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长生皱起眉头 —— 如果王铁钟说的是实话,那这件外套就另有隐情。他暂时结束了审讯,让同事去核实王铁钟 4 月 9 号晚上的行踪,自己则来到法医室,催促老钱尽快出 DNA 比对结果。
“许队,正在加急,明天早上肯定能出结果。” 老钱拍着胸脯保证。
4 月 17 日清晨,老钱拿着 DNA 报告,脸色凝重地走进许长生的办公室:“许队,结果出来了 —— 王铁钟和王得立的 DNA,都和胶皮手套上凶手留下的 DNA 和现场血迹分离出的另一个凶手的DNA不匹配。”
“什么?” 许长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把抓过报告,反复看了几遍,确认没有看错。
这个结果像一盆冷水,浇在了许长生的头上。看来二王没有说谎,他们可能真的与灭门案没有关系。
就在这时,孙怡拿着一份调查记录跑了进来:“师父,干洗店我查过了!我走访了黄岛区的十几家干洗店,发现很多小店都会在顾客逾期未取的衣服里缝布条,标注‘X 一件,欠 XX’,‘一件’不是指人,而是指‘一件衣服’,‘X’是顾客的姓,‘欠 XX’是欠的干洗费!”
她指着记录上的例子:“你看,这家干洗店有‘李一件,欠 10’,是姓李的顾客洗了一件衣服,欠 10 块;‘周一件,欠 30’,是姓周的顾客洗了一件衣服,欠 30 块。所以‘王一件,欠 20’,应该是姓王的顾客洗了一件黑色外套,欠 20 块没取,所以那个‘王一件’不一定是指王铁钟!”
真相终于水落石出 —— 那件黑色外套只是某个姓王的顾客遗忘在干洗店的衣服,被真正的凶手偶然获得后用来作案,而二王只是恰好符合 “一高一矮”“有抢劫前科” 的特征,加上王铁钟的绰号正好是 “王一件”,才造成了这场乌龙。
许长生派去核实王铁钟 4 月 9 号晚上行踪的结果也出来了,结果证实,他和王得立确实在黄岛区的网吧上网,有监控和老板的证言佐证 —— 两人虽然犯了抢劫案,但真的和永康门业灭门案无关。
“把二王移交给黄岛区警方,让他们依法处理。” 许长生挥了挥手,心里有一丝失落。
4 月 18 日清晨,许长生还站在案情分析板前,指尖划过 “机井”“2 公里”“隐蔽” 几个关键词,眉头拧成了死结。
案发已经第九天,嫌疑人从张建立开始,到吕德水,再到二王,已经换了三批,但却都被 DNA 证据一一排除。
灭门案是特大刑事案件,社会上的议论越来越多,局里的压力像块巨石压在每个刑警身上。作为支队长的许长生虽然表面平静,按部就班地部署着侦破进程,但心里的压力比谁都大。
“凶手怎么会精准找到那口被大蒜叶遮住的机井?” 许长生对着空无一人的办公室喃喃自语。
他再次在黑板上画下案发现场和机井的位置,两点之间隔着 2 公里农田,机井藏在蒜地和麦田交界处,连不少本村村民都未必知道具体位置。
“2 公里半径的圆周,2πx2=12.56 公里的范围,随机碰到的概率几乎为零。” 他目光更加坚定,“除非 —— 凶手是本地熟人!”
这个念头像一道闪电划破迷雾:熟人作案,才知道戴中伟做门业有钱;熟人作案,怕被认出才痛下杀手灭门;熟人作案,才熟悉周边地形,知道那口废弃机井的位置!
之前因为有血名片,有戴中伟的奸情,有‘王一件’的外套,所以调查都围绕着这些证据进行,而没有把焦点聚集到本地熟人这个核心上。
现在,那些人都被暂时排除了.......许长生想到这,转身就往局长办公室跑。
“吴局,我请求对六里村及周边五个村子的所有成年男性进行 DNA 排查!” 许长生推开门,语气坚定,“凶手大概率是本地人,熟悉戴家情况和周边地形,只有全员排查,才能找到那个匹配的 DNA!”
吴玉良局长盯着他看了几秒,说:“全员排查?六个村子,成年男性至少一千五百人,工作量极大,还可能引起村民抵触。”
“我知道,但这是目前最有效的办法。” 许长生前倾身体,“机井线索证明凶手熟悉环境,现场的熟人作案特征明显,只要能比对上 DNA,案子就能破!”
沉默片刻,吴玉良一拍桌子:“好!我从其他三个支队抽调八十名干警支援你,务必做到不漏一人、不错一人!”
当天上午十点,六里村村委会大院里就热闹起来。蓝色的警戒带围出临时采血区,四张桌子并排摆开,法医老钱带着十名技术人员准备就绪,抽调来的干警们分成小组,在村委干部的带领下挨家挨户通知。
“咋还要抽血啊?我们又没杀人!” 村民李建国叼着烟,站在人群里抱怨。
“这不是耽误种地吗?我家麦子还等着浇呢!” 旁边的村民张婶跟着附和:“就是啊,戴家出事怪可怜的,但也不能把全村人都当嫌疑人吧?”
村委主任王福来拿着大喇叭喊:“大家安静点!警察同志也是为了早日抓到凶手,还戴家一个公道!抽血很快,不耽误大家干活,配合一下!”
这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走出来说:“我觉得该查!戴中伟那孩子平时对人挺好,凶手不抓到,咱们晚上睡觉都不踏实!”
