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紫禁城里说仁宗-《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

  洪武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夜空中的天幕再次亮起,但这一次的景象却与以往截然不同。

  光幕中出现的,并非众人熟悉的朱及第,而是前几日连麦时言辞犀利的那位女网友“历史喵喵”。更让洪武时空,尤其是那些高门贵妇与大家闺秀们瞠目结舌的是她的穿着——她身着一套对大明人而言样式极为陌生的“汉服”,衣袂飘飘,色彩明丽,料子看上去是极好的丝绸,但这宽袍大袖、层叠交领的形制,却让她们蹙起了眉头。

  “这……这衣衫的料子倒是顶好的苏绣,可这样式……怎地如此古怪?”一位国公夫人低声对身旁的儿媳道,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嫌弃,“瞧着,倒有几分像秦淮河上那些……那些姐儿们为了招揽恩客穿的‘古装’?后世的风气,竟已……竟已如此不堪了么?”

  她们的惊讶还未平复,镜头一转,历史喵喵身边出现了其他年轻女子,她们的穿着更是让洪武年间的人们几乎要闭上眼睛——有的穿着仅到上臂的“短袖”,更有甚者,上身只有一件紧裹胸脯的小衣,露出整段腰肢,下身则是一条短得不能再短的裤子(热裤)……

  “嘶……伤风败俗!成何体统!” 奉天殿前,一位老御史气得胡子直抖,但想起陛下之前的严令和这天幕的神异,也只能憋红了脸,低声骂了一句。更多的人则是以一种“毕竟是六七百年后,与我们不同”的复杂心态,强迫自己接受这光怪陆离的景象。

  历史喵喵并未在意这些(她也无从知晓),她手持一个小巧的法器(麦克风),身后是巍峨壮丽的宫殿群,她一边走一边介绍,声音通过天幕清晰地传来:

  “各位同好,今天由我代班,带大家云游北京的故宫,也就是明清两代的紫禁城!我们现在走的这条中轴线,跟南京的明故宫格局很像,但规模更大,更宏伟。这座宫殿群,始建于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之后。”

  她的话语,让洪武十一年的朱元璋、朱标乃至朱棣本人都屏住了呼吸。南京的皇宫是他们所熟悉的,而画面中那座更加恢弘、历经风雨却依旧庄严的北方宫阙,仿佛是永乐大帝未来的功业证明,带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宿命感。

  “不过呢,”历史喵喵话锋一转,带着一丝历史的唏嘘,“紫禁城的第一任主人,永乐大帝朱棣,并没能在这里寿终正寝。他死在了第五次远征漠北的途中。所以,第一个在紫禁城登基,并且第一个在这里去世的皇帝,其实是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而且,这两个时间点,相隔不到十个月。”

  历史喵喵一路前行,穿过层层宫门,最终来到一处名为“钦安殿”的宫殿前,这座宫殿保存得相当完好。她指着宫殿说道:

  “这里,据说就是那位在位仅十个月的明仁宗朱高炽去世之处。说起这位洪熙皇帝,实在是令人感慨。他身体一直不好,最大的问题就是——胖!非常胖!胖到行动都需要内侍搀扶。”

  天幕下的朱元璋,脸色瞬间凝重起来。昨天,他刚刚给孙儿朱玄炜赐表字“高炽”,今天这天幕就转回来详细分说此人事迹,这巧合让他心头巨震,越发确信这是“天意”在向他施加压力,警告他不可再轻易触碰关键的“天命”。

  但与此同时,一个念头也在他心中升起:天意似乎对吕氏、胡惟庸这等“无关紧要”人物的生死并不在意,任凭其轨迹改变。但对于皇帝,尤其是关乎皇统传承的皇帝,却异常“执着”。或许,正是因为天子身系国运,与历史主干紧密相连,改动他们,就如同撼动历史本身?这么一想,朱元璋反而觉得这不算是针对他个人的冒犯,而是一种更高层面的规则运行。

  历史喵喵继续道:“尽管身体肥胖虚弱,但朱高炽在永乐朝做太子监国时,表现出了卓越的理政能力,可以说是个合格的守成之君。他也一直小心翼翼地活着,撑到了他那位强势的父亲去世。”

  “然而,压抑太久终究会反弹。永乐皇帝刚一去世,刚刚登基的朱高炽,许是觉得再也没有人能管束自己,或许是觉得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他彻底放飞了自我!史载他纵情声色,饮食无度,本就脆弱的身体哪里经得起这般折腾?结果登基还没满一年,就把自己给‘作’死了。”

