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团建的放松与欢愉还未来得及完全沉淀,现实的挑战便以一种迅猛而甜蜜的方式,再次叩响了星火科技的大门。
周一清晨,阳光刚刚洒进办公室,吴坤就顶着一对与团建欢乐氛围格格不入的黑眼圈,抱着一叠厚厚的订单汇总表和产能分析报告,几乎是冲进了林烨的办公室,嗓子里像是含着一把沙子,声音嘶哑却难掩兴奋与焦虑交织的复杂情绪。
“烨子!爆了!彻底爆单了!”他把那叠报表“啪”地一声拍在林烨桌上,震得茶杯都晃了晃。
林烨刚泡好一杯咖啡,被他的架势吓了一跳:“坤哥,慢慢说,什么爆了?”
“还能是什么?‘星曦’原型机啊!”吴坤激动地指着报表上的曲线,“你看!自从咱们开源、胜诉,加上政府那边一波宣传,各个领域的试点合作请求像雪片一样飞过来!教育、医疗、工业控制、甚至还有研究所要做特殊适配!光是过去一周,确认的原型机订单就超过了过去三个月的总和!后面还有一大堆在排队评估!”
这确实是个好消息,证明了星火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市场认可。林烨脸上刚露出笑容,吴坤接下来的话就让他眉头皱了起来。
“可咱们那小作坊,根本吃不消啊!”吴坤苦着脸,声音更加沙哑,“就现在这订单量,咱们那条半自动半手工的产线,就算工人三班倒,产能缺口也至少差一半!就这,还没算后续‘燎原’计划量产的需求!”
他翻到报告后面几页,是质量管控的数据:“更头疼的是质量!订单一多,来料检验、生产线上的工艺一致性、出厂前的老化测试,压力全都上来了!老王(生产经理)昨天跟我说,已经有两次因为抢进度,差点把不合格的元件焊上板子!再这样下去,迟早要出大事!咱们好不容易攒起来的口碑,不能砸在品控上啊!”
林烨的神色彻底严肃起来。他快速浏览着报表上的数字和图表,喜悦被沉重的现实压力迅速冲淡。产能瓶颈和质量风险,这是产品化道路上最致命的两只拦路虎。
“现有的厂房已经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转个身都难,别说扩容了。”吴坤瘫坐在对面的椅子上,揉着太阳穴,“扩产线,必须得找新地方,更大的地方。可这资金、选址、还有后续的管理……想想我头都大了!”
这确实是一个极其现实的“幸福烦恼”。技术突破和市场认可带来了订单,但落后的生产能力却无法消化这份甜蜜的果实,甚至可能被其噎死。
接下来的几天,吴坤和他手下的生产经理老王,变成了两个“空中飞人”和“马路天使”。他们的身影频繁出现在临深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各个工业园、闲置厂房和开发区。
吴坤的豪车里,堆满了各个工业园区的招商手册和厂房图纸。他一边对着电话吼着协调各种看厂时间,一边灌着胖大海泡的水滋润他那快要冒烟的嗓子。
“李经理,那个五千平的厂房还能不能便宜点?年租金这个数?抢钱啊!” “王总,你们开发区那个政策补贴具体怎么落实?水电能不能保证?” “这个地方不行,层高不够,咱们有些大型测试设备进不来。” “这个地方交通太偏,工人上下班不方便,招工都难。”
看厂房是个极其耗费精力的体力活兼脑力活。他们看过高大宽敞但租金惊人的新园区标准厂房;也看过价格便宜但破旧不堪、需要投入大量改造资金的的老厂区;还看过位置、价格都合适,但周边配套几乎为零的待开发区域。
一天跑下来,常常是灰头土脸,精疲力尽。晚上回到公司,还要连夜开会对比不同方案的优劣:租金成本、改造成本、交通便利性、产业链配套、政策支持、长远发展空间……每一个因素都需要权衡。
“M的,比跟巨象那帮孙子谈判还累!”某天晚上,吴坤瘫在会议室的椅子上,对着林烨和陈薇抱怨,声音已经完全嘶哑,“嗓子废了,腿也快跑断了。看得上的租不起,租得起的看不上!好不容易有个差不多的,手续还麻烦得要死!”
