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及第的声音继续传来,试图澄清一些后世的“误解”:
“后世很多人有一种观点,觉得燕王朱棣是处心积虑,早就准备好了要造反。但从现有的史料来看,这种观点其实站不住脚。事实上,到了建文元年,朱棣的处境已经糟糕到了极点。”
“装疯卖傻这套把戏,其实已经燕王府的长史葛诚给看穿了,并且报告给了南京。此时的燕王府,实力空虚到了什么程度呢?按照不少记载,朱棣当时能直接调动的人马,只剩下他自己的八百多名护卫!而且就连这八百人的武器装备,都严重不足,破旧残缺。”
天幕下的朱元璋听得眉头紧锁。老四混得这么惨?只有八百护卫?这比他当年刚起兵时还不如啊!
朱及第的分析还在继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建文帝朱允炆能狠下心,继续采用之前收拾周王、齐王、湘王的那套成熟办法——比如派曹国公李景隆或者其他将领,以‘北平备边’、‘加强防御’等冠冕堂皇的名义,从朝廷调派几千精锐兵马进入北平。一旦朝廷兵马入城,直接包围燕王府,拿下毫无准备的朱棣一家,简直是易如反掌!”
“然而,”朱及第话锋一转,“建文帝在这个时候,却突然‘怕’了。他害怕什么?他害怕再逼出一次湘王事件!湘王朱柏被逼得阖宫自焚,已经在宗室和天下舆论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如果燕王朱棣也被逼到绝路,再来一次全家自焚……那影响可就太恶劣了!”
“毕竟,燕王朱棣不同于湘王。一来,他是现存藩王中年龄最长、地位最高的‘诸王之首’;二来,他长期镇守北平,对抗北元,战功赫赫,在军中和民间声望都很高;三来……”朱及第顿了顿,“当时在朝中担任中军都督佥事的魏国公徐辉祖,是燕王妃徐氏的亲弟弟,是燕王的小舅子!有这层关系在,动手抓人总得多一层顾忌。”
“于是,建文帝和他身边的谋士们,就想出了一个自以为能‘出其不意、兵不血刃’拿下燕王的‘妙计’……”
就在朱及第缓口气,准备继续讲解那个“妙计”时,天幕下的朱元璋却敏锐地捕捉到了另一个名字。
他猛地转过头,看向刚刚被允许起身、还站在朱棣身旁的魏国公徐达,脸上带着惊奇和一丝……莫名的期待?
“徐天德!”朱元璋开口叫道,语气有点古怪,“咱记得很清楚,你的嫡长子,咱亲自下旨定的魏国公世子,叫徐允恭!这名字还是咱取的呢!怎么天幕上又冒出来个‘徐辉祖’?难道……你小子在外面还有别的种?没事!放心说!只要是咱大明的种儿,是你的儿子,咱就可以做主,让他当下一代魏国公!总好过让……”
老朱的话没说完,但那嫌弃的目光已经毫不掩饰地瞟了一眼徐达身后虚空处——谁都知道,他指的是徐达的继室夫人谢氏,同时也是燕王妃的母亲谢氏。
因为谢氏的父亲谢再兴当年背叛朱元璋另投张士诚,老朱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多年来各种宫廷宴饮几乎从不召见谢夫人,连带着对她所生的三个儿子(包括世子徐允恭)也怎么看都不顺眼。
徐达被皇帝这突如其来的“关怀”搞得头皮发麻,冷汗又下来了,连忙就要躬身解释:“陛下明鉴!臣绝无……”
话没说完,一旁的韩国公李善长连忙插话打圆场,他脑子转得快,立刻想到了关键处:“上位息怒,您听老臣一言。既然天幕预示,将来是由皇孙允炆殿下继承大统,登基为帝。那么‘允’字便需避讳。魏国公世子原名‘允恭’,这‘允’字犯了建文帝的名讳,自然是要改名的。依老臣看,改名为‘辉祖’,寓意光耀门楣,继承祖业,也是极好的。并非魏国公有其他子嗣。”
朱元璋一听,愣了一下,随即恍然大悟,脸上那点“期待”瞬间变成了索然无味的讪讪:“哦……原来是避讳改名字啊……李先生这一解释,咱明白了。可惜了,咱还白高兴一场……”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失望,甚至故意让这话语清晰地传出去。他就是不
“后世很多人有一种观点,觉得燕王朱棣是处心积虑,早就准备好了要造反。但从现有的史料来看,这种观点其实站不住脚。事实上,到了建文元年,朱棣的处境已经糟糕到了极点。”
“装疯卖傻这套把戏,其实已经燕王府的长史葛诚给看穿了,并且报告给了南京。此时的燕王府,实力空虚到了什么程度呢?按照不少记载,朱棣当时能直接调动的人马,只剩下他自己的八百多名护卫!而且就连这八百人的武器装备,都严重不足,破旧残缺。”
天幕下的朱元璋听得眉头紧锁。老四混得这么惨?只有八百护卫?这比他当年刚起兵时还不如啊!
