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前,那因“大明战神”和“快乐曲”而引发的哄笑声渐渐平息下来。众人笑过、骂过、嘲讽过之后,一种更复杂的情绪开始弥漫。
魏国公徐达第一个收敛了笑容。天幕上被反复调侃、戏谑的是他未来的女婿,被陛下怒骂的是他视若半子的弟子,被众人暗中嘲笑“靠送人头起家”的是他女儿拼死守护的丈夫。他不能任由气氛一直这样下去。
徐达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冠,迈步出列,面向龙椅上的朱元璋,他的声音沉稳洪亮,确保整个奉天殿前都能清晰地听到:
“上位!”徐达躬身行礼,随即挺直腰板,目光扫过在场的勋贵同僚,最后回到朱元璋身上,“方才天幕戏谑,臣等失仪,还请陛下恕罪。”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而客观:“然,嬉笑之余,臣以为有失偏颇。李景隆之事,固然荒唐可笑,但其行径,绝不能掩盖燕王殿下自身之英武韬略!”
“诚然,或有侥幸之机,”徐达承认天幕揭示的某些“帮助”,但立刻强调,“然燕王殿下于北平十余年镇守北疆,屡挫元寇,其能其勇,早已彰显!即以方才天幕所述,其于弱势兵力之下,敏锐洞察战机,果断出击,一举打破长兴侯精心布置之铁桶阵型!此等胆识、魄力与用兵之妙,臣敢问在座诸位同袍——”
徐达的目光扫过朱樉、朱棡、李文忠等一众名将:“易地而处,谁敢言必能如此?谁敢言能做得比燕王殿下更好?”
他顿了顿,继续加重语气:“更何况,宁王大宁八万精锐步卒、六千战车,尤其是那纵横无敌的大宁三卫骑兵,皆非庸碌之辈!彼等为何心甘情愿,追随燕王殿下奔赴前程?岂仅因胁迫利诱?若燕王殿下无超凡之魅力、无令人信服之能力、无足以托付身家性命之威望,焉能至此?!”
“所以,”徐达总结道,声音铿锵有力,“臣以为,我等可以鄙薄李景隆之无能,可以讥讽建文朝廷之昏聩,但绝不可因此,便轻看了燕王殿下二十余年浴血边关锤炼出的真本事!贬低了燕王妃与世子于绝境中死守孤城的忠勇坚毅!忽视了燕王一家于逆境中奋起抗争的非凡气运与能力!”
徐达这番有理有据、不偏不倚的公道话,如同冷水泼面,让刚才还沉浸在戏谑气氛中的勋贵文武们瞬间清醒了不少。
是啊!
你可以嘲笑李景隆是废物,是内鬼。
但你不能否认耿炳文是实打实的善守名将,他的“铁桶阵”是那么好破的?
你也不能否认大宁三卫是天下强兵,是那么容易就能被“裹挟”的?
燕王朱棣能做到这些,本身就证明了他的厉害!
刚才光顾着笑李景隆了,差点忽略了真正的主角。
朱樉、朱棡等人纷纷点头,面露赞同之色。就连刚才还觉得儿子“放水放得好”的李文忠,也收敛了笑容,不得不承认徐达说得对。打败一个名将和收服一支强军,靠运气是绝对不可能的。
龙椅上的朱元璋,听着老兄弟这番掷地有声的话,再看看底下群臣反应,脸上的怒容也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复杂和……不易察觉的欣慰。
徐天德这话,说到他心里去了。
刚才他是被李景隆那离谱操作气糊涂了,光顾着骂老四“丢人”、“靠送”,却下意识忽略了自己这个儿子确实是有真本事的!能以弱胜强打破耿炳文的防守,能空手套白狼拿下宁王的军队,这哪是一般人能办到的?
老朱心里那点因为儿子“不光彩”起家而产生的膈应,被徐达这番话冲淡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自豪、无奈和重新审视的复杂情绪。
是啊,李景隆就算想送,也得接得住才行。老四能接得住,并且能借此壮大,这本就是能力的体现。
而此刻,一直趴在大理石金砖上、承受着父亲怒骂和众人无形嘲笑的燕王朱棣,听到岳父徐达那番铿锵有力、毫不避讳地为自己正名的话,只觉得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和暖流猛地冲上了鼻腔和眼眶!
