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榆走后,医馆里确实安静了不少。起初几日,林小荷总觉着耳边少了那声清脆的“师娘”,心里头空落落的。安生也时常跑到陈榆住过的小屋门口,探头探脑地叫“榆哥”,得不到回应,便扁着小嘴回来,窝在林小荷怀里。
日子,仿佛一下子慢了下来。
但这慢,并非停滞,而是另一种节奏。像溪水流过浅滩,看似舒缓,实则一刻未停。
沈远山不再像以前那样,将所有抓药、炮制的杂事都交出去。他重新系上了久违的围裙,每日清晨,在病患尚未上门时,便静静立于药柜前。戥子在他手中起落,精准得如同呼吸。研磨药材时,石臼发出的单调声响,和着窗外鸟鸣,竟有种奇异的安宁。
林小荷也调整了药膳坊的开张频率,从每旬两次改为一次,只选在镇上大集的日子。空闲下来的上午,她便带着安生,在药园里消磨时光。不再是急着采收或除草,而是慢悠悠地,教安生认叶子。
“安生你看,这是薄荷,闻闻,凉不凉?”
“这是紫苏,叶子背面是紫色的,揉一揉,香不香?”
安生似懂非懂,用小手指小心翼翼地触摸叶片,凑近闻闻,然后学着娘亲的样子,用力点头,奶声奶气地重复:“凉!”“香!”
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洒下,光影斑驳。母子俩的身影,融在这片亲手培育的绿色里,时光都变得柔软。
沈远山得空时,也会过来。他不怎么做声,只是负手站在地头,看着那些蓬勃生长的药材。有时蹲下身,拨开一株黄芪的根部,查看长势;有时掐一片黄芩的叶子,在指尖捻碎,细闻药气。他的目光专注而深沉,仿佛在与这些草木无声地交流。
午后,若没有病人,沈远山便会泡上一壶清茶,将苏文瑾和周老院判赠与的医书再次拿出,细细研读。有了这两年扎根乡野的实践,再回头看这些理论,竟有了许多新的感悟。他时而提笔批注,时而凝神思索,一坐就是一下午。
林小荷则开始尝试制作更复杂的药膳膏方。她将采收的枸杞、红枣、桂圆等,配上药材,用小火慢慢熬炼,控制火候成了最关键也最耗心神的事。灶间的香气因此变得更加绵长醇厚,常常弥漫一整日。
安生是这慢时光里最快乐的元素。他穿着开裆裤,在医馆和院子间摇摇晃晃地探索。有时会爬到爹爹的书桌下,抱着他的腿撒娇;有时会钻进灶房,仰着头看娘亲熬膏方,被香甜的热气熏得眯起眼。他的咿呀学语,成了这安静空间里最动听的背景音。