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漫过安居区的屋脊,李家院的梧桐树下就围了几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她们手里攥着彩纸和剪刀,学着前几日学来的样子,笨拙地折叠、裁剪,时不时凑在一起比对:“你看我剪的蝴蝶是不是少了个翅膀?”“我这福字的边歪了,像被狗咬了一口呢。”
带头的小姑娘叫阿杏,是李婶家的小孙女,手里正捏着张红纸,是昨天算学先生特意给她留的。她踮着脚够树上的绳结——那是大人们帮忙钉在树杈上的麻绳,专门用来挂孩子们的剪纸作品。风一吹,绳上已经飘着好几样“成果”:歪歪扭扭的蝴蝶、缺了角的福字、肚子圆滚滚的小鱼,虽算不上精巧,却在晨光里晃出细碎的、活泼的影子。
“阿杏,你这鱼剪得像胖头鱼!”隔壁的小虎拿着自己剪的“四不像”凑过来,惹得姑娘们一阵笑。阿杏脸一红,却没生气,反而指着他的作品回嘴:“你这才是啥?我娘说像团烧焦的棉絮!”吵吵闹闹间,又有几个孩子搬来小板凳,趴在上面剪纸,梧桐叶的影子落在纸上,成了天然的花纹。
不远处的石磨旁,几个老太太正坐在马扎上择菜。王婆婆手里择着豆角,嘴里念叨着:“昨天算学先生讲的‘二十四节气’,说芒种要种黍,秋分要收麦,可不是嘛,我年轻时候,你爷爷就靠这日子种地,误了时辰就得饿肚子。”
旁边的张奶奶接话:“可不是咋的,以前总觉得是老辈子瞎讲究,现在听先生一说才明白,这哪是讲究,是活命的章程。”她把择好的菠菜放进竹篮,“我家那小子,昨天还跟我要麦种,说要按先生讲的节气,在院里试种一小块,你说这孩子,以前哪碰过锄头?”
“这就是听进去了呗。”李奶奶笑得眼角堆起皱纹,“上次剪纸活动,他还躲屋里打游戏,这次主动要种地,可见这些道理不是白讲的。”
石磨转起来的时候,发出“吱呀”的声响,推磨的是张家的小儿子阿强。他以前总嫌推磨费劲,说不如买现成的面粉,今天却一边推一边哼着算学先生教的节气歌谣:“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他娘站在旁边添豆子,笑着问:“这会儿不嫌费劲了?”
阿强脸一红,手里的磨杆却没停:“先生说,自己磨的面蒸馒头香,再说了,按节气种的庄稼收得多,磨出来的面也劲道。”话音刚落,磨盘边缘落下雪白的面粉,像碎雪一样堆在竹簸箕里,散着淡淡的麦香。
正午的晒谷场最是热闹。几个汉子光着膀子打谷,木锨扬起的谷粒在空中划出金色的弧线,落在地上“沙沙”作响。算学先生说过,“秋收万颗子”不是诗,是庄稼人一年的盼头。王大哥挥着木锨,忽然喊了句:“哎,你们说今年的收成,能比去年多几成?”
“那得看霜降来得早不早,”李大叔接话,“先生说了,霜降前收完玉米,不然冻了就掉粒。咱按他说的,提前三天割的,看着颗粒是饱满些。”
“我家的高粱也是,按‘处暑动刀镰’的说法,割的时候穗子都低着头,沉甸甸的,不像去年,贪晚了几天,掉了一地,心疼得我直骂自己笨。”
汉子们的笑声混着打谷的“砰砰”声,惊飞了场边槐树上的麻雀。以前他们聊的多是工钱、收成,如今嘴里时不时蹦出“节气”“农时”,这些从老辈那里听来却没当回事的词,现在成了实打实的参照,说起来时眼里带着底气——这是自己亲手验证过的道理,比啥都实在。
午后的学堂里,算学先生正被一群孩子围着。小家伙们举着自己画的“节气图”,七嘴八舌地问:“先生,冬至真的要吃饺子吗?我娘说不吃会冻耳朵。”“惊蛰的时候,虫子真的会从土里爬出来吗?”
先生笑着拿起一张画,画上是个戴棉帽的小孩,手里举着饺子,旁边歪歪扭扭写着“冬至”。“冻耳朵是老辈的趣话,”他耐心解释,“但冬至这天白天最短,过了这天,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吃饺子是盼着‘日子长起来,福气也长起来’。”
他又拿起另一张画,上面画着土里钻出的小虫子,头顶还冒着热气。“惊蛰打雷,土里的虫子感受到阳气,就会醒过来,这时候播种,虫子能帮着松土呢。”
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有个孩子突然说:“先生,我爷爷以前总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是不是就是说这些道理呀?”
先生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是呢,老辈的话藏着过日子的智慧,就像种子藏在土里,得慢慢发芽。”
傍晚的炊烟升起时,家家户户的屋顶都飘着饭菜香。李家的厨房里,阿杏正踮着脚帮娘烧火,灶膛里的火苗舔着柴火,映得她脸红扑扑的。“娘,今天先生说‘冬至吃饺子’,咱今晚包行吗?”
