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及第的讲述揭示了杨涟等朝臣在见到朱由校后,所采取的雷厉风行、甚至不容置疑的行动。
“各位老铁,我们之前分析了朱由校可能的情感依赖,但请大家记住,以杨涟、刘一燝为代表的这批大臣,在那个万分危急的时刻,是绝对不会、也没有时间去细细考量一个十六岁少年内心是如何惶恐、如何依赖身边人的。”朱及第的语气带着一种历史必然的冷静。
“在他们的观念里,朱由校首先是大明江山的象征,是‘神器’,是稳定局面的唯一核心。他们身为臣子,负有匡扶社稷、保全宗庙的绝对责任。这种责任感和他们心中绝对的‘忠君’观念,使得他们可以理所当然地以‘我们全是为了你好,为了大明江山好’为由,采取一切在他们看来必要的行动,而无需过多顾忌当事人当下的个人感受。”
“因此,当乾清宫门开启,他们终于见到惊魂未定的朱由校时,上演了极具象征意义的一幕——” 天幕画面中,以杨涟为首的群臣,不顾朱由校可能的一脸茫然甚至抗拒,齐刷刷地跪倒在地,向着这位少年叩首,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呼喊:
“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山呼万岁之声,不仅仅是对新君的礼仪,更是一种政治上的既成事实宣告,是对李选侍和魏忠贤企图挟持图谋的正面粉碎!
“叩拜之后,根本不给朱由校反应和犹豫的时间,杨涟等人立刻以‘保护圣驾’、‘商议即位大事’为由,几乎是半请半护、实则不容拒绝地将朱由校带离了乾清宫,离开了李选侍和魏忠贤的视线范围。”
“一行人迅速来到了文华殿,这里通常是皇帝举行经筵、接见大臣的地方。在这里,群臣再次正式礼拜,并当场议定,就在本月六日,也就是几天之后,为朱由校举行登基大典,彻底敲定名分,杜绝后患。”
“那么,在登基之前的这几天,这位刚刚被‘抢’出来的新天子住在哪里呢?”朱及第提出了问题,“大臣们给出的理由是,为了陛下的‘安全’,暂时不能回乾清宫了。他们选择将朱由校安置在——太子宫,也就是他父亲朱常洛曾经住了几十年的东宫慈庆宫。”
“并且,指定由相对正直、与东林党关系较好的太监王安负责保护(实质上也带有监视意味)。”朱及第补充道,“这个安排,从政治上看,确保了朱由校不再被李选侍集团接触,无疑是成功的。但从朱由校个人角度看呢?”
“于是,刚刚失去父亲,年仅十六岁的朱由校,在短短一天之内,被迫离开了他最熟悉的环境(乾清宫),离开了他情感上可能最为依赖的‘李娘娘’和‘李伴伴’,被一群他可能并不熟悉、甚至感到畏惧的大臣,带入了一个既熟悉(曾是旧居)又陌生(物是人非)的太子宫。”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慨叹。
“这一刻,他仿佛不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需求的少年,而彻底变成了一件被小心翼翼保护起来,同时也被严格看管起来的‘国之重器’。他个人的喜怒哀乐、情感依恋,在所谓的‘江山社稷’面前,显得如此的微不足道。”
天幕下,奉天殿前一片寂静。
朱元璋目光锐利,他完全理解并赞同杨涟等人的做法。在他看来,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皇权的平稳过渡高于一切,个人的情感必须让路。他甚至觉得这些后世的臣子做得还不够果决。
但马皇后和燕王妃徐氏等女性,则更多地从人情的角度感到一丝不忍。她们能想象那个少年在经历丧父之痛后,又被强行与熟悉的人和环境剥离,内心该是何等的孤独与恐惧。
一些文官则在思考这种“强行”的代价。这样做固然稳住了大局,但会不会在新帝心中埋下对文官集团的不信任甚至怨恨的种子?这种始于强迫的君臣关系,对未来朝政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无论如何,朱由校已经被“夺”了出来。大明的皇位传承,在经历了一番惊险的宫门争夺后,终于回到了文官集团所设计的轨道上。然而,所有人都知道,事情还远未结束。那位仍占据着乾清宫、名分未定的李选侍,绝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移宫”的真正风暴,即将来临。
正当朱及第讲到“移宫案”最关键的节点,分析着杨涟等大臣将朱由校“保护”起来后,仍占据乾清宫的李选侍将如何应对时,一阵清脆的手机铃声打断了他的讲述。
“喂?哦,好的好的,我知道了,马上下来。”朱及第对着手机应了几句,随即略带歉意地转向镜头(虽然他可能又忘了关),“各位老铁,实在不好意思,楼下通知,婚礼方有个答谢客人的活动,我得赶紧去一趟。今天直播先到这里,咱们下次再继续聊‘移宫案’!”
