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左偏殿的矮墙宛如羞涩的少女,轻轻地遮掩着那一片绚烂多彩、争奇斗艳的花丛。夕阳如一个疲倦的旅人,缓缓地收起它最后的余晖,天色也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悄然拉上了夜幕的帷幕。
此刻,一群群投宿的鸟儿,像是归家心切的游子一般,叽叽喳喳地鸣叫着,翅膀急速扇动,低低地飞过天空。它们的身影在逐渐深沉的暮色中划出一道道灵动而优美的弧线,仿佛是大自然用画笔在空中勾勒出的美丽线条。
宫中,无数颗璀璨的星辰高高悬挂于天际,仿佛是从九天之上直接降临到这片尊贵的土地上。在夜色的映衬下,千门万户就好似镶嵌在黑色绸缎上的宝石,微微闪烁着神秘而庄严的光芒。尤其是那靠近天廷的地方,所得到的月光更是格外皎洁明亮,宛如天上仙人酿造的琼浆玉液,倾泻而下,给这宁静的夜色增添了几分清冷与高雅的气息。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整个世界仿佛都已沉睡,但我却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只因心中一直挂念着明日即将发生的事情,那些尚未可知的结果和可能面临的种种困难如巨石般压在心头,令我无法轻松释怀。
此时,耳边突然传来一阵清脆而有力的声音——那是宫门开启的钥锁声。每一声响动都像是一记重锤,狠狠地敲打着我的心房,提醒着我身处宫廷之中,这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
晚风轻柔地拂过面庞,带来丝丝凉意,同时也勾起了我对上朝时那阵熟悉的马铃声波的回忆。那清脆悦耳的铃声,犹如激昂的战鼓一般,在我耳畔回响不休。它曾激励着我勇往直前,毫不退缩;也曾陪伴着我走过无数艰难险阻,见证了我的成长与坚持。
想到明天清晨又要早早起身入朝面圣,还有诸多至关重要的大事亟待我去妥善处理,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便油然而生。这种感觉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我紧紧束缚其中,让我感到既紧张又焦虑。
我忍不住一次次地询问身边值夜的侍者:“现在夜漏到几时了?”多么希望时间能够过得慢一些,再慢一些啊!好让我拥有更充裕的时间去精心筹备、深入思考、周全应对即将到来的那些未知挑战……
757年(至德二年)深秋九月,历经战火洗礼的京师长安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唐军在英勇的抗争后成功收复了这座被安史叛军长期控制的古都。紧接着,在十月的金秋时节,唐肃宗满怀喜悦与期待,自凤翔返回京师,标志着国家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背景下,杜甫也满怀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从鄜州匆匆赶赴京城,继续担任左拾遗一职。左拾遗一职,职责重大,需时刻准备向皇帝进谏,无论是国家大事需当庭力争,还是细微之处亦需上呈密封奏章。
这首创作于758年(乾元元年)的五言律诗,正是杜甫在门下省值夜、准备上封事前的真实心情写照。诗中“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两句,细腻地勾勒出了值夜之初“左省”的宁静景致。在暮色渐浓的傍晚,光线柔和而暗淡,左省内的花朵在朦胧中若隐若现,宛如羞涩的少女,增添了几分神秘与雅致。天空中,一群群归巢的鸟儿掠过,它们或低飞或高翔,啾啾的鸣叫声此起彼伏,为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眼前之景,更巧妙地与诗题相呼应。花与鸟,一静一动,共同构成了春天的画卷;而“花隐”与“栖鸟”的描绘,则巧妙地点出了傍晚时分的景致,与“宿”字紧密相连。字字珠玑,句句点题,既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又体现了他对细节的敏锐捕捉与匠心独运。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此联巧妙地从暮色深沉过渡到夜色阑珊,细致描绘了夜中的壮丽景象。前句“星临万户动”,仿佛让人看到在璀璨星空的照耀下,宫殿的千门万户都闪烁着微光,似乎在轻轻颤动,展现出一种宏伟而神秘的动态美。后句“月傍九霄多”,则描绘了宫殿高耸入云,仿佛与明月比邻,得到的月光也格外丰盈,营造出一种清冷而高雅的意境。这两句不仅描绘得生动传神,对仗也极为工整,堪称警句。其中,“动”字与“多”字运用得尤为巧妙,被前人誉为“句眼”,使得整联境界全出,虚实结合,形神兼备,既展现了星月映照下宫殿的巍峨清丽,又含蓄地表达了帝居高远的颂圣之意。