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思》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当初你离去之时,正值春潮汹涌,漫过了精致的栏杆,波光粼粼,仿佛是大自然对离别的无言哀歌。如今,秋风萧瑟,秋蝉早已不再鸣叫,只余下清晨的露水,晶莹剔透,挂满了枯黄的树枝,宛如时间的泪痕,静静地诉说着季节的更迭与岁月的无情。
我永远怀念当初与你共度的那段美好时节,那时的阳光、那时的笑声、那时的温暖,都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无法磨灭的印记。今日,我再次倚立在这熟悉的栏杆前,望着眼前熟悉的景致,心中却涌起一股莫名的惆怅,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让我忘却了世间的纷扰与流逝。
你北方的住处,对我来说,就像春天般遥远而不可及。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你,想起我们曾经的点点滴滴。而我,在南陵这偏远之地,总是嫌送信的人来得太迟,每一次的等待都充满了焦虑与期盼,生怕错过你的任何一丝消息。
远隔天涯的我们,只能通过梦境来寄托彼此的思念。我屡次占卜着美梦,希望能在梦中与你重逢,哪怕只是片刻的欢愉,也足以温暖我孤寂的心灵。然而,每当梦醒时分,我总会疑心你是否已经有了新的朋友,是否已经将我这个老友遗忘在了岁月的长河中。这份担忧与不安,如同秋日的寒风,穿透了我的心扉,让我无法释怀。
这段文字描绘的是诗人在初秋夜晚的一段深沉愁思。
开篇,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愁思产生的环境:访客已悄然离去,池水悄然涨平了栏槛,知了也停止了聒噪的鸣叫,清凉的露珠挂满了枝头。这一幅水亭秋夜的清凉图景,不仅仅是自然景色的真实写照,更是诗人心理感受微妙变化的细腻传达。在热闹之时,人们往往无暇顾及这些细微的变化,但当客人离去,诗人孤身独坐时,他才猛然发现,池水已不知不觉间涨得如此高。同样,鸣蝉与滴露这些日常之事,也只有在心境突然变得清静无聊时,才会被诗人敏锐地捕捉到。因此,这联写景实际上巧妙地反映了诗人由喧嚣归于宁静后的特殊心境,为接下来的愁思作了巧妙的铺垫。
接着,诗人的笔触由“凉”景转入“思”情。他久久地倚立在水亭的栏柱之间,凝神长想,思潮起伏。尽管读者尚未知晓他具体在想些什么,但那种愁思绵绵的悲凉情味已经深深感染了我们。
诗篇的后半部分,诗人开始倾诉他的所思所感。他提到北斗星,这个古人常用来比喻君主的星辰,这里特指皇帝驻居的京城长安。他离开长安已有两年之久,滞留远方未能归返。而托人去南陵传信,却迟迟没有带回期待的消息。身处这样的困境,诗人难免会感到被弃置天涯、孤独无依。他屡屡借梦境占卜吉凶,甚至开始猜疑所联系的对方是否已有了新结识的朋友而忘却了旧交。虽然诗中的具体情事难以考证,但我们知道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大部分时间都在漂泊异乡、寄人篱下。这首诗大约就是写在他又一次飘零的途中,缅怀长安而不得归,寻找新的出路又无果,满腔抱负难以施展,只能寄托于这悲愁抑郁的情思之中。“凉思”一题,既指“思”由“凉”生,也寓意着思绪的悲凉。整首诗中,“凉”与“思”紧密相连,融贯一体。