陈薇递给他一杯温水:“坤哥辛苦了。选址确实关键,不能急。既要考虑当前需求,也得为未来留足空间。资金方面,我和林总会尽快盘算一下,看看能挤出多少预算,或者是否需要启动新一轮融资。”
林烨看着吴坤疲惫不堪却依然强打精神的样子,心中既感激又愧疚。他知道,这位老兄弟是把公司当成了自己的家一样在奔波。
“坤哥,明天你看厂,我跟你一起去。”林烨忽然说道。
吴坤愣了一下,摆摆手:“不用不用,你一堆事要忙,这种跑腿的活儿我来就行。”
“不一样,”林烨摇摇头,“产线是公司的命脉,未来的工厂就是我们的新家。这个家怎么选,我得亲自去看看,心里才有底。而且,”他笑了笑,“我也不能老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得接地气。”
第二天,林烨真的推掉了一个不太重要的会议,坐上了吴坤的车。他们今天要去看的是一个位于市郊新兴产业园的厂房,面积、层高、基础条件都不错,就是价格偏高,而且周边生活配套几乎为零。
实地看了一圈,林烨和吴坤、老王一边看一边讨论着产线布局、物流动线、仓储规划的可能性。林烨甚至爬上了锈迹斑斑的消防楼梯,去看屋顶的承重和管线预留情况。
看完出来,已是傍晚,夕阳把几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大家都是一身灰尘,口干舌燥。
产业园附近没有像样的餐馆,只有几个流动摊贩。吴坤不好意思地说:“你看这破地方,连个吃饭的地儿都没有。委屈你了烨子,咱们回市区再吃吧。”
林烨却摆摆手,径直走向一个卖炒粉和汤面的路边摊:“就这儿吧,饿了。老板,来三份炒粉,多加个蛋!再来三碗紫菜蛋花汤!”
他熟练地搬过几个塑料小板凳,招呼吴坤和老王坐下。晚风吹过,带着尘土和食物混合的味道。
吴坤和老王有些局促地坐下,看着他们身家早已不菲的老板,毫无架子地坐在路边摊的小板凳上,吸溜着滚烫的汤,吃着锅气十足的炒粉,还时不时和摊主聊两句家常。
这一刻,没有总裁,没有总监,没有经理,只有三个为同一个目标奔波劳累的伙伴。
“这地方,硬件确实不错,”林烨边吃边说,“就是太偏了,以后工人吃饭、住宿都是问题。租金还能不能再谈谈?”
吴坤咽下嘴里的炒粉:“我明天再让下面的人去磨一磨。如果租金能压下来一点,咱们自己投钱盖个简易食堂和宿舍,长远看也许更划算。”
“嗯,”林烨点点头,“配套是关键。不能让员工在这里工作得都不安心。老王,你觉得从生产角度看,这里行不行?”
生产经理老王没想到老板会直接问自己,连忙放下筷子:“林总,从纯生产角度,这厂房底子很好,改造空间大,物流也方便。就是……就是这周边环境,确实得下功夫改善。”
三个人就着炒粉和蛋花汤,在路边摊昏黄的灯光下,热烈地讨论起了未来工厂的规划,仿佛吃的不是几块钱的快餐,而是决定公司命运的盛宴。
回去的路上,吴坤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夜景,忽然感慨了一句:“烨子,有时候我觉得,咱们好像又回到了在华光电的时候,为了省点租金,跟房东磨破嘴皮子。”
林烨笑了笑:“根儿没变,是好事。只是现在,我们要租的厂房更大,要造的梦想,也更大了。”
产能告急的警报已经拉响,寻找新家的征途布满荆棘。但星火解决问题的务实和韧性,正是在这一次次看似狼狈的奔波与一碗碗路边摊的烟火气中,愈发闪亮。
周一清晨,阳光刚刚洒进办公室,吴坤就顶着一对与团建欢乐氛围格格不入的黑眼圈,抱着一叠厚厚的订单汇总表和产能分析报告,几乎是冲进了林烨的办公室,嗓子里像是含着一把沙子,声音嘶哑却难掩兴奋与焦虑交织的复杂情绪。
“烨子!爆了!彻底爆单了!”他把那叠报表“啪”地一声拍在林烨桌上,震得茶杯都晃了晃。
林烨刚泡好一杯咖啡,被他的架势吓了一跳:“坤哥,慢慢说,什么爆了?”