父皇的打骂,他习惯了。
兄弟们的嫉妒或轻视,他也能忍受。
甚至众人的哄笑,他也可以默默承受。
但岳父这番在御前、在满朝公卿面前,不惧圣怒、不随流俗、客观公正地肯定他的能力和价值的言语,像是一道阳光,瞬间照进了他冰冷而委屈的内心!
在朱元璋这里,他感受到的永远是高压、是挑剔、是太子之外其他儿子皆可弃的冷酷。
而在徐达那里,在徐家,他感受到的才是真正的教导、呵护和期待。岳父是真心把他当成衣钵传人来培养,手把手教他兵法,带他历练,在他犯错时严厉斥责,在他进步时由衷赞赏。那种感觉,更像是一个严格的父亲。
有时候,朱棣内心深处甚至真的闪过一个荒谬的念头:如果世人传言是真的,他其实是徐家的赘婿,或许……还会更幸福一些?至少能更直接地感受到那份毫无保留的认可和关爱。
他拼命地将脸紧紧贴在冰冷的大理石地面上,用尽全身力气克制着,不让喉咙里的哽咽溢出,不让眼眶中的热泪滑落。但那微微颤抖的肩膀,却泄露了他内心汹涌的情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触动时。
徐达这席话,比任何封赏和夸赞,都更让他觉得,自己这些年来的努力和付出,是值得的,是被真正懂行的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
奉天殿前,一时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夜风吹过旌旗的猎猎作响。
朱元璋看着地上儿子微微颤抖的背影,又看了看一脸坦然、目光坚定的徐达,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重重地叹了口气,眼神变得深邃起来。
奉天殿偏殿内,燕王妃徐妙云端坐于诸位王妃之间,姿态依旧保持着无可挑剔的端庄。然而,宽大袖袍之下,交叠置于膝上的双手,指尖却微微发白,显露出内心的波澜。
当父亲徐达那番掷地有声、力排众议为丈夫正名的话清晰传来时,徐妙云只觉得心头猛地一热,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与自豪交织的情绪瞬间冲垮了强装的镇定。
她下意识地挺直了本就笔直的脊背,仿佛这样就能更清晰地听到父亲每一个字。那些话语,像是最温暖坚实的铠甲,将她从方才那场席卷全场的戏谑和公公怒骂带来的无形压力中包裹起来,隔绝开来。
她知道丈夫有多不容易。在北平,他是威震塞北的燕王,但回到应天,在父皇和大哥的光环下,他始终是那个需要小心翼翼、甚至有些压抑的四皇子。他所有的努力和功绩,似乎都很难得到父皇一句直接的、毫无保留的肯定。
而今天,在这般尴尬甚至屈辱的境地下,却是她的父亲,她的娘家人,站了出来,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军中泰斗的威望,告诉全天下:朱棣的成功,绝非侥幸!他配得上所有的赞誉!
徐妙云微微垂下眼睑,掩饰住眸中闪烁的水光。她为丈夫感到委屈,更为他此刻能得到父亲的公开肯定而感到由衷的欣慰和骄傲。这份来自岳丈的认可,其分量,或许比父皇的夸赏更为珍贵,更能熨帖朱棣那颗在皇室亲情中时常感到孤寂和挣扎的心。
她轻轻吸了一口气,将翻涌的情绪压下,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而温柔。无论未来有多少风雨,只要他们夫妻同心,只要徐家始终站在他们身后,她便无所畏惧。
天幕的奇观,并非只在应天皇宫引起波澜。大明疆域之内,乃至一些边陲之地、隐秘角落,无数双眼睛也正注视着天空,心思各异。
在鄱阳湖一带,某处隐匿的水寨深处,一位须发皆白、但身形依旧魁梧雄健的老者,独自立于院中,仰望着天幕。他,正是陈友谅昔日麾下第一猛将,号称“泼张”的张定边。
看着天幕上朱棣以弱势兵力破耿炳文铁阵、智取大宁强军的画面,张定边那布满沧桑和疤痕的脸上,露出一丝复杂难明的神色,最终化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
“朱重八……你倒是生了个好儿子。”他低声自语,声音沙哑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这般胆魄,这般机变,这般能得人死力……颇有几分你当年的影子,甚至……更狠,更果决。”
作为曾经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失败者,张定边对朱家人有着刻骨的仇恨,但也有着最深切的了解。他不得不承认,这个燕王朱棣,展现出的能力和气象,远超那个坐在应天皇宫里的孙子朱允炆。如果当年陈友谅有子如此……或许天下局势,犹未可知。
这声叹息,是一个老对手出于对强者本能的认可。
魏国公徐达第一个收敛了笑容。天幕上被反复调侃、戏谑的是他未来的女婿,被陛下怒骂的是他视若半子的弟子,被众人暗中嘲笑“靠送人头起家”的是他女儿拼死守护的丈夫。他不能任由气氛一直这样下去。
徐达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冠,迈步出列,面向龙椅上的朱元璋,他的声音沉稳洪亮,确保整个奉天殿前都能清晰地听到:
“上位!”徐达躬身行礼,随即挺直腰板,目光扫过在场的勋贵同僚,最后回到朱元璋身上,“方才天幕戏谑,臣等失仪,还请陛下恕罪。”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而客观:“然,嬉笑之余,臣以为有失偏颇。李景隆之事,固然荒唐可笑,但其行径,绝不能掩盖燕王殿下自身之英武韬略!”
