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的深冬,济宁城被裹在铅灰色的冷雾里,连运河水面都结了层薄冰,踩上去能听见细碎的开裂声。县委宿舍大院却藏着几分生机,苦楝树的枝干遒劲地指向天空,枝桠上还挂着没掉净的棕黄色果实;绒花树的树皮像老人的手掌般粗糙,即便落尽了叶子,也透着股苍劲;青桐树的落叶积在墙根,被寒风卷成一个个小旋涡。平日里,这里是干部家属们的乐园,孩子们在树下追逐嬉戏,女人们端着针线笸箩凑在一起聊天,男人们下班回来会蹲在门口抽旱烟,可这晚,连最活泼的野猫都躲进了柴房,整个大院被一种说不出的诡异笼罩着。
陈守义躺在东厢房的木床上,身上盖着两床厚棉被,还是能感觉到从窗缝钻进来的寒气。他是县委办公室的文书,白天整理了一天的文件,累得沾床就睡,此刻正发出均匀的鼾声。身旁的妻子李秀兰侧躺着,呼吸轻柔,五岁的儿子小远蜷缩在两人中间,小脸蛋冻得有点红,嘴角还沾着下午吃的红薯渣。桌角的煤炉里,最后一块蜂窝煤正慢慢燃尽,偶尔发出“噼啪”的轻响,在墙上投下晃动的光影。
凌晨三点左右,一阵剧烈的震动突然从床底传来。陈守义像是被人猛地踹了一脚,整个人随着床板向上弹起半尺高,又重重落下。他的鼾声戛然而止,眼睛“唰”地睁开,脑子一片空白。起初他以为是梦魇,毕竟白天听老同事讲了不少运动中的奇闻,或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下一秒,又一阵更强烈的震动袭来,床腿与地面碰撞发出“咚咚”的闷响,棉被都从身上滑下去了大半。
“咋了?老陈,你折腾啥?”李秀兰被惊醒,迷迷糊糊地推了他一把。可她的手刚碰到陈守义,就感觉到了不对劲——不是丈夫在动,是整张床都在跳!她瞬间清醒了,借着窗外透进来的微弱月光,惊恐地看着床板像筛子一样上下颤动,挂在床头上的毛巾都甩了起来,发出“啪嗒啪嗒”的声响。
“别乱动!抓住孩子!”陈守义急声喊道,伸手紧紧抱住小远。小家伙被吓得哇哇大哭,手脚乱蹬。陈守义强压着心头的恐惧,目光扫过房间。桌上的搪瓷缸安安稳稳地放在那里,没有丝毫晃动;墙上的毛主席画像端端正正,连画框都没动一下;窗外一片死寂,连风刮过树叶的声音都没有,只有院角那只平时稍有动静就狂吠的大花狗,此刻安静地趴在狗窝门口,脑袋耷拉着,像是没察觉到任何异常。
“是地震吗?”李秀兰的声音带着哭腔,紧紧抓住陈守义的胳膊。陈守义皱着眉摇头,他小时候经历过一次小地震,那时候整个房子都在晃,窗户玻璃“嗡嗡”作响,院子里的鸡飞狗跳,可现在除了这张床,周围的一切都平静得可怕。他挣扎着想爬起来,可床板震动得太厉害,刚撑起身子就被晃得坐回床上。
“我看看床底!”陈守义咬着牙,趁着一次震动的间隙,猛地弯腰钻到床底下。床底空荡荡的,只有几团灰尘和小远丢的一只布老虎,床腿是结实的枣木做的,没有松动,也没有任何东西支撑或撬动。他伸手摸了摸地面,冰冷的水泥地平整光滑,没有裂缝,也没有凸起的石块。就在这时,又一阵震动传来,他能清晰地感觉到震动是从床板本身发出的,像是有股无形的力量在下面托着床上下起伏,力道大得能把他整个人顶起来。
他赶紧从床底钻出来,正好看见小远的一只棉鞋从床上掉下去,落在地上纹丝不动,仿佛那剧烈的震动只存在于床的范围之内。李秀兰已经吓得脸色惨白,把小远死死抱在怀里,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流。陈守义握住妻子的手,发现她的手冰凉刺骨,还在不停发抖。他抬头看向窗外,月亮躲进了云层,院子里黑漆漆的,只能隐约看见树木的轮廓,连一丝风都没有,空气静得让人窒息。
这样的震动持续了大概两三分钟,却像是过了两个小时那么漫长。当震动慢慢平息时,陈守义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贴在身上冰凉。他试探着动了动身子,床板安安稳稳地停在那里,仿佛刚才那场诡异的跳动从未发生过。他小心翼翼地爬下床,脚刚落地就打了个趔趄,不是因为震动,而是因为腿肚子还在发软。
他走到门口,轻轻拉开门栓。院子里静得出奇,只有大花狗偶尔发出一声低低的呜咽。他借着月光走到邻居王主任家门口,侧耳听了听,里面传来均匀的鼾声,显然王主任一家睡得正香。他又走到院角的狗窝旁,大花狗抬起头看了他一眼,尾巴轻轻摇了摇,又耷拉下去,没有丝毫焦躁不安的样子。
回到房间,李秀兰还抱着小远发抖,小远已经哭累了,在妈妈怀里抽噎着。“老陈,到底咋回事啊?”李秀兰的声音带着颤抖。陈守义坐在床沿,摸着床板,眉头紧锁。他仔细检查了床的每一个部件,枣木床腿结实稳固,床板之间的榫卯结构也没有松动,床底下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他又走到桌前,拿起搪瓷缸晃了晃,里面的水还很满,没有洒出来的痕迹。