在结构上,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起到了由写景到写情的自然过渡。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此联则深入描写了诗人夜中值宿的情景。诗人因心系国事,难以入眠,耳畔似乎传来了宫门开启时锁钥的轻响,那是深夜中最为细微却也最为牵动人心的声音。接着,风吹檐间铃铎,那清脆的声响又仿佛化作了百官骑马上朝时的马铃声,悠扬而深远。这些虽都是诗人的想象之辞,却深切地表达了他勤于国事、唯恐耽误上朝的心情。在写法上,诗人反用“不寝”二字,独辟蹊径,不仅刻画出了他宿省时难以入眠的心理活动,更显得词意深蕴,笔法空灵,令人回味无穷。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此二句,诗人直抒胸臆,道出了他“不寝”的缘由,也将他宿省时那份焦灼与期待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想到第二日早朝将有重要的封事上奏,他的心绪便难以平复,于是,在漫漫长夜中,他好几次起身,讯问宵夜已至何时,那份急切与不安,尽在“数问”二字间流露无遗。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余韵悠长,引人深思。这结尾二句,不仅巧妙地由宿省之事申发到次日早朝的封事,更在简洁有力的语句中,蕴含了深沉而丰富的情感,忠爱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此诗,虽带有些许应制诗的色彩,却写得平正而不失灵动,妥贴中又见匠心。全诗八句,前四句细腻描绘了宿省之景,后四句则深情抒发了宿省之情,从暮至夜,自夜至晓,再到明朝,叙述清晰流畅,变化有致,描写真切动人,传神入画。这既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的严谨与灵动,也彰显了他诗意表达的明达与蕴藉。整首诗,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缓缓展开,让人在欣赏中感受到诗人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与高尚的人格魅力。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左偏殿的矮墙宛如羞涩的少女,轻轻地遮掩着那一片绚烂多彩、争奇斗艳的花丛。夕阳如一个疲倦的旅人,缓缓地收起它最后的余晖,天色也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悄然拉上了夜幕的帷幕。
此刻,一群群投宿的鸟儿,像是归家心切的游子一般,叽叽喳喳地鸣叫着,翅膀急速扇动,低低地飞过天空。它们的身影在逐渐深沉的暮色中划出一道道灵动而优美的弧线,仿佛是大自然用画笔在空中勾勒出的美丽线条。
宫中,无数颗璀璨的星辰高高悬挂于天际,仿佛是从九天之上直接降临到这片尊贵的土地上。在夜色的映衬下,千门万户就好似镶嵌在黑色绸缎上的宝石,微微闪烁着神秘而庄严的光芒。尤其是那靠近天廷的地方,所得到的月光更是格外皎洁明亮,宛如天上仙人酿造的琼浆玉液,倾泻而下,给这宁静的夜色增添了几分清冷与高雅的气息。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整个世界仿佛都已沉睡,但我却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只因心中一直挂念着明日即将发生的事情,那些尚未可知的结果和可能面临的种种困难如巨石般压在心头,令我无法轻松释怀。
此时,耳边突然传来一阵清脆而有力的声音——那是宫门开启的钥锁声。每一声响动都像是一记重锤,狠狠地敲打着我的心房,提醒着我身处宫廷之中,这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
晚风轻柔地拂过面庞,带来丝丝凉意,同时也勾起了我对上朝时那阵熟悉的马铃声波的回忆。那清脆悦耳的铃声,犹如激昂的战鼓一般,在我耳畔回响不休。它曾激励着我勇往直前,毫不退缩;也曾陪伴着我走过无数艰难险阻,见证了我的成长与坚持。
想到明天清晨又要早早起身入朝面圣,还有诸多至关重要的大事亟待我去妥善处理,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便油然而生。这种感觉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我紧紧束缚其中,让我感到既紧张又焦虑。
我忍不住一次次地询问身边值夜的侍者:“现在夜漏到几时了?”多么希望时间能够过得慢一些,再慢一些啊!好让我拥有更充裕的时间去精心筹备、深入思考、周全应对即将到来的那些未知挑战……
