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汉江奔腾不息,一路穿越楚地的边塞后,又曲折地流入了广袤的三湘大地。它自西边的荆门起始,蜿蜒向东,最终与九江相互连通,形成了一幅壮阔的水系图卷。
那滔滔不绝的江水,宛如一条无尽的长龙,汹涌澎湃地向前奔去,似乎一直延伸到天地的尽头之外。江水流经之处,两岸的山峦此起彼伏,时而清晰可见,翠绿的山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时而又被云雾遮掩,影影绰绰、若有若无,给人一种神秘而梦幻的感觉。
极目远眺,远处的城郭仿若漂浮在水面之上,随着波涛的翻滚和浪花的涌动轻轻摇曳。辽阔无垠的天空也仿佛受到这股力量的影响,微微地摇晃起来,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当来到襄阳这片土地时,眼前所见的美景令人陶醉,这里风和日丽,气候宜人。如此良辰美景,怎能不让人心生欢喜?我愿与当地那位洒脱不羁的山翁一同沉醉其中,共享这份美好时光,让心灵在这山水之间得到彻底的放松和滋养。
这首诗歌运用清新雅致的笔触,生动地勾勒出了汉江周边那令人心醉神迷的壮美景观。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仿佛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美好境界的不懈追寻以及渴望纵情于山水之间的浓郁情感。同时,诗作之中还隐隐蕴含着对地方行政长官所立下赫赫功勋的赞颂之意。
诗篇开篇的首联,描绘了众多水流相互交汇融合的壮观景象,它们紧密交织在一起,没有丝毫间隙,展现出一种雄浑磅礴的气势。紧接着的颔联,则呈现出一幅开阔空旷、疏朗有致的画面,就如同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驰骋一般,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
再看颈联,诗人巧妙地转换视角,由远处逐渐拉近镜头,使得远近之景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其用笔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让人不禁为之赞叹。而到了尾联,诗人更是毫无保留地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恰似在画作之上题写落款一般,为整首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在创作时采用了近乎纯粹的白描写意技法。他善于从宏观角度落笔,以平凡质朴的语言描绘出不平凡的景致,从而营造出一种新奇独特的艺术效果。当我们登高远望,极目四望之时,那些山川河流等自然景物在诗人笔下变得无比壮阔、灵动飞扬且气势恢宏。整首诗宛如一幅巨型的水墨山水画轴徐徐展开,意境开阔辽远,气魄雄伟豪迈,令人叹为观止。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这两句诗,犹如神来之笔,将汉江那雄浑壮阔的景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并成为了整幅画面的壮丽背景。
遥想当年春秋战国之际,如今的湖北和湖南等地皆归属于强大的楚国。而襄阳则恰好处于楚国的北部边境,因此此地被称为“楚塞”,仿佛一道坚固的边塞防线,守护着楚国的北疆。
再说“三湘”一词,关于其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认为,湘水与漓水相汇合形成了漓湘,与蒸水相融合造就了蒸湘,与潇水相交汇成就了潇湘,三者合在一起统称为“三湘”。还有另一种观点主张,“三湘”所指代的乃是湖南地区的湘潭、湘阴以及湘乡三地。然而,无论哪种解释,在众多古代诗文当中,“三湘”通常都是泛指现今洞庭湖南北区域以及湘江一带那广袤无垠且风景如画的土地。
“荆门”,这座巍峨耸立的山峰,静静地屹立在如今湖北宜都县西北方向。它宛如一道天然屏障,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九派”,乃是长江众多支流中的九条大河。传说上古时期,大禹治水时不辞辛劳地开凿江流,最终使得这九条支流相互连通,共同汇聚成滔滔不绝的长江。
此时此刻,诗人悠然自得地泛舟于江面之上,他极目远眺,视野所及之处,皆是一片苍茫辽阔的景象。那广袤无垠的古楚大地,仿佛与从湖南方向奔腾而至的“三湘”之水紧密相连,形成一幅雄浑壮阔的画卷。而汹涌澎湃的汉江,一路高歌猛进,冲入荆江之后又与长江的九条支流交汇融合,汇聚成更为磅礴浩瀚的水流。
虽然诗中并未明确提及汉江,但仅仅通过对周边景色的描绘以及整体氛围的营造,便足以让人们在脑海中勾勒出汉江那犹如巨龙般横卧在楚塞之间,气势恢宏地接连“三湘”、贯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诗人以其如椽大笔,将这般难以亲眼目睹的壮丽景观,用简洁却极具表现力的语言予以概括性描述。他巧妙地将茫茫无际的平坦原野尽收于笔尖之下,把浩浩荡荡的滚滚江水容纳进画卷边缘,从而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雄浑深沉的独特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两句诗宛如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那滔滔不绝的汉江,一路奔腾而去,仿佛没有尽头一般,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地之外。江水浩浩汤汤,气势磅礴,令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
