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管理模式:结果导向-《说好的摆烂,粉丝非要我当顶流》

  苏曼和赵小伟的正式入职,标志着“江工工作室”核心管理团队的初步成型。林婉肩头的重担终于可以分出去大半,她主要负责江城和杨锦鲤的总体战略、商务对接以及工作室的日常行政,苏曼全面接手艺人经纪板块(虽然目前主要艺人就两位),赵小伟则负责起公关、舆情以及……用林婉私下调侃的话说,“情报收集与反制”工作。

  人员到位,接下来就是确立工作室具体的管理模式。这件事,林婉和苏曼、赵小伟开了个小会,最后一致认为,必须由“江工”本人来定调。

  于是,三人来到了江城的别墅。地点选在了阳光房,这里光线充足,绿植环绕,中间摆着一张原木大桌,几把看起来就很好瘫的椅子和一个懒人沙发。江城理所当然地占据了那个懒人沙发,面前摆着一套新到的紫砂茶具和那本《宋代茶器考》,似乎正准备进行一场与古人神交的品茗活动。

  “老板,人都齐了,我们聊聊工作室的具体管理章程?”林婉开门见山,将一份打印好的、参考了多家成熟娱乐公司管理制度的草案放在桌上,“这是我们初步拟定的,包括考勤、绩效考核、项目流程、报销标准等等,您过目。”

  江城没去碰那份厚厚的草案,只是掀了掀眼皮:“这么厚?看着就累。直接说,核心是什么?”

  苏曼接过话头,语气专业而清晰:“传统模式的核心是‘过程管理’,通过考勤、例会、工作报告、层层审批等方式,确保员工在可控的轨道上运行,最终产出结果。优点是稳定,风险可控;缺点是僵化,压抑创造力,容易滋生形式主义和内耗。”

  赵小伟言简意赅地补充:“就像我们以前蹲点,公司要求每小时汇报一次位置和情况,屁用没有,还容易暴露。”

  江城点了点头,表示听懂,然后看向林婉:“我们不需要‘过程管理’。”

  林婉试探着问:“那……完全放养?”

  “也不是。”江城坐直了一点,给自己倒了杯茶,茶香袅袅中,他慢条斯理地说出了他的想法,“我们只要‘结果导向’。”

  “具体怎么说?”苏曼眼神专注,她对此很感兴趣。

  “很简单。”江城啜了口茶,“第一,不打卡。爱几点来几点来,爱在哪儿干活在哪儿干活,家里、咖啡馆、山上,随便。只要能联系上,不影响协作就行。”

  “第二,不查岗。我不会,你们管理层也不要去窥探员工在干什么。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第三,不要那些繁文缛节的报告和会议。有事说事,线上能解决的不线下,小范围能解决的不扩大。每周最多一次核心成员短会,半小时内必须结束。”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江城放下茶杯,目光扫过三人,“每个岗位,每个项目,设定清晰、明确、可量化的目标和完成时限。在这个时限内,我不管你是熬夜通宵还是每天只工作两小时,我只看最终交上来的东西,质量是否达标,目标是否完成。”

  他顿了顿,强调:“完成了,该奖励奖励,该分红分红。完不成,或者质量不达标,一次警告,两次谈话,三次……那就说明你不适合‘江工’的模式,好聚好散。”

  阳光房里安静下来,只有窗外的鸟鸣和茶水沸腾的细微声响。

  林婉在快速消化和评估这种模式的可行性。苏曼眼中则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完全符合她理想中高效、纯粹的工作状态。赵小伟则是一副“早该如此”的表情。

  “我赞同。”苏曼率先表态,“这能最大程度激发员工的自驱力和创造力,把精力从应付考核转移到真正有价值的工作上。但这对员工的职业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要求极高。”

  赵小伟点头:“筛简历的时候,那几道问题应该能筛掉大部分混日子的。能进来的,都是有点追求的。而且,真要有滥竽充数的,‘结果’面前,立马现原形,比什么考勤都有用。”

  林婉思考片刻,也点了头:“好处很明显,能极大提升工作效率和员工幸福感。风险在于,初期可能需要更强的沟通和目标管理,确保大家对‘结果’的认知是一致的。另外,薪酬和激励体系必须绝对公平透明,才能真正激励人。”

  “这些细节,你们定。”江城又瘫回了懒人沙发,恢复了那副懒洋洋的样子,“原则就是‘结果导向’,过程怎么舒服怎么来。出了事,我担着。”

  有了老板这句“我担着”,三人心里彻底有了底。

  接下来的几天,林婉、苏曼和赵小伟闭门磋商,在江城“结果导向”的核心原则下,细化了一套全新的“江工工作室管理手册”。

  手册很薄,加起来不到十页。

  里面明确写道:

  · 考勤: 无。建议保持通讯畅通。

  · 工作时间: 弹性。鼓励高效工作,拒绝无效加班。

  · 会议: 能免则免,能短则短。提倡异步沟通和文档协作。

  · 绩效考核: 唯一标准:目标完成度与工作质量。由直接上级、协作方及项目成果共同评定。

  · 薪酬奖金: 与绩效考核直接挂钩,透明公开。

  · 福利: 强制年假、心理健康假、补充商业保险、定期体检、以及……老板不定期投喂(口味随机)。

  · 红线: 数据造假、泄露机密、收受不当利益、因个人原因屡次未能达成预定目标。

  当这份手册下发到工作室每一位成员(包括新招聘的几位执行岗位员工)手中时,引起的反响空前热烈。

  一位刚从某互联网大厂跳槽过来的内容策划,看着手册,激动地差点哭出来:“没有日报!没有周报!没有述职!天啊,我把生命浪费在了多少毫无意义的ppt上!”

  一位负责新媒体运营的姑娘兴奋地表示:“我习惯晚上有灵感,以后可以白天摸鱼看书,晚上高效干活了!太人性化了!”

  当然,也有短暂的无所适从。一位习惯了被安排工作的年轻助理,小心翼翼地问林婉:“林总,那……我每天具体要做什么?”

  林婉笑着回答:“你的岗位职责和目标清单已经发给你了。自己规划时间和方法,确保在截止日期前高质量完成就行。遇到困难,随时求助。”

  这种极度信任和放权,带来的不仅是放松,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每个人都清楚,在这里,没有“苦劳”只有“功劳”,混日子是混不下去的。但同时,只要你有能力,就能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和尊重。

  “结果导向”的管理模式,如同给“江工工作室”这台新组装的机器,注入了一种独特的润滑剂和驱动能量。它开始以一种在外界看来有些散漫,实则内部高效协同的方式,悄然运转起来。

  系统提示如期而至:

  【宿主成功确立并推行“结果导向”反内卷管理模式,有效提升组织效能与成员幸福感。奖励:被动技能“效率光环”Lv.1,小幅提升团队成员在专注工作时的效率与灵感迸发几率。】

  江城看着提示,打了个哈欠。

  效率不效率的,他不在乎。他只是觉得,以后应该没人会拿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来烦他了。

  省心,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