老人是村里的老支书,说话很有分量,不少村民听了都点了点头。
许长生走过去,对着村民们拱手:“各位乡亲,戴家五口遇害,我们比大家更着急。抽血只是为了排除嫌疑,DNA 比对上的才能确定方向,大家放心,我们绝对保护个人隐私,绝不泄露信息。”
他的话诚恳,抱怨的村民们渐渐安静下来,开始排队登记。
“许队,正在加急,明天早上肯定能出结果。” 老钱拍着胸脯保证。
4 月 17 日清晨,老钱拿着 DNA 报告,脸色凝重地走进许长生的办公室:“许队,结果出来了 —— 王铁钟和王得立的 DNA,都和胶皮手套上凶手留下的 DNA 和现场血迹分离出的另一个凶手的DNA不匹配。”
“什么?” 许长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把抓过报告,反复看了几遍,确认没有看错。
这个结果像一盆冷水,浇在了许长生的头上。看来二王没有说谎,他们可能真的与灭门案没有关系。
就在这时,孙怡拿着一份调查记录跑了进来:“师父,干洗店我查过了!我走访了黄岛区的十几家干洗店,发现很多小店都会在顾客逾期未取的衣服里缝布条,标注‘X 一件,欠 XX’,‘一件’不是指人,而是指‘一件衣服’,‘X’是顾客的姓,‘欠 XX’是欠的干洗费!”
她指着记录上的例子:“你看,这家干洗店有‘李一件,欠 10’,是姓李的顾客洗了一件衣服,欠 10 块;‘周一件,欠 30’,是姓周的顾客洗了一件衣服,欠 30 块。所以‘王一件,欠 20’,应该是姓王的顾客洗了一件黑色外套,欠 20 块没取,所以那个‘王一件’不一定是指王铁钟!”
真相终于水落石出 —— 那件黑色外套只是某个姓王的顾客遗忘在干洗店的衣服,被真正的凶手偶然获得后用来作案,而二王只是恰好符合 “一高一矮”“有抢劫前科” 的特征,加上王铁钟的绰号正好是 “王一件”,才造成了这场乌龙。
许长生派去核实王铁钟 4 月 9 号晚上行踪的结果也出来了,结果证实,他和王得立确实在黄岛区的网吧上网,有监控和老板的证言佐证 —— 两人虽然犯了抢劫案,但真的和永康门业灭门案无关。
“把二王移交给黄岛区警方,让他们依法处理。” 许长生挥了挥手,心里有一丝失落。
4 月 18 日清晨,许长生还站在案情分析板前,指尖划过 “机井”“2 公里”“隐蔽” 几个关键词,眉头拧成了死结。
案发已经第九天,嫌疑人从张建立开始,到吕德水,再到二王,已经换了三批,但却都被 DNA 证据一一排除。
灭门案是特大刑事案件,社会上的议论越来越多,局里的压力像块巨石压在每个刑警身上。作为支队长的许长生虽然表面平静,按部就班地部署着侦破进程,但心里的压力比谁都大。
“凶手怎么会精准找到那口被大蒜叶遮住的机井?” 许长生对着空无一人的办公室喃喃自语。
他再次在黑板上画下案发现场和机井的位置,两点之间隔着 2 公里农田,机井藏在蒜地和麦田交界处,连不少本村村民都未必知道具体位置。
“2 公里半径的圆周,2πx2=12.56 公里的范围,随机碰到的概率几乎为零。” 他目光更加坚定,“除非 —— 凶手是本地熟人!”
这个念头像一道闪电划破迷雾:熟人作案,才知道戴中伟做门业有钱;熟人作案,怕被认出才痛下杀手灭门;熟人作案,才熟悉周边地形,知道那口废弃机井的位置!
之前因为有血名片,有戴中伟的奸情,有‘王一件’的外套,所以调查都围绕着这些证据进行,而没有把焦点聚集到本地熟人这个核心上。
现在,那些人都被暂时排除了.......许长生想到这,转身就往局长办公室跑。
“吴局,我请求对六里村及周边五个村子的所有成年男性进行 DNA 排查!” 许长生推开门,语气坚定,“凶手大概率是本地人,熟悉戴家情况和周边地形,只有全员排查,才能找到那个匹配的 DNA!”
吴玉良局长盯着他看了几秒,说:“全员排查?六个村子,成年男性至少一千五百人,工作量极大,还可能引起村民抵触。”
“我知道,但这是目前最有效的办法。” 许长生前倾身体,“机井线索证明凶手熟悉环境,现场的熟人作案特征明显,只要能比对上 DNA,案子就能破!”
沉默片刻,吴玉良一拍桌子:“好!我从其他三个支队抽调八十名干警支援你,务必做到不漏一人、不错一人!”
当天上午十点,六里村村委会大院里就热闹起来。蓝色的警戒带围出临时采血区,四张桌子并排摆开,法医老钱带着十名技术人员准备就绪,抽调来的干警们分成小组,在村委干部的带领下挨家挨户通知。
“咋还要抽血啊?我们又没杀人!” 村民李建国叼着烟,站在人群里抱怨。
“这不是耽误种地吗?我家麦子还等着浇呢!” 旁边的村民张婶跟着附和:“就是啊,戴家出事怪可怜的,但也不能把全村人都当嫌疑人吧?”
村委主任王福来拿着大喇叭喊:“大家安静点!警察同志也是为了早日抓到凶手,还戴家一个公道!抽血很快,不耽误大家干活,配合一下!”
这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走出来说:“我觉得该查!戴中伟那孩子平时对人挺好,凶手不抓到,咱们晚上睡觉都不踏实!”
老人是村里的老支书,说话很有分量,不少村民听了都点了点头。
许长生走过去,对着村民们拱手:“各位乡亲,戴家五口遇害,我们比大家更着急。抽血只是为了排除嫌疑,DNA 比对上的才能确定方向,大家放心,我们绝对保护个人隐私,绝不泄露信息。”
他的话诚恳,抱怨的村民们渐渐安静下来,开始排队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