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箭塔的议事厅被临时扩大,原本仅能容纳十余核心骨干的空间,此刻挤满了人。除了刘江、陈武等顶层将领,各山寨的中层头领、自卫队队长、民政小吏等近五十人挤坐其间,甚至有人站在墙角,空气中弥漫着汗味、火药味与压抑的焦灼。厅内烛火通明,将每个人紧绷的脸庞映照得格外清晰——这是联盟成立以来第一次扩大军事会议,也是主战、主存、主走三派观点首次公开碰撞,关乎根据地存亡的辩论,在凝重的氛围中轰然开启。
“我先说!”李虎猛地站起身,腰间的长刀碰撞发出脆响,他目光赤红,显然还记着外围山寨的惨状,“鞑子屠戮我们的百姓,烧毁我们的山寨,这笔血仇不能不报!我们是刘家军的弟兄,是吃根据地的饭、穿根据地的衣长大的!现在鞑子兵临城下,我们岂能退缩?唯有死守刘家堡,与根据地共存亡,用鞑子的血,祭奠那些死去的百姓和弟兄!”
他的声音慷慨激昂,拳头重重砸在桌案上,震得茶杯作响:“就算我们装备不如人,兵力不如人,可我们有骨气!就算战死,也要让鞑子知道,汉人不是好欺负的!我们的血,能染红这片土地,能激励天下汉人起来反抗!这才是我们该做的!”
话音刚落,几个来自被毁外围山寨的头领立刻附和:“李统领说得对!我们的山寨被烧了,家人被杀了,我们跟鞑子不共戴天!拼了!死守到底!”他们眼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死守,是他们此刻唯一的执念。
“拼?怎么拼?”一道苍老的声音响起,白发苍苍的黑石寨长老颤巍巍站起身,他身后跟着几个面色凝重的文职官员,“李统领,你只看到了弟兄们的血,没看到百姓的苦!现在核心区挤了三万多军民,粮食只够撑一个半月,弹药更是打一发少一发!外围山寨的百姓逃进来,有的没饭吃,有的没地方住,有的还带着伤,再打下去,不用鞑子动手,我们自己就先饿死、病死了!”
长老抹了把眼角的泪水,声音哽咽:“我们抗清,不就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吗?可现在,死守只会让更多百姓送命!南明已经垮了,我们孤立无援,与其让所有人都葬身火海,不如跟清廷谈判,归附他们!至少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让他们安安分分种地,不用再受战火之苦!”
“归附?你这是投降!是背叛!”李虎勃然大怒,指着长老的鼻子怒吼,“我们跟鞑子拼了这么多年,牺牲了这么多弟兄,你现在说归附?你对得起那些死去的人吗?对得起赵统领和刘老堡主吗?”
“我不是背叛!我是为了活下去!”长老也红了眼,反驳道,“活下去才有希望!人死了,什么都没了!难道要让所有人都跟着你一起死,才叫忠诚吗?”
两人争吵不休,情绪激动,几乎要冲上去动手。陈武连忙起身拦住,沉声道:“都冷静点!现在是开会商议,不是吵架!”
就在这时,陈烈手持一张地图站起身,声音冷静却坚定,打破了僵局:“死守是死,归附也是死,只有突围,才有一线生机!”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指向清军包围圈的西南方向:“我们的探路小队已经摸清,清军蒙古骑兵与汉军旗的衔接处,有一条狭窄的山道,名为‘一线天’,这里地势险要,清军防守薄弱,且多为步兵,机动性差,我们可以集中精锐,趁夜突围!”
“突围去哪里?西南的永历朝廷都快垮了!”有人质疑道。
“就算永历朝廷垮了,西南山区辽阔,清军一时半会儿无法彻底掌控。”陈烈继续道,“我们可以带着精锐、工匠、农技人员和核心百姓突围,前往川黔边境,那里有李定国的残部,就算无法汇合,也能在山区建立新的根据地,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沉重:“我知道,突围会牺牲很多人,我们无法带走所有百姓。但我们可以将老弱妇孺分散到周边山区,隐姓埋名,躲避清军搜捕;集中所有精锐和有用之才突围,只要抗清的火种还在,总有一天我们能回来!”
“说得轻巧!突围路上,鞑子会放过我们吗?”主战派的一名小头领反驳,“‘一线天’地势险要,万一鞑子设伏,我们岂不是自投罗网?到时候,精锐全完了,百姓也救不了!”
“风险肯定有,但总比坐以待毙强!”陈烈回应,“我们可以派前锋探查路况,清除伏兵;用火炮开路,掩护主力突围;再派后卫断后,拖延清军追兵。只要计划周密,突围的成功率至少有三成!”