他匆匆收拾了一下东西,便离开了房间。如同上一次在农村婚礼时的疏忽一样,直播的界面并未关闭,只是主播已然缺席。所幸,这一次没有网友能在空镜头前肆意评论,天幕陷入了一种安静的等待状态。
然而,就在这寂静的空档,宾馆房间里,那台原本处于待机状态的电视机,似乎被朱及第离开时不小心触碰到了遥控器,突然亮了起来,一个庄重而熟悉的播报声随之响起:
“各位观众,晚上好。今天是2025年8月18日,农历七月初五。欢迎收看《新闻联播》节目……”
这声音透过未关闭的直播,清晰地传到了天幕的另一端,传入了洪武十一年所有人的耳中。
起初,奉天殿前的众人对这突如其来的、不同于朱及第风格的声音感到有些茫然。但很快,他们就被内容吸引了。
“……今年1至7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30亿元……‘三北’工程攻坚战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新横琴口岸开通五周年,客流车流年均增幅超四成……”
一条条关于后世中国的消息传来,尽管许多词汇如“固定资产投资”、“三北工程”他们闻所未闻,但那种扑面而来的、庞大的数字和井然有序的推进感,勾勒出一个国力强盛、内部治理高效的盛世景象。这与他们从朱及第那里听到的明末乱局形成了天壤之别。
“……国内电影暑期档票房超100亿元……京津冀最大地下储气库群年储气能力突破30亿立方米……宁德至上饶高速东吾洋特大桥合龙……”
这些消息,进一步描绘了一幅民生富足、百业兴旺、基建强大的画面。朱元璋听得眉头微挑,虽然不完全懂,但“100亿”、“30亿”这些数字规模,以及能在地下建造巨大“储气库”、架设跨海大桥的能力,已然超出了他的想象极限。这后世中国,内部确实堪称“形势大好”。
然而,新闻的笔锋陡然一转,将视线投向了海外。
“下面关注国际新闻……”
伴随着“空袭”、“袭击”等赤裸裸的战争词汇,让天幕下的洪武君臣精神一振,又暗自心惊。原来后世并非全然太平!
“……以色列称将在加沙城启动下一阶段军事行动,以色列民众在多地举行大规模抗议,要求尽快停火止战……”
“……也门胡塞武装称发射导弹打击以色列机场……美国纽约市发生枪击事件致3死9伤。”
更多的冲突地点被提及,更多的战火在燃烧。朱元璋越听,神色越是凝重。他敏锐地捕捉到,这后世的世界,战争并未消失,其规模(涉及多个国家、先进武器)和形态(空袭、导弹)似乎远超他认知中的冷兵器交锋,听起来更加酷烈和高效。
“原来……后世亦有征伐,且其势不小……”朱元璋低声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龙椅扶手。他原本以为后世中国那般富庶强大,周边定然臣服,四海升平。却不想,在那广袤的海外,竟同样是烽烟四起,列国纷争。
这种认知,给他带来了复杂的冲击。一方面,他有些欣慰,这证明“兵者,国之大事”乃万古不易之理,即便后世技术通天,也难逃争斗;另一方面,他也感到一丝凛然,后世战争的形态,似乎已经演变为他完全无法理解的模式,若大明与之相比,恐怕犹如稚子舞木棍面对神兵利刃。
国内的建设盛世与国外的战乱频仍,通过这偶然听到的“新闻联播”,在朱元璋以及所有洪武朝臣的心中,刻下了一道深刻的烙印。他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那个未来的世界,同样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和平与战火并存的复杂格局。
朱及第的直播意外地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但这扇窗所展现的景象,远比他们之前想象的更加广阔,也更加错综复杂。
“各位老铁,我们之前分析了朱由校可能的情感依赖,但请大家记住,以杨涟、刘一燝为代表的这批大臣,在那个万分危急的时刻,是绝对不会、也没有时间去细细考量一个十六岁少年内心是如何惶恐、如何依赖身边人的。”朱及第的语气带着一种历史必然的冷静。
