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李白二首·其二(杜甫)-《每日一诗》

  《梦李白二首·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梦李白二首?其二:跨越生死的深情牵挂

  惊梦初醒,忧思难抑

  大唐的夜晚,静谧而深沉,仿佛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笼罩着世间万物。在夔州的一间简陋茅屋中,烛火摇曳,光影在墙壁上肆意舞动。杜甫,这位饱经沧桑的诗人,正沉浸在梦乡之中。

  恍惚间,他看到了李白,那个才情横溢、洒脱不羁的挚友。李白依旧身着一袭白衣,衣袂飘飘,眼神中却透着几分憔悴与疲惫。杜甫心中一喜,正欲开口,却见李白微微摇头,欲言又止。

  突然,一阵寒风吹过,窗户 “嘎吱” 作响,杜甫猛地从梦中惊醒。他睁开双眼,望着空荡荡的房间,才意识到刚刚的一切不过是一场梦。然而,梦中李白的模样却如此清晰,那欲言又止的神情,让杜甫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太白,你如今到底身在何处?是否安好?” 杜甫喃喃自语,心中的担忧如潮水般蔓延开来。他起身,披上一件破旧的外衣,走到窗前。窗外,夜色如墨,繁星点点,却无法驱散他心中的阴霾。

  自从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杜甫便与他失去了联系。这些日子,杜甫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李白的安危。他曾四处打听李白的消息,却始终一无所获。如今,这个突如其来的梦,更是让他心急如焚。

  “不行,我一定要弄清楚太白的情况。” 杜甫握紧了拳头,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尽管夜已深,他却毫无睡意,坐在桌前,借着微弱的烛光,写下了心中对李白的思念与担忧。

  忆往昔,共赏风华

  杜甫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过去,那是他们相识相知的美好时光。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洛阳城繁花似锦,大街小巷热闹非凡。杜甫,彼时还是一位怀揣着壮志豪情的青年诗人,在一场诗会上,他第一次见到了李白。李白,那个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一袭白衣,气质非凡,仿佛自带光芒。他的诗歌豪放飘逸,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杜甫为之倾倒。

  “久闻李兄大名,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 杜甫恭敬地向李白行礼。

  李白爽朗地大笑,握住杜甫的手:“杜兄客气了,我也早闻杜兄才华横溢,今日能在此相聚,真是缘分。”

  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他们一起漫步在洛阳的街头巷尾,欣赏着春日的美景,谈论着诗歌、人生和理想。他们从《诗经》《楚辞》聊到汉赋唐诗,从家国天下谈到个人抱负,彼此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璀璨的火花。

  “李兄,你的诗歌豪放洒脱,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真乃我辈之楷模。” 杜甫由衷地赞叹道。

  李白仰头大笑:“杜兄过奖了,我不过是随心而发,抒发心中所想罢了。倒是杜兄的诗,沉郁顿挫,饱含着对苍生的悲悯,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

  此后的日子里,他们一同游历名山大川,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们在泰山之巅,观日出云海,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在黄河之畔,听波涛汹涌,抒发内心的豪情壮志。他们一起饮酒赋诗,互相唱和,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着巍峨的泰山,豪情满怀地吟诵道。

  李白举杯相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那些日子,是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他们的友谊,如同那春日的暖阳,温暖而真挚。然而,命运却总是喜欢捉弄人,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们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风云突变,挚友蒙冤

  安禄山叛乱,打破了大唐的盛世繁华,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李白怀着满腔的报国热情,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他以为,这是一个能够施展自己才华,为国家平定战乱的机会。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决定,却将他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永王李璘擅自引兵东巡,被朝廷视为谋反。很快,永王兵败,李白也因此获罪,被流放夜郎。这个消息如同一道晴天霹雳,让杜甫震惊不已。

  “太白,你怎么如此糊涂啊!” 杜甫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他无法相信,那个才华横溢、心怀壮志的李白,竟然会陷入如此绝境。

  杜甫四处奔走,试图为李白求情。他拜访了许多达官贵人,写了无数的书信,希望能够有人伸出援手,救救李白。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人自危,又有谁愿意为一个 “谋反” 之人说话呢?

  “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杜甫感到无比的绝望和无助。他深知,流放夜郎的路途遥远而艰辛,李白年事已高,又如何能承受得住这样的折磨呢?

