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朱及第讲得口沫横飞,将万历朝的种种弊政和李成梁的“功过”剖析得头头是道时,天幕上,一个顶着“大明王朝—永乐大帝”网名的网友突然强势插入,留言如同一盆冷水泼下:
【“你可得了吧,说这一堆冠冕堂皇的话!当时郭某人想挖的是永乐帝的长陵,目标是找《永乐大典》,结果就是找不到墓道口,没法下手。正好万历的定陵墓道口自己掉了几块砖露出来了,这才转而去挖了定陵。说白了,万历纯属是帮老祖宗永乐帝挡了灾,倒了血霉!”(网友原话照抄)】
这条留言一出,天幕上瞬间炸锅,后续评论滚滚而来:
【“卧槽?还有这种内幕?”】
【“真相了!原来万历是替朱棣挨了这铲子!”】
【“永乐大帝:好险好险,多谢孙子挡枪!”】
【“万历:我谢谢你啊!(哭唧唧)”】
【“所以定陵是被‘捡漏’挖了的?”】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揭底”和网友们的群嘲,朱及第脸上连一丝不好意思的尴尬都没有,他清了清嗓子,反而用一种“我都是为了他好”的语气说道:
“咳咳,这位网友说的……也算是事实的一部分吧。我之所以不提这茬,主要是怕永乐大帝他老人家面上过不去,不好意思。想想看,后世子孙替他挡了灾,这让他一代雄主的脸往哪儿搁?我这是维护老祖宗的颜面,用心良苦啊!”
他说得理直气壮,仿佛自己做了多大的人情似的。
奉天殿前,一片诡异的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或明或暗,再次齐刷刷地聚焦到了燕王朱棣的身上。
朱棣端着酒杯的手僵在半空,脸上的表情复杂得难以形容。
先是错位比拟的羞辱,现在又来了个“挡灾”的真相?
合着那个不成器的后世子孙万历,不仅拿他当借口,还替他……挨了刨坟的铲子?
一股难以言喻的憋闷感堵在朱棣胸口。这算什么事?他该庆幸自己的陵墓没被找到,保全了身后安宁?还是该恼怒那个郭家的后世人竟敢打他陵墓的主意,目标是《永乐大典》?亦或是该对那个“挡灾”的万历生出那么一丝丝……极其微妙的、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谢意”?
各种情绪混杂在一起,让朱棣的脸色青一阵白一阵。他狠狠瞪了一眼天幕上那个“大明王朝—永乐大帝”的网名,又瞥了一眼侃侃而谈、脸皮厚比城墙的朱及第,最终只能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
“混账……东西!”
也不知道是在骂那个想挖他坟的人,还是在骂那个口无遮拦的朱及第,或者是在骂这荒唐透顶的“挡灾”事实。
他猛地将杯中酒一饮而尽,那辛辣的液体划过喉咙,却丝毫没能浇灭他心头的那股邪火。今天这天幕,简直是专门来给他添堵的!
燕王朱棣心头那股关于“挡灾”的邪火还没压下去,天幕上话题的风向已然转变。网友们的注意力,似乎全都集中到了那部名为《永乐大典》的巨着之上。
【“唉,一想到《永乐大典》没了,我这心里就跟猫抓似的!”】
【“谁说不是呢!那可是集合了当时天下所有典籍的瑰宝啊!就这么失传了,简直是中华文明不可估量的损失!”】
【“要是能穿越回永乐年间就好了,我啥也不干,就天天抄书!把《永乐大典》从头到尾多抄几份!”】
【“楼上的想法很美好,但你知道《永乐大典》有多少卷吗?靠手抄?抄到大明灭亡都抄不完!”】
【“而且你以为你想抄就能抄?正本和副本都深藏皇宫大内,普通人别说抄,看都看不到一眼!”】
看着这些议论,朱棣的眉头微微挑起。《永乐大典》?这名字……那是是他未来会主持编纂的一部大书?集合天下典籍?这倒颇合他的胃口。只是,后世竟然失传了?一股难以言喻的遗憾和不爽悄然滋生。他朱棣弄出来的东西,合该流传万世,怎能失传!
