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 常建 着)-《每日一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轻轻拂过大地,我怀揣着一份宁静与敬畏,踏入了这座古老而庄严的寺院。寺院的大门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古朴,仿佛每一块石砖、每一根木柱都承载着千年的风霜与故事。初升的太阳如同一位慈祥的老者,用它那温暖而柔和的光芒,轻轻抚摸着山林,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山林间,鸟鸣声此起彼伏,它们似乎也在迎接这新的一天的到来,与阳光共舞,与清风同歌。

  我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缓缓前行。这条小路,如同一位沉默的向导,引领着我走向那未知的深处。小路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五彩斑斓的花卉,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将外界的喧嚣与纷扰隔绝在外。我踏着青石板路,感受着脚下的坚实与沉稳,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历史的脉络上,与古人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随着小路的深入,一座座禅房逐渐映入眼帘。这些禅房,或隐于林间,或藏于石后,它们依山傍水,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显得既神秘又庄严。禅房的屋顶覆盖着青瓦,墙面上爬满了青苔和藤蔓,岁月的痕迹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每一扇窗棂,每一道门扉,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禅房内,传来阵阵诵经声,那声音悠扬而深远,如同天籁之音,让人心旷神怡,忘却尘世的烦恼与忧愁。

  山光明媚,照耀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也照亮了飞鸟的心房。鸟儿们在山林间自由飞翔,它们或低吟浅唱,或高歌猛进,那欢快的歌声,如同大自然的乐章,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希望。潭水清澈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四周的山色,仿佛一幅精美的画卷,静静地铺展在眼前。潭水静静地流淌,发出潺潺的水声,那声音如同天籁,让人心灵得到了净化与升华。站在潭边,我仿佛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心灵也在随着潭水的流淌而变得更加清澈与宁静。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浸在一片沉默与静寂之中。没有了喧嚣与纷扰,没有了烦恼与忧愁,只有那敲钟击磬的声音,在寺院上空回荡。钟声悠扬而深沉,如同一位智者的教诲,让人在宁静中反思与自省;磬声清脆而悦耳,如同大自然的乐章,让人在和谐中感受到生命的韵律与节奏。这些声音,如同天籁之音,洗涤着人们的心灵,让人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了一片净土。

  诗中“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描绘了清晨时分,诗人步入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林,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接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通过曲折的小径和深邃的花木,进一步展现了禅院的幽静与美丽。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色的迷人,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在诗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通过山光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令人心无杂念的景象,暗示了诗人对尘世喧嚣的厌弃。这里的“空人心”不仅指人心的清净,更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诗人通过描绘禅院中的宁静氛围,以钟磬之声衬托出禅院的空灵之美。这种宁静与空灵,正是禅宗所追求的境界。诗人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禅宗佛理的向往和追求。钟声虽然打破了寂静,但更衬托出禅院的宁静与庄严,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整首诗通过描绘破山寺后禅院的幽静环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尘世喧嚣的厌弃以及对禅宗佛理的向往。这种意境不仅体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与追求,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阶层普遍追求的隐逸生活和禅宗思想的影响。在诗中,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自然景色与禅意氛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宁静致远的意境,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题破山寺后禅院》所反映的意境是深沉而丰富的,它融合了自然美景、尘世喧嚣的厌弃以及禅宗佛理的向往等多种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幽远、充满禅意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