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川田家 (王维)-《每日一诗》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渭川田家:田园牧歌中的宁静与归心

  在大唐盛世的渭川之畔,夕阳的余晖如一层金色的薄纱,轻柔地洒在广袤的田野上。王维,这位对自然之美有着敏锐感知的诗人,漫步在这片充满生机与宁静的土地上,心中满是对田园生活的深深眷恋。眼前的一切,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绝美画卷,让他沉醉其中,于是,一首饱含深情的《渭川田家》在他的笔下应运而生。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王维静静地伫立在村口,望着那一轮红日渐渐西沉,柔和的阳光倾洒在错落有致的村庄上。每一座房屋都被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仿佛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村子里那些幽深的小巷中,牛羊们在牧童的驱赶下,慢悠悠地往家走去。它们步伐闲适,偶尔发出几声哞哞、咩咩的叫声,仿佛在诉说着一天的悠闲。那牧童或许是玩累了,骑在牛背上,手中随意地握着一根短笛,偶尔吹奏出不成调的曲子,清脆的笛声在小巷中回荡,为这宁静的傍晚增添了几分童趣。王维看着这一幕,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这平凡而又温馨的场景,是如此的熟悉而又美好。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在一户人家的柴门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静静地站在那里。他的目光始终望向牛羊归来的方向,眼神中充满了慈爱与期待。他在等待着自家的牧童归来,那是他生活中的一份牵挂。微风轻轻拂过,吹动着他的衣袂和花白的胡须,他却浑然不觉,只是专注地等待着。终于,牧童赶着牛羊出现在巷口,老者的脸上立刻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他迎上前去,轻轻地抚摸着牧童的头,嘴里念叨着一些关切的话语。这简单的一幕,充满了浓浓的亲情,让王维感受到了乡村生活中那份质朴而深厚的情感。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野里,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已经长得十分茂盛,一片翠绿。此时,野鸡在麦田里欢快地鸣叫着,那清脆的叫声此起彼伏,仿佛在为这美好的季节欢呼。而在不远处的桑树林里,蚕儿们已经进入了眠期,安静地躺在桑叶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进食,桑叶已经变得稀疏。养蚕的农妇们或许正忙碌地准备着新的桑叶,为蚕儿们接下来的成长做准备。这田园间的一切,都遵循着自然的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随着天色渐暗,在田间劳作了一天的农夫们,扛着锄头,三三两两地从田间归来。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汗水湿透了衣衫,但他们却丝毫不在意。相遇时,他们停下脚步,亲切地交谈着。谈论着今天的农事,交流着耕种的经验,或是分享着一些生活中的趣事。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那质朴的方言,那真诚的笑容,让王维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温暖与和谐。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王维看着眼前这一幕幕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心中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愈发浓烈。在这里,人们过着简单而又充实的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纷扰,没有官场的勾心斗角。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自然、美好。而自己,却在尘世中奔波,为了功名利禄而忙碌,失去了许多生活的本真。此时,他不禁想起了《诗经》中的《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 是啊,自己为何不回归这宁静的田园,享受这简单而又快乐的生活呢?心中的这份感慨,化作了深深的惆怅,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王维的这首《渭川田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渭川乡村傍晚的迷人景色,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谐与美好。在这短短的诗句中,蕴含着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归隐的渴望。这首诗,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让后人在品味中感受到了那份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与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