“三成?你拿弟兄们的性命去赌吗?”主存派的王启年开口,“百姓们已经够苦了,再经历突围的颠簸和战火,能活下来的有多少?不如归附清廷,至少能让他们少受点苦!”
“归附清廷就是慢性死亡!”陈烈怒视王启年,“鞑子向来对抵抗者赶尽杀绝,就算我们归附,他们也不会放过我们的!只会慢慢削弱我们的力量,最后一个个铲除!”
三派观点激烈碰撞,吵作一团。主战派慷慨激昂,句句不离“气节”“复仇”;主存派痛陈百姓之苦,字字皆是“生存”“安稳”;主走派冷静分析,句句关乎“火种”“未来”。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主张,声音越来越大,情绪越来越激动,厅内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仿佛下一秒就要分裂成三股势力。
站在主位的刘江,自始至终没有开口。他端坐椅上,面前放着纸笔,手中的毛笔不时在纸上记录着——主战派的顾虑:牺牲弟兄、对不起英灵;主存派的担忧:百姓安危、粮食短缺;主走派的计划:突围路线、风险与希望。他的表情平静得像一潭深水,偶尔抬头看向发言的人,目光锐利却不插话,仿佛只是一个置身事外的观察者。
有人注意到刘江的沉默,争吵声渐渐小了些。黑石寨长老看向刘江,语气急切:“总制,您倒是说句话啊!我们不能再吵下去了,鞑子随时可能打过来,您得拿个主意!”
“是啊,总制!您快决定吧!”
“我们听您的!”
众人的目光纷纷聚焦在刘江身上,议事厅内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烛火跳跃的“噼啪”声。每个人都在等待着他的决断,等待着这位主心骨给他们指明方向。
刘江放下手中的毛笔,目光缓缓扫过众人,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大家的观点,我都听到了,也都记下来了。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根据地,为了弟兄们,为了百姓,没有对错之分。”
他顿了顿,继续道:“现在,争论解决不了问题。清军已经开始扫荡外围,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大家先回去,安抚好各自的弟兄和百姓,做好战斗、安置或突围的准备。至于最终的决定,我会在明日清晨,给大家一个答复。”
说完,他站起身,没有再多说一个字,转身朝着议事厅后方的密室走去。留下满厅的人面面相觑,有失望,有焦虑,有期待,却没有人再争吵——他们知道,刘江需要时间思考,而他们,只能等待。
烛火依旧通明,映照着众人复杂的脸庞。第一次公开辩论,没有得出任何结论,却让三派的分歧彻底暴露在阳光下。根据地的命运,依旧悬而未决,而刘江的密室之内,一场关乎生死的抉择,正在悄然酝酿。
“我先说!”李虎猛地站起身,腰间的长刀碰撞发出脆响,他目光赤红,显然还记着外围山寨的惨状,“鞑子屠戮我们的百姓,烧毁我们的山寨,这笔血仇不能不报!我们是刘家军的弟兄,是吃根据地的饭、穿根据地的衣长大的!现在鞑子兵临城下,我们岂能退缩?唯有死守刘家堡,与根据地共存亡,用鞑子的血,祭奠那些死去的百姓和弟兄!”
他的声音慷慨激昂,拳头重重砸在桌案上,震得茶杯作响:“就算我们装备不如人,兵力不如人,可我们有骨气!就算战死,也要让鞑子知道,汉人不是好欺负的!我们的血,能染红这片土地,能激励天下汉人起来反抗!这才是我们该做的!”
话音刚落,几个来自被毁外围山寨的头领立刻附和:“李统领说得对!我们的山寨被烧了,家人被杀了,我们跟鞑子不共戴天!拼了!死守到底!”他们眼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死守,是他们此刻唯一的执念。
“拼?怎么拼?”一道苍老的声音响起,白发苍苍的黑石寨长老颤巍巍站起身,他身后跟着几个面色凝重的文职官员,“李统领,你只看到了弟兄们的血,没看到百姓的苦!现在核心区挤了三万多军民,粮食只够撑一个半月,弹药更是打一发少一发!外围山寨的百姓逃进来,有的没饭吃,有的没地方住,有的还带着伤,再打下去,不用鞑子动手,我们自己就先饿死、病死了!”
长老抹了把眼角的泪水,声音哽咽:“我们抗清,不就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吗?可现在,死守只会让更多百姓送命!南明已经垮了,我们孤立无援,与其让所有人都葬身火海,不如跟清廷谈判,归附他们!至少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让他们安安分分种地,不用再受战火之苦!”
“归附?你这是投降!是背叛!”李虎勃然大怒,指着长老的鼻子怒吼,“我们跟鞑子拼了这么多年,牺牲了这么多弟兄,你现在说归附?你对得起那些死去的人吗?对得起赵统领和刘老堡主吗?”