757年(至德二年)深秋九月,历经战火洗礼的京师长安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唐军在英勇的抗争后成功收复了这座被安史叛军长期控制的古都。紧接着,在十月的金秋时节,唐肃宗满怀喜悦与期待,自凤翔返回京师,标志着国家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背景下,杜甫也满怀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从鄜州匆匆赶赴京城,继续担任左拾遗一职。左拾遗一职,职责重大,需时刻准备向皇帝进谏,无论是国家大事需当庭力争,还是细微之处亦需上呈密封奏章。
这首创作于758年(乾元元年)的五言律诗,正是杜甫在门下省值夜、准备上封事前的真实心情写照。诗中“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两句,细腻地勾勒出了值夜之初“左省”的宁静景致。在暮色渐浓的傍晚,光线柔和而暗淡,左省内的花朵在朦胧中若隐若现,宛如羞涩的少女,增添了几分神秘与雅致。天空中,一群群归巢的鸟儿掠过,它们或低飞或高翔,啾啾的鸣叫声此起彼伏,为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眼前之景,更巧妙地与诗题相呼应。花与鸟,一静一动,共同构成了春天的画卷;而“花隐”与“栖鸟”的描绘,则巧妙地点出了傍晚时分的景致,与“宿”字紧密相连。字字珠玑,句句点题,既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又体现了他对细节的敏锐捕捉与匠心独运。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此联巧妙地从暮色深沉过渡到夜色阑珊,细致描绘了夜中的壮丽景象。前句“星临万户动”,仿佛让人看到在璀璨星空的照耀下,宫殿的千门万户都闪烁着微光,似乎在轻轻颤动,展现出一种宏伟而神秘的动态美。后句“月傍九霄多”,则描绘了宫殿高耸入云,仿佛与明月比邻,得到的月光也格外丰盈,营造出一种清冷而高雅的意境。这两句不仅描绘得生动传神,对仗也极为工整,堪称警句。其中,“动”字与“多”字运用得尤为巧妙,被前人誉为“句眼”,使得整联境界全出,虚实结合,形神兼备,既展现了星月映照下宫殿的巍峨清丽,又含蓄地表达了帝居高远的颂圣之意。在结构上,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起到了由写景到写情的自然过渡。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此联则深入描写了诗人夜中值宿的情景。诗人因心系国事,难以入眠,耳畔似乎传来了宫门开启时锁钥的轻响,那是深夜中最为细微却也最为牵动人心的声音。接着,风吹檐间铃铎,那清脆的声响又仿佛化作了百官骑马上朝时的马铃声,悠扬而深远。这些虽都是诗人的想象之辞,却深切地表达了他勤于国事、唯恐耽误上朝的心情。在写法上,诗人反用“不寝”二字,独辟蹊径,不仅刻画出了他宿省时难以入眠的心理活动,更显得词意深蕴,笔法空灵,令人回味无穷。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此二句,诗人直抒胸臆,道出了他“不寝”的缘由,也将他宿省时那份焦灼与期待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想到第二日早朝将有重要的封事上奏,他的心绪便难以平复,于是,在漫漫长夜中,他好几次起身,讯问宵夜已至何时,那份急切与不安,尽在“数问”二字间流露无遗。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余韵悠长,引人深思。这结尾二句,不仅巧妙地由宿省之事申发到次日早朝的封事,更在简洁有力的语句中,蕴含了深沉而丰富的情感,忠爱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此诗,虽带有些许应制诗的色彩,却写得平正而不失灵动,妥贴中又见匠心。全诗八句,前四句细腻描绘了宿省之景,后四句则深情抒发了宿省之情,从暮至夜,自夜至晓,再到明朝,叙述清晰流畅,变化有致,描写真切动人,传神入画。这既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的严谨与灵动,也彰显了他诗意表达的明达与蕴藉。整首诗,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缓缓展开,让人在欣赏中感受到诗人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与高尚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