在抒情方式上,此诗采用了直写胸臆的手法,与李商隐一贯的婉曲见意有所不同。但即便如此,倾吐胸怀之处仍有宛转含蓄之妙,并非一泻无余。语言风格上,此诗疏朗清淡、不假雕饰,也有别于李商隐一贯的精工典丽之风,却恰好适合表现那种凄冷萧瑟的情怀。这再次证明了大作家善于随物赋形、不拘一格的艺术才华。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当初你离去之时,正值春潮汹涌,漫过了精致的栏杆,波光粼粼,仿佛是大自然对离别的无言哀歌。如今,秋风萧瑟,秋蝉早已不再鸣叫,只余下清晨的露水,晶莹剔透,挂满了枯黄的树枝,宛如时间的泪痕,静静地诉说着季节的更迭与岁月的无情。
我永远怀念当初与你共度的那段美好时节,那时的阳光、那时的笑声、那时的温暖,都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无法磨灭的印记。今日,我再次倚立在这熟悉的栏杆前,望着眼前熟悉的景致,心中却涌起一股莫名的惆怅,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让我忘却了世间的纷扰与流逝。
你北方的住处,对我来说,就像春天般遥远而不可及。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你,想起我们曾经的点点滴滴。而我,在南陵这偏远之地,总是嫌送信的人来得太迟,每一次的等待都充满了焦虑与期盼,生怕错过你的任何一丝消息。
远隔天涯的我们,只能通过梦境来寄托彼此的思念。我屡次占卜着美梦,希望能在梦中与你重逢,哪怕只是片刻的欢愉,也足以温暖我孤寂的心灵。然而,每当梦醒时分,我总会疑心你是否已经有了新的朋友,是否已经将我这个老友遗忘在了岁月的长河中。这份担忧与不安,如同秋日的寒风,穿透了我的心扉,让我无法释怀。
这段文字描绘的是诗人在初秋夜晚的一段深沉愁思。
开篇,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愁思产生的环境:访客已悄然离去,池水悄然涨平了栏槛,知了也停止了聒噪的鸣叫,清凉的露珠挂满了枝头。这一幅水亭秋夜的清凉图景,不仅仅是自然景色的真实写照,更是诗人心理感受微妙变化的细腻传达。在热闹之时,人们往往无暇顾及这些细微的变化,但当客人离去,诗人孤身独坐时,他才猛然发现,池水已不知不觉间涨得如此高。同样,鸣蝉与滴露这些日常之事,也只有在心境突然变得清静无聊时,才会被诗人敏锐地捕捉到。因此,这联写景实际上巧妙地反映了诗人由喧嚣归于宁静后的特殊心境,为接下来的愁思作了巧妙的铺垫。
接着,诗人的笔触由“凉”景转入“思”情。他久久地倚立在水亭的栏柱之间,凝神长想,思潮起伏。尽管读者尚未知晓他具体在想些什么,但那种愁思绵绵的悲凉情味已经深深感染了我们。
诗篇的后半部分,诗人开始倾诉他的所思所感。他提到北斗星,这个古人常用来比喻君主的星辰,这里特指皇帝驻居的京城长安。他离开长安已有两年之久,滞留远方未能归返。而托人去南陵传信,却迟迟没有带回期待的消息。身处这样的困境,诗人难免会感到被弃置天涯、孤独无依。他屡屡借梦境占卜吉凶,甚至开始猜疑所联系的对方是否已有了新结识的朋友而忘却了旧交。虽然诗中的具体情事难以考证,但我们知道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大部分时间都在漂泊异乡、寄人篱下。这首诗大约就是写在他又一次飘零的途中,缅怀长安而不得归,寻找新的出路又无果,满腔抱负难以施展,只能寄托于这悲愁抑郁的情思之中。“凉思”一题,既指“思”由“凉”生,也寓意着思绪的悲凉。整首诗中,“凉”与“思”紧密相连,融贯一体。
在抒情方式上,此诗采用了直写胸臆的手法,与李商隐一贯的婉曲见意有所不同。但即便如此,倾吐胸怀之处仍有宛转含蓄之妙,并非一泻无余。语言风格上,此诗疏朗清淡、不假雕饰,也有别于李商隐一贯的精工典丽之风,却恰好适合表现那种凄冷萧瑟的情怀。这再次证明了大作家善于随物赋形、不拘一格的艺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