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及第正准备按计划继续讲述魏忠贤倒台后的朝局,目光却被评论区突然刷屏的留言吸引了。他仔细看了几条,脸上露出恍然和几分面对未知事物的敬畏神情。
“好多朋友在刷屏,想听‘天启大爆炸’?”他拍了拍脑袋,“对对对,这事儿要是不讲,确实对不起‘大明皇家奇案录’这个名头!行,那咱们今天就插播一段,聊聊这场被后世称为‘世界三大自然之谜’之一的——天启六年王恭厂大爆炸!”
朱及第的神色变得异常严肃,身后的画面也转为昏暗,伴随着低沉的、令人不安的音效。
“时间是天启六年五月初六,巳时(上午9点到11点),北京城西南隅,王恭厂火药库附近。”他的语速放缓,仿佛每个字都带着重量。
“根据《天变邸抄》、《明实录》等大量官方和民间记载,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异响与怪风:“起初,京师东北角传来闷雷般的轰隆声,随后一股特异的、夹杂着毁灭气息的狂风从东北向西南刮过全城,屋宇摇撼,树木摧折。”
灵芝状烟云:“紧接着,一个巨大的、形如灵芝又似乱丝的黑色烟柱从王恭厂方向冲天而起,翻滚膨胀,瞬间遮天蔽日,整个北京城陷入昏黑如夜的状态。”
毁灭性冲击:“然后,就是石破天惊的大爆炸!‘有声如吼’,‘地裂霹雳不绝’,强烈的冲击波以王恭厂为中心向四周扩散!这冲击波有多可怕?”朱及第列举着史料记载:
“人畜、树木、砖石瞬间被掀飞至空中,又像下雨一样散落下来,有的甚至被抛到了昌平。”
“西安门一带落下无数铁渣(疑似火药库军械熔化)。”
“承恩寺街上走的八抬大轿,女客和小人(仆人)瞬间消失无踪,只剩空轿。”
“石驸马大街一座五千斤重的石狮子,被生生甩出顺城门外!”
“更诡异的是,”朱及第压低了声音,“许多死伤者,无论男女,在爆炸瞬间衣物尽被卷去,赤身裸体躺在街上,而衣物却飘挂到了西山树梢,或落到了昌平校场!”
伤亡与范围:“这场灾难波及范围极广,东至顺城门大街,北至刑部街,长三、四里,周围十三里,尽为齑粉!房屋坍塌数万间,人员伤亡据估算高达两万余人!死状凄惨,景象如同地狱。”
画面中呈现出爆炸后的废墟景象,以及后人根据记载绘制的各种推测示意图。
“这场灾难的原因,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定论。”朱及第开始梳理各种主流假说:
1.火药库爆炸说(最直接):“王恭厂是当时京师的官方火药库,储存着大量火药。可能是操作不当或自然原因引发殉爆。这能解释巨大的冲击波和火器残骸。但疑点在于,据估算当时库存火药量(约数百吨至千吨)产生的能量,似乎不足以造成如此大范围的、尤其是‘脱衣’‘移物’等超常现象。”
2.陨石或彗星爆炸说(天灾说):“有人认为是一次小行星或彗星碎片在地球大气层中爆炸(类似通古斯大爆炸),其冲击波恰好击中了王恭厂,并引发了火药库二次爆炸。这能解释前期的异响、怪风、天黑以及巨大的破坏力。但缺乏直接的陨石坑或陨石碎片证据。”
3.地震或地壳活动说:“也有学者认为是强烈地震或地下天然气(如甲烷)爆炸引发了灾难。这能解释地动和部分破坏,但难以完美解释烟柱、脱衣等特定现象。”
4.龙卷风等极端气象说:“强烈的龙卷风或飑线等极端天气,结合火药库爆炸,也可能造成复合灾难。但同样,其破坏模式的特殊性让此说存在争议。”
5.(网友补充)球形闪电/外星飞碟等超自然猜想:弹幕上也飘过各种更大胆的设想,朱及第笑了笑,“这些就属于科幻范畴了,缺乏实证,但足见此事之诡奇。”
画面上出现天启皇帝在爆炸后“惊慌失措,奔出乾清宫,躲避至交泰殿”的记载模拟场景。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给本就内忧外患的天启朝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朱及第总结道,“皇帝不得不下‘罪己诏’,认为是自己‘不德’导致上天降罚。朝野上下更是人心惶惶,各种灾异之说盛行。它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氛围,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朝廷的动荡和不安。”
他最后说道:“王恭厂大爆炸,就像悬在明末历史上空的一个巨大问号。它用最惨烈和无法理解的方式,提醒着后人自然力量的莫测与人类的渺小。它的真相,或许将永远沉睡在历史的长河中,留给世人的,只有那份来自四百年前的、真实的惊悚与无尽的遐想。”
天幕下的洪武君臣,早已被这超越他们理解范围的灾难描述惊得目瞪口呆。朱元璋眉头紧锁,他无法想象什么样的力量能瞬间将一座都城的部分区域化为齑粉,还能将人和衣物分离。这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让他感到一种源自未知的敬畏与寒意。
“天地之威,竟至于斯……”朱标喃喃自语,脸色苍白。
