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朕的江山,画风不对》

  北疆传来的捷报连番送进京城时,周玄正对着地图琢磨西南巫族的治理问题——那片山地里的巫族向来封闭,朝廷几次派人沟通都没结果。看着地图上“北疆妖族自治区”那片标注着“繁荣”的区域,他突然拍了下桌子:“北疆的法子能成,别的地方未必不行!得把这套经验好好总结,让各地都能学着用!”

  没几天,一道圣旨就从御书房发了出去:命宰相牵头,抽调北疆办、户部、礼部、灵务总局的精干力量,成立“边区治理经验总结小组”,务必把北疆模式的“门道”全摸透、写清楚。消息一出,各部门都不敢怠慢——北疆办派了跟着白狐夫人搞过建设的老吏,户部调了管过北疆税赋的账房先生,礼部选了懂各族习俗的主事,连灵务总局都派了参与过符文基建的修士,一群人收拾好行囊,浩浩荡荡再赴北疆。

  这一去就是三个月。小组的人没闲着,白天扎在各个部落和工坊里调研——跟白狐夫人聊选官用人的门道,跟阿彩算财政盈余的诀窍,跟黑石问执法队训练的细节;晚上则围着油灯整理资料,光是访谈记录就写满了五十多本,统计的数据能堆成小山。有次为了核实“妖童入学率从一成涨到四成”的具体原因,他们还特意跑了七个偏远部落,跟三十多个家长聊到深夜,才弄明白是“免费午餐 奖学金”彻底打消了大家的顾虑。

  等小组回到京城,又闭关两个月,终于编出了一部厚达三尺的《大周少数民族(妖族)地区治理与发展白皮书》。书的封面用明黄绸缎装裱,烫着金色的龙纹,里面既有文字说明,又有数据图表,还有手绘的场景插图——从符文炮的构造图,到双语学堂的上课场景,再到各族代表在议会争论的画面,看得人一目了然。

  白皮书里把北疆经验总结得明明白白。指导思想就三条:“坚持朝廷领导”——大事小情都得在大周律法框架内办,不能跑偏;“坚持共同发展”——不能只让人族占便宜,妖族的日子也得越过越红火;“坚持因地制宜”——北疆适合搞皮毛和雪参,就不硬推水稻种植,得看地方吃饭。核心举措更是具体:“基础设施先行”——先修路、再引水,把发展的“骨架”搭起来;“特色产业驱动”——把妖族的皮毛、药材变成能卖钱的商品,让大家有活干、有钱赚;“教育文化融合”——教汉字、传知识,让各族孩子能一起读书、一起长大;“制度保障跟进”——建议会、设执法队,用规矩管人,不用拳头说话。关键要素里还特意提了“选好带头人”,说白狐夫人懂大局、肯实干,是北疆能成的“关键一环”。

  最有说服力的是书里的对比数据。表格里清清楚楚写着:自治区成立前,妖族百姓年收入平均只有二两银子,成立后涨到了八两;以前九成妖民住山洞,现在三成住进了砖房;过去每年部落冲突二十多起,现在全年只有两起,还都是因为丢了牛羊的小事。旁边配的折线图更直观,收入曲线一路往上飘,冲突曲线往下压,谁看了都得说一句“北疆是真的变好了”。

  周玄拿到白皮书那天,特意在御书房翻了整整一下午,连晚饭都忘了吃。他捧着这本沉甸甸的书,跟宰相感叹:“这哪是书啊,这是咱们大周的‘模式输出利器’!经验是能复制的,以后西南巫族、东海水族,哪怕是西域的魔教残余,都能照着这个‘标准作业程序’来!咱们总算有了自己的‘边区治理标准化手册’,这可是无价的无形资产!”

  宰相也笑着说:“有了这本白皮书,各地边疆大吏就有了‘指南针’,不用再摸着石头过河。您看里面写的‘精准施策’‘持续投入’,都是经过北疆验证的好法子,照着做,准没错。”

  周玄点点头,手指在“特色产业驱动”那一页轻轻敲着:“以前治理边区,总要么是硬打硬压,要么是光给钱不给方法,结果要么闹矛盾,要么钱花了没效果。现在好了,咱们把‘为什么行’‘怎么才能行’都写清楚了,各地照着学、照着做,就能少走弯路。比如西南巫族擅长种草药,就可以学北疆搞培育基地;东海水族会捕鱼,就帮他们建渔港、搞加工,让他们也能靠自己的本事过上好日子。”

  没过几天,周玄就下旨,把白皮书加急印刷,下发到所有边疆大吏手中,还特意叮嘱:“这书要放在案头,天天看、时时学,遇到问题就翻一翻,照着北疆的法子试一试。”消息传到边疆,大吏们都乐坏了——以前治理异族总觉得没头绪,现在有了这本“红宝书”,心里总算有了底。有个负责西南的将军还特意给朝廷回信,说要照着白皮书里的法子,先派工匠去巫族地盘修路,再办个“草药学堂”,慢慢拉近距离。

  周玄看着边疆传回的反馈,心里踏实了不少。他知道,这本白皮书不只是总结过去,更是开启未来——有了这套标准化的治理方法,大周的边疆就不会再是“麻烦地”,而是能变成“聚宝盆”,各族百姓也能真正拧成一股绳,一起把日子过红火。他把白皮书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笑着说:“往后,咱们大周的边疆治理,就靠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