  她顿了顿,语气带着点调侃:“当然,也别以为他身体不好就很‘清心寡欲’。朱高炽的妃嫔可不少,子嗣更是繁盛,光史书记载的儿子女儿加起来就有十七个!在生孩子这方面,跟他二弟汉王朱高煦可能差不多,跟他三弟赵王朱高燧算是不相上下。”

  这番话,让天幕下的朱棣心情复杂。一方面为那个“胖儿子”的短命感到一丝惋惜,另一方面又对其“能干”和“能生”感到某种微妙的满意。而朱元璋则更加笃定,将朱玄炜(高炽)养在宫中,严加教导,控制饮食,或许正是破解这“短命”宿命的关键!

  依旧是那位打扮时髦、言辞犀利的“历史喵喵”担任主讲。她身后是宏伟的紫禁城背景,依旧聚焦于明仁宗朱高炽。

  “嗨,各位老铁们,今晚咱们来深度八卦一下大明的一位‘重量级’人物——洪熙皇帝朱高炽!”历史喵喵的开场白依旧带着她特有的调侃风格,但眼神却认真了许多,“他的一生,简直就是一部‘憋屈与爆发’的史诗,咱们今天就用几个关键词来给他画个像。”

  “首先,关键词一:二十年太子。”历史喵喵伸出一根手指,“朱高炽同志从永乐二年被立为太子,到永乐二十二年登基,整整当了二十年的储君!这二十年,可不是什么舒心日子。”

  天幕下的朱元璋、朱标,乃至刚刚被要求“学习如何做藩王”的朱棣,都凝神细听。他们深知储君之位的敏感与艰难。

  “他的老爹,是那位雄才大略但也生性多疑的永乐大帝朱棣。”历史喵喵继续说道,“他还有个能征善战、一直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的二弟朱高煦,以及一个在一旁‘敲边鼓’的三弟朱高燧。朱高炽这个太子,当得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她列举了几件事:“他爹北征,让他监国,看似委以重任,实际上核心的人事权、军事权、外交权一样没放。这就算了,他爹还在他身边安插了眼线,严密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最惨的是,他的支持者,比如那位才子解缙,就因为私下拜见了他一下,就被他爹下狱整死了,而朱高炽……他愣是没敢开口求情!为什么?因为他自身难保,只能隐忍,靠着出色的‘忍功’硬熬。”

  “这二十年,”历史喵喵总结道,“他就像在走钢丝,一边要处理好繁重的监国政务,一边要应对父亲的猜忌和弟弟们的构陷,能保住太子之位,全靠他的谨慎小心和……嗯,他有个好儿子朱瞻基,深得永乐帝喜爱,这也算是给他加了个‘保险’。”

  “关键词二:十个月天子。”历史喵喵伸出第二根手指,“熬死了老爹,终于登基了!朱高炽这一朝,年号洪熙。别看他在位时间短,但干的事儿可不少,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就是他打造的。”

  天幕上掠过一系列政策画面:“他一上位,就平反了永乐朝的一些冤狱,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有效缓解了洪武、永乐以来严苛的政治气氛。他任用能臣,虚心纳谏,比如有个叫弋谦的官员说话难听,他一开始不高兴,后来还是接受了批评,还下诏让大家直言勿讳。他体恤民力,停止了永乐年间的大规模用兵和下西洋,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他还想干一件大事——把都城迁回南京。”

  “可以说,”历史喵喵评价道,“朱高炽在他短短十个月的任期内,努力地想做一个‘守成令主’,扭转永乐朝一些好大喜功的风气,推行仁政。如果给他更多时间,大明或许会是一番不同的景象。但是……”

  历史喵喵话锋一转,语气变得神秘起来:“关键词三,也是最大的谜团:无疾骤崩。洪熙元年五月,朱高炽在登基不到十个月的时候,突然驾崩,终年四十七岁。正史《明仁宗实录》和《明史》里,对他的死因讳莫如深,只用了‘无疾骤崩’四个字一笔带过。一个皇帝,死前三天还在处理政务,怎么会说没就没了?这背后,引发了后世无数的猜测。”

  天幕下的洪武君臣们,尤其是朱元璋和朱标,神色都变得极为专注。皇帝的死因,从来都是政治最敏感的神经。

  “目前主流的有几种猜想,”历史喵喵如数家珍,“第一种,纵欲过度 服药说。 朱高炽同志可能因为身体肥胖,某些方面不太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