徐达等将领也是面面相觑,在这样毁天灭地的力量面前,个人的勇武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夜空下,王恭厂大爆炸的谜团,为这个已经充满了党争、阴谋与战火的明末时代,又蒙上了一层更加浓厚的神秘与悲剧色彩。
天幕上,朱及第看着那条关于明朝北京城与火灾缘分的评论,眼睛一亮,连连点头。
“这位名叫‘历史考据癖’的网友留言非常有意思啊!”他饶有兴致地念道,“UP主,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明朝自从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之后,这紫禁城和北京城,就跟‘火’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大小小的火灾就没断过,堪称一部‘火德厄运史’。别的不说,天启年间重建三大殿,就是因为之前一把大火把永乐爷修好的三大殿给烧没了!要不然,天启和魏忠贤也不会那么急着在江南搜刮,搞钱重建门面。”
朱及第顺势整理起资料,背后的画面也随之切换,呈现出紫禁城在不同年代被烈火吞噬的模拟景象。
“这位网友总结得很好,咱们就来简单捋一捋明朝北京那些着名的火灾:
永乐十九年(1421年):也就是正式迁都北京仅仅几个月后,崭新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就因雷击起火,瞬间化为灰烬!这对刚刚迁都、志得意满的永乐帝朱棣来说,无疑是一记沉重的心理打击,被视为不祥之兆。
正统十四年(1449年):谨身殿、奉天殿、午门等地先后发生火灾。
正德九年(1514年):乾清宫、坤宁宫因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玩灯不慎,燃放烟花引起大火,几乎烧毁整个后宫核心区域,损失惨重。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二十五年(1597年):坤宁宫、乾清宫再次接连失火。三大殿(此时已改名皇极、中极、建极)也在万历二十五年被焚毁,直到天启年间才得以重建。
天启六年(1626年):除了我们刚讲过的王恭厂大爆炸(疑似与火有关),皇极殿(即奉天殿)的附属建筑也发生过火灾。
……”
朱及第列举着一次次触目惊心的火灾记录,最后总结道:“这么一看,大明在北京的这二百多年,真是没少跟火神打交道。皇宫屡建屡焚,耗费国力民财无数,也仿佛预示着这个王朝焦灼不安的命运。”
奉天殿前,朱元璋的脸色在听到“永乐十九年三大殿焚毁”时,就已经彻底沉了下来。随着后续一次次火灾被提及,他的眉头越锁越紧,放在御座扶手上的拳头也不自觉地握紧。
他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自己曾与人讨论国号与五行时的一段戏言。当时他曾半开玩笑地说过,“明”字属火,光芒万丈,却也燥烈易焚,并非万年长治之象。他甚至戏谑地对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说过:“老四,你这性子也跟火似的,躁急!若你将来坐了江山,怕不是得叫个带水字的国号来压一压,比如……‘清’?”
这原本只是一句无心的玩笑,是父亲对性格刚猛的儿子的一种调侃。可此时此刻,当天幕上一次次提及大明国都与火的“孽缘”,当那句“后金将来就叫清”的话语再次在脑海中回响时,朱元璋只觉得一股寒意猛地从心底窜起,瞬间席卷全身!
火德的大明……水德的清……
迁都北京后屡遭火厄……崛起于东北水滨的后金改名为清……
自己当年一句无心的戏言……后世竟然……竟然……
这难道真的是天意?!
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兴替轮回?!
他朱元璋驱逐蒙元,恢复中华,创立大明,自以为开创了万世基业!可这国号,这命运,难道从一开始就埋下了被“水”克制的谶语?
朱元璋缓缓抬起头,望向深邃的夜空,目光仿佛要穿透时空,看到那遥远的未来。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那双曾经洞察一切、自信无比的眼睛里,此刻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和一丝……难以言喻的惊悸。
朱标站在一旁,敏锐地感觉到了父皇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异常低沉和冰冷的气息,他担忧地低唤了一声:“父皇?”
朱元璋没有回应,依旧沉默地望着天空。奉天殿前,文武百官也感受到了这股不寻常的压抑,纷纷屏息垂首,不敢发出丝毫声响。
只有天幕中朱及第的声音还在继续,讲述着火灾与王朝气运的关联,但此刻听在朱元璋耳中,每一个字都像是在印证着那个让他遍体生寒的“天意”。
良久,朱元璋才用一种极其低沉、几乎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喃喃道:
“火……水……明……清……难道,真是天意如此?咱的大明……竟真的逃不过这五行生克之数?”
