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科技CEO办公室的隔音效果极好,足以将外间的键盘敲击声、电话铃声和偶尔爆发出的技术争论隔绝在外。然而,此刻的林烨,却感觉自己被另一种更加喧嚣的噪音所包围。
那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声音,而是来自他大脑内部,来自“超维记忆库”深处,来自无数未来科技分支交织成的、令人目眩神迷又倍感压力的思维风暴。
他站在白板前,上面还残留着“燎原”项目最后一次评审会的部分图表和数据。但他的手指划过那些熟悉的曲线和参数,眼神却有些飘忽。
“更轻量化……”他喃喃自语。指环1代虽然设计出色,但长时间佩戴仍会有异物感。下一代产品,能否像一枚普通的戒指,甚至是一片轻薄的贴片?这需要材料学的突破,需要芯片集成度的再一次飞跃。
“更强大……”玄武-1.0只是起点,算力足以支撑现有的交互和部分扩展应用,但要实现他脑海中那些更宏伟的蓝图,还远远不够。神经信号的解析需要更精细,反馈需要更迅捷,能耗需要更低。玄武-2.0、3.0的架构图已经开始在他脑中模糊勾勒,但那意味着巨大的研发投入和未知的技术风险。
“更专用……”指环1代是一个成功的通用型消费电子产品。但未来呢?是否需要针对不同场景开发专用设备?比如,专注于极致沉浸感的VR/AR头戴设备?专注于生产力创作的脑控输入套装?或者……
他的思维滑向了更深、更敏感的领域——“脑联”生态的深层应用。
健康监测。这几乎是必然的延伸。通过高精度采集脑电波、心率、血氧甚至更复杂的生物电信号,实现对用户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和预警。睡眠质量分析、情绪压力评估、癫痫或中风的前兆捕捉……这背后的社会价值和商业潜力巨大,但随之而来的数据隐私、伦理问题和医疗监管壁垒,也如同高山般横亘在前。
脑机接口医疗辅助。这是他内心深处更迫切的渴望。让瘫痪患者通过思维控制外骨骼重新行走,让失语者通过脑信号合成语音重新“开口”,让盲人通过视觉信号编码重见光明……这些在上一世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的技术,如今有了“超维记忆库”的指引,是否有机会提前实现?这不再是商业竞争,而是近乎于使命的召唤。
但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技术实现难度呈指数级上升。这不仅仅是算法和芯片的问题,还涉及到了解刨学、神经科学、材料生物相容性等众多他并不熟悉的领域。 伦理和社会的争议将空前激烈。读取脑信号?这触碰了人类最根本的隐私禁区。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公众的接受度、法律的界定、道德的讨论……每一项都可能将星火推向风口浪尖。 巨象(赵天宏)和其他对手绝不会坐视星火进入这些高价值领域,他们的反扑只会更加凶猛和不择手段。
纷繁的思绪像一团乱麻,缠绕着他,让他有些喘不过气。办公室的四面墙,似乎正在缓缓向他压来。他需要空间,需要跳出这充满了代码、电路图和商业策略的环境,需要一点能刺激新想法的“意外”。
他看了一眼日程表,周末两天,奇迹般地没有安排任何会议。他做出了决定。
“李静,”他按下内部通话键,“帮我清空周末所有非必要安排。如果有急事,电话联系。”
“好的,林总。”李静干练地回应,没有多问一句。
周六清晨,临深市立图书馆。
与工作日西装革履的形象截然不同,林烨穿着一件简单的灰色连帽卫衣、牛仔裤和运动鞋,背着一个双肩包,像个普通的大学生,刷卡走进了市立图书馆。
这里没有星火科技的前台和炫酷的展厅,只有高耸的书架、弥漫的旧书墨香和一种令人心安的静谧。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在光滑的水磨石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零星有几个早起的学生和老人埋首于书桌前,只能听到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和极轻微的脚步声。
这种氛围让林烨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下来。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能吸入知识与时间沉淀的味道。
