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气科技的浪潮席卷军防与交通后,终于漫向了与万民福祉息息相关的医疗领域。当灵科院的工程师们带着灵能炉的微型化图纸,敲开太医院的大门时,一场关于“治愈”的革新,正悄然酝酿。两院联手成立的“灵疗技术项目部”里,身着白褂的医师与手持扳手的工匠围坐一堂,古老的望闻问切与新锐的符文机械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他们要做的,是打破“治疗依赖修为”的桎梏,让普通医师也能施展出稳定高效的疗愈之术。
太医院副院长李墨是项目的牵头人,这位行医四十载的老御医,最清楚基层医者的困境:“以往一张‘回春符’,需高阶医师耗三成灵力绘制,施术时还要持续注入灵气,一个医师半日最多救三人。可边关伤兵营里,哪天不是上百号伤员等着治?”他的话点醒了所有人,项目的核心方向就此明确:将低阶治疗符、清洁符、镇痛符的符文阵列,与微型灵能炉结合,造出能“自主施术”的医疗器械,实现“术器合一”。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项目部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医师们详细讲解各类符箓的灵力运转路径,确保符文阵列刻绘无误;工程师们则反复调试微型灵能炉的输出功率,既要保证灵气充足,又要避免灵力过强损伤人体。有一次,为了优化“灵疗仪”的探头设计,工匠们连续三天不眠不休,用灵晶粉末混合特制金属,打造出能精准传导灵气的探头——这探头看似小巧,却能将灵能炉输出的灵气,转化为与人体灵脉最契合的频率,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当第一批设备从工坊中送出时,连见惯了奇珍异宝的太医院院正,都忍不住惊叹。
最引人注目的是灵疗仪。它的外形像一个半尺见方的金属盒子,表面嵌着一块淡绿色的灵晶显示屏,能实时显示灵能输出强度与治疗时间。盒子一侧连接着一根两尺长的柔性探头,探头顶端刻着细密的“回春符”与“止血符”阵列;盒子内部,一台拳头大小的微型灵能炉静静躺着,炉身缠绕的传导丝,将灵气精准输送到探头。使用时,医师只需将探头对准患者伤口,注入一丝自身灵力激活阵列,灵能炉便会自动运转,持续输出灵气——以往需高阶医师耗力施展的止血术,如今普通学徒也能操作,且治疗效果比人工施术更稳定,伤口愈合速度至少加快三成。
紧随其后的是消毒柜。这台半人高的柜子,内壁布满了“净化符”与“驱邪符”,柜门闭合后,内部会形成一个密闭的灵气场。将手术剪刀、绷带等器械放入其中,启动灵能炉,符阵便会激发特殊的淡紫色净化光波,不仅能杀死细菌与病毒,还能清除器械上残留的负面灵气——以往用沸水煮烫消毒,不仅耗时久,还无法彻底杀灭顽固病菌,术后感染率高达一成;而用这消毒柜,只需一炷香时间,消毒率便能达到百分之百,边关伤兵营试用后,术后感染率直接降到了不足千分之一。
最后登场的是灵脉检测仪。它由一个巴掌大的探测盘与一卷灵丝组成,使用时将灵丝贴在患者手腕、胸口等穴位,探测盘上便会浮现出淡蓝色的灵脉图谱,清晰显示出灵脉的走向与灵力流转情况。以往医师判断患者灵脉淤堵,全靠经验与感知,稍有不慎便会误诊;而有了这检测仪,哪怕是刚入职的年轻医师,也能精准找到淤堵点,对症施药——这相当于给医师装上了“低配版内视眼”,大大提升了诊断的准确性。
这些设备率先在边关伤兵营与京城三家官办惠民药局投入试用,效果立竿见影。伤兵营里,原本需要躺卧半月才能下床的伤员,如今五天便能起身活动;惠民药局中,以往因医师修为不足无法治疗的慢性病患者,靠着灵疗仪的辅助,病情逐渐好转。有位住在京城南城的老妇人,腿上生了顽固的疮疡,求医多年无果,用灵疗仪治疗十天后,疮疡便结痂愈合,她拉着医师的手,泣不成声:“以往那些大夫都说要高阶医师才能治,我哪请得起啊!如今这铁盒子,真是救了我的命!”
周玄视察太医院那天,李墨亲自演示了灵疗仪的用法。当看到探头对准模拟伤口后,淡绿色的灵气缓缓覆盖“伤口”,不过半柱香时间,“伤口”便模拟出愈合的状态,周玄眼中满是欣慰。李墨激动地握住周玄的手,声音微微颤抖:“陛下,此物于我医者,犹如神助啊!以往老臣施‘回春术’,半日便灵力枯竭,最多救五人;如今凭借这灵疗仪,臣一日可救治数十人而不疲!更重要的是,普通医者也能用上高阶疗法,这才是真正的普惠万民!”
周玄看着实验室里忙碌的医师与工程师,又望向窗外惠民药局外排队求医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他转过身,对着在场众人朗声道:“科技以人为本!降低医疗门槛,让最普通的百姓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治疗,这才是灵气科技真正的意义所在!”
他走到灵疗仪旁,轻轻抚摸着冰冷的金属外壳,语气愈发坚定:“朕一直说,灵科院不能只造杀敌的箭,更要造救人的仪器。如今看来,你们做到了!”说到这里,他抬手一挥,“传令下去,灵疗技术项目部加大研发力度,尽快推出能治疗风寒、劳损的新设备;同时,让工部加快量产,三个月内,务必让各州府的惠民药局,都配上这些灵疗器械!”
