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暗处的触角与铜墙铁壁-《重生:我的脑机接口横扫科技圈》

  “星火指环1代”持续热销带来的狂欢氛围,如同温暖的潮水般弥漫在整个星火科技产业园。开放办公区里,键盘敲击声、电话铃声、同事间关于项目进度的快速交流声,交织成一曲蓬勃发展的乐章。每个人的脸上似乎都洋溢着一种与公司共同成长的成就感与希望。

  在这片喧闹与活力中,业务拓展部的新人徐浩,正扮演着一个勤奋、上进、甚至有些“卷”的完美新人角色。他工位整洁,桌角摆着几本最新版的《赛道营销》和《生态系统战略》,屏幕上同时开着好几个窗口——一份即将提交的渠道合作分析报告、公司内部知识库页面、以及一个正在闪烁的行业资讯群聊。

  他手指飞快地敲击键盘,完成报告的最后一段,然后熟练地点击保存、发送。邮件发出的提示音刚落,他便立刻起身,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略带腼腆的笑容,拿起桌上一份精心准备的市场数据汇总材料,走向部门总监秦风的办公室。

  “秦总,您要的上一季度国内智能穿戴设备渠道销售数据分析,我初步整理好了,还加了一些我个人对星火未来渠道策略的浅见,不知道对不对,想请您指点一下。”徐浩的语气恭敬而诚恳,将材料双手递上。

  秦风正忙着接电话,对他点了点头,示意他把材料放在桌上。徐浩放下文件,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看似随意地扫了一眼秦风桌上摊开的几份文件——其中一份的页眉似乎带着芯片部门的LOGO,但标题被遮住了。

  “好,我知道了,尽快把合作备忘录发过来。”秦风挂了电话,这才看向徐浩,拿起那份材料粗略翻了翻,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哦?效率很高啊。还做了交叉对比和趋势预测?不错,很有想法。放我这我细看。”

  “谢谢秦总!应该的,我还有很多要学。”徐浩谦逊地笑了笑,状似无意地问道,“秦总,刚才看您好像在和芯片那边沟通?是不是我们下一代产品有什么新进展了?要是有需要业务拓展配合预热或者生态合作的地方,我随时可以提前做准备。”

  秦风是多年的老江湖,虽然对徐浩的积极很欣赏,但涉及到芯片这种核心部门,口风极严。他打了个哈哈:“嗨,就是一些常规的技术对接,了解大概进度好规划后续市场节奏。具体细节他们保密着呢,咱等着通知就行。你这积极性很好,继续保持,有需要我会找你。”

  “好的好的,明白。那秦总您先忙。”徐浩脸上笑容不变,心里却微微一沉。秦风的滴水不漏,让他第一次试探性接触无功而返。

  回到工位,徐浩的心情并不像表面那么平静。他的大脑深处,反复回放着“教授”通过加密信道传来的最新指令,那冰冷的文字仿佛带着无形的压力:

  “种子: priority shift. ‘玄武2.0’性能数据, top urgency. 不惜代价,获取真实基准测试报告及量产时间表。”

  “不惜代价”四个字,让他感到一丝寒意。他知道,巨象电子(赵天宏)已经等不及了,星火自研芯片的进展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甚至可能打乱了巨象自身的战略部署。

  直接接触芯片研发人员?难度极大且风险极高。那个部门是公司安保等级最高的区域,人员背景审查极其严格,而且他们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对非技术人员的疏离感和保密意识。

  徐浩深吸一口气,决定采用更迂回、更不易察觉的方式。他看了看时间,快到中午饭点。这是一个机会。

  食堂里人声鼎沸。徐浩端着餐盘,目光锐利地扫视了一圈,很快锁定目标——测试部门的两个年轻工程师,小刘和小李,正坐在角落一边吃饭一边兴奋地讨论着什么。测试部门虽然不直接参与芯片设计,但所有芯片的验证数据都要经过他们之手,是信息流的关键节点之一。

  徐浩调整了一下表情,露出热情的笑容走了过去:“刘工,李工,这么巧,这儿没人吧?”