“好多朋友在刷屏,想听‘天启大爆炸’?”他拍了拍脑袋,“对对对,这事儿要是不讲,确实对不起‘大明皇家奇案录’这个名头!行,那咱们今天就插播一段,聊聊这场被后世称为‘世界三大自然之谜’之一的——天启六年王恭厂大爆炸!”
朱及第的神色变得异常严肃,身后的画面也转为昏暗,伴随着低沉的、令人不安的音效。
“时间是天启六年五月初六,巳时(上午9点到11点),北京城西南隅,王恭厂火药库附近。”他的语速放缓,仿佛每个字都带着重量。
“根据《天变邸抄》、《明实录》等大量官方和民间记载,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异响与怪风:“起初,京师东北角传来闷雷般的轰隆声,随后一股特异的、夹杂着毁灭气息的狂风从东北向西南刮过全城,屋宇摇撼,树木摧折。”
灵芝状烟云:“紧接着,一个巨大的、形如灵芝又似乱丝的黑色烟柱从王恭厂方向冲天而起,翻滚膨胀,瞬间遮天蔽日,整个北京城陷入昏黑如夜的状态。”
毁灭性冲击:“然后,就是石破天惊的大爆炸!‘有声如吼’,‘地裂霹雳不绝’,强烈的冲击波以王恭厂为中心向四周扩散!这冲击波有多可怕?”朱及第列举着史料记载:
“人畜、树木、砖石瞬间被掀飞至空中,又像下雨一样散落下来,有的甚至被抛到了昌平。”
“西安门一带落下无数铁渣(疑似火药库军械熔化)。”
“承恩寺街上走的八抬大轿,女客和小人(仆人)瞬间消失无踪,只剩空轿。”
“石驸马大街一座五千斤重的石狮子,被生生甩出顺城门外!”
“更诡异的是,”朱及第压低了声音,“许多死伤者,无论男女,在爆炸瞬间衣物尽被卷去,赤身裸体躺在街上,而衣物却飘挂到了西山树梢,或落到了昌平校场!”
伤亡与范围:“这场灾难波及范围极广,东至顺城门大街,北至刑部街,长三、四里,周围十三里,尽为齑粉!房屋坍塌数万间,人员伤亡据估算高达两万余人!死状凄惨,景象如同地狱。”
画面中呈现出爆炸后的废墟景象,以及后人根据记载绘制的各种推测示意图。
“这场灾难的原因,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定论。”朱及第开始梳理各种主流假说:
1.火药库爆炸说(最直接):“王恭厂是当时京师的官方火药库,储存着大量火药。可能是操作不当或自然原因引发殉爆。这能解释巨大的冲击波和火器残骸。但疑点在于,据估算当时库存火药量(约数百吨至千吨)产生的能量,似乎不足以造成如此大范围的、尤其是‘脱衣’‘移物’等超常现象。”
2.陨石或彗星爆炸说(天灾说):“有人认为是一次小行星或彗星碎片在地球大气层中爆炸(类似通古斯大爆炸),其冲击波恰好击中了王恭厂,并引发了火药库二次爆炸。这能解释前期的异响、怪风、天黑以及巨大的破坏力。但缺乏直接的陨石坑或陨石碎片证据。”
3.地震或地壳活动说:“也有学者认为是强烈地震或地下天然气(如甲烷)爆炸引发了灾难。这能解释地动和部分破坏,但难以完美解释烟柱、脱衣等特定现象。”
4.龙卷风等极端气象说:“强烈的龙卷风或飑线等极端天气,结合火药库爆炸,也可能造成复合灾难。但同样,其破坏模式的特殊性让此说存在争议。”
5.(网友补充)球形闪电/外星飞碟等超自然猜想:弹幕上也飘过各种更大胆的设想,朱及第笑了笑,“这些就属于科幻范畴了,缺乏实证,但足见此事之诡奇。”
画面上出现天启皇帝在爆炸后“惊慌失措,奔出乾清宫,躲避至交泰殿”的记载模拟场景。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给本就内忧外患的天启朝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朱及第总结道,“皇帝不得不下‘罪己诏’,认为是自己‘不德’导致上天降罚。朝野上下更是人心惶惶,各种灾异之说盛行。它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氛围,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朝廷的动荡和不安。”
他最后说道:“王恭厂大爆炸,就像悬在明末历史上空的一个巨大问号。它用最惨烈和无法理解的方式,提醒着后人自然力量的莫测与人类的渺小。它的真相,或许将永远沉睡在历史的长河中,留给世人的,只有那份来自四百年前的、真实的惊悚与无尽的遐想。”
天幕下的洪武君臣,早已被这超越他们理解范围的灾难描述惊得目瞪口呆。朱元璋眉头紧锁,他无法想象什么样的力量能瞬间将一座都城的部分区域化为齑粉,还能将人和衣物分离。这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让他感到一种源自未知的敬畏与寒意。
“天地之威,竟至于斯……”朱标喃喃自语,脸色苍白。
徐达等将领也是面面相觑,在这样毁天灭地的力量面前,个人的勇武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夜空下,王恭厂大爆炸的谜团,为这个已经充满了党争、阴谋与战火的明末时代,又蒙上了一层更加浓厚的神秘与悲剧色彩。