“不是地震,要是地震,全院都得有感觉。”陈守义沉声道,“也不是床的问题,我刚检查过了,结实得很。”“那……那是啥啊?”李秀兰往他身边挪了挪,眼神里满是恐惧,“是不是……是不是有啥不干净的东西?”陈守义瞪了她一眼:“别瞎想,都是封建迷信。”话虽这么说,他自己心里也犯嘀咕,活了三十多年,他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怪事。
那一夜,陈守义再也没睡着。他靠在床头,眼睛盯着床板,生怕它再突然跳起来。天快亮的时候,他才迷迷糊糊地合了会儿眼,梦里全是床板跳动的画面,还有一只看不见的大手在床底下操控着一切。
第二天一早,陈守义把这件事跟办公室的同事们说了。有人听了哈哈大笑,说他是做噩梦了;有人皱着眉说,会不会是地下有老鼠或者蛇之类的东西在捣乱;还有个老同事压低声音说,他老家以前也发生过类似的事,说是“地脉动”,是有神仙路过。陈守义自己也觉得这些说法都不靠谱,老鼠和蛇怎么可能让整张床都跳起来?“地脉动”更是封建迷信。
从那以后,陈守义就特别留意关于奇怪震动的新闻和资料。那时候信息不发达,他只能通过报纸、杂志和广播了解情况。他问过地震局的同志,对方说1966年冬天济宁地区根本没有发生过地震,甚至连轻微的地壳活动都没有记录。他又问过周围的亲戚朋友,有没有人经历过类似的事,大家都说从来没听说过。
这件事成了陈守义心里的一个疙瘩,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会想起那个夜晚床板跳动的诡异感受,还有妻子和儿子惊恐的表情。他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当时太疲劳,产生了幻觉。可那真实的震动感,还有妻子也亲眼目睹了这件事,又让他否定了幻觉的说法。
转眼到了1982年,陈守义已经五十多岁了,从县委办公室调到了文化馆工作。一天,他在单位的图书室整理杂志时,无意间翻到了一本《飞碟探索》。这本杂志他以前听说过,是专门介绍不明飞行物和各种超自然现象的。他本来没太在意,可当他翻到其中一页时,眼睛突然亮了起来。
那篇文章的标题是《神秘的“神动”现象》,里面详细描述了一种奇怪的超自然现象: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会出现局部的、剧烈的震动,这种震动只影响特定的物体,周围的环境却丝毫不受影响,科学家们至今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的成因,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神动”。文章里还列举了几个类似的案例,有一个案例和陈守义当年的经历几乎一模一样:一个人在家中睡觉时,床突然剧烈震动起来,周围的东西却安然无恙,震动持续了几分钟后自行平息。
陈守义拿着杂志的手都在发抖,他反复读了那篇文章好几遍,每一个字都像针一样扎进他的心里。原来,他当年经历的不是幻觉,也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一种科学尚未完全解释清楚的超自然现象。他赶紧把这篇文章剪了下来,小心翼翼地贴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那天晚上,陈守义把这件事跟已经长大成人的小远说了。小远听了之后很惊讶,说他以前一直以为爸爸是在编故事吓唬他。李秀兰也凑过来说:“难怪我那时候总做噩梦,梦见床在跳,原来不是我记错了。”陈守义拿出那个笔记本,把剪下来的文章给他们看,夫妻俩感慨万千。
如今,陈守义已经八十多岁了,县委宿舍大院早就翻新了,当年的苦楝树、绒花树和青桐树也换成了新的树种,可他依然清晰地记得1966年那个深冬的夜晚。每当他跟孩子们说起这件事时,孩子们总是半信半疑,觉得是爷爷在讲神话故事。可陈守义知道,那不是神话,而是他亲身经历过的真实事件。
有时候,他会坐在院子里的长椅上,看着眼前的景象,思绪总会回到那个诡异的夜晚。他不知道那股无形的力量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它来自哪里,或许是来自遥远的外太空,或许是来自地球深处的某种神秘能量,又或许是来自另一个我们还未发现的世界。但他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总有一天,人类会解开“神动”现象的奥秘,找到那个夜晚震动他床铺的真正原因。而那个夜晚,也成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像一颗神秘的星辰,在他的生命里闪烁着奇异的光芒。