“诚然,或有侥幸之机,”徐达承认天幕揭示的某些“帮助”,但立刻强调,“然燕王殿下于北平十余年镇守北疆,屡挫元寇,其能其勇,早已彰显!即以方才天幕所述,其于弱势兵力之下,敏锐洞察战机,果断出击,一举打破长兴侯精心布置之铁桶阵型!此等胆识、魄力与用兵之妙,臣敢问在座诸位同袍——”
徐达的目光扫过朱樉、朱棡、李文忠等一众名将:“易地而处,谁敢言必能如此?谁敢言能做得比燕王殿下更好?”
他顿了顿,继续加重语气:“更何况,宁王大宁八万精锐步卒、六千战车,尤其是那纵横无敌的大宁三卫骑兵,皆非庸碌之辈!彼等为何心甘情愿,追随燕王殿下奔赴前程?岂仅因胁迫利诱?若燕王殿下无超凡之魅力、无令人信服之能力、无足以托付身家性命之威望,焉能至此?!”
“所以,”徐达总结道,声音铿锵有力,“臣以为,我等可以鄙薄李景隆之无能,可以讥讽建文朝廷之昏聩,但绝不可因此,便轻看了燕王殿下二十余年浴血边关锤炼出的真本事!贬低了燕王妃与世子于绝境中死守孤城的忠勇坚毅!忽视了燕王一家于逆境中奋起抗争的非凡气运与能力!”
徐达这番有理有据、不偏不倚的公道话,如同冷水泼面,让刚才还沉浸在戏谑气氛中的勋贵文武们瞬间清醒了不少。
是啊!
你可以嘲笑李景隆是废物,是内鬼。
但你不能否认耿炳文是实打实的善守名将,他的“铁桶阵”是那么好破的?
你也不能否认大宁三卫是天下强兵,是那么容易就能被“裹挟”的?
燕王朱棣能做到这些,本身就证明了他的厉害!
刚才光顾着笑李景隆了,差点忽略了真正的主角。
朱樉、朱棡等人纷纷点头,面露赞同之色。就连刚才还觉得儿子“放水放得好”的李文忠,也收敛了笑容,不得不承认徐达说得对。打败一个名将和收服一支强军,靠运气是绝对不可能的。
龙椅上的朱元璋,听着老兄弟这番掷地有声的话,再看看底下群臣反应,脸上的怒容也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复杂和……不易察觉的欣慰。
徐天德这话,说到他心里去了。
刚才他是被李景隆那离谱操作气糊涂了,光顾着骂老四“丢人”、“靠送”,却下意识忽略了自己这个儿子确实是有真本事的!能以弱胜强打破耿炳文的防守,能空手套白狼拿下宁王的军队,这哪是一般人能办到的?
老朱心里那点因为儿子“不光彩”起家而产生的膈应,被徐达这番话冲淡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自豪、无奈和重新审视的复杂情绪。
是啊,李景隆就算想送,也得接得住才行。老四能接得住,并且能借此壮大,这本就是能力的体现。
而此刻,一直趴在大理石金砖上、承受着父亲怒骂和众人无形嘲笑的燕王朱棣,听到岳父徐达那番铿锵有力、毫不避讳地为自己正名的话,只觉得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和暖流猛地冲上了鼻腔和眼眶!
父皇的打骂,他习惯了。
兄弟们的嫉妒或轻视,他也能忍受。
甚至众人的哄笑,他也可以默默承受。
但岳父这番在御前、在满朝公卿面前,不惧圣怒、不随流俗、客观公正地肯定他的能力和价值的言语,像是一道阳光,瞬间照进了他冰冷而委屈的内心!