她娘笑着揉面:“行啊,正好你爹今天买了肉馅。你那剪纸蝴蝶练得咋样了?等会儿包完饺子,剪个蝴蝶贴在窗上,算给咱家装点新气。”
阿杏使劲点头,手里的火钳舞得更欢了。灶上的水“咕嘟”冒泡,锅里的饺子浮起来,像一群白胖的元宝。窗外,她白天剪的蝴蝶被风吹得轻轻晃,翅尖沾着夕阳的金粉,和屋里的饺子香、柴火声混在一起,成了最踏实的人间烟火。
算学先生沿着村路散步,看着各家窗上贴的剪纸——有胖头鱼,有缺角福字,还有些看不出模样的“抽象画”,却都透着股认真劲儿。路过晒谷场时,打谷的汉子们还在聊节气,路过学堂时,能听见孩子们在念节气歌谣,路过李家院,闻到饺子香的同时,还听见阿杏在跟娘说:“明天我要剪个大鱼,贴在粮仓上,先生说‘仓廪实,天下安’呢。”
他停下脚步,望着天边的晚霞,晚霞里仿佛能看见那些悄然扎根的东西——是孩子们手里的剪刀,是汉子们嘴里的节气,是老太太择菜时说的老话,是锅里翻滚的饺子,是窗上歪歪扭扭的剪纸。这些东西以前就存在,只是蒙着层灰,如今被轻轻拂去,就露出了底下的光。
传承从不是敲着锣喊着号子往前冲,而是像这炊烟,慢慢悠悠地飘,却能钻进每一户人家的屋檐;像这饺子香,不用吆喝,自然能勾着人往心里去。
先生想起初见时,村里有人说“这些老东西没用”,有人觉得“不如挣钱实在”。可现在,没人再说这话了。那些被孩子们剪坏的纸、被汉子们念叨的节气、被老太太们拾起的老话,正像春雨后的草芽,在每个人心里冒出尖来,不张扬,却扎实。
晚风带着饺子香拂过,先生深吸一口气,嘴角扬起笑意。他知道,这就够了。文化这东西,从不是靠硬灌,而是靠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日子,一点点焐热,一点点扎根。就像种子落进土里,不用天天盯着,只要有阳光雨露,它自会慢慢生长,长出枝繁叶茂的模样。
远处,阿杏举着新剪的大鱼剪纸,兴奋地朝娘喊:“娘你看!这鱼比昨天的胖头鱼精神多啦!”
那声音清亮,像颗小石子投进水里,荡开一圈圈温柔的涟漪,涟漪里,是悄然扎根的认同,是慢慢生长的希望。
带头的小姑娘叫阿杏,是李婶家的小孙女,手里正捏着张红纸,是昨天算学先生特意给她留的。她踮着脚够树上的绳结——那是大人们帮忙钉在树杈上的麻绳,专门用来挂孩子们的剪纸作品。风一吹,绳上已经飘着好几样“成果”:歪歪扭扭的蝴蝶、缺了角的福字、肚子圆滚滚的小鱼,虽算不上精巧,却在晨光里晃出细碎的、活泼的影子。
“阿杏,你这鱼剪得像胖头鱼!”隔壁的小虎拿着自己剪的“四不像”凑过来,惹得姑娘们一阵笑。阿杏脸一红,却没生气,反而指着他的作品回嘴:“你这才是啥?我娘说像团烧焦的棉絮!”吵吵闹闹间,又有几个孩子搬来小板凳,趴在上面剪纸,梧桐叶的影子落在纸上,成了天然的花纹。
不远处的石磨旁,几个老太太正坐在马扎上择菜。王婆婆手里择着豆角,嘴里念叨着:“昨天算学先生讲的‘二十四节气’,说芒种要种黍,秋分要收麦,可不是嘛,我年轻时候,你爷爷就靠这日子种地,误了时辰就得饿肚子。”
旁边的张奶奶接话:“可不是咋的,以前总觉得是老辈子瞎讲究,现在听先生一说才明白,这哪是讲究,是活命的章程。”她把择好的菠菜放进竹篮,“我家那小子,昨天还跟我要麦种,说要按先生讲的节气,在院里试种一小块,你说这孩子,以前哪碰过锄头?”
“这就是听进去了呗。”李奶奶笑得眼角堆起皱纹,“上次剪纸活动,他还躲屋里打游戏,这次主动要种地,可见这些道理不是白讲的。”
石磨转起来的时候,发出“吱呀”的声响,推磨的是张家的小儿子阿强。他以前总嫌推磨费劲,说不如买现成的面粉,今天却一边推一边哼着算学先生教的节气歌谣:“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他娘站在旁边添豆子,笑着问:“这会儿不嫌费劲了?”
