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第一个原型机-《朕的江山,画风不对》

  灵科院应用部的实验室里,灯火连续三个月没熄灭过。自从周玄点拨了“拿来主义”的思路,铁心上人立刻把团队拆成了“生物灵能”“矿物灵能”“仿生结构”三个课题组,每个组都配了最好的材料和最精干的人手,连吃饭都在实验室里轮班,誓要把灵能动力的难关啃下来。

  三个组里,“生物灵能组”的进展最快。组长是个研究妖族习性多年的老修士,他从北疆自治区调来一批特殊“材料”——自然死亡的低阶妖兽“石皮犀”的内丹。这种石皮犀天生擅长储存土系灵力,内丹质地坚硬如磐石,哪怕妖兽死后,里面的灵力也能缓慢释放,最适合做“天然能量载体”。

  刚开始,团队只是简单地在内丹上刻制导灵符文,结果灵力要么释放得太慢,像挤牙膏一样;要么突然爆发,把符文炸得粉碎。有次实验时,一枚内丹突然失控,土系灵力喷得满实验室都是,连坚固的玄铁桌腿都被压弯了,吓得研究员们好几天不敢靠近内丹。

  但没人想放弃。他们调整符文的排列方式,把之前标准化手册里的“稳压符文”和“导灵符文”结合起来,在内丹外面裹了三层特制的符文防护罩——第一层缓冲灵力冲击,第二层引导灵力流向,第三层监测能量波动。光是调整防护罩的符文密度,他们就试了八十多种方案,报废的防护罩堆得像小山。

  终于,在一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窗户照进来时,奇迹发生了。一台半人高、裹着银色符文防护罩的机器,在实验室中央发出了低沉而稳定的嗡鸣声——里面装着一枚经过特殊处理的石皮犀内丹,灵力通过导灵符文,正均匀地输送到外接的符灯上,十几盏符灯亮得稳稳当当,没有丝毫闪烁。

  “快!看时间!”负责监控的年轻研究员手忙脚乱地盯着计时器,声音都在发抖。当指针转过十二个时辰,机器依旧稳定运行,灵力输出曲线平滑得像一条直线时,他猛地跳起来,大喊:“成功了!运行满十二个时辰了!灵力输出稳定!”

  实验室里瞬间炸开了锅。熬得眼睛通红的研究员们互相拥抱,有的甚至激动得哭了出来。铁心上人快步走到机器旁,伸手摸了摸防护罩——温度适中,没有丝毫过热的迹象。他看着屏幕上稳定的数据流,嘴角抑制不住地往上扬,连之前被炸得翘起的头发,仿佛都顺眼了不少。

  这台机器被命名为“磐石一号”,取“稳如磐石”之意。虽然它的体积堪比一间小房子,比最初设想的“铜炉大小”差了十万八千里;效率也低得可怜,一枚石皮犀内丹只能供能十二个时辰,输出的灵力还不够驱动一台小型符文傀儡;而且内丹价格不菲,根本没法大规模推广。但没人在意这些——它最大的意义,是证明了“灵能动力”这条路走得通,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消息传到宫中时,周玄正在批阅奏折,听到汇报,当即放下朱笔,让人把水镜术调到灵科院的实验室。看着水镜中那台笨重却稳定运行的“磐石一号”,听着研究员们兴奋的欢呼声,他忍不住拍了下桌子,哈哈大笑:“好!太好了!这是从0到1的突破啊!”

  他当即下旨,重赏“磐石一号”研发团队——铁心上人官升一级,赏黄金五百两;团队成员每人都有灵石和绸缎奖励,连实验室的杂役都得了两个月的月钱。旨意里还特意写了一句:“‘磐石一号’虽有不足,然其意义堪比开天辟地,为大周灵气科技之基石。”

  旨意送到灵科院时,铁心上人正带着团队给“磐石一号”做后续测试。接过圣旨,他对着皇宫的方向深深一揖,声音哽咽:“臣定不负陛下所托,早日造出能大规模应用的灵能炉!”

  周玄站在御书房里,看着水镜中依旧嗡嗡运行的“磐石一号”,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对身边的王德福说:“别看这台机器丑了点、慢了点,可它是星星之火啊!有了这个‘1’,后面把它做小、做高效、做便宜,就只是时间和投入的问题。咱们大周工业革命的引擎,今天终于正式点火了!”

  窗外的阳光正好,照得御书房里一片明亮。周玄知道,“磐石一号”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会有“磐石二号”“磐石三号”……总有一天,小巧又高效的灵能炉会走进工坊、走进军营、走进寻常百姓家,真正开启一个属于灵气科技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