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杜甫)-《每日一诗》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登楼:乱世凭栏,家国忧思

  在大唐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山河破碎,战乱频仍。杜甫,这位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诗人,拖着疲惫的身躯,缓缓登上了成都的高楼。极目远眺,眼前的景象让他心潮澎湃,千般感慨涌上心头,一首饱含深情的《登楼》就此诞生。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繁花簇拥着高楼,娇艳欲滴,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这本该是一幅令人陶醉的美景,然而,在杜甫眼中,却只徒增伤感。此时的大唐,四方多难,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国家陷入了深深的危机。在这满目疮痍的时刻,他作为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登上高楼,目睹这一切,心中的悲痛如汹涌的潮水般难以抑制。这盛开的繁花,在这乱世之中,显得如此不协调,仿佛是对人间苦难的一种无情嘲讽。他想起了故乡的亲人和朋友,不知道他们在这战乱中是否安好,心中满是牵挂和忧虑。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脚下的锦江,江水滔滔,奔腾不息,带着浓浓的春色,从天地间浩荡而来。那碧绿的江水,波光粼粼,倒映着两岸的青山和蓝天,仿佛一幅绚丽的画卷。远处的玉垒山,云雾缭绕,山顶的浮云变幻莫测,如同历史的风云,从古至今,不停地变换着姿态。这锦江的春色,是大自然的恩赐,它的美丽和永恒,与人间的动荡和苦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那玉垒山的浮云,象征着世事的无常,王朝的兴衰,如同这浮云一般,变幻无穷。杜甫凝视着这眼前的一切,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强大,而人类的命运却如此脆弱。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他依然希望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什么,哪怕只是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尽管大唐如今面临着诸多困境,但杜甫坚信,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始终占据着天空的中心位置,不会轻易改变。这是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大唐王朝的坚定信念。他希望朝廷能够振作起来,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入侵。而此时,西山的吐蕃等寇盗却不断侵扰边境,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杜甫愤怒地呼喊着,警告那些寇盗不要妄图侵犯大唐的领土。他深知,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他渴望朝廷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边防,平息战乱,让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的目光转向了后主刘禅的祠庙。刘禅,这位蜀汉的末代君主,昏庸无能,听信谗言,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如今,他的祠庙依然存在,供人凭吊。杜甫感慨万分,他为刘禅的无能而感到悲哀,也为大唐的未来而担忧。他担心大唐会重蹈蜀汉的覆辙,陷入更深的危机。在这日暮时分,他独自一人,吟唱着《梁甫吟》。《梁甫吟》是诸葛亮喜爱的一首乐府诗,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杜甫此时吟唱这首诗,是在借古喻今,希望能够有像诸葛亮那样的贤才出现,辅佐朝廷,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他知道,自己的力量有限,但他依然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为国家的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这高楼上,杜甫凭栏而立,望着远方的山河,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他的这首《登楼》,不仅仅是对眼前景色的描绘,更是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这首诗,穿越了千年的时光,至今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杜甫那伟大的家国情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