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重回侯府-《我上交一个皇帝儿子》

  当黄公子的衣角彻底消失在门廊尽头,沉重的脚步声渐行渐远,夏挽强撑着的最后一丝力气仿佛瞬间被抽空。

  她纤细的身躯晃了晃,软软地瘫坐在冰凉的椅子里,冷汗早已浸湿了内衫,贴在背上,一片黏腻的冰凉。

  她闭上眼,剧烈的心跳撞击着耳膜,方才与“黄公子”那场针锋相对、几乎耗尽了她所有的心神与勇气。

  就在她心神未定、喘息未平之际,厢房的门再次被轻轻推开。

  临安长公主缓步走了进来,姿态依旧优雅从容,无论遇到何事,临安长公主都是这般。

  她看到夏挽试图挣扎起身行礼,轻轻抬手制止了,声音平和听不出喜怒:“你身子重,不必多礼了。”

  夏挽依言坐下,低垂着眼睑,不敢与长公主那双仿佛能洞悉一切的眼眸对视。室内陷入一种奇异的寂静,只有彼此轻微的呼吸声交织。

  临安长公主在夏挽对面的绣墩上坐下,目光在她苍白却倔强的脸上停留片刻,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像一颗石子投入看似平静的湖面。

  “世子夫人。”她顿了顿,语气带着一种了然的试探,“经过今日,想必···你心中对那位‘黄公子’的身份,已有所猜测了吧?”

  夏挽的心脏猛地一缩,指尖下意识地掐入了掌心。

  她沉默着,没有立即回答。脑海中却飞速闪过无数画面:长公主最初救下她时的审视,随后态度微妙的变化,以“安危”为名的软禁,再到今日,如此“巧合”地将那位黄公子引来···这一切的异常,都指向一个她不敢深思的答案。

  “黄”与“皇”,音同字不同,先帝子嗣不丰,适龄的宗室子弟屈指可数,能有这般气度威仪,能让临安长公主亲自出面周旋,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恭敬···答案,几乎已经呼之欲出。

  可是,怎么会是他?怎么可能是那龙椅之上、九五之尊的天下之主?!

  这个认知像一块巨大的寒冰,裹挟着灭顶的恐惧砸向她。她感到一阵眩晕,几乎要支撑不住。

  【不,不能说破。】她在心底疯狂地告诫自己,只要不亲口承认,只要维持着这层薄薄的窗户纸,她就可以继续欺骗自己,假装什么都不知道。

  她依旧是南昌侯府的世子夫人,哪怕李敬德已死,她也是前任世子夫人,她的孩子依旧是李家名正言顺的子孙,而不是卷入这滔天权势漩涡中、命运未卜的棋子。

  她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回答。

  临安长公主看着她低垂的、微微颤抖的眼睫,看着她紧抿的、毫无血色的嘴唇,心中已然明了。这个女子,远比她想象的更要聪慧,也更懂得在这夹缝中求存的法则。

  她轻轻叹了口气,那叹息里带着几分复杂难言的情绪,或许是怜悯,或许是赞赏,亦或是对于未来局势的忧虑。

  “既然世子夫人身体已无大碍,”长公主不再追问,转而说出了自己的安排,“本宫会亲自命人送你回南昌侯府。对外,只会说兵乱那日,你受惊被本宫所救,因伤势和惊吓一直昏迷,直至今日方才苏醒。如此,便可解释你这些时日的‘失踪’,堵住侯府和外界悠悠众口。”

  夏挽闻言,立刻起身,敛衽深深一礼,这一次,长公主没有阻拦。

  夏挽的声音带着一丝劫后余生的沙哑:“妾身···多谢长公主殿下周全之恩。”

  临安长公主伸手虚扶了一下,目光落在夏挽隆起的小腹上,变得格外深沉与郑重。压低了声音,每个字都清晰无比,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世子夫人。”

  夏挽看向临安长公主。

  四目相对,临安长公主带着不容夏挽拒绝的语气继续说道,“本宫只有一句话,这个孩子,你必须生下来。并且,务必让他平平安安地来到这个世上。”

  这一刻,所有的伪装和心照不宣几乎被这句话彻底撕开。

  临安长公主心中思绪翻涌,【这个孩子,其出身或许不为世俗所容,可他更是当今圣上唯一的血脉,是可能延续皇室嫡系香火的希望!

  皇宫内院波谲云诡,多年无子,幕后黑手潜伏至深,连皇帝都束手无策。未来的变数谁也无法预料,但这皇家血脉,绝不容有失,更不允许夏挽因为任何私人情绪或恐惧而私自处置。】

  夏挽直起身,迎上长公主深邃的目光。她听懂了那话中的警告与期许,但她也有自己的坚持和底线。她微微抬起下巴,语气平静却异常坚定,仿佛在陈述一个无可更改的事实。

  “长公主殿下请放心,这个孩子,是臣妇的孩子。”夏挽刻意停顿了一下,加重了语气,“也只会是南昌侯府的子孙。”

  “只会是南昌侯府的子孙”,这句话像一根刺,轻轻扎了一下临安长公主。她面色微微一沉,眼中闪过一丝不悦与无奈。

  【这夏挽,到了这个时候,竟还想着用侯府来做挡箭牌,试图将孩子与皇室彻底剥离?】

  但临安长公主终究忍下了即将出口的话,现在不是争执的时候,来日方长,未来的事情,谁又能说得准呢?当孩子的身份真正大白于天下之时,岂是一个侯府能阻拦的?

  “如此便好。”临安长公主敛去眸中情绪,恢复了平日的雍容,“顺公公会打点好一切,送你回府。”

  ······

  临安长公主府的马车平稳地驶向南昌侯府。车内,夏挽靠着软垫,指尖冰凉。府门外,顺公公早已先一步抵达,传达长公主殿下的意思。

  因窦氏之乱刚平,南昌侯与二公子李贵皆在外忙碌善后,府中只剩一位张姨娘主事。她听闻长公主府的人亲至,忙不迭地带着一众仆役赶到门前,态度恭谨之中带着几分惶恐。

  顺公公面带恰到好处的笑容,声音不高不低,却足以让周围的人都听得清楚。

  “兵乱那日,贵府世子夫人不幸受乱军冲击,幸得我家长公主殿下救下。只因世子夫人受了惊吓,身上又带了些伤,一直昏迷不醒,便在公主府中将养了几日。今日世子夫人方才苏醒,殿下心善,特命咱家将世子夫人安然送回。”

  这一番说辞,天衣无缝,既解释了夏挽多日未归的缘由,又彰显了临安长公主的仁德。

  夏挽在侍女的搀扶下走下马车,面色依旧带着几分病弱的苍白,更添几分我见犹怜。她对着顺公公微微颔首:“有劳公公,代我多谢长公主殿下救命之恩,照拂之德。”

  顺公公笑容可掬,上前一步,声音却微微提高,带着一种刻意的、近乎宣告的意味。

  “世子夫人客气了。殿下吩咐了,长公主府的大门,随时为您敞开。世子夫人若是闷了,或是想找殿下说说话,随时欢迎您过府一叙。”

  这话语里的亲近与维护,不言而喻,听得一旁的张姨娘眼神闪烁,心中更是多了几分计量。

  夏挽心中明镜似的,知道这是临安长公主在为她撑腰,也是在提醒侯府众人,她夏挽,是得临安长公主青眼的人。她再次道谢,姿态恭谨却并不卑微。

  顺公公完成任务,不再多留,拱手告辞。马车辘辘离去,留下夏挽站在南昌侯府的门前,身后是神色各异的侯府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