“我不是背叛!我是为了活下去!”长老也红了眼,反驳道,“活下去才有希望!人死了,什么都没了!难道要让所有人都跟着你一起死,才叫忠诚吗?”
两人争吵不休,情绪激动,几乎要冲上去动手。陈武连忙起身拦住,沉声道:“都冷静点!现在是开会商议,不是吵架!”
就在这时,陈烈手持一张地图站起身,声音冷静却坚定,打破了僵局:“死守是死,归附也是死,只有突围,才有一线生机!”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指向清军包围圈的西南方向:“我们的探路小队已经摸清,清军蒙古骑兵与汉军旗的衔接处,有一条狭窄的山道,名为‘一线天’,这里地势险要,清军防守薄弱,且多为步兵,机动性差,我们可以集中精锐,趁夜突围!”
“突围去哪里?西南的永历朝廷都快垮了!”有人质疑道。
“就算永历朝廷垮了,西南山区辽阔,清军一时半会儿无法彻底掌控。”陈烈继续道,“我们可以带着精锐、工匠、农技人员和核心百姓突围,前往川黔边境,那里有李定国的残部,就算无法汇合,也能在山区建立新的根据地,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沉重:“我知道,突围会牺牲很多人,我们无法带走所有百姓。但我们可以将老弱妇孺分散到周边山区,隐姓埋名,躲避清军搜捕;集中所有精锐和有用之才突围,只要抗清的火种还在,总有一天我们能回来!”
“说得轻巧!突围路上,鞑子会放过我们吗?”主战派的一名小头领反驳,“‘一线天’地势险要,万一鞑子设伏,我们岂不是自投罗网?到时候,精锐全完了,百姓也救不了!”
“风险肯定有,但总比坐以待毙强!”陈烈回应,“我们可以派前锋探查路况,清除伏兵;用火炮开路,掩护主力突围;再派后卫断后,拖延清军追兵。只要计划周密,突围的成功率至少有三成!”
“三成?你拿弟兄们的性命去赌吗?”主存派的王启年开口,“百姓们已经够苦了,再经历突围的颠簸和战火,能活下来的有多少?不如归附清廷,至少能让他们少受点苦!”
“归附清廷就是慢性死亡!”陈烈怒视王启年,“鞑子向来对抵抗者赶尽杀绝,就算我们归附,他们也不会放过我们的!只会慢慢削弱我们的力量,最后一个个铲除!”
三派观点激烈碰撞,吵作一团。主战派慷慨激昂,句句不离“气节”“复仇”;主存派痛陈百姓之苦,字字皆是“生存”“安稳”;主走派冷静分析,句句关乎“火种”“未来”。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主张,声音越来越大,情绪越来越激动,厅内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仿佛下一秒就要分裂成三股势力。
站在主位的刘江,自始至终没有开口。他端坐椅上,面前放着纸笔,手中的毛笔不时在纸上记录着——主战派的顾虑:牺牲弟兄、对不起英灵;主存派的担忧:百姓安危、粮食短缺;主走派的计划:突围路线、风险与希望。他的表情平静得像一潭深水,偶尔抬头看向发言的人,目光锐利却不插话,仿佛只是一个置身事外的观察者。
有人注意到刘江的沉默,争吵声渐渐小了些。黑石寨长老看向刘江,语气急切:“总制,您倒是说句话啊!我们不能再吵下去了,鞑子随时可能打过来,您得拿个主意!”
“是啊,总制!您快决定吧!”
“我们听您的!”
众人的目光纷纷聚焦在刘江身上,议事厅内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烛火跳跃的“噼啪”声。每个人都在等待着他的决断,等待着这位主心骨给他们指明方向。
刘江放下手中的毛笔,目光缓缓扫过众人,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大家的观点,我都听到了,也都记下来了。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根据地,为了弟兄们,为了百姓,没有对错之分。”
他顿了顿,继续道:“现在,争论解决不了问题。清军已经开始扫荡外围,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大家先回去,安抚好各自的弟兄和百姓,做好战斗、安置或突围的准备。至于最终的决定,我会在明日清晨,给大家一个答复。”
说完,他站起身,没有再多说一个字,转身朝着议事厅后方的密室走去。留下满厅的人面面相觑,有失望,有焦虑,有期待,却没有人再争吵——他们知道,刘江需要时间思考,而他们,只能等待。
烛火依旧通明,映照着众人复杂的脸庞。第一次公开辩论,没有得出任何结论,却让三派的分歧彻底暴露在阳光下。根据地的命运,依旧悬而未决,而刘江的密室之内,一场关乎生死的抉择,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