陈守义躺在东厢房的木床上,身上盖着两床厚棉被,还是能感觉到从窗缝钻进来的寒气。他是县委办公室的文书,白天整理了一天的文件,累得沾床就睡,此刻正发出均匀的鼾声。身旁的妻子李秀兰侧躺着,呼吸轻柔,五岁的儿子小远蜷缩在两人中间,小脸蛋冻得有点红,嘴角还沾着下午吃的红薯渣。桌角的煤炉里,最后一块蜂窝煤正慢慢燃尽,偶尔发出“噼啪”的轻响,在墙上投下晃动的光影。
凌晨三点左右,一阵剧烈的震动突然从床底传来。陈守义像是被人猛地踹了一脚,整个人随着床板向上弹起半尺高,又重重落下。他的鼾声戛然而止,眼睛“唰”地睁开,脑子一片空白。起初他以为是梦魇,毕竟白天听老同事讲了不少运动中的奇闻,或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下一秒,又一阵更强烈的震动袭来,床腿与地面碰撞发出“咚咚”的闷响,棉被都从身上滑下去了大半。
“咋了?老陈,你折腾啥?”李秀兰被惊醒,迷迷糊糊地推了他一把。可她的手刚碰到陈守义,就感觉到了不对劲——不是丈夫在动,是整张床都在跳!她瞬间清醒了,借着窗外透进来的微弱月光,惊恐地看着床板像筛子一样上下颤动,挂在床头上的毛巾都甩了起来,发出“啪嗒啪嗒”的声响。
“别乱动!抓住孩子!”陈守义急声喊道,伸手紧紧抱住小远。小家伙被吓得哇哇大哭,手脚乱蹬。陈守义强压着心头的恐惧,目光扫过房间。桌上的搪瓷缸安安稳稳地放在那里,没有丝毫晃动;墙上的毛主席画像端端正正,连画框都没动一下;窗外一片死寂,连风刮过树叶的声音都没有,只有院角那只平时稍有动静就狂吠的大花狗,此刻安静地趴在狗窝门口,脑袋耷拉着,像是没察觉到任何异常。
“是地震吗?”李秀兰的声音带着哭腔,紧紧抓住陈守义的胳膊。陈守义皱着眉摇头,他小时候经历过一次小地震,那时候整个房子都在晃,窗户玻璃“嗡嗡”作响,院子里的鸡飞狗跳,可现在除了这张床,周围的一切都平静得可怕。他挣扎着想爬起来,可床板震动得太厉害,刚撑起身子就被晃得坐回床上。
“我看看床底!”陈守义咬着牙,趁着一次震动的间隙,猛地弯腰钻到床底下。床底空荡荡的,只有几团灰尘和小远丢的一只布老虎,床腿是结实的枣木做的,没有松动,也没有任何东西支撑或撬动。他伸手摸了摸地面,冰冷的水泥地平整光滑,没有裂缝,也没有凸起的石块。就在这时,又一阵震动传来,他能清晰地感觉到震动是从床板本身发出的,像是有股无形的力量在下面托着床上下起伏,力道大得能把他整个人顶起来。
他赶紧从床底钻出来,正好看见小远的一只棉鞋从床上掉下去,落在地上纹丝不动,仿佛那剧烈的震动只存在于床的范围之内。李秀兰已经吓得脸色惨白,把小远死死抱在怀里,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流。陈守义握住妻子的手,发现她的手冰凉刺骨,还在不停发抖。他抬头看向窗外,月亮躲进了云层,院子里黑漆漆的,只能隐约看见树木的轮廓,连一丝风都没有,空气静得让人窒息。
这样的震动持续了大概两三分钟,却像是过了两个小时那么漫长。当震动慢慢平息时,陈守义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贴在身上冰凉。他试探着动了动身子,床板安安稳稳地停在那里,仿佛刚才那场诡异的跳动从未发生过。他小心翼翼地爬下床,脚刚落地就打了个趔趄,不是因为震动,而是因为腿肚子还在发软。
他走到门口,轻轻拉开门栓。院子里静得出奇,只有大花狗偶尔发出一声低低的呜咽。他借着月光走到邻居王主任家门口,侧耳听了听,里面传来均匀的鼾声,显然王主任一家睡得正香。他又走到院角的狗窝旁,大花狗抬起头看了他一眼,尾巴轻轻摇了摇,又耷拉下去,没有丝毫焦躁不安的样子。
回到房间,李秀兰还抱着小远发抖,小远已经哭累了,在妈妈怀里抽噎着。“老陈,到底咋回事啊?”李秀兰的声音带着颤抖。陈守义坐在床沿,摸着床板,眉头紧锁。他仔细检查了床的每一个部件,枣木床腿结实稳固,床板之间的榫卯结构也没有松动,床底下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他又走到桌前,拿起搪瓷缸晃了晃,里面的水还很满,没有洒出来的痕迹。
“不是地震,要是地震,全院都得有感觉。”陈守义沉声道,“也不是床的问题,我刚检查过了,结实得很。”“那……那是啥啊?”李秀兰往他身边挪了挪,眼神里满是恐惧,“是不是……是不是有啥不干净的东西?”陈守义瞪了她一眼:“别瞎想,都是封建迷信。”话虽这么说,他自己心里也犯嘀咕,活了三十多年,他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怪事。