这时,一条更具体的“穿越计划”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要我说,就得找个稳妥的地方备份!比如在西北找个极度干旱的沙漠,挖个深窖,用油布包好埋起来!说不定几百年后就能重见天日!”】
这想法引得不少网友点赞,觉得是个好主意。
然而,紧接着一盆冷水就泼了下来。
【“想法不错,但你先想想怎么接触到《永乐大典》吧!一共就两份,都在皇宫里藏着。你想进去抄?两条路:一,寒窗苦读几十年,参加科举,考上进士,并且得到皇帝信任,入翰林院,或许有机会参与修纂或阅览;二,简单直接点——净身,进宫当太监,说不定哪天被派去打扫藏书阁,能偷看几眼。”】
“净身……当太监?”
这六个字如同拥有魔力,瞬间让天幕下许多正做着“穿越抄书梦”的学子们下意识地夹紧了双腿,一股凉气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
奉天殿前广场的边缘,那些来自全国各地、被征召参加“博学鸿儒科”的学子们,此刻一个个面如土色,眼神呆滞。
昨日衍圣公孔希学被后世消息给气死,他们虽也震惊,但更多的是一种对圣裔的惋惜和对天威的敬畏。那种感觉,像是远处的一座高山崩塌了,虽然震撼,但毕竟隔了一层。
可此刻,听到《永乐大典》——这部听起来就是汇集了古今一切知识、文人士子梦寐以求的典籍瑰宝,竟然在后世失传了!这种感觉,完全不同!
这不再是远山的崩塌,而是他们脚下赖以站立、视为精神家园的文化根基,被硬生生掘断了!是文脉的腰斩!是比焚书坑儒更让他们感到窒息和绝望的文明之殇!
“呜……”一名老儒生捂着胸口,发出一声痛苦的呜咽,身体摇摇欲坠。他毕生钻研学问,深知编纂这样一部巨着需要耗费何等的心血,汇聚多少即将失传的孤本秘典。而它,竟然没了?!
“暴殄天物!暴殄天物啊!”另一个学子捶打着地面,涕泪横流。
更多的人则是失魂落魄地站在那里,仿佛被抽走了灵魂。他们此刻的心情,比昨日看到衍圣公之死,要沉重百倍,难受千倍!那是一种源自灵魂深处、对文明传承断裂的恐惧与剧痛。
文脉之殇,甚于一切。
天幕之下,方才还因各种八卦秘闻而议论纷纷的场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弥漫在学子群体中,沉重得令人窒息的悲恸与茫然。
        【“你可得了吧,说这一堆冠冕堂皇的话!当时郭某人想挖的是永乐帝的长陵,目标是找《永乐大典》,结果就是找不到墓道口,没法下手。正好万历的定陵墓道口自己掉了几块砖露出来了,这才转而去挖了定陵。说白了,万历纯属是帮老祖宗永乐帝挡了灾,倒了血霉!”(网友原话照抄)】
这条留言一出,天幕上瞬间炸锅,后续评论滚滚而来:
【“卧槽?还有这种内幕?”】
【“真相了!原来万历是替朱棣挨了这铲子!”】
【“永乐大帝:好险好险,多谢孙子挡枪!”】
【“万历:我谢谢你啊!(哭唧唧)”】
【“所以定陵是被‘捡漏’挖了的?”】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揭底”和网友们的群嘲,朱及第脸上连一丝不好意思的尴尬都没有,他清了清嗓子,反而用一种“我都是为了他好”的语气说道:
“咳咳,这位网友说的……也算是事实的一部分吧。我之所以不提这茬,主要是怕永乐大帝他老人家面上过不去,不好意思。想想看,后世子孙替他挡了灾,这让他一代雄主的脸往哪儿搁?我这是维护老祖宗的颜面,用心良苦啊!”
他说得理直气壮,仿佛自己做了多大的人情似的。
奉天殿前,一片诡异的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或明或暗,再次齐刷刷地聚焦到了燕王朱棣的身上。
朱棣端着酒杯的手僵在半空,脸上的表情复杂得难以形容。
先是错位比拟的羞辱,现在又来了个“挡灾”的真相?
合着那个不成器的后世子孙万历,不仅拿他当借口,还替他……挨了刨坟的铲子?
一股难以言喻的憋闷感堵在朱棣胸口。这算什么事?他该庆幸自己的陵墓没被找到,保全了身后安宁?还是该恼怒那个郭家的后世人竟敢打他陵墓的主意,目标是《永乐大典》?亦或是该对那个“挡灾”的万历生出那么一丝丝……极其微妙的、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谢意”?