朱及第的分析还在继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建文帝朱允炆能狠下心,继续采用之前收拾周王、齐王、湘王的那套成熟办法——比如派曹国公李景隆或者其他将领,以‘北平备边’、‘加强防御’等冠冕堂皇的名义,从朝廷调派几千精锐兵马进入北平。一旦朝廷兵马入城,直接包围燕王府,拿下毫无准备的朱棣一家,简直是易如反掌!”
“然而,”朱及第话锋一转,“建文帝在这个时候,却突然‘怕’了。他害怕什么?他害怕再逼出一次湘王事件!湘王朱柏被逼得阖宫自焚,已经在宗室和天下舆论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如果燕王朱棣也被逼到绝路,再来一次全家自焚……那影响可就太恶劣了!”
“毕竟,燕王朱棣不同于湘王。一来,他是现存藩王中年龄最长、地位最高的‘诸王之首’;二来,他长期镇守北平,对抗北元,战功赫赫,在军中和民间声望都很高;三来……”朱及第顿了顿,“当时在朝中担任中军都督佥事的魏国公徐辉祖,是燕王妃徐氏的亲弟弟,是燕王的小舅子!有这层关系在,动手抓人总得多一层顾忌。”
“于是,建文帝和他身边的谋士们,就想出了一个自以为能‘出其不意、兵不血刃’拿下燕王的‘妙计’……”
就在朱及第缓口气,准备继续讲解那个“妙计”时,天幕下的朱元璋却敏锐地捕捉到了另一个名字。
他猛地转过头,看向刚刚被允许起身、还站在朱棣身旁的魏国公徐达,脸上带着惊奇和一丝……莫名的期待?
“徐天德!”朱元璋开口叫道,语气有点古怪,“咱记得很清楚,你的嫡长子,咱亲自下旨定的魏国公世子,叫徐允恭!这名字还是咱取的呢!怎么天幕上又冒出来个‘徐辉祖’?难道……你小子在外面还有别的种?没事!放心说!只要是咱大明的种儿,是你的儿子,咱就可以做主,让他当下一代魏国公!总好过让……”
老朱的话没说完,但那嫌弃的目光已经毫不掩饰地瞟了一眼徐达身后虚空处——谁都知道,他指的是徐达的继室夫人谢氏,同时也是燕王妃的母亲谢氏。
因为谢氏的父亲谢再兴当年背叛朱元璋另投张士诚,老朱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多年来各种宫廷宴饮几乎从不召见谢夫人,连带着对她所生的三个儿子(包括世子徐允恭)也怎么看都不顺眼。
徐达被皇帝这突如其来的“关怀”搞得头皮发麻,冷汗又下来了,连忙就要躬身解释:“陛下明鉴!臣绝无……”
话没说完,一旁的韩国公李善长连忙插话打圆场,他脑子转得快,立刻想到了关键处:“上位息怒,您听老臣一言。既然天幕预示,将来是由皇孙允炆殿下继承大统,登基为帝。那么‘允’字便需避讳。魏国公世子原名‘允恭’,这‘允’字犯了建文帝的名讳,自然是要改名的。依老臣看,改名为‘辉祖’,寓意光耀门楣,继承祖业,也是极好的。并非魏国公有其他子嗣。”
朱元璋一听,愣了一下,随即恍然大悟,脸上那点“期待”瞬间变成了索然无味的讪讪:“哦……原来是避讳改名字啊……李先生这一解释,咱明白了。可惜了,咱还白高兴一场……”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失望,甚至故意让这话语清晰地传出去。他就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