“在他们的观念里,朱由校首先是大明江山的象征,是‘神器’,是稳定局面的唯一核心。他们身为臣子,负有匡扶社稷、保全宗庙的绝对责任。这种责任感和他们心中绝对的‘忠君’观念,使得他们可以理所当然地以‘我们全是为了你好,为了大明江山好’为由,采取一切在他们看来必要的行动,而无需过多顾忌当事人当下的个人感受。”
“因此,当乾清宫门开启,他们终于见到惊魂未定的朱由校时,上演了极具象征意义的一幕——” 天幕画面中,以杨涟为首的群臣,不顾朱由校可能的一脸茫然甚至抗拒,齐刷刷地跪倒在地,向着这位少年叩首,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呼喊:
“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山呼万岁之声,不仅仅是对新君的礼仪,更是一种政治上的既成事实宣告,是对李选侍和魏忠贤企图挟持图谋的正面粉碎!
“叩拜之后,根本不给朱由校反应和犹豫的时间,杨涟等人立刻以‘保护圣驾’、‘商议即位大事’为由,几乎是半请半护、实则不容拒绝地将朱由校带离了乾清宫,离开了李选侍和魏忠贤的视线范围。”
“一行人迅速来到了文华殿,这里通常是皇帝举行经筵、接见大臣的地方。在这里,群臣再次正式礼拜,并当场议定,就在本月六日,也就是几天之后,为朱由校举行登基大典,彻底敲定名分,杜绝后患。”
“那么,在登基之前的这几天,这位刚刚被‘抢’出来的新天子住在哪里呢?”朱及第提出了问题,“大臣们给出的理由是,为了陛下的‘安全’,暂时不能回乾清宫了。他们选择将朱由校安置在——太子宫,也就是他父亲朱常洛曾经住了几十年的东宫慈庆宫。”
“并且,指定由相对正直、与东林党关系较好的太监王安负责保护(实质上也带有监视意味)。”朱及第补充道,“这个安排,从政治上看,确保了朱由校不再被李选侍集团接触,无疑是成功的。但从朱由校个人角度看呢?”
“于是,刚刚失去父亲,年仅十六岁的朱由校,在短短一天之内,被迫离开了他最熟悉的环境(乾清宫),离开了他情感上可能最为依赖的‘李娘娘’和‘李伴伴’,被一群他可能并不熟悉、甚至感到畏惧的大臣,带入了一个既熟悉(曾是旧居)又陌生(物是人非)的太子宫。”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慨叹。
“这一刻,他仿佛不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需求的少年,而彻底变成了一件被小心翼翼保护起来,同时也被严格看管起来的‘国之重器’。他个人的喜怒哀乐、情感依恋,在所谓的‘江山社稷’面前,显得如此的微不足道。”
天幕下,奉天殿前一片寂静。
朱元璋目光锐利,他完全理解并赞同杨涟等人的做法。在他看来,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皇权的平稳过渡高于一切,个人的情感必须让路。他甚至觉得这些后世的臣子做得还不够果决。
但马皇后和燕王妃徐氏等女性,则更多地从人情的角度感到一丝不忍。她们能想象那个少年在经历丧父之痛后,又被强行与熟悉的人和环境剥离,内心该是何等的孤独与恐惧。
一些文官则在思考这种“强行”的代价。这样做固然稳住了大局,但会不会在新帝心中埋下对文官集团的不信任甚至怨恨的种子?这种始于强迫的君臣关系,对未来朝政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无论如何,朱由校已经被“夺”了出来。大明的皇位传承,在经历了一番惊险的宫门争夺后,终于回到了文官集团所设计的轨道上。然而,所有人都知道,事情还远未结束。那位仍占据着乾清宫、名分未定的李选侍,绝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移宫”的真正风暴,即将来临。
正当朱及第讲到“移宫案”最关键的节点,分析着杨涟等大臣将朱由校“保护”起来后,仍占据乾清宫的李选侍将如何应对时,一阵清脆的手机铃声打断了他的讲述。
“喂?哦,好的好的,我知道了,马上下来。”朱及第对着手机应了几句,随即略带歉意地转向镜头(虽然他可能又忘了关),“各位老铁,实在不好意思,楼下通知,婚礼方有个答谢客人的活动,我得赶紧去一趟。今天直播先到这里,咱们下次再继续聊‘移宫案’!”