再看那两岸的山峦,一重接着一重,连绵起伏。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在阳光的照耀下,投下一片片斑驳的影子。然而,这些山峰并非清晰可见,它们时而被云雾遮掩,显得朦朦胧胧;时而又露出些许轮廓,让人觉得似有还无。这种若隐若现、迷离恍惚的感觉,更为这片景色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前一句通过对江水流淌之态的描写,展现出其源远流长、邈远无尽的特点。而后一句则巧妙地借助苍茫的山色来烘托江势的浩瀚空阔。山与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个宏大而又空灵的场景。
诗人在此处的用墨极为淡雅,但正是这种轻描淡写的手法,赋予了这幅画面独特的魅力。相比起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画,它更能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让观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这种“胜”,不仅仅在于画面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美景,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气韵生动,那种灵动鲜活的气息仿佛能够穿透纸面,直抵人心。
王世贞曾经这样评价道:“‘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一句堪称诗家的俊逸妙语,而且还深得绘画艺术的精髓。”不得不说他的这番论断实在是精准且恰当啊!要知道,“天地外”和“有无中”这两个词汇,仿佛为整首诗歌注入了一股神秘而深邃的气息,使其营造出一种令人感到迷茫、虚幻且悠远无尽的美妙意境,正所谓“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意韵都潜藏在了言辞之外”。
再看那首联所描绘的景象——众多水流相互交汇,紧密得几乎没有丝毫间隙;然而到了这一联时,视野骤然变得开阔空旷起来,留白之处甚多,疏朗得简直可以让骏马自由驰骋。如此一来,整个画面在疏密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错落交织,显得别具一番韵味。
紧接着,诗人那灵动的笔触犹如一只收放自如的飞鸟,从浩渺无垠的“天地外”缓缓收拢回来,转而描绘出一幅近在咫尺、波澜壮阔得令人心潮澎湃的景象:“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就在诗人全神贯注地极目远眺之际,毫无征兆地,一阵狂风骤然刮起,原本平静如镜的江面瞬间掀起惊涛骇浪。诗人所乘坐的小船,就如同一片无助的落叶般,被这股强大的力量推搡着上下剧烈起伏。而此时,那座雄伟壮观的襄阳城郭,竟也随着滚滚波涛在江水中若隐若现、浮浮沉沉。
风势愈发凶猛,好似一头脱缰的野马肆意狂奔;波涛愈加汹涌澎湃,一浪高过一浪地猛烈冲击着堤岸,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那汹涌的浪头高高扬起,狠狠地拍打向云霄,溅起无数晶莹剔透的水花,仿佛要将整个天空都撼动一般。船身在这惊涛骇浪之中左摇右晃、颠簸不止,让人感觉连头顶上方那片高远辽阔的天空似乎也随之摇摆不定起来。
回想方才,在风浪尚未袭来之时,船只还平稳地在江面上徐徐前行,宛如一位闲庭信步的雅士;城郭则安静地矗立在岸边,坚如磐石;远处的天空更是纹丝不动地高悬于天际,宛如一块湛蓝的绸缎。然而,当这突如其来的风浪呼啸而至时,所有的宁静与安稳瞬间被打破,世间万物皆陷入了一片动荡不安之中。在这里,诗人运用其出神入化的笔法,将这瞬息万变的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飘逸灵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到了大自然那无穷无尽的威力和变幻莫测的魅力。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诗也随之飘逸起来了,同时,诗人的一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也从中表现了出来,江水磅礴的气也表现了出来。诗人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中人产生了一种动荡的错觉,这种错觉也正好符合诗句中的汉水的描写,所以这两个词用得极其恰当。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句诗中的山翁所指之人乃是山简。他曾担任过征南将军这一重要职务,并负责镇守襄阳这座历史悠久且意义非凡的城市。此地风光旖旎、景色宜人,实在令人心驰神往。而山简更是常常前往习家池游玩赏景,每每沉醉其中,尽兴之后才带着满足和惬意大醉而归。
诗人在此处提及欲与山简一同开怀畅饮,共醉一场,其背后实则深深流露出他对于襄阳这片土地上独特风物的由衷喜爱与眷恋。这种情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前文对襄阳美景的细腻描绘之中。透过那些生动鲜活的文字,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目睹那如诗如画的景致,感受到诗人内心满溢着的积极乐观情怀。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汉江奔腾不息,一路穿越楚地的边塞后,又曲折地流入了广袤的三湘大地。它自西边的荆门起始,蜿蜒向东,最终与九江相互连通,形成了一幅壮阔的水系图卷。