各种情绪混杂在一起,让朱棣的脸色青一阵白一阵。他狠狠瞪了一眼天幕上那个“大明王朝—永乐大帝”的网名,又瞥了一眼侃侃而谈、脸皮厚比城墙的朱及第,最终只能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
“混账……东西!”
也不知道是在骂那个想挖他坟的人,还是在骂那个口无遮拦的朱及第,或者是在骂这荒唐透顶的“挡灾”事实。
他猛地将杯中酒一饮而尽,那辛辣的液体划过喉咙,却丝毫没能浇灭他心头的那股邪火。今天这天幕,简直是专门来给他添堵的!
燕王朱棣心头那股关于“挡灾”的邪火还没压下去,天幕上话题的风向已然转变。网友们的注意力,似乎全都集中到了那部名为《永乐大典》的巨着之上。
【“唉,一想到《永乐大典》没了,我这心里就跟猫抓似的!”】
【“谁说不是呢!那可是集合了当时天下所有典籍的瑰宝啊!就这么失传了,简直是中华文明不可估量的损失!”】
【“要是能穿越回永乐年间就好了,我啥也不干,就天天抄书!把《永乐大典》从头到尾多抄几份!”】
【“楼上的想法很美好,但你知道《永乐大典》有多少卷吗?靠手抄?抄到大明灭亡都抄不完!”】
【“而且你以为你想抄就能抄?正本和副本都深藏皇宫大内,普通人别说抄,看都看不到一眼!”】
看着这些议论,朱棣的眉头微微挑起。《永乐大典》?这名字……那是是他未来会主持编纂的一部大书?集合天下典籍?这倒颇合他的胃口。只是,后世竟然失传了?一股难以言喻的遗憾和不爽悄然滋生。他朱棣弄出来的东西,合该流传万世,怎能失传!
这时,一条更具体的“穿越计划”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要我说,就得找个稳妥的地方备份!比如在西北找个极度干旱的沙漠,挖个深窖,用油布包好埋起来!说不定几百年后就能重见天日!”】
这想法引得不少网友点赞,觉得是个好主意。
然而,紧接着一盆冷水就泼了下来。
【“想法不错,但你先想想怎么接触到《永乐大典》吧!一共就两份,都在皇宫里藏着。你想进去抄?两条路:一,寒窗苦读几十年,参加科举,考上进士,并且得到皇帝信任,入翰林院,或许有机会参与修纂或阅览;二,简单直接点——净身,进宫当太监,说不定哪天被派去打扫藏书阁,能偷看几眼。”】
“净身……当太监?”
这六个字如同拥有魔力,瞬间让天幕下许多正做着“穿越抄书梦”的学子们下意识地夹紧了双腿,一股凉气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
奉天殿前广场的边缘,那些来自全国各地、被征召参加“博学鸿儒科”的学子们,此刻一个个面如土色,眼神呆滞。
昨日衍圣公孔希学被后世消息给气死,他们虽也震惊,但更多的是一种对圣裔的惋惜和对天威的敬畏。那种感觉,像是远处的一座高山崩塌了,虽然震撼,但毕竟隔了一层。
可此刻,听到《永乐大典》——这部听起来就是汇集了古今一切知识、文人士子梦寐以求的典籍瑰宝,竟然在后世失传了!这种感觉,完全不同!
这不再是远山的崩塌,而是他们脚下赖以站立、视为精神家园的文化根基,被硬生生掘断了!是文脉的腰斩!是比焚书坑儒更让他们感到窒息和绝望的文明之殇!
“呜……”一名老儒生捂着胸口,发出一声痛苦的呜咽,身体摇摇欲坠。他毕生钻研学问,深知编纂这样一部巨着需要耗费何等的心血,汇聚多少即将失传的孤本秘典。而它,竟然没了?!
“暴殄天物!暴殄天物啊!”另一个学子捶打着地面,涕泪横流。
更多的人则是失魂落魄地站在那里,仿佛被抽走了灵魂。他们此刻的心情,比昨日看到衍圣公之死,要沉重百倍,难受千倍!那是一种源自灵魂深处、对文明传承断裂的恐惧与剧痛。
文脉之殇,甚于一切。
天幕之下,方才还因各种八卦秘闻而议论纷纷的场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弥漫在学子群体中,沉重得令人窒息的悲恸与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