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台夜思(唐代 韦庄 着)-《每日一诗》

  《章台夜思》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幽怨的琴声在漫长的夜晚中回荡,那弦音悲切而深沉,如同泣诉着无尽的哀愁。每一个音符都似乎承载着厚重的情感,它们在空中交织、盘旋,最终化作似有若无的凄风苦雨,缭绕在四周,让人心生寒意。这琴声,仿佛是从遥远的时空深处传来,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与寂寞,让人的心灵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感受着那份深沉的忧伤。

  孤灯下,诗人独自静坐,凝视着窗外的夜色。此时,一阵楚角声哀婉地响起,它穿透了寂静的夜空,直击诗人的心灵。那楚角声,凄厉而悠长,仿佛在诉说着战乱的残酷与离别的痛苦。诗人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悲凉,他仿佛看到了战场上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惨状,听到了那些无辜百姓在战火中绝望的呼喊。这楚角声,如同一把无形的剑,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

  清冷的残月缓缓沉下章台,它的光芒已经变得黯淡无光,仿佛也在为这世间的苦难而哀伤。章台,这个曾经繁华喧嚣的地方,如今却笼罩在一片寂静与荒凉之中。月光洒在残垣断壁上,映出斑驳的影子,更添了几分凄凉与萧瑟。诗人望着那渐渐远去的残月,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惆怅。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在这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孤独地行走,无依无靠,只能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艰辛与磨难。

  芳草渐渐枯萎,它们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那些曾经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草地,如今却变得枯黄一片,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与光彩。诗人看着这些枯萎的芳草,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在这岁月的长河中,也如同这些芳草一般,逐渐老去,失去了青春与活力。那些曾经的梦想与追求,如今都化作了过眼云烟,只留下一片空白与遗憾。

  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他们或许已经远走他乡,或许已经与世长辞,但无论如何,都已经无法再与诗人相聚。诗人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思念与哀伤,他仿佛看到了那些熟悉的面孔在眼前浮现,听到了那些亲切的话语在耳边回荡。然而,这一切都只是虚幻的梦境,无法触及,无法挽留。诗人只能默默地承受着这份孤独与寂寞,继续前行。

  鸿雁已往南飞,它们排成一行,展翅高飞,向着温暖的南方飞去。然而,对于诗人来说,这鸿雁却成了他心中无法言说的痛。因为他知道,自己无法像这些鸿雁一样,自由地飞翔在蓝天之上,追寻自己的梦想与自由。他的家书无法寄回,那份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只能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化作无尽的泪水与哀伤。诗人望着那远去的鸿雁,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羡慕与嫉妒。他希望自己也能像它们一样,摆脱这世间的束缚与羁绊,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与自由。

  《章台夜思》是唐代诗人韦庄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清冷孤寂的夜晚为背景,通过细腻入微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营造出一种哀婉凄清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思念与无奈。

  首联“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以音乐开篇,用“清瑟”的幽怨之声和“遥夜”的漫长无边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空旷而寂寥的氛围。瑟声哀怨,似乎与夜空中弥漫的风雨声交织在一起,共同诉说着无尽的哀愁。这里的“风雨哀”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象征着诗人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和内心的煎熬。

  颔联“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进一步渲染了孤寂的氛围。诗人独处于孤灯之下,耳畔传来楚角的哀鸣,这楚角声在寂静的夜晚中显得格外凄凉,让人心生寒意。同时,残月高悬于章台之上,其清冷的光辉洒落在诗人身上,更添了几分孤独与凄凉。这里的“孤灯”与“残月”不仅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更是他内心孤独与寂寞的写照。

  颈联“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则从自然景象过渡到人事感慨。诗人看到芳草已经枯萎,意味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衰老,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淡淡的忧伤。同时,他思念着远方的故人,却迟迟未见其归来,这种等待的无奈与失落感让诗人更加痛苦。这里的“芳草已云暮”与“故人殊未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诗人对故人的深深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慨。

  尾联“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他本想通过书信寄托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但无奈家书无法寄出,这份思念只能深埋心底。同时,他看到秋雁南飞,心中更加惆怅。因为秋雁南飞意味着季节的更替和时光的流逝,而诗人却仍滞留在异乡,无法归家。这里的“乡书不可寄”与“秋雁又南回”共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归期的无望等待。

  整首诗通过细腻入微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营造出一种哀婉凄清的意境。诗人以清冷孤寂的夜晚为背景,将自己内心的孤独、思念与无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同时,他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象和人事感慨相结合的方式,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而丰富。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经历和生活状态,也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反映了唐代末年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状况对人们生活和情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