他此行的目标很明确——生物医学工程区和认知科学区。这些领域对他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超维记忆库”中存在着大量相关的未来知识碎片;陌生是因为他缺乏系统性的、基于当前时代背景的理论基础。他需要了解现在的技术走到了哪一步,瓶颈在哪里,从而找到那条能将未来知识“平滑”引入现实的最佳路径。
他在迷宫般的书架间穿梭,手指划过一本本厚重大部头的书脊:《神经工程学原理》、《脑电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生物相容性材料》、《认知神经科学前沿》……他凭借直觉和记忆库的模糊指引,挑选了十几本看起来最可能有所启发着作,抱起来感觉沉甸甸的,仿佛抱着人类对自身大脑探索的厚重历史与未来。
找了一个靠窗的僻静角落坐下,他很快沉浸其中。那些复杂的专业术语、神经网络结构图、实验数据曲线,在他眼中却仿佛活了过来,与他脑海中的未来碎片相互印证、碰撞、激发。
“原来这个信号滤波方法在现在已经有雏形了,但效率太低……” “这种高分子材料……记忆库里有它的改良版本,生物相容性提升了好几个等级……” “关于视觉皮层信号编码……现在的理论还停留在很基础的阶段,或许可以从这里入手,先发表几篇高质量的论文,慢慢引导学界的方向,为后续应用铺路……”
他完全忘记了时间,时而凝神细读,时而奋笔疾书,在笔记本上记录下灵感火花和关键点,时而又停下来,望着窗外葱郁的树木出神,大脑却在飞速运转,进行着跨越时空的知识整合与推演。
偶尔有坐在附近的学生,会对这个看起来年轻却抱着如此深奥专业书籍、阅读速度飞快且时而眼神放空的“同龄人”投来好奇的一瞥,但很快又沉浸回自己的世界中。
时间悄然流逝,午后的阳光变得愈发慵懒。
林烨感到眼睛有些酸涩,他抬起头,揉了揉眉心,准备休息一下。他站起身,打算去茶水间接杯水。
就在他穿过阅览区的时候,一个看起来十六七岁、脸上还带着几分稚气的中学生,抱着一本厚厚的编程教材,有些犹豫地拦住了他,眼神里充满了不确定和一丝兴奋。
“请……请问,您是星火科技的林烨先生吗?”男孩的声音不大,带着青春期特有的沙哑和紧张。
林烨愣了一下。他没想到在这里,这身打扮,还会被人认出来。他下意识地压低了一点声音,微笑着点头:“是我。你好。”
“哇!真的是您!”男孩的眼睛瞬间亮了,音量不自觉地提高了一些,引得旁边几个人抬起头望过来。男孩立刻意识到失态,赶紧捂住嘴,脸涨得通红,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我、我太
那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声音,而是来自他大脑内部,来自“超维记忆库”深处,来自无数未来科技分支交织成的、令人目眩神迷又倍感压力的思维风暴。
他站在白板前,上面还残留着“燎原”项目最后一次评审会的部分图表和数据。但他的手指划过那些熟悉的曲线和参数,眼神却有些飘忽。
“更轻量化……”他喃喃自语。指环1代虽然设计出色,但长时间佩戴仍会有异物感。下一代产品,能否像一枚普通的戒指,甚至是一片轻薄的贴片?这需要材料学的突破,需要芯片集成度的再一次飞跃。
“更强大……”玄武-1.0只是起点,算力足以支撑现有的交互和部分扩展应用,但要实现他脑海中那些更宏伟的蓝图,还远远不够。神经信号的解析需要更精细,反馈需要更迅捷,能耗需要更低。玄武-2.0、3.0的架构图已经开始在他脑中模糊勾勒,但那意味着巨大的研发投入和未知的技术风险。
“更专用……”指环1代是一个成功的通用型消费电子产品。但未来呢?是否需要针对不同场景开发专用设备?比如,专注于极致沉浸感的VR/AR头戴设备?专注于生产力创作的脑控输入套装?或者……
他的思维滑向了更深、更敏感的领域——“脑联”生态的深层应用。
健康监测。这几乎是必然的延伸。通过高精度采集脑电波、心率、血氧甚至更复杂的生物电信号,实现对用户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和预警。睡眠质量分析、情绪压力评估、癫痫或中风的前兆捕捉……这背后的社会价值和商业潜力巨大,但随之而来的数据隐私、伦理问题和医疗监管壁垒,也如同高山般横亘在前。
脑机接口医疗辅助。这是他内心深处更迫切的渴望。让瘫痪患者通过思维控制外骨骼重新行走,让失语者通过脑信号合成语音重新“开口”,让盲人通过视觉信号编码重见光明……这些在上一世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的技术,如今有了“超维记忆库”的指引,是否有机会提前实现?这不再是商业竞争,而是近乎于使命的召唤。
