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保山的深处,藏着个名叫青溪的小镇。镇口那棵需三人合抱的老榕树,枝叶如伞,却遮不住镇子尽头那座孤零零的古宅。这座建于光绪末年的宅院,青瓦早已褪色,墙皮斑驳得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朱红的木门朽得能看见内里的木筋,风一吹,吱呀作响,像是谁藏在暗处低声叹息。
镇上的人提起这宅子,总免不了压低声音。“夜半能听见哭呢,” 茶馆里嗑着瓜子的老人会眯起眼,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还有脚步声,笃、笃、笃,从二楼走到院子,又凭空消失。” 更玄乎的是月圆夜,有人说曾看见宅子里飘着淡青色的影子,在窗棂间晃来晃去。久而久之,古宅成了青溪镇的禁忌,孩子们放学路过,都要拽着同伴的衣角快步跑开,大人们更是反复叮嘱:“别靠近那地方,沾了邪气要倒霉。”
李明一家来青溪镇,纯属偶然。他受公司调派,要负责镇上新建水电站的监理工作,带着妻子陈岚和刚上小学的女儿朵朵,在镇上转了三天,才找到这处租金低廉的宅院。中介只含糊说宅子有些年头,却对传闻绝口不提。搬进来那天是七月中旬,滇西的夏天闷热得像个蒸笼,可一踏进古宅门槛,陈岚就忍不住打了个寒颤:“怎么这儿比空调房还冷?”
院子里的石板路长着青苔,墙角堆着半腐的枯枝,正屋客厅的天花板上,挂着一盏蒙尘的黄铜吊灯,灯线松松垮垮,像是随时会掉下来。朵朵抱着布娃娃,突然指着楼梯口说:“妈妈,那里有个阿姨在看我。” 陈岚顺着女儿的手指望去,只有空荡荡的楼梯,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台阶上,划出明暗交错的纹路,她揉了揉朵朵的头,只当是孩子眼花。
可到了深夜,诡异的事真的来了。李明正对着电脑整理水电站图纸,客厅的黄铜灯突然开始闪烁,滋滋的电流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他起身检查开关,刚碰到灯绳,就听见楼上传来一阵哭声 —— 不是尖锐的嚎哭,是那种压抑的、带着无尽委屈的呜咽,断断续续,像隔着一层厚厚的棉花,却精准地钻进耳朵里。
“你听见了吗?” 陈岚抱着被子跑出来,脸色发白。李明皱着眉,他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总觉得这些怪象不过是老房子年久失修造成的。“可能是风声,老房子缝隙多。” 他嘴上安慰着妻子,心里却也犯了嘀咕。
接下来的几天,怪事愈演愈烈。早上起来,客厅的木椅会莫名其妙移到门口,椅腿在地板上留下浅浅的划痕;朵朵的布娃娃总出现在楼梯转角,而前一晚明明放在卧室的床头柜上;最让陈岚害怕的是,夜里睡觉时,她总感觉有双眼睛在黑暗中盯着自己,后背的凉意能从脖子一直渗到脚跟。
“我得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第五天夜里,当哭声再次响起时,李明攥着手电筒,一步步走上楼梯。楼梯的木板踩上去发出 “ creak ” 的声响,在寂静中格外清晰。哭声越来越近,似乎就来自二楼最东边的房间。他深吸一口气,推开虚掩的房门 —— 一股混杂着霉味和旧木头的气息扑面而来,月光从破碎的窗纸漏进来,在地上投下歪歪扭扭的影子,像极了人影。
手电筒的光柱在房间里扫过:落满灰尘的梳妆台、歪斜的木床、墙角堆着的旧箱子…… 什么都没有。可那哭声,却像是贴在耳边,带着说不出的悲凉。李明走过去,仔细检查每一个角落,连床底都没放过,最终只在梳妆台的抽屉里,发现了一枚生锈的银簪,簪头刻着小小的 “婉” 字。
