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凉如水,化平川的风裹着沙粒打在老槐树的枝桠上,发出呜呜的响。我裹紧外套,凑到王老汉的火塘边,他指尖的旱烟在昏暗中明灭,开口时声音像被砂纸磨过:“这风,每到秋深就变样,像极了同治年那些移民的哭声。”
光绪爷登基那年,王老汉还是个跟着爷爷捡麦穗的娃,常听爷爷讲起三十年前的事。那时化平川刚遭了兵燹,“明清住室经同治兵燹,无一存者”,爷爷说他见过最惨的景象 —— 断墙里卡着半块孩童的布鞋,井台上堆着没人埋的白骨,汉民十不存一,荒草长得比人还高。后来左宗棠下了令,要把一万一千多陕西回民从灵州迁到这儿来,马三娘就是其中一个。
马三娘那年才二十出头,丈夫死在兵乱里,她抱着三岁的儿子柱儿,裹着件打满补丁的蓝布衫,跟着迁徙的队伍走。没有车,没有马,全靠两只脚丈量山路。天不亮就得动身,天黑了找块避风的土坡蜷着,干粮是掺了沙土的糜子面,喝的是路边坑洼里积的雨水。柱儿总喊饿,马三娘就把自己的那份掰一半给他,夜里柱儿发烧,她就把人揣在怀里,用体温焐着,自己睁着眼到天亮,怕一睡着孩子就没了。
走了快一个月的时候,队伍里开始有人倒下。先是个老汉,走着走着就直挺挺栽在地上,手里还攥着半块啃剩的树皮;后来是个年轻媳妇,孩子生在野地里,没等天亮娘俩就都没了气。马三娘心揪得慌,把柱儿抱得更紧,可灾荒像张网,终究没放过他们。
那天晌午,日头毒得能晒脱皮,柱儿突然喊肚子疼,没走几步就吐了,吐出来的全是绿水。马三娘跪在地上哭着求队里的老中医,老中医摇着头叹:“没药了,这是饿出来的急病,撑不过去的。” 傍晚时分,柱儿在她怀里没了气,小手还攥着她衣角。马三娘没哭出声,就抱着孩子坐在土坡上,直到月亮升得老高,队伍要动身了,她才把孩子埋在一棵小杨树下,埋的时候把自己唯一的银镯子掰了半只,塞在孩子手里。
“最邪乎的是夜里。” 王老汉猛吸了口旱烟,火塘里的火星溅起来,“爷爷说,那时候移民们宿营,一到后半夜就听见哭声。不是一个人哭,是好多人,有老婆子的呜咽,有娃娃的啼哭,顺着风绕着帐篷转。有人壮着胆子出去看,啥也没有,就见月亮底下那片荒草,长得密密麻麻,像无数只手从土里伸出来。”
马三娘后来在化平川扎了根,跟着大伙开荒地、盖土房。只是每到柱儿走的那天,她就会去那棵小杨树下坐半天,风吹过杨树叶子,就像柱儿在喊 “娘”。有一年秋天,风特别大,马三娘坐在树下,听见风里除了柱儿的声音,还有好多人在哭,有那个栽倒的老汉,有那个生孩子的媳妇,他们的声音混在风里,绕着化平川转了一圈又一圈。
“后来呢?” 我忍不住问。王老汉掐灭旱烟,指了指火塘外的黑暗:“后来马三娘老了,走的那天也是个大风天,风里的哭声又响了。有人说,是那些没熬过迁徙的人,在等她一起回家。”
风又起了,老槐树的枝桠晃得更厉害,呜呜的声响里,仿佛真有细碎的哭声掺在其中。我望着化平川的夜空,星星稀疏,远处的土房轮廓模糊,忽然明白,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粒沙,每一阵风,都记着当年的血色迁徙 —— 记着那些用双脚丈量苦难的人,记着那些没来得及长大的孩子,记着那些永远留在迁徙路上的魂。
光绪爷登基那年,王老汉还是个跟着爷爷捡麦穗的娃,常听爷爷讲起三十年前的事。那时化平川刚遭了兵燹,“明清住室经同治兵燹,无一存者”,爷爷说他见过最惨的景象 —— 断墙里卡着半块孩童的布鞋,井台上堆着没人埋的白骨,汉民十不存一,荒草长得比人还高。后来左宗棠下了令,要把一万一千多陕西回民从灵州迁到这儿来,马三娘就是其中一个。
马三娘那年才二十出头,丈夫死在兵乱里,她抱着三岁的儿子柱儿,裹着件打满补丁的蓝布衫,跟着迁徙的队伍走。没有车,没有马,全靠两只脚丈量山路。天不亮就得动身,天黑了找块避风的土坡蜷着,干粮是掺了沙土的糜子面,喝的是路边坑洼里积的雨水。柱儿总喊饿,马三娘就把自己的那份掰一半给他,夜里柱儿发烧,她就把人揣在怀里,用体温焐着,自己睁着眼到天亮,怕一睡着孩子就没了。
走了快一个月的时候,队伍里开始有人倒下。先是个老汉,走着走着就直挺挺栽在地上,手里还攥着半块啃剩的树皮;后来是个年轻媳妇,孩子生在野地里,没等天亮娘俩就都没了气。马三娘心揪得慌,把柱儿抱得更紧,可灾荒像张网,终究没放过他们。
那天晌午,日头毒得能晒脱皮,柱儿突然喊肚子疼,没走几步就吐了,吐出来的全是绿水。马三娘跪在地上哭着求队里的老中医,老中医摇着头叹:“没药了,这是饿出来的急病,撑不过去的。” 傍晚时分,柱儿在她怀里没了气,小手还攥着她衣角。马三娘没哭出声,就抱着孩子坐在土坡上,直到月亮升得老高,队伍要动身了,她才把孩子埋在一棵小杨树下,埋的时候把自己唯一的银镯子掰了半只,塞在孩子手里。
“最邪乎的是夜里。” 王老汉猛吸了口旱烟,火塘里的火星溅起来,“爷爷说,那时候移民们宿营,一到后半夜就听见哭声。不是一个人哭,是好多人,有老婆子的呜咽,有娃娃的啼哭,顺着风绕着帐篷转。有人壮着胆子出去看,啥也没有,就见月亮底下那片荒草,长得密密麻麻,像无数只手从土里伸出来。”
马三娘后来在化平川扎了根,跟着大伙开荒地、盖土房。只是每到柱儿走的那天,她就会去那棵小杨树下坐半天,风吹过杨树叶子,就像柱儿在喊 “娘”。有一年秋天,风特别大,马三娘坐在树下,听见风里除了柱儿的声音,还有好多人在哭,有那个栽倒的老汉,有那个生孩子的媳妇,他们的声音混在风里,绕着化平川转了一圈又一圈。
“后来呢?” 我忍不住问。王老汉掐灭旱烟,指了指火塘外的黑暗:“后来马三娘老了,走的那天也是个大风天,风里的哭声又响了。有人说,是那些没熬过迁徙的人,在等她一起回家。”
风又起了,老槐树的枝桠晃得更厉害,呜呜的声响里,仿佛真有细碎的哭声掺在其中。我望着化平川的夜空,星星稀疏,远处的土房轮廓模糊,忽然明白,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粒沙,每一阵风,都记着当年的血色迁徙 —— 记着那些用双脚丈量苦难的人,记着那些没来得及长大的孩子,记着那些永远留在迁徙路上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