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死婴的追索(16)-《许长生探案III之海泊河碎尸》

  老刘坐在一旁,思索片刻后开口了。作为队里技侦处的老刑警,他更擅长从 “人际关联” 角度突破:“许队,我有个思路 —— 查通讯记录。

  范敏在医院留过一个手机号,虽然现在停机了,但我们可以去运营商那边,调取这个手机号 2016 年 5 月到 2017 年初的通话记录和短信记录。

  一个人在陌生城市生活,不可能不跟人联系,总会有常联系的人,比如房东、同事、朋友,特别是关系亲密的人。”

  他推了推眼镜,继续分析:“我们先把通话记录里的高频联系人摘出来,尤其是通话时间长、频次高的,这些人大概率和范敏关系密切。

  然后逐一排查这些联系人的身份:如果是房东,那直接就能问出范敏的住处;

  如果是同事,能知道她的工作单位,进而缩小居住范围;

  如果是朋友或亲密关系人,说不定能掌握她的生活轨迹和更多社会关系。

  就算这些联系人里没有直接知道住处的,多问几个人,也能拼凑出范敏的活动区域,比盲目查租房、消费记录更有针对性。”

  许长生眼睛一亮,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这个方法更好更高效!通讯记录能直接关联到人际关系,比单纯查住址更能牵出背后的线索。

  老刘,这事就交给你,你会后立刻去运营商金海分公司,拿着协查函调取范敏的通话和短信记录,重点标注高频联系人,尽快整理出名单给我。”

  “明白!” 老刘站起身,手里的笔记本已经记下了关键信息,“我这就去办,争取今天下午就把记录调出来。”

  许长生刚要总结,孙怡突然举手,眼神里带着几分笃定:“师父,我还有个补充想法!”。

  “哦,你说。”

  “我平时经常点外卖,像范敏这样的年轻女性,可能没时间、没条件或不愿自己做饭,大概率会用外卖平台点餐、点饮料,我建议直接拿着她在医院所留的手机号去几个主要外卖平台查一查。

  只要她点过外卖,订单地址里肯定能找到她的常住地址!而且外卖订单不仅有地址,还能看到点餐频率、常点的商家,说不定还能和老刘查的通讯记录互补。”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的人都眼前一亮。马卫国忍不住点头:“对啊!年轻人点外卖是常态,说不定比查通讯记录还能更快出结果!”

  许长生赞许地点点头:“不错,这个方法针对性更强!孙怡,你对平台流程熟悉,这事交给你!你和小郑各带两个人,分别去对接美团、饿了么的金海分公司,调取以范敏手机号注册的账号和订单地址,重点查 2016 年 5 月到 2017 年初的记录,和老刘的通讯记录排查同步进行,双管齐下!”

  “明白!” 孙怡和马卫国立刻站起身,脸上满是干劲,“我们这就去联系平台,争取尽快有结果!”

  会议结束后,队员们立刻分头行动。老刘拿着协查函去了运营商营业厅,孙怡则带着两名干警,第一时间赶到了美团金海分公司。

  到了美团公司,孙怡出示证件和协查函,接待他们的平台安全负责人不敢怠慢,立刻召集技术人员,根据范敏的手机号开始排查。

  技术人员在后台输入手机号,很快就有了结果 —— 确实有一个以 “范敏” 名义注册的账号,绑定的正是她的那个停机手机号,注册时间是 2016 年 2 月 12 日。

  “能查到这个账号的订单地址吗?” 孙怡急切地问。

  技术人员点点头,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屏幕上很快显示出一连串订单记录。

  “从 2016 年 2 月到 2016 年 12 月,这个账号一共下了 187 单外卖,主要是快餐、奶茶和生活用品,订单地址都是同一个 —— 金海市区东环路阳光小区 3 号楼 4 单元 502 室。最后一笔订单是 2016 年 12 月 5 日晚上,点的是一份鸡汤和一份蔬菜沙拉,之后就再也没有订单记录了。”

  “阳光小区 3 号楼 4 单元 502 室!” 孙怡激动地把地址记在笔记本上,又让技术人员把所有订单记录打印出来,“麻烦你们再查一下,这个地址有没有其他关联账号,或者同一个地址的其他订单?”

  技术人员查了一会儿,摇了摇头:“没有,这个地址只有这个账号下过单,而且订单都是一个姓范的人一个人点的,点的量都是单人餐。”

  孙怡谢过美团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拨通了许长生的电话,声音里满是兴奋:“师父!找到了!我们从美团平台查到了范敏的外卖订单,地址一直没变,是东环路阳光小区 3 号楼 4 单元 502 室!

  她的最后一笔订单是 2016 年 12 月 5 日晚上9点多,之后就没再点餐了,这跟我们推测的她的遇害时间也吻合!”

  “太好了!” 许长生在电话那头也难掩激动,“孙怡,你现在马上带着订单记录回队里,正好老刘那边刚把通讯记录调出来,我们结合地址和高频联系人一起分析,尽快安排人去阳光小区排查!”

  金海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的会议室里,许长生、马卫国、孙怡、老刘围坐在桌旁,桌上摊着范敏的手机通话记录、外卖订单明细,还有刚整理出来的两份人物资料。

  “先说说通讯记录的情况。” 许长生转向老刘,“老刘,你把整理好的高频联系人信息跟大家说说。”

  老刘指着桌上的通话记录说:“根据范敏 2015 年 1 月到 2017 年 1 月的通话记录,排除广告推销和骚扰电话,她实际的人际交往非常少,总共只有 12 个联系人,其中保持密切通话的只有两个号码。

  第一个号码机主叫纪晓琼,23 岁,河南周口人,2015 年来金海打工,在一家KTV做服务员。两人通话频率大概是每周 2-3 次,主要集中在下午,每次通话时间挺长的,基本都在半个小时以上。”

  “年龄相仿的女孩子,大概是同事关系。” 马卫国接过话,“重点应该是第二个号码吧?”

  “对,第二个号码机主叫单永明,49 岁,金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已婚,妻子是金海中学的语文老师,女儿在国外留学,表面上看家庭稳定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