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南谷山 “难过山”:仙土迷踪与夜鬼哭嚎-《全国各地恐怖民间故事》

  湘潭往南三十里,有两座山隔谷对峙。西边的仙女山满坡翠绿,泉眼叮咚,连风掠过都带着草木的甜香;东边的南谷山却截然相反 —— 青灰色的岩石裸露在外,草木稀稀拉拉地贴在石缝里,风刮过山体时,总裹着股说不出的滞涩,像是谁在低声叹气。老人们说,这南谷山原叫 “难过山”,连飞鸟都不愿久停,全因当年那捧从天上来的仙土。

  传闻八仙里的张果老,最是爱耍些顽童性子。那年他因在蟠桃会上偷摘老君的练丹果,被玉帝罚去瑶池运土填东海。他倒也不恼,挑着副枣木扁担,两头各挂个藤编土筐,慢悠悠地往瑶池走。路过湘潭时,瞥见湘江如练,昭山似黛,竟勾起了玩心 —— 反正离东海还远,不如歇脚赏赏景。

  他把担子往地上一撂,枣木扁担 “咚” 地砸在土坡上,震得草叶上的露珠都滚了下来。那两筐仙土刚沾着凡间的地,就像活过来似的,竟顺着土坡慢慢往下渗。张果老没当回事,揣着酒葫芦去江边看渔翁撒网,酒喝了三壶,太阳落了西山,才想起自己的差事。等他醉醺醺地跑回来,哪还见得着土筐?只见东边土坡上冒出两簇青灰色的山尖,正 “嗖嗖” 地往上长,顶端裹着白雾,竟有要戳破云层的架势。

  “坏了!” 张果老酒意醒了大半,伸手去拔,山尖却纹丝不动,反而长得更急。没几日,东边的山就长到了半天高,山风刮过,能听见石缝里传来 “嗡嗡” 的响,像是山体在喘气;西边那座矮些的山,倒生得翠意盎然,远远望去像个梳妆的姑娘 —— 百姓们便叫它们 “难过山” 和 “仙女山”。

  这动静终究惊动了玉帝。凌霄宝殿上,玉帝看着千里眼呈来的景象,气得拍了龙椅:“这张果老,竟敢误了天庭差事!” 当即传旨,让张果老立刻下凡,把两座山压下去。

  张果老赶到难过山时,山尖已快触到九重天的云了,站在山脚下,得仰着脖子才能看见顶。他也不多话,撸了撸袖子,往后退了三步,猛地纵身一跃,“扑通” 一声就坐在了难过山的山顶。只听 “轰隆” 一声巨响,山体剧烈震动,青灰色的碎石顺着山坡往下滚,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难过山像被抽走了力气似的,一点点往矮里缩,等尘土散去,原本直插云霄的山,竟矮了一大截,山顶还留下个簸箕大的平坦印子 —— 后来百姓们叫它 “果老石”。旁边的仙女山见了,也乖乖停了生长,只是依旧翠得喜人。

  本以为这仙土的风波就此平息,可没过几年,难过山就渐渐透出了邪性。

  最先察觉不对的是守林人李老汉。那年秋末,他夜里去巡山,刚走到山腰,就听见身后传来 “沙沙” 的脚步声,像是有人穿着草鞋在石路上走。他回头一看,月光下只有光秃秃的岩石,连个影子都没有。可那脚步声却跟着他,他走快,脚步声也快;他停下,脚步声也停。走了没几步,又听见隐隐约约的低语,像是有无数人凑在耳边说话,可仔细听,又辨不出半个字,只觉得后颈凉飕飕的。李老汉吓得攥紧了柴刀,一路小跑下了山,从此再也不敢夜里巡山。

  更吓人的是月圆之夜。有年中秋,三个年轻后生不信邪,揣着月饼去难过山顶赏月。刚坐在果老石上,就见山下的树林里突然亮起一片微光 —— 不是月光,是金属反光。他们揉了揉眼,竟看见一队穿着古代战甲的士兵从树林里走出来,甲胄是青铜色的,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手里的长矛尖上还沾着露水。队伍走得整整齐齐,却没半点脚步声,带头的将军留着长须,目光直直地盯着山顶,像是要找什么。

  “哥、哥,这是啥?” 最小的后生声音发颤。话音刚落,一阵风刮过,山顶的雾突然浓了,等雾散了,那队士兵竟没了踪影。只有地上的草被踩得倒向一边,长矛划过树干的痕迹还留在树皮上,冷得像冰。三个后生连滚带爬下了山,从此再没人敢在月圆夜靠近难过山。

  后来,山下的村子里渐渐有了规矩:太阳落山后,不准往难过山的方向看;听到山上有脚步声,就赶紧关上门,往门缝里撒把米。有人说,那些脚步声是当年被仙土压住的山精在挣扎;也有人说,那队士兵是很久以前在山里打仗的亡魂,被仙土的灵气引了出来。

  如今再去南谷山,还能看见山顶那块 “果老石”,石面上的坐痕圆圆的,像真有人坐过似的。只是山脚下的路,到了黄昏就没人走了 —— 风里的滞涩感还在,偶尔还能听见石缝里传来 “沙沙” 的响,像脚步声,又像谁在叹气,让人忍不住加快脚步,只想赶紧离开这座藏着仙土与夜影的 “难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