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面试-《从鬼灭开始执掌万界》

  场地确认后,刘家的行动力展现无遗。

  后续资金和专门抽调的人手迅速到位,那栋独栋研发楼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整理出来。

  办公区域窗明几净,实验室区域虽然大部分设备还在待机,但已是一尘不染。

  整个公司看起来井然有序,初步具备了高科技公司的气场。

  面试当天,林静姝、赵楷和苏静先后抵达。

  走进这栋颇具规模的独栋研发楼,看着内部崭新且高标准的装修和那些价值不菲、保养得宜的设备,几人眼中都掠过一丝惊讶。

  “场地倒是像模像样,比我想象中好很多。”林静姝扶了扶眼镜,低声自语。

  她面容清秀,穿着得体的黑色长裙,整个人看起来知性优雅。

  她的目光扫过走廊两侧透明的实验室隔间,里面摆放的仪器型号让她这个行家暗自点头。

  赵楷虽然表情上有些玩世不恭,但从他时不时调整那套穿起来不太适应的西装上看,显然对此次面试颇为重视。

  他脚步轻快,东张西望,手指下意识地在空中虚点,仿佛在模拟操作那些设备。

  赵楷凑近前面的林静姝,压低声音:“场地和设备是没得说,砸了真金白银的,不过……何老是不是太理想主义了?”

  “我刚看见那个主要对接人,姓刘的那个,像个出来体验生活的公子哥。”

  “还有那个程墨,何老说是技术主导,也太年轻了吧?这配置,怎么看怎么像个……草台班子?”

  他心里嘀咕,可别是哪个富二代拿着家里的钱,忽悠了何老来玩票的吧?

  林静姝瞥了他一眼,没接话,但心里也有类似的疑虑。

  她对何景文无比尊敬,正是这份尊敬让她对眼前这略显“突兀”的组合感到一丝不安。

  苏静则是心情复杂。

  她对自己这位学弟程墨的人品和刻苦是了解的,对何老师更是无比信任。

  但短短时间内,程墨从一个需要勤工俭学的学弟,摇身一变成了能驾驭这种规模企业的负责人。

  这转变实在太具冲击力。

  她默默观察着一切,选择相信何老师的选择,也相信程墨不会胡来。

  “也许,他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际遇吧。”

  她心里想着。

  不过,疑虑归疑虑,眼前这实实在在的场地和投入,证明这绝非儿戏。

  三人不约而同地整理了一下衣着,收敛心神,对这场面试投入了十二分的重视。

  在新公司简洁而专业的会议室里,面试开始了。

  程墨坐在主位,神情平静,眼神专注。

  何景文坐在他侧后方,气度沉稳,如同定海神针。

  刘宇则坐在另一边,难得地换上了一身熨帖的西装,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靠谱”些。

  他的任务是参与部分讨论,尤其是考察候选人与团队的性格契合度。

  第一个进来的是林静姝。

  她落落大方地坐下,应对程墨提出的几个前沿学术问题显得游刃有余,回答得条理清晰,基础极为扎实。

  常规问题过后,程墨话锋一转,抛出了一个基于他理论框架的、与现有教科书结论明显相悖的假设场景。

  “林博士,假设在你的研究中,一个现象反复出现,所有现有理论和模型都无法解释,甚至与之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会优先怀疑自己的实验数据出了问题,还是开始质疑模型本身的局限性?”

  林静姝没有立刻回答。

  她微微蹙眉,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几秒后,她抬起头,目光坦诚:“程先生,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科学的精神在于证伪,而非维护某个特定理论。”

  “我会首先以最严格的标准重新审视和验证数据,确保其真实可靠。如果数据经过反复、多角度的验证,确认无误后……”

  她顿了顿,语气坚定起来:“那么,无论那个模型看起来多么完美,被多少人奉为圭臬,它也必须被修正,甚至被抛弃。”

  她接着详细分析了系统误差排查、独立重复实验、不同验证方法交叉确认等步骤,思路清晰,逻辑缜密。

  这种不盲从权威、理性至上的态度,让程墨暗自点头。

  何景文在一旁也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接下来是赵楷。

  他一进来,眼神就带着一股跃跃欲试的锐气。

  程墨没有问他太多基础问题,而是描述了一个非常规的、听起来近乎“科幻”的药物作用机制雏形。

  这个想法融合了他从鬼灭世界对生命能量的部分理解,大胆而跳脱。

  赵楷听完,非但没有露出丝毫嘲笑或怀疑,反而双眼瞬间放光。

  他身体不自觉地前倾,语速飞快:“你这个思路……听上去是有点天马行空,但是妙啊!这完全绕开了现有靶点那些棘手的耐药性问题,我觉得可行性不小!”

  他几乎没等程墨说完,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脑暴可能的验证方法和衍生应用。

  赵楷甚至直接站起来,冲到旁边的白板上画起了示意图,嘴里还念念有词。

  “我们可以从这里入手,验证这个关键节点,如果通了,后面就可以考虑……”

  他的创造力和面对未知领域时爆发出的热情,展露无遗。

  程墨看着他在白板上飞快划动的笔迹,眼中闪过一丝满意。

  他要的就是这种能跟上他跳跃思维,并且乐在其中的天才。

  最后是苏静。

  面对熟悉的学弟和老师,气氛轻松了一些。

  何景文还温和地和她寒暄了几句,问了问近况。

  程墨则直接切入正题:“学姐,假设我们现在要开发一种作用机理全新的药物,完全不同于现有任何品类。从药理学角度,你认为应该如何设计它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体系?”

  苏静几乎没有犹豫,立刻抓住了关键。

  “未知的机理,意味着未知的风险路径。传统的药理学评价指标可能不够敏感,或者无法捕捉到特异的毒性反应。”

  她条理清晰地回答:“我会建议,必须建立一套多层次、跨物种的敏感生物标志物预警系统。

  “不能只看常规的器官重量、病理切片,更要深入到分子层面,尤其是要重点关注这种新机制对细胞能量代谢网络、以及对细胞命运决定可能产生的长期、潜在影响,这需要非常定制化的实验设计……”

  她的谨慎和系统性思维,正是程墨所需要的,用来平衡赵楷那种天马行空可能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