阿强脸一红,手里的磨杆却没停:“先生说,自己磨的面蒸馒头香,再说了,按节气种的庄稼收得多,磨出来的面也劲道。”话音刚落,磨盘边缘落下雪白的面粉,像碎雪一样堆在竹簸箕里,散着淡淡的麦香。
正午的晒谷场最是热闹。几个汉子光着膀子打谷,木锨扬起的谷粒在空中划出金色的弧线,落在地上“沙沙”作响。算学先生说过,“秋收万颗子”不是诗,是庄稼人一年的盼头。王大哥挥着木锨,忽然喊了句:“哎,你们说今年的收成,能比去年多几成?”
“那得看霜降来得早不早,”李大叔接话,“先生说了,霜降前收完玉米,不然冻了就掉粒。咱按他说的,提前三天割的,看着颗粒是饱满些。”
“我家的高粱也是,按‘处暑动刀镰’的说法,割的时候穗子都低着头,沉甸甸的,不像去年,贪晚了几天,掉了一地,心疼得我直骂自己笨。”
汉子们的笑声混着打谷的“砰砰”声,惊飞了场边槐树上的麻雀。以前他们聊的多是工钱、收成,如今嘴里时不时蹦出“节气”“农时”,这些从老辈那里听来却没当回事的词,现在成了实打实的参照,说起来时眼里带着底气——这是自己亲手验证过的道理,比啥都实在。
午后的学堂里,算学先生正被一群孩子围着。小家伙们举着自己画的“节气图”,七嘴八舌地问:“先生,冬至真的要吃饺子吗?我娘说不吃会冻耳朵。”“惊蛰的时候,虫子真的会从土里爬出来吗?”
先生笑着拿起一张画,画上是个戴棉帽的小孩,手里举着饺子,旁边歪歪扭扭写着“冬至”。“冻耳朵是老辈的趣话,”他耐心解释,“但冬至这天白天最短,过了这天,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吃饺子是盼着‘日子长起来,福气也长起来’。”
他又拿起另一张画,上面画着土里钻出的小虫子,头顶还冒着热气。“惊蛰打雷,土里的虫子感受到阳气,就会醒过来,这时候播种,虫子能帮着松土呢。”
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有个孩子突然说:“先生,我爷爷以前总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是不是就是说这些道理呀?”
先生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是呢,老辈的话藏着过日子的智慧,就像种子藏在土里,得慢慢发芽。”
傍晚的炊烟升起时,家家户户的屋顶都飘着饭菜香。李家的厨房里,阿杏正踮着脚帮娘烧火,灶膛里的火苗舔着柴火,映得她脸红扑扑的。“娘,今天先生说‘冬至吃饺子’,咱今晚包行吗?”
她娘笑着揉面:“行啊,正好你爹今天买了肉馅。你那剪纸蝴蝶练得咋样了?等会儿包完饺子,剪个蝴蝶贴在窗上,算给咱家装点新气。”
阿杏使劲点头,手里的火钳舞得更欢了。灶上的水“咕嘟”冒泡,锅里的饺子浮起来,像一群白胖的元宝。窗外,她白天剪的蝴蝶被风吹得轻轻晃,翅尖沾着夕阳的金粉,和屋里的饺子香、柴火声混在一起,成了最踏实的人间烟火。
算学先生沿着村路散步,看着各家窗上贴的剪纸——有胖头鱼,有缺角福字,还有些看不出模样的“抽象画”,却都透着股认真劲儿。路过晒谷场时,打谷的汉子们还在聊节气,路过学堂时,能听见孩子们在念节气歌谣,路过李家院,闻到饺子香的同时,还听见阿杏在跟娘说:“明天我要剪个大鱼,贴在粮仓上,先生说‘仓廪实,天下安’呢。”
他停下脚步,望着天边的晚霞,晚霞里仿佛能看见那些悄然扎根的东西——是孩子们手里的剪刀,是汉子们嘴里的节气,是老太太择菜时说的老话,是锅里翻滚的饺子,是窗上歪歪扭扭的剪纸。这些东西以前就存在,只是蒙着层灰,如今被轻轻拂去,就露出了底下的光。
传承从不是敲着锣喊着号子往前冲,而是像这炊烟,慢慢悠悠地飘,却能钻进每一户人家的屋檐;像这饺子香,不用吆喝,自然能勾着人往心里去。
先生想起初见时,村里有人说“这些老东西没用”,有人觉得“不如挣钱实在”。可现在,没人再说这话了。那些被孩子们剪坏的纸、被汉子们念叨的节气、被老太太们拾起的老话,正像春雨后的草芽,在每个人心里冒出尖来,不张扬,却扎实。
晚风带着饺子香拂过,先生深吸一口气,嘴角扬起笑意。他知道,这就够了。文化这东西,从不是靠硬灌,而是靠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日子,一点点焐热,一点点扎根。就像种子落进土里,不用天天盯着,只要有阳光雨露,它自会慢慢生长,长出枝繁叶茂的模样。
远处,阿杏举着新剪的大鱼剪纸,兴奋地朝娘喊:“娘你看!这鱼比昨天的胖头鱼精神多啦!”
那声音清亮,像颗小石子投进水里,荡开一圈圈温柔的涟漪,涟漪里,是悄然扎根的认同,是慢慢生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