那一夜,陈守义再也没睡着。他靠在床头,眼睛盯着床板,生怕它再突然跳起来。天快亮的时候,他才迷迷糊糊地合了会儿眼,梦里全是床板跳动的画面,还有一只看不见的大手在床底下操控着一切。
第二天一早,陈守义把这件事跟办公室的同事们说了。有人听了哈哈大笑,说他是做噩梦了;有人皱着眉说,会不会是地下有老鼠或者蛇之类的东西在捣乱;还有个老同事压低声音说,他老家以前也发生过类似的事,说是“地脉动”,是有神仙路过。陈守义自己也觉得这些说法都不靠谱,老鼠和蛇怎么可能让整张床都跳起来?“地脉动”更是封建迷信。
从那以后,陈守义就特别留意关于奇怪震动的新闻和资料。那时候信息不发达,他只能通过报纸、杂志和广播了解情况。他问过地震局的同志,对方说1966年冬天济宁地区根本没有发生过地震,甚至连轻微的地壳活动都没有记录。他又问过周围的亲戚朋友,有没有人经历过类似的事,大家都说从来没听说过。
这件事成了陈守义心里的一个疙瘩,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会想起那个夜晚床板跳动的诡异感受,还有妻子和儿子惊恐的表情。他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当时太疲劳,产生了幻觉。可那真实的震动感,还有妻子也亲眼目睹了这件事,又让他否定了幻觉的说法。
转眼到了1982年,陈守义已经五十多岁了,从县委办公室调到了文化馆工作。一天,他在单位的图书室整理杂志时,无意间翻到了一本《飞碟探索》。这本杂志他以前听说过,是专门介绍不明飞行物和各种超自然现象的。他本来没太在意,可当他翻到其中一页时,眼睛突然亮了起来。
那篇文章的标题是《神秘的“神动”现象》,里面详细描述了一种奇怪的超自然现象: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会出现局部的、剧烈的震动,这种震动只影响特定的物体,周围的环境却丝毫不受影响,科学家们至今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的成因,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神动”。文章里还列举了几个类似的案例,有一个案例和陈守义当年的经历几乎一模一样:一个人在家中睡觉时,床突然剧烈震动起来,周围的东西却安然无恙,震动持续了几分钟后自行平息。
陈守义拿着杂志的手都在发抖,他反复读了那篇文章好几遍,每一个字都像针一样扎进他的心里。原来,他当年经历的不是幻觉,也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一种科学尚未完全解释清楚的超自然现象。他赶紧把这篇文章剪了下来,小心翼翼地贴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那天晚上,陈守义把这件事跟已经长大成人的小远说了。小远听了之后很惊讶,说他以前一直以为爸爸是在编故事吓唬他。李秀兰也凑过来说:“难怪我那时候总做噩梦,梦见床在跳,原来不是我记错了。”陈守义拿出那个笔记本,把剪下来的文章给他们看,夫妻俩感慨万千。
如今,陈守义已经八十多岁了,县委宿舍大院早就翻新了,当年的苦楝树、绒花树和青桐树也换成了新的树种,可他依然清晰地记得1966年那个深冬的夜晚。每当他跟孩子们说起这件事时,孩子们总是半信半疑,觉得是爷爷在讲神话故事。可陈守义知道,那不是神话,而是他亲身经历过的真实事件。
有时候,他会坐在院子里的长椅上,看着眼前的景象,思绪总会回到那个诡异的夜晚。他不知道那股无形的力量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它来自哪里,或许是来自遥远的外太空,或许是来自地球深处的某种神秘能量,又或许是来自另一个我们还未发现的世界。但他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总有一天,人类会解开“神动”现象的奥秘,找到那个夜晚震动他床铺的真正原因。而那个夜晚,也成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像一颗神秘的星辰,在他的生命里闪烁着奇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