“还能是什么?‘星曦’原型机啊!”吴坤激动地指着报表上的曲线,“你看!自从咱们开源、胜诉,加上政府那边一波宣传,各个领域的试点合作请求像雪片一样飞过来!教育、医疗、工业控制、甚至还有研究所要做特殊适配!光是过去一周,确认的原型机订单就超过了过去三个月的总和!后面还有一大堆在排队评估!”
这确实是个好消息,证明了星火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市场认可。林烨脸上刚露出笑容,吴坤接下来的话就让他眉头皱了起来。
“可咱们那小作坊,根本吃不消啊!”吴坤苦着脸,声音更加沙哑,“就现在这订单量,咱们那条半自动半手工的产线,就算工人三班倒,产能缺口也至少差一半!就这,还没算后续‘燎原’计划量产的需求!”
他翻到报告后面几页,是质量管控的数据:“更头疼的是质量!订单一多,来料检验、生产线上的工艺一致性、出厂前的老化测试,压力全都上来了!老王(生产经理)昨天跟我说,已经有两次因为抢进度,差点把不合格的元件焊上板子!再这样下去,迟早要出大事!咱们好不容易攒起来的口碑,不能砸在品控上啊!”
林烨的神色彻底严肃起来。他快速浏览着报表上的数字和图表,喜悦被沉重的现实压力迅速冲淡。产能瓶颈和质量风险,这是产品化道路上最致命的两只拦路虎。
“现有的厂房已经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转个身都难,别说扩容了。”吴坤瘫坐在对面的椅子上,揉着太阳穴,“扩产线,必须得找新地方,更大的地方。可这资金、选址、还有后续的管理……想想我头都大了!”
这确实是一个极其现实的“幸福烦恼”。技术突破和市场认可带来了订单,但落后的生产能力却无法消化这份甜蜜的果实,甚至可能被其噎死。
接下来的几天,吴坤和他手下的生产经理老王,变成了两个“空中飞人”和“马路天使”。他们的身影频繁出现在临深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各个工业园、闲置厂房和开发区。
吴坤的豪车里,堆满了各个工业园区的招商手册和厂房图纸。他一边对着电话吼着协调各种看厂时间,一边灌着胖大海泡的水滋润他那快要冒烟的嗓子。
“李经理,那个五千平的厂房还能不能便宜点?年租金这个数?抢钱啊!” “王总,你们开发区那个政策补贴具体怎么落实?水电能不能保证?” “这个地方不行,层高不够,咱们有些大型测试设备进不来。” “这个地方交通太偏,工人上下班不方便,招工都难。”
看厂房是个极其耗费精力的体力活兼脑力活。他们看过高大宽敞但租金惊人的新园区标准厂房;也看过价格便宜但破旧不堪、需要投入大量改造资金的的老厂区;还看过位置、价格都合适,但周边配套几乎为零的待开发区域。
一天跑下来,常常是灰头土脸,精疲力尽。晚上回到公司,还要连夜开会对比不同方案的优劣:租金成本、改造成本、交通便利性、产业链配套、政策支持、长远发展空间……每一个因素都需要权衡。
“M的,比跟巨象那帮孙子谈判还累!”某天晚上,吴坤瘫在会议室的椅子上,对着林烨和陈薇抱怨,声音已经完全嘶哑,“嗓子废了,腿也快跑断了。看得上的租不起,租得起的看不上!好不容易有个差不多的,手续还麻烦得要死!”
