,被护士推回病房休息。陆文轩和宋墨涵留在治疗室分析。
“很典型的幸存者内疚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表现。”陆文轩专业地分析道,“他将牺牲的战友和象征安宁的生活截然对立,认为自己不配享有后者。但好消息是,他潜意识里已经建立了积极的意情对象,宋医生,你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宋墨涵看着那个沙盘,心中波澜起伏。她明白陆文轩说的是专业术语“移情”,但心底却有一个声音在说,这或许,并不仅仅是移情。
陆文轩收起记录本,状似无意地笑道:“宋医生对顾队长真是尽心尽力。你们……看起来很默契。”
宋墨涵抬头,对上陆文轩带着探究和些许欣赏的目光,心中那丝异样感再次浮现。她礼貌而疏离地笑了笑:“这是医生的本分。陆博士,如果没有其他事,我先去查房了。”
她转身离开,步伐坚定。走出治疗室,午后的阳光洒满走廊。宋墨涵知道,顾锦城的康复之路依然漫长,新的心理干预师的出现或许会带来新的变数,但昨夜那紧紧抓住她衣袖的手,和沙盘里那个面朝小屋的背影,已经让她无比确信——在这场硝烟与心跳交织的救赎里,她早已不仅仅是医生,而他也绝不仅仅是病人。他们是彼此黑暗中的光,是淬火成钢的路上,不可或缺的另一半。新的挑战或许即将来临,但某种情感,已然在生死考验中扎根,不可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