那滔滔不绝的江水,宛如一条无尽的长龙,汹涌澎湃地向前奔去,似乎一直延伸到天地的尽头之外。江水流经之处,两岸的山峦此起彼伏,时而清晰可见,翠绿的山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时而又被云雾遮掩,影影绰绰、若有若无,给人一种神秘而梦幻的感觉。
极目远眺,远处的城郭仿若漂浮在水面之上,随着波涛的翻滚和浪花的涌动轻轻摇曳。辽阔无垠的天空也仿佛受到这股力量的影响,微微地摇晃起来,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当来到襄阳这片土地时,眼前所见的美景令人陶醉,这里风和日丽,气候宜人。如此良辰美景,怎能不让人心生欢喜?我愿与当地那位洒脱不羁的山翁一同沉醉其中,共享这份美好时光,让心灵在这山水之间得到彻底的放松和滋养。
这首诗歌运用清新雅致的笔触,生动地勾勒出了汉江周边那令人心醉神迷的壮美景观。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仿佛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美好境界的不懈追寻以及渴望纵情于山水之间的浓郁情感。同时,诗作之中还隐隐蕴含着对地方行政长官所立下赫赫功勋的赞颂之意。
诗篇开篇的首联,描绘了众多水流相互交汇融合的壮观景象,它们紧密交织在一起,没有丝毫间隙,展现出一种雄浑磅礴的气势。紧接着的颔联,则呈现出一幅开阔空旷、疏朗有致的画面,就如同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驰骋一般,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
再看颈联,诗人巧妙地转换视角,由远处逐渐拉近镜头,使得远近之景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其用笔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让人不禁为之赞叹。而到了尾联,诗人更是毫无保留地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恰似在画作之上题写落款一般,为整首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在创作时采用了近乎纯粹的白描写意技法。他善于从宏观角度落笔,以平凡质朴的语言描绘出不平凡的景致,从而营造出一种新奇独特的艺术效果。当我们登高远望,极目四望之时,那些山川河流等自然景物在诗人笔下变得无比壮阔、灵动飞扬且气势恢宏。整首诗宛如一幅巨型的水墨山水画轴徐徐展开,意境开阔辽远,气魄雄伟豪迈,令人叹为观止。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这两句诗,犹如神来之笔,将汉江那雄浑壮阔的景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并成为了整幅画面的壮丽背景。
遥想当年春秋战国之际,如今的湖北和湖南等地皆归属于强大的楚国。而襄阳则恰好处于楚国的北部边境,因此此地被称为“楚塞”,仿佛一道坚固的边塞防线,守护着楚国的北疆。
再说“三湘”一词,关于其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认为,湘水与漓水相汇合形成了漓湘,与蒸水相融合造就了蒸湘,与潇水相交汇成就了潇湘,三者合在一起统称为“三湘”。还有另一种观点主张,“三湘”所指代的乃是湖南地区的湘潭、湘阴以及湘乡三地。然而,无论哪种解释,在众多古代诗文当中,“三湘”通常都是泛指现今洞庭湖南北区域以及湘江一带那广袤无垠且风景如画的土地。
“荆门”,这座巍峨耸立的山峰,静静地屹立在如今湖北宜都县西北方向。它宛如一道天然屏障,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九派”,乃是长江众多支流中的九条大河。传说上古时期,大禹治水时不辞辛劳地开凿江流,最终使得这九条支流相互连通,共同汇聚成滔滔不绝的长江。
此时此刻,诗人悠然自得地泛舟于江面之上,他极目远眺,视野所及之处,皆是一片苍茫辽阔的景象。那广袤无垠的古楚大地,仿佛与从湖南方向奔腾而至的“三湘”之水紧密相连,形成一幅雄浑壮阔的画卷。而汹涌澎湃的汉江,一路高歌猛进,冲入荆江之后又与长江的九条支流交汇融合,汇聚成更为磅礴浩瀚的水流。
虽然诗中并未明确提及汉江,但仅仅通过对周边景色的描绘以及整体氛围的营造,便足以让人们在脑海中勾勒出汉江那犹如巨龙般横卧在楚塞之间,气势恢宏地接连“三湘”、贯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诗人以其如椽大笔,将这般难以亲眼目睹的壮丽景观,用简洁却极具表现力的语言予以概括性描述。他巧妙地将茫茫无际的平坦原野尽收于笔尖之下,把浩浩荡荡的滚滚江水容纳进画卷边缘,从而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雄浑深沉的独特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两句诗宛如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那滔滔不绝的汉江,一路奔腾而去,仿佛没有尽头一般,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地之外。江水浩浩汤汤,气势磅礴,令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