陈薇递给他一杯温水:“坤哥辛苦了。选址确实关键,不能急。既要考虑当前需求,也得为未来留足空间。资金方面,我和林总会尽快盘算一下,看看能挤出多少预算,或者是否需要启动新一轮融资。”
林烨看着吴坤疲惫不堪却依然强打精神的样子,心中既感激又愧疚。他知道,这位老兄弟是把公司当成了自己的家一样在奔波。
“坤哥,明天你看厂,我跟你一起去。”林烨忽然说道。
吴坤愣了一下,摆摆手:“不用不用,你一堆事要忙,这种跑腿的活儿我来就行。”
“不一样,”林烨摇摇头,“产线是公司的命脉,未来的工厂就是我们的新家。这个家怎么选,我得亲自去看看,心里才有底。而且,”他笑了笑,“我也不能老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得接地气。”
第二天,林烨真的推掉了一个不太重要的会议,坐上了吴坤的车。他们今天要去看的是一个位于市郊新兴产业园的厂房,面积、层高、基础条件都不错,就是价格偏高,而且周边生活配套几乎为零。
实地看了一圈,林烨和吴坤、老王一边看一边讨论着产线布局、物流动线、仓储规划的可能性。林烨甚至爬上了锈迹斑斑的消防楼梯,去看屋顶的承重和管线预留情况。
看完出来,已是傍晚,夕阳把几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大家都是一身灰尘,口干舌燥。
产业园附近没有像样的餐馆,只有几个流动摊贩。吴坤不好意思地说:“你看这破地方,连个吃饭的地儿都没有。委屈你了烨子,咱们回市区再吃吧。”
林烨却摆摆手,径直走向一个卖炒粉和汤面的路边摊:“就这儿吧,饿了。老板,来三份炒粉,多加个蛋!再来三碗紫菜蛋花汤!”
他熟练地搬过几个塑料小板凳,招呼吴坤和老王坐下。晚风吹过,带着尘土和食物混合的味道。
吴坤和老王有些局促地坐下,看着他们身家早已不菲的老板,毫无架子地坐在路边摊的小板凳上,吸溜着滚烫的汤,吃着锅气十足的炒粉,还时不时和摊主聊两句家常。
这一刻,没有总裁,没有总监,没有经理,只有三个为同一个目标奔波劳累的伙伴。
“这地方,硬件确实不错,”林烨边吃边说,“就是太偏了,以后工人吃饭、住宿都是问题。租金还能不能再谈谈?”
吴坤咽下嘴里的炒粉:“我明天再让下面的人去磨一磨。如果租金能压下来一点,咱们自己投钱盖个简易食堂和宿舍,长远看也许更划算。”
“嗯,”林烨点点头,“配套是关键。不能让员工在这里工作得都不安心。老王,你觉得从生产角度看,这里行不行?”
生产经理老王没想到老板会直接问自己,连忙放下筷子:“林总,从纯生产角度,这厂房底子很好,改造空间大,物流也方便。就是……就是这周边环境,确实得下功夫改善。”
三个人就着炒粉和蛋花汤,在路边摊昏黄的灯光下,热烈地讨论起了未来工厂的规划,仿佛吃的不是几块钱的快餐,而是决定公司命运的盛宴。
回去的路上,吴坤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夜景,忽然感慨了一句:“烨子,有时候我觉得,咱们好像又回到了在华光电的时候,为了省点租金,跟房东磨破嘴皮子。”
林烨笑了笑:“根儿没变,是好事。只是现在,我们要租的厂房更大,要造的梦想,也更大了。”
产能告急的警报已经拉响,寻找新家的征途布满荆棘。但星火解决问题的务实和韧性,正是在这一次次看似狼狈的奔波与一碗碗路边摊的烟火气中,愈发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