天幕上,朱及第看着那条关于明朝北京城与火灾缘分的评论,眼睛一亮,连连点头。
“这位名叫‘历史考据癖’的网友留言非常有意思啊!”他饶有兴致地念道,“UP主,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明朝自从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之后,这紫禁城和北京城,就跟‘火’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大小小的火灾就没断过,堪称一部‘火德厄运史’。别的不说,天启年间重建三大殿,就是因为之前一把大火把永乐爷修好的三大殿给烧没了!要不然,天启和魏忠贤也不会那么急着在江南搜刮,搞钱重建门面。”
朱及第顺势整理起资料,背后的画面也随之切换,呈现出紫禁城在不同年代被烈火吞噬的模拟景象。
“这位网友总结得很好,咱们就来简单捋一捋明朝北京那些着名的火灾:
永乐十九年(1421年):也就是正式迁都北京仅仅几个月后,崭新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就因雷击起火,瞬间化为灰烬!这对刚刚迁都、志得意满的永乐帝朱棣来说,无疑是一记沉重的心理打击,被视为不祥之兆。
正统十四年(1449年):谨身殿、奉天殿、午门等地先后发生火灾。
正德九年(1514年):乾清宫、坤宁宫因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玩灯不慎,燃放烟花引起大火,几乎烧毁整个后宫核心区域,损失惨重。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二十五年(1597年):坤宁宫、乾清宫再次接连失火。三大殿(此时已改名皇极、中极、建极)也在万历二十五年被焚毁,直到天启年间才得以重建。
天启六年(1626年):除了我们刚讲过的王恭厂大爆炸(疑似与火有关),皇极殿(即奉天殿)的附属建筑也发生过火灾。
……”
朱及第列举着一次次触目惊心的火灾记录,最后总结道:“这么一看,大明在北京的这二百多年,真是没少跟火神打交道。皇宫屡建屡焚,耗费国力民财无数,也仿佛预示着这个王朝焦灼不安的命运。”
奉天殿前,朱元璋的脸色在听到“永乐十九年三大殿焚毁”时,就已经彻底沉了下来。随着后续一次次火灾被提及,他的眉头越锁越紧,放在御座扶手上的拳头也不自觉地握紧。
他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自己曾与人讨论国号与五行时的一段戏言。当时他曾半开玩笑地说过,“明”字属火,光芒万丈,却也燥烈易焚,并非万年长治之象。他甚至戏谑地对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说过:“老四,你这性子也跟火似的,躁急!若你将来坐了江山,怕不是得叫个带水字的国号来压一压,比如……‘清’?”
这原本只是一句无心的玩笑,是父亲对性格刚猛的儿子的一种调侃。可此时此刻,当天幕上一次次提及大明国都与火的“孽缘”,当那句“后金将来就叫清”的话语再次在脑海中回响时,朱元璋只觉得一股寒意猛地从心底窜起,瞬间席卷全身!
火德的大明……水德的清……
迁都北京后屡遭火厄……崛起于东北水滨的后金改名为清……
自己当年一句无心的戏言……后世竟然……竟然……
这难道真的是天意?!
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兴替轮回?!
他朱元璋驱逐蒙元,恢复中华,创立大明,自以为开创了万世基业!可这国号,这命运,难道从一开始就埋下了被“水”克制的谶语?
朱元璋缓缓抬起头,望向深邃的夜空,目光仿佛要穿透时空,看到那遥远的未来。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那双曾经洞察一切、自信无比的眼睛里,此刻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和一丝……难以言喻的惊悸。
朱标站在一旁,敏锐地感觉到了父皇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异常低沉和冰冷的气息,他担忧地低唤了一声:“父皇?”
朱元璋没有回应,依旧沉默地望着天空。奉天殿前,文武百官也感受到了这股不寻常的压抑,纷纷屏息垂首,不敢发出丝毫声响。
只有天幕中朱及第的声音还在继续,讲述着火灾与王朝气运的关联,但此刻听在朱元璋耳中,每一个字都像是在印证着那个让他遍体生寒的“天意”。
良久,朱元璋才用一种极其低沉、几乎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喃喃道:
“火……水……明……清……难道,真是天意如此?咱的大明……竟真的逃不过这五行生克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