为了弄清楚真相,李明开始在镇上打听。终于,在镇东头那位九十岁的张婆婆那里,听到了关于古宅的往事。“那宅子以前是周富商的,” 张婆婆喝着热茶,声音慢悠悠的,“他就一个女儿,叫周婉,长得跟天仙似的,还会写诗。” 可周婉十六岁那年,爱上了一个穷书生,周富商嫌书生家境贫寒,死活不同意,把周婉锁在了二楼的房间里。
“后来呢?” 李明追问。
“后来啊……” 张婆婆叹了口气,“周婉趁夜里偷偷跑了,想去找那书生,可没走多远,就遇上了人贩子。等周富商找到她的时候,人早就没气了。” 周婉的死,成了周富商的心结。他把女儿的尸体运回宅子,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后来就变得疯疯癫癫,嘴里总念叨着 “是我害了婉儿”。没过半年,周富商就郁郁而终了。
听完张婆婆的话,李明心里沉甸甸的。他回到古宅,开始仔细搜寻。终于,在地下室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块松动的石板。掀开石板,里面藏着一个暗格,暗格里放着一本泛黄的日记,封面上写着 “周婉手札”。
日记的字迹娟秀,却越往后越潦草。“父亲把我锁起来了,他说我要是再和阿生见面,就打断我的腿。”“今天是我被关的第七天,阿生会不会在等我?”“我要逃出去,我要和阿生一起走。” 最后一篇日记,字迹歪歪扭扭,墨水混着像是泪痕的印记:“他们抓我了,好黑…… 阿生,我好怕……”
李明拿着日记,心里五味杂陈。他终于明白,那些诡异的声响和影子,不是什么邪气,而是周婉的执念 —— 她想告诉父亲,她不是故意不听话,她只是想追求自己的幸福;她也想告诉那个等她的书生,她没有失信,只是没能走到他身边。而周富商设置的 “机关”,不过是他用自己的方式,想留住女儿的痕迹,弥补自己的过错。
那天晚上,李明把日记放在了周婉的房间里,还在梳妆台上放了一束新鲜的野菊花 —— 那是他在镇子外的山坡上采的,黄色的花瓣,带着淡淡的香气。奇怪的是,从那以后,古宅里的哭声和脚步声消失了,夜里也不再有诡异的凉意。朵朵甚至说:“妈妈,那个看我的阿姨,今天对我笑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明一家在古宅里安稳地生活着。有时,李明会坐在院子里,看着那棵从墙缝里长出来的石榴树,想起周婉的故事,心里难免唏嘘。而青溪镇的人,也渐渐不再对古宅避之不及,偶尔还会有人问李明:“那宅子里,真的不闹鬼了?”
李明总会笑着说:“哪有什么鬼,不过是些没说出口的心事罢了。”
如今,青溪镇的人再提起那座古宅,语气里少了恐惧,多了几分惋惜。而那本日记,依旧放在周婉的房间里,伴着窗外的月光,静静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往事。
镇上的人提起这宅子,总免不了压低声音。“夜半能听见哭呢,” 茶馆里嗑着瓜子的老人会眯起眼,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还有脚步声,笃、笃、笃,从二楼走到院子,又凭空消失。” 更玄乎的是月圆夜,有人说曾看见宅子里飘着淡青色的影子,在窗棂间晃来晃去。久而久之,古宅成了青溪镇的禁忌,孩子们放学路过,都要拽着同伴的衣角快步跑开,大人们更是反复叮嘱:“别靠近那地方,沾了邪气要倒霉。”
李明一家来青溪镇,纯属偶然。他受公司调派,要负责镇上新建水电站的监理工作,带着妻子陈岚和刚上小学的女儿朵朵,在镇上转了三天,才找到这处租金低廉的宅院。中介只含糊说宅子有些年头,却对传闻绝口不提。搬进来那天是七月中旬,滇西的夏天闷热得像个蒸笼,可一踏进古宅门槛,陈岚就忍不住打了个寒颤:“怎么这儿比空调房还冷?”