  “哦,徐浩啊,坐坐坐。”小刘抬头见是他,随口应道。徐浩凭借其“社交达人”的属性,在公司人缘不错,尤其是和非核心研发部门的关系打得很好。

  “聊什么呢这么开心?”徐浩自然地坐下,扒拉了一口饭,看似随意地问道。

  “没啥,就昨晚打游戏,爆了件神装!”小李嘿嘿一笑。

  “可以啊!什么游戏?我也玩…”徐浩迅速接话,和他们聊了几分钟游戏,迅速拉近了距离。感觉气氛差不多了,他话锋一转,叹了口气:“哎,还是你们好,项目忙完就能放松。我们这边可惨了,秦总天天催着问下一代产品的进度,说要提前规划市场,可芯片那边口风太紧了,啥也问不出来,我们工作不好开展啊。”

  他抱怨得合情合理,完全像一个为工作发愁的积极员工。

  小刘闻言,也感同身受地撇撇嘴:“可不是嘛!他们芯片部的人都这德行,神神秘秘的。不过最近他们确实拼,实验室的灯就没在十二点前熄过。”他压低了声音,“听说‘玄武2.0’回片了,估计测试压力大吧。”

  徐浩心中一动,面上却不动声色:“是啊,太辛苦了。我看他们实验室外面的垃圾袋都比别的部门换得勤,好多废弃的打印稿,估计都是测试数据什么的…哎,咱们这保密条例也太严了,废纸都得碎掉,想帮他们分担下都没办法。”他故意用一种半开玩笑的语气说道,试图引导话题。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小李突然抬起头,有些警惕地看了徐浩一眼,语气变得正式了些:“公司规定嘛,肯定要遵守的。那些废料都有专人处理,咱们就别瞎打听了。”他用手肘悄悄碰了一下还在喋喋不休的小刘。

  小刘也立刻反应过来,讪讪一笑:“对对对,吃饭吃饭,不说这个了。”

  徐浩心里暗骂一声,脸上却立刻堆起笑容:“怪我怪我,职业病,总想打听点消息好干活。不说了不说了,吃饭吃饭。”

  这次试探,再次以失败告终。星火内部的保密教育显然做得不错,即使是普通测试工程师,也有基本的警惕性。他想通过废料处理渠道获取信息的想法,还没开始就破产了。

  下午,徐浩又尝试了其他方法。他借口需要评估下一代产品对合作伙伴的影响,试图向采购部打听近期是否有新的、更高级别的芯片封装材料或测试设备采购订单,但采购部口风也很紧,只说是常规备货。

  他甚至在下班时,特意“偶遇”了芯片架构负责人王皓,想套近乎聊聊行业技术趋势,但王皓本身性格内向,加上保密意识极强,只是礼貌地点头回应了几句“嗯”、“啊”、“还好”,就匆匆走向了地下车库——公司为少数核心高管提供的、有单独安保巡逻的专用停车区。

  一天下来,徐浩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感。星火科技就像一只缩进了坚硬龟壳的“玄武”,任他如何寻找,似乎都找不到一丝可以撬开的缝隙。那种无处不在的保密氛围和员工自觉的警惕性,构筑起一道无形的铜墙铁壁。

  下班回到自己租住的公寓,徐浩反锁上门,拉上窗帘,房间瞬间陷入昏暗。他脸上的那种职场新人的热情和阳光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冰冷的疲惫和焦虑。

  他打开经过加密的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光映在他毫无表情的脸上。

  手指在键盘上犹豫了片刻,他开始编写给“教授”的汇报:

  “目标:玄武2.0。进展:受阻。” “接触点:1. 业务总监(秦风):口风严,常规应对。2. 测试工程师:确认回片,测试强度大,但警惕性高,拒绝深入讨论。3. 废料处理:路径封闭,无隙可乘。4. 目标人物(王皓):无法接近。” “评估:目标公司内部保密体系完善,核心人员意识极强。常规间接手段收效甚微。请求进一步指示,或提供更高级别的信息获取途径。”

  点击发送。邮件如同石沉大海,瞬间被加密协议吞没。

  徐浩靠在椅背上,闭上眼,揉了揉眉心。他感到自己仿佛陷入了一场无声的、力量悬殊的暗战。对手庞大而严密,而自己像一只试图撼动大树的蚍蜉。

  就在这时,加密通讯软件突然弹出一条新消息,来自“教授”,内容极其简短:

  “种子: patience(耐心)。保持静默,深度潜伏。等待‘渔汛’。”

  徐浩盯着那条消息,沉默了良久。

  “渔汛”?那会是什么?是某个内部人员的弱点?还是一次意料之外的安全漏洞?或者,只是“教授”让他继续无望等待的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