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先主庙(唐代 刘禹锡 着)-《每日一诗》

  《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刘备的英雄气概,堪称是顶天立地、震古烁今的典范。他如同一位屹立在历史长河中的巨人,其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穿越千秋万代,至今仍令人肃然起敬,心生敬仰。他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在汉末群雄并起的乱世中,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一步步崛起,最终创立了蜀汉基业,与东吴、曹魏三分天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一壮举,不仅彰显了刘备的雄才大略,更让他成为了后世无数英雄豪杰的楷模。

  刘备心中始终怀揣着恢复五铢钱币、振兴汉室的崇高志向。他深知,货币的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他致力于恢复五铢钱币的使用,以此来稳固民心、振兴经济。在他的努力下,蜀汉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为汉室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刘备的智慧与远见,更展现了他对汉室忠诚不渝的坚定信念。

  在刘备的创业历程中,他得到了丞相诸葛亮的鼎力相助。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才智、忠诚的品质以及深邃的战略眼光,为刘备出谋划策,助其开创了蜀汉的国基。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逐渐稳固了政权,扩大了疆域,使得蜀汉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刘备的儿子刘禅却未能继承其父的贤明与睿智。他昏庸无能、沉迷于酒色之中,对朝政大事漠不关心。这使得蜀汉的基业逐渐衰落,最终走向了灭亡的深渊。

  最为凄惨的,莫过于那些曾经陪伴在刘备身边的蜀宫歌伎。她们在刘备在世时,曾为其歌舞升平、尽享繁华。然而,当蜀汉灭亡、刘禅被俘至魏宫后,这些歌伎也被迫离开了她们熟悉的蜀宫,来到了陌生的魏宫之中。她们被迫为刘禅表演歌舞,以取悦魏国的统治者。面对曾经的君主沦为阶下囚、国家覆灭的悲惨现实,她们心中充满了悲痛与无奈。而刘禅却毫无羞情、依然沉迷于歌舞之中,仿佛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身为蜀汉君主的责任与使命。这不禁让人感叹世事的沧桑与人生的无常,也为刘备的英雄气概与刘禅的昏庸无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蜀先主庙》是刘禹锡创作的五言律诗中的佳作,广为传颂。此诗以咏史为手法,旨在赞美英雄,贬低平庸之辈。

  首联“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以高亢激昂的语调开篇,意境雄浑壮阔。诗人用“天地”二字来描绘英雄气概的广阔无垠,用“千秋”来强调其永恒不朽。这种遣词造句,不仅彰显了诗人吞吐日月、俯仰古今的胸怀,更巧妙地暗用了曹操对刘备的评语,使得整句诗既有历史典故的韵味,又显得自然流畅,不着痕迹。同时,“尚凛然”三字,也隐含了诗人面对刘备塑像时的肃然起敬之情,进一步烘托了刘备的英雄形象。

  颔联“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则紧承首联的“英雄气”,进一步展现了刘备的英雄业绩。诗人用“三足鼎”来比喻刘备、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局势,形象地描绘了刘备在汉末乱世中艰难创业的历程。而“业复五铢钱”则借用了汉末童谣的意象,暗喻刘备振兴汉室的雄心壮志。这两句诗虽然典故出处不同,但对应巧妙,浑然天成,充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颈联“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则是对刘备功业未能最终完成的叹惜。诗人用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蜀国的事迹,与刘禅不能效法先人贤德、狎近小人、愚昧昏聩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正反相形的手法,不仅突出了刘备的任贤择相之长,也揭示了刘禅的不肖之短,使得整首诗在赞颂与叹惜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尾联“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则是对刘禅不肖行为的进一步感叹。诗人借用了刘禅降魏后被迁到洛阳、面对故蜀伎表演却喜笑自若的历史典故,形象地描绘了刘禅的麻木不仁与无知。这种对后主不肖的深刻讽刺,不仅增强了整首诗的艺术感染力,也深化了诗人对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叹之情。

  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赞颂刘备的盛德与功业,后四句则感叹其后继者的不肖与事业的衰败。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诗人道出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同时,这首诗也寄托了诗人对当时唐王朝国势日衰、执政者昏庸荒唐的深深忧虑与感慨。全诗措词精警凝炼、沉着超迈,以形象的感染力垂戒无穷,这也是它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息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