院子里的石板路长着青苔,墙角堆着半腐的枯枝,正屋客厅的天花板上,挂着一盏蒙尘的黄铜吊灯,灯线松松垮垮,像是随时会掉下来。朵朵抱着布娃娃,突然指着楼梯口说:“妈妈,那里有个阿姨在看我。” 陈岚顺着女儿的手指望去,只有空荡荡的楼梯,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台阶上,划出明暗交错的纹路,她揉了揉朵朵的头,只当是孩子眼花。
可到了深夜,诡异的事真的来了。李明正对着电脑整理水电站图纸,客厅的黄铜灯突然开始闪烁,滋滋的电流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他起身检查开关,刚碰到灯绳,就听见楼上传来一阵哭声 —— 不是尖锐的嚎哭,是那种压抑的、带着无尽委屈的呜咽,断断续续,像隔着一层厚厚的棉花,却精准地钻进耳朵里。
“你听见了吗?” 陈岚抱着被子跑出来,脸色发白。李明皱着眉,他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总觉得这些怪象不过是老房子年久失修造成的。“可能是风声,老房子缝隙多。” 他嘴上安慰着妻子,心里却也犯了嘀咕。
接下来的几天,怪事愈演愈烈。早上起来,客厅的木椅会莫名其妙移到门口,椅腿在地板上留下浅浅的划痕;朵朵的布娃娃总出现在楼梯转角,而前一晚明明放在卧室的床头柜上;最让陈岚害怕的是,夜里睡觉时,她总感觉有双眼睛在黑暗中盯着自己,后背的凉意能从脖子一直渗到脚跟。
“我得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第五天夜里,当哭声再次响起时,李明攥着手电筒,一步步走上楼梯。楼梯的木板踩上去发出 “ creak ” 的声响,在寂静中格外清晰。哭声越来越近,似乎就来自二楼最东边的房间。他深吸一口气,推开虚掩的房门 —— 一股混杂着霉味和旧木头的气息扑面而来,月光从破碎的窗纸漏进来,在地上投下歪歪扭扭的影子,像极了人影。
手电筒的光柱在房间里扫过:落满灰尘的梳妆台、歪斜的木床、墙角堆着的旧箱子…… 什么都没有。可那哭声,却像是贴在耳边,带着说不出的悲凉。李明走过去,仔细检查每一个角落,连床底都没放过,最终只在梳妆台的抽屉里,发现了一枚生锈的银簪,簪头刻着小小的 “婉” 字。
为了弄清楚真相,李明开始在镇上打听。终于,在镇东头那位九十岁的张婆婆那里,听到了关于古宅的往事。“那宅子以前是周富商的,” 张婆婆喝着热茶,声音慢悠悠的,“他就一个女儿,叫周婉,长得跟天仙似的,还会写诗。” 可周婉十六岁那年,爱上了一个穷书生,周富商嫌书生家境贫寒,死活不同意,把周婉锁在了二楼的房间里。
“后来呢?” 李明追问。
“后来啊……” 张婆婆叹了口气,“周婉趁夜里偷偷跑了,想去找那书生,可没走多远,就遇上了人贩子。等周富商找到她的时候,人早就没气了。” 周婉的死,成了周富商的心结。他把女儿的尸体运回宅子,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后来就变得疯疯癫癫,嘴里总念叨着 “是我害了婉儿”。没过半年,周富商就郁郁而终了。
听完张婆婆的话,李明心里沉甸甸的。他回到古宅,开始仔细搜寻。终于,在地下室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块松动的石板。掀开石板,里面藏着一个暗格,暗格里放着一本泛黄的日记,封面上写着 “周婉手札”。
日记的字迹娟秀,却越往后越潦草。“父亲把我锁起来了,他说我要是再和阿生见面,就打断我的腿。”“今天是我被关的第七天,阿生会不会在等我?”“我要逃出去,我要和阿生一起走。” 最后一篇日记,字迹歪歪扭扭,墨水混着像是泪痕的印记:“他们抓我了,好黑…… 阿生,我好怕……”
李明拿着日记,心里五味杂陈。他终于明白,那些诡异的声响和影子,不是什么邪气,而是周婉的执念 —— 她想告诉父亲,她不是故意不听话,她只是想追求自己的幸福;她也想告诉那个等她的书生,她没有失信,只是没能走到他身边。而周富商设置的 “机关”,不过是他用自己的方式,想留住女儿的痕迹,弥补自己的过错。
那天晚上,李明把日记放在了周婉的房间里,还在梳妆台上放了一束新鲜的野菊花 —— 那是他在镇子外的山坡上采的,黄色的花瓣,带着淡淡的香气。奇怪的是,从那以后,古宅里的哭声和脚步声消失了,夜里也不再有诡异的凉意。朵朵甚至说:“妈妈,那个看我的阿姨,今天对我笑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明一家在古宅里安稳地生活着。有时,李明会坐在院子里,看着那棵从墙缝里长出来的石榴树,想起周婉的故事,心里难免唏嘘。而青溪镇的人,也渐渐不再对古宅避之不及,偶尔还会有人问李明:“那宅子里,真的不闹鬼了?”
李明总会笑着说:“哪有什么鬼,不过是些没说出口的心事罢了。”
如今,青溪镇的人再提起那座古宅,语气里少了恐惧,多了几分惋惜。而那本日记,依旧放在周婉的房间里,伴着窗外的月光,静静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