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杜甫)-《每日一诗》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家中张灯结彩,一场精彩的表演即将开场。杜甫,这位饱经沧桑的诗人,也在受邀之列。此时的杜甫,历经世事变迁,早已不复年少时的意气风发,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他对艺术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却愈发深沉。

  众人围坐,在一阵热烈的期待中,临颍李十二娘款步登场。只见她身姿轻盈,却又透着一股英气。李十二娘舞动起来,那剑器在她手中仿若有了生命,闪烁出一道道寒光。杜甫被她的舞姿深深吸引,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震撼,那舞姿的雄浑与灵动,似曾相识。

  杜甫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待表演结束,赶忙上前询问李十二娘的师承。李十二娘微笑着回答:“我乃公孙大娘的弟子。”听到这个名字,杜甫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五十年前。

  开元三载,那时杜甫尚是童稚,在郾城,他有幸目睹了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公孙大娘,那是一个令整个大唐都为之倾倒的名字。她身着锦衣,容貌绝美,一出场便惊艳了众人。她舞动剑器浑脱,动作浏漓顿挫,那独特的风格独出冠时。无论是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还是外供奉之人,只要通晓剑器舞的,都知道在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大娘的剑器舞无人能及。

  公孙大娘舞起剑来,观者如山。那气势,仿佛能让天地都为之变色。她的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无尽的力量与美感。“霍如羿射九日落”,她的剑势迅猛,如同后羿射落九日,光芒万丈,让人不敢直视;“矫如群帝骖龙翔”,舞姿矫健,恰似众神驾驭着飞龙翱翔天际,飘逸灵动;“来如雷霆收震怒”,出场时如雷霆万钧,带着震撼人心的力量;“罢如江海凝清光”,舞毕又如江海瞬间凝住清光,一切归于平静,却让人回味无穷。那一场剑器舞,成为了杜甫心中永恒的记忆,也成为了大唐盛世辉煌艺术的象征。

  而如今,五十年过去了,世事变幻如沧海桑田。曾经的佳人公孙大娘,那绛唇珠袖的美妙风姿已不复存在,只留下无尽的寂寞。好在她还有弟子李十二娘,将这门技艺传承下来,让这芬芳得以延续。李十二娘在白帝城中,以同样的妙舞,展现着剑器舞的神韵,她的每一个动作,都仿佛带着公孙大娘当年的影子,令杜甫感慨万千。

  杜甫与李十二娘交谈,得知她学艺的种种过往,越发感慨这门技艺传承的不易。想起五十年前,先帝的侍女多达八千人,公孙大娘的剑器舞独占鳌头,那是何等的辉煌。然而如今,五十年的时光如反掌之间,风尘澒洞,王室蒙尘。曾经的梨园弟子如烟雾般散去,只留下李十二娘这女乐余姿,在寒日中映照着往昔的辉煌。

  金粟堆前,树木已长成合抱之粗,而瞿塘石城边,荒草萧瑟。时光的流逝,让杜甫心中满是伤怀。在元持家中,玳筵上急管繁弦,一曲又一曲,乐极哀来,不知不觉间,月亮已从东方升起。

  杜甫起身,望着那清冷的月光,心中满是迷茫。他不知自己该去往何处,脚下早已磨出茧子,在这荒山中行走,心中的忧愁却愈发浓烈。公孙大娘和李十二娘的剑器舞,不仅仅是一场精彩的表演,更是大唐盛世的余晖,映照出那个时代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杜甫带着对往昔的追忆与对未来的忧虑,缓缓前行,而那剑器舞的美妙身姿,将永远铭刻在他的心中,成为他诗歌中不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