他匆匆收拾了一下东西,便离开了房间。如同上一次在农村婚礼时的疏忽一样,直播的界面并未关闭,只是主播已然缺席。所幸,这一次没有网友能在空镜头前肆意评论,天幕陷入了一种安静的等待状态。
然而,就在这寂静的空档,宾馆房间里,那台原本处于待机状态的电视机,似乎被朱及第离开时不小心触碰到了遥控器,突然亮了起来,一个庄重而熟悉的播报声随之响起:
“各位观众,晚上好。今天是2025年8月18日,农历七月初五。欢迎收看《新闻联播》节目……”
这声音透过未关闭的直播,清晰地传到了天幕的另一端,传入了洪武十一年所有人的耳中。
起初,奉天殿前的众人对这突如其来的、不同于朱及第风格的声音感到有些茫然。但很快,他们就被内容吸引了。
“……今年1至7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30亿元……‘三北’工程攻坚战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新横琴口岸开通五周年,客流车流年均增幅超四成……”
一条条关于后世中国的消息传来,尽管许多词汇如“固定资产投资”、“三北工程”他们闻所未闻,但那种扑面而来的、庞大的数字和井然有序的推进感,勾勒出一个国力强盛、内部治理高效的盛世景象。这与他们从朱及第那里听到的明末乱局形成了天壤之别。
“……国内电影暑期档票房超100亿元……京津冀最大地下储气库群年储气能力突破30亿立方米……宁德至上饶高速东吾洋特大桥合龙……”
这些消息,进一步描绘了一幅民生富足、百业兴旺、基建强大的画面。朱元璋听得眉头微挑,虽然不完全懂,但“100亿”、“30亿”这些数字规模,以及能在地下建造巨大“储气库”、架设跨海大桥的能力,已然超出了他的想象极限。这后世中国,内部确实堪称“形势大好”。
然而,新闻的笔锋陡然一转,将视线投向了海外。
“下面关注国际新闻……”
伴随着“空袭”、“袭击”等赤裸裸的战争词汇,让天幕下的洪武君臣精神一振,又暗自心惊。原来后世并非全然太平!
“……以色列称将在加沙城启动下一阶段军事行动,以色列民众在多地举行大规模抗议,要求尽快停火止战……”
“……也门胡塞武装称发射导弹打击以色列机场……美国纽约市发生枪击事件致3死9伤。”
更多的冲突地点被提及,更多的战火在燃烧。朱元璋越听,神色越是凝重。他敏锐地捕捉到,这后世的世界,战争并未消失,其规模(涉及多个国家、先进武器)和形态(空袭、导弹)似乎远超他认知中的冷兵器交锋,听起来更加酷烈和高效。
“原来……后世亦有征伐,且其势不小……”朱元璋低声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龙椅扶手。他原本以为后世中国那般富庶强大,周边定然臣服,四海升平。却不想,在那广袤的海外,竟同样是烽烟四起,列国纷争。
这种认知,给他带来了复杂的冲击。一方面,他有些欣慰,这证明“兵者,国之大事”乃万古不易之理,即便后世技术通天,也难逃争斗;另一方面,他也感到一丝凛然,后世战争的形态,似乎已经演变为他完全无法理解的模式,若大明与之相比,恐怕犹如稚子舞木棍面对神兵利刃。
国内的建设盛世与国外的战乱频仍,通过这偶然听到的“新闻联播”,在朱元璋以及所有洪武朝臣的心中,刻下了一道深刻的烙印。他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那个未来的世界,同样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和平与战火并存的复杂格局。
朱及第的直播意外地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但这扇窗所展现的景象,远比他们之前想象的更加广阔,也更加错综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