夕阳透过窗户,洒在灵疗仪的显示屏上,淡绿色的光芒与金色的阳光交织在一起,温暖而明亮。实验室里,工程师们已经开始讨论下一代灵疗仪的设计方案,医师们则在整理试用数据——一场关于医疗的革新,才刚刚拉开序幕,而这股由灵气科技掀起的浪潮,终将惠及天下每一个角落。
太医院副院长李墨是项目的牵头人,这位行医四十载的老御医,最清楚基层医者的困境:“以往一张‘回春符’,需高阶医师耗三成灵力绘制,施术时还要持续注入灵气,一个医师半日最多救三人。可边关伤兵营里,哪天不是上百号伤员等着治?”他的话点醒了所有人,项目的核心方向就此明确:将低阶治疗符、清洁符、镇痛符的符文阵列,与微型灵能炉结合,造出能“自主施术”的医疗器械,实现“术器合一”。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项目部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医师们详细讲解各类符箓的灵力运转路径,确保符文阵列刻绘无误;工程师们则反复调试微型灵能炉的输出功率,既要保证灵气充足,又要避免灵力过强损伤人体。有一次,为了优化“灵疗仪”的探头设计,工匠们连续三天不眠不休,用灵晶粉末混合特制金属,打造出能精准传导灵气的探头——这探头看似小巧,却能将灵能炉输出的灵气,转化为与人体灵脉最契合的频率,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当第一批设备从工坊中送出时,连见惯了奇珍异宝的太医院院正,都忍不住惊叹。
最引人注目的是灵疗仪。它的外形像一个半尺见方的金属盒子,表面嵌着一块淡绿色的灵晶显示屏,能实时显示灵能输出强度与治疗时间。盒子一侧连接着一根两尺长的柔性探头,探头顶端刻着细密的“回春符”与“止血符”阵列;盒子内部,一台拳头大小的微型灵能炉静静躺着,炉身缠绕的传导丝,将灵气精准输送到探头。使用时,医师只需将探头对准患者伤口,注入一丝自身灵力激活阵列,灵能炉便会自动运转,持续输出灵气——以往需高阶医师耗力施展的止血术,如今普通学徒也能操作,且治疗效果比人工施术更稳定,伤口愈合速度至少加快三成。
紧随其后的是消毒柜。这台半人高的柜子,内壁布满了“净化符”与“驱邪符”,柜门闭合后,内部会形成一个密闭的灵气场。将手术剪刀、绷带等器械放入其中,启动灵能炉,符阵便会激发特殊的淡紫色净化光波,不仅能杀死细菌与病毒,还能清除器械上残留的负面灵气——以往用沸水煮烫消毒,不仅耗时久,还无法彻底杀灭顽固病菌,术后感染率高达一成;而用这消毒柜,只需一炷香时间,消毒率便能达到百分之百,边关伤兵营试用后,术后感染率直接降到了不足千分之一。
最后登场的是灵脉检测仪。它由一个巴掌大的探测盘与一卷灵丝组成,使用时将灵丝贴在患者手腕、胸口等穴位,探测盘上便会浮现出淡蓝色的灵脉图谱,清晰显示出灵脉的走向与灵力流转情况。以往医师判断患者灵脉淤堵,全靠经验与感知,稍有不慎便会误诊;而有了这检测仪,哪怕是刚入职的年轻医师,也能精准找到淤堵点,对症施药——这相当于给医师装上了“低配版内视眼”,大大提升了诊断的准确性。
这些设备率先在边关伤兵营与京城三家官办惠民药局投入试用,效果立竿见影。伤兵营里,原本需要躺卧半月才能下床的伤员,如今五天便能起身活动;惠民药局中,以往因医师修为不足无法治疗的慢性病患者,靠着灵疗仪的辅助,病情逐渐好转。有位住在京城南城的老妇人,腿上生了顽固的疮疡,求医多年无果,用灵疗仪治疗十天后,疮疡便结痂愈合,她拉着医师的手,泣不成声:“以往那些大夫都说要高阶医师才能治,我哪请得起啊!如今这铁盒子,真是救了我的命!”
周玄视察太医院那天,李墨亲自演示了灵疗仪的用法。当看到探头对准模拟伤口后,淡绿色的灵气缓缓覆盖“伤口”,不过半柱香时间,“伤口”便模拟出愈合的状态,周玄眼中满是欣慰。李墨激动地握住周玄的手,声音微微颤抖:“陛下,此物于我医者,犹如神助啊!以往老臣施‘回春术’,半日便灵力枯竭,最多救五人;如今凭借这灵疗仪,臣一日可救治数十人而不疲!更重要的是,普通医者也能用上高阶疗法,这才是真正的普惠万民!”
周玄看着实验室里忙碌的医师与工程师,又望向窗外惠民药局外排队求医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他转过身,对着在场众人朗声道:“科技以人为本!降低医疗门槛,让最普通的百姓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治疗,这才是灵气科技真正的意义所在!”
他走到灵疗仪旁,轻轻抚摸着冰冷的金属外壳,语气愈发坚定:“朕一直说,灵科院不能只造杀敌的箭,更要造救人的仪器。如今看来,你们做到了!”说到这里,他抬手一挥,“传令下去,灵疗技术项目部加大研发力度,尽快推出能治疗风寒、劳损的新设备;同时,让工部加快量产,三个月内,务必让各州府的惠民药局,都配上这些灵疗器械!”
夕阳透过窗户,洒在灵疗仪的显示屏上,淡绿色的光芒与金色的阳光交织在一起,温暖而明亮。实验室里,工程师们已经开始讨论下一代灵疗仪的设计方案,医师们则在整理试用数据——一场关于医疗的革新,才刚刚拉开序幕,而这股由灵气科技掀起的浪潮,终将惠及天下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