但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技术实现难度呈指数级上升。这不仅仅是算法和芯片的问题,还涉及到了解刨学、神经科学、材料生物相容性等众多他并不熟悉的领域。 伦理和社会的争议将空前激烈。读取脑信号?这触碰了人类最根本的隐私禁区。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公众的接受度、法律的界定、道德的讨论……每一项都可能将星火推向风口浪尖。 巨象(赵天宏)和其他对手绝不会坐视星火进入这些高价值领域,他们的反扑只会更加凶猛和不择手段。
纷繁的思绪像一团乱麻,缠绕着他,让他有些喘不过气。办公室的四面墙,似乎正在缓缓向他压来。他需要空间,需要跳出这充满了代码、电路图和商业策略的环境,需要一点能刺激新想法的“意外”。
他看了一眼日程表,周末两天,奇迹般地没有安排任何会议。他做出了决定。
“李静,”他按下内部通话键,“帮我清空周末所有非必要安排。如果有急事,电话联系。”
“好的,林总。”李静干练地回应,没有多问一句。
周六清晨,临深市立图书馆。
与工作日西装革履的形象截然不同,林烨穿着一件简单的灰色连帽卫衣、牛仔裤和运动鞋,背着一个双肩包,像个普通的大学生,刷卡走进了市立图书馆。
这里没有星火科技的前台和炫酷的展厅,只有高耸的书架、弥漫的旧书墨香和一种令人心安的静谧。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在光滑的水磨石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零星有几个早起的学生和老人埋首于书桌前,只能听到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和极轻微的脚步声。
这种氛围让林烨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下来。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能吸入知识与时间沉淀的味道。
他此行的目标很明确——生物医学工程区和认知科学区。这些领域对他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超维记忆库”中存在着大量相关的未来知识碎片;陌生是因为他缺乏系统性的、基于当前时代背景的理论基础。他需要了解现在的技术走到了哪一步,瓶颈在哪里,从而找到那条能将未来知识“平滑”引入现实的最佳路径。
他在迷宫般的书架间穿梭,手指划过一本本厚重大部头的书脊:《神经工程学原理》、《脑电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生物相容性材料》、《认知神经科学前沿》……他凭借直觉和记忆库的模糊指引,挑选了十几本看起来最可能有所启发着作,抱起来感觉沉甸甸的,仿佛抱着人类对自身大脑探索的厚重历史与未来。
找了一个靠窗的僻静角落坐下,他很快沉浸其中。那些复杂的专业术语、神经网络结构图、实验数据曲线,在他眼中却仿佛活了过来,与他脑海中的未来碎片相互印证、碰撞、激发。
“原来这个信号滤波方法在现在已经有雏形了,但效率太低……” “这种高分子材料……记忆库里有它的改良版本,生物相容性提升了好几个等级……” “关于视觉皮层信号编码……现在的理论还停留在很基础的阶段,或许可以从这里入手,先发表几篇高质量的论文,慢慢引导学界的方向,为后续应用铺路……”
他完全忘记了时间,时而凝神细读,时而奋笔疾书,在笔记本上记录下灵感火花和关键点,时而又停下来,望着窗外葱郁的树木出神,大脑却在飞速运转,进行着跨越时空的知识整合与推演。
偶尔有坐在附近的学生,会对这个看起来年轻却抱着如此深奥专业书籍、阅读速度飞快且时而眼神放空的“同龄人”投来好奇的一瞥,但很快又沉浸回自己的世界中。
时间悄然流逝,午后的阳光变得愈发慵懒。
林烨感到眼睛有些酸涩,他抬起头,揉了揉眉心,准备休息一下。他站起身,打算去茶水间接杯水。
就在他穿过阅览区的时候,一个看起来十六七岁、脸上还带着几分稚气的中学生,抱着一本厚厚的编程教材,有些犹豫地拦住了他,眼神里充满了不确定和一丝兴奋。
“请……请问,您是星火科技的林烨先生吗?”男孩的声音不大,带着青春期特有的沙哑和紧张。
林烨愣了一下。他没想到在这里,这身打扮,还会被人认出来。他下意识地压低了一点声音,微笑着点头:“是我。你好。”
“哇!真的是您!”男孩的眼睛瞬间亮了,音量不自觉地提高了一些,引得旁边几个人抬起头望过来。男孩立刻意识到失态,赶紧捂住嘴,脸涨得通红,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我、我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