在朱元璋这里,他感受到的永远是高压、是挑剔、是太子之外其他儿子皆可弃的冷酷。
而在徐达那里,在徐家,他感受到的才是真正的教导、呵护和期待。岳父是真心把他当成衣钵传人来培养,手把手教他兵法,带他历练,在他犯错时严厉斥责,在他进步时由衷赞赏。那种感觉,更像是一个严格的父亲。
有时候,朱棣内心深处甚至真的闪过一个荒谬的念头:如果世人传言是真的,他其实是徐家的赘婿,或许……还会更幸福一些?至少能更直接地感受到那份毫无保留的认可和关爱。
他拼命地将脸紧紧贴在冰冷的大理石地面上,用尽全身力气克制着,不让喉咙里的哽咽溢出,不让眼眶中的热泪滑落。但那微微颤抖的肩膀,却泄露了他内心汹涌的情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触动时。
徐达这席话,比任何封赏和夸赞,都更让他觉得,自己这些年来的努力和付出,是值得的,是被真正懂行的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
奉天殿前,一时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夜风吹过旌旗的猎猎作响。
朱元璋看着地上儿子微微颤抖的背影,又看了看一脸坦然、目光坚定的徐达,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重重地叹了口气,眼神变得深邃起来。
奉天殿偏殿内,燕王妃徐妙云端坐于诸位王妃之间,姿态依旧保持着无可挑剔的端庄。然而,宽大袖袍之下,交叠置于膝上的双手,指尖却微微发白,显露出内心的波澜。
当父亲徐达那番掷地有声、力排众议为丈夫正名的话清晰传来时,徐妙云只觉得心头猛地一热,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与自豪交织的情绪瞬间冲垮了强装的镇定。
她下意识地挺直了本就笔直的脊背,仿佛这样就能更清晰地听到父亲每一个字。那些话语,像是最温暖坚实的铠甲,将她从方才那场席卷全场的戏谑和公公怒骂带来的无形压力中包裹起来,隔绝开来。
她知道丈夫有多不容易。在北平,他是威震塞北的燕王,但回到应天,在父皇和大哥的光环下,他始终是那个需要小心翼翼、甚至有些压抑的四皇子。他所有的努力和功绩,似乎都很难得到父皇一句直接的、毫无保留的肯定。
而今天,在这般尴尬甚至屈辱的境地下,却是她的父亲,她的娘家人,站了出来,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军中泰斗的威望,告诉全天下:朱棣的成功,绝非侥幸!他配得上所有的赞誉!
徐妙云微微垂下眼睑,掩饰住眸中闪烁的水光。她为丈夫感到委屈,更为他此刻能得到父亲的公开肯定而感到由衷的欣慰和骄傲。这份来自岳丈的认可,其分量,或许比父皇的夸赏更为珍贵,更能熨帖朱棣那颗在皇室亲情中时常感到孤寂和挣扎的心。
她轻轻吸了一口气,将翻涌的情绪压下,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而温柔。无论未来有多少风雨,只要他们夫妻同心,只要徐家始终站在他们身后,她便无所畏惧。
天幕的奇观,并非只在应天皇宫引起波澜。大明疆域之内,乃至一些边陲之地、隐秘角落,无数双眼睛也正注视着天空,心思各异。
在鄱阳湖一带,某处隐匿的水寨深处,一位须发皆白、但身形依旧魁梧雄健的老者,独自立于院中,仰望着天幕。他,正是陈友谅昔日麾下第一猛将,号称“泼张”的张定边。
看着天幕上朱棣以弱势兵力破耿炳文铁阵、智取大宁强军的画面,张定边那布满沧桑和疤痕的脸上,露出一丝复杂难明的神色,最终化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
“朱重八……你倒是生了个好儿子。”他低声自语,声音沙哑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这般胆魄,这般机变,这般能得人死力……颇有几分你当年的影子,甚至……更狠,更果决。”
作为曾经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失败者,张定边对朱家人有着刻骨的仇恨,但也有着最深切的了解。他不得不承认,这个燕王朱棣,展现出的能力和气象,远超那个坐在应天皇宫里的孙子朱允炆。如果当年陈友谅有子如此……或许天下局势,犹未可知。
这声叹息,是一个老对手出于对强者本能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