  在等待消息的日子里,杜甫度日如年。他每天都在为李白祈祷,希望上天能够眷顾他的挚友,让他平安归来。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却始终没有李白的任何消息。杜甫的心中,充满了担忧和恐惧。

  “太白,你一定要挺住啊!我在这里等你回来。” 杜甫在心中默默地祈祷着。

  梦境再临,生死未卜

  如今,这个梦的出现,让杜甫心中的担忧愈发强烈。他觉得,这或许是李白在向他传递某种信息。

  “难道太白真的遭遇了什么不测?” 杜甫越想越害怕,坐立不安。他决定第二天一早,就去拜访那些可能知道李白消息的人,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他也绝不放弃。

  好不容易熬到了天亮,杜甫匆匆出门。他先是去了李白的一些旧友家中,然而,他们也都和杜甫一样,对李白的近况一无所知。

  “杜兄,我们也一直在打听太白的消息,可是毫无头绪啊。” 一位友人无奈地说道。

  杜甫心中一阵失落,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又去了官府,试图从那里得到一些线索。然而,官府的人对他态度冷淡,甚至还警告他不要多管闲事。

  “你们怎能如此冷漠!李白是无辜的,他只是一心报国啊!” 杜甫愤怒地喊道。

  但官府的人根本不理会他,将他轰了出来。杜甫感到无比的沮丧和愤怒,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个世界如此冷酷无情,对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如此不公。

  回到家中,杜甫疲惫不堪。他坐在桌前,望着墙上挂着的李白的画像,心中的思念和牵挂愈发浓烈。

  “太白,你到底在哪里?你可知我有多么担心你。” 杜甫的眼中闪烁着泪花。

  夜晚,杜甫再次进入了梦乡。这一次,他又梦到了李白。李白依旧穿着那件白衣,站在一片迷雾之中,眼神中充满了无奈和悲伤。

  “子美,我恐怕是回不去了……” 李白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仿佛从遥远的地方传来。

  “太白,你不要说这种话!你一定能回来的,我会等你!” 杜甫大声喊道,想要走近李白,却发现自己怎么也走不过去。

  “子美,你要保重自己……” 李白的身影渐渐模糊,最终消失在迷雾之中。

  “太白!太白!” 杜甫从梦中惊醒,大汗淋漓。他坐在床上,久久无法平静。这个梦,让他心中充满了不祥的预感,他觉得,李白或许真的遭遇了不幸。

  情深似海,千古绝唱

  日子一天天过去,杜甫依旧没有得到李白的任何消息。他每天都沉浸在对李白的思念和担忧之中,无心写诗,无心吃饭。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精神也越来越憔悴。

  然而,杜甫并没有放弃寻找李白的希望。他继续四处打听消息,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他相信,只要李白还活着,他们就一定还有重逢的那一天。

  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杜甫写下了许多关于李白的诗歌,表达他对李白的思念和牵挂。《梦李白二首?其二》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这首诗,字里行间都饱含着杜甫对李白的深情厚谊。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梦中李白的形象,表达了对李白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世道不公的悲愤。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感慨着,在这繁华的京城,达官贵人云集,而李白这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却如此落魄,遭受着不公正的待遇。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杜甫愤怒地指责着世道的不公,为什么像李白这样的好人,却要在晚年遭受如此的磨难。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杜甫深知,李白的诗歌必将流传千古,名垂青史。然而,在他生前,却如此孤独寂寞,饱受苦难。这是多么的不公平啊!

  杜甫的这些诗歌,不仅仅是对李白个人的思念和牵挂,更是对那个动荡时代的深刻反思。他用诗歌表达了对正义的追求,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多年后,杜甫终于得知了李白的消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得以返回。杜甫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

  “太白,你终于没事了!” 杜甫激动地热泪盈眶。他立刻提笔写信,向李白表达自己的喜悦和问候。

  虽然他们两人最终没能再次相见,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却如同那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杜甫的《梦李白二首?其二》,也成为了千古传颂的经典之作,让后人感受到了他们之间那份跨越生死的深情厚谊。

  在岁月的长河中,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和牵挂,如同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流淌着真挚的情感,滋润着后人的心灵。他们的故事,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追求正义、友情和理想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