再看那两岸的山峦,一重接着一重,连绵起伏。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在阳光的照耀下,投下一片片斑驳的影子。然而,这些山峰并非清晰可见,它们时而被云雾遮掩,显得朦朦胧胧;时而又露出些许轮廓,让人觉得似有还无。这种若隐若现、迷离恍惚的感觉,更为这片景色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前一句通过对江水流淌之态的描写,展现出其源远流长、邈远无尽的特点。而后一句则巧妙地借助苍茫的山色来烘托江势的浩瀚空阔。山与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个宏大而又空灵的场景。
诗人在此处的用墨极为淡雅,但正是这种轻描淡写的手法,赋予了这幅画面独特的魅力。相比起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画,它更能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让观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这种“胜”,不仅仅在于画面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美景,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气韵生动,那种灵动鲜活的气息仿佛能够穿透纸面,直抵人心。
王世贞曾经这样评价道:“‘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一句堪称诗家的俊逸妙语,而且还深得绘画艺术的精髓。”不得不说他的这番论断实在是精准且恰当啊!要知道,“天地外”和“有无中”这两个词汇,仿佛为整首诗歌注入了一股神秘而深邃的气息,使其营造出一种令人感到迷茫、虚幻且悠远无尽的美妙意境,正所谓“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意韵都潜藏在了言辞之外”。
再看那首联所描绘的景象——众多水流相互交汇,紧密得几乎没有丝毫间隙;然而到了这一联时,视野骤然变得开阔空旷起来,留白之处甚多,疏朗得简直可以让骏马自由驰骋。如此一来,整个画面在疏密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错落交织,显得别具一番韵味。
紧接着,诗人那灵动的笔触犹如一只收放自如的飞鸟,从浩渺无垠的“天地外”缓缓收拢回来,转而描绘出一幅近在咫尺、波澜壮阔得令人心潮澎湃的景象:“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就在诗人全神贯注地极目远眺之际,毫无征兆地,一阵狂风骤然刮起,原本平静如镜的江面瞬间掀起惊涛骇浪。诗人所乘坐的小船,就如同一片无助的落叶般,被这股强大的力量推搡着上下剧烈起伏。而此时,那座雄伟壮观的襄阳城郭,竟也随着滚滚波涛在江水中若隐若现、浮浮沉沉。
风势愈发凶猛,好似一头脱缰的野马肆意狂奔;波涛愈加汹涌澎湃,一浪高过一浪地猛烈冲击着堤岸,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那汹涌的浪头高高扬起,狠狠地拍打向云霄,溅起无数晶莹剔透的水花,仿佛要将整个天空都撼动一般。船身在这惊涛骇浪之中左摇右晃、颠簸不止,让人感觉连头顶上方那片高远辽阔的天空似乎也随之摇摆不定起来。
回想方才,在风浪尚未袭来之时,船只还平稳地在江面上徐徐前行,宛如一位闲庭信步的雅士;城郭则安静地矗立在岸边,坚如磐石;远处的天空更是纹丝不动地高悬于天际,宛如一块湛蓝的绸缎。然而,当这突如其来的风浪呼啸而至时,所有的宁静与安稳瞬间被打破,世间万物皆陷入了一片动荡不安之中。在这里,诗人运用其出神入化的笔法,将这瞬息万变的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飘逸灵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到了大自然那无穷无尽的威力和变幻莫测的魅力。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诗也随之飘逸起来了,同时,诗人的一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也从中表现了出来,江水磅礴的气也表现了出来。诗人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中人产生了一种动荡的错觉,这种错觉也正好符合诗句中的汉水的描写,所以这两个词用得极其恰当。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句诗中的山翁所指之人乃是山简。他曾担任过征南将军这一重要职务,并负责镇守襄阳这座历史悠久且意义非凡的城市。此地风光旖旎、景色宜人,实在令人心驰神往。而山简更是常常前往习家池游玩赏景,每每沉醉其中,尽兴之后才带着满足和惬意大醉而归。
诗人在此处提及欲与山简一同开怀畅饮,共醉一场,其背后实则深深流露出他对于襄阳这片土地上独特风物的由衷喜爱与眷恋。这种情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前文对襄阳美景的细腻描绘之中。透过那些生动鲜活的文字,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目睹那如诗如画的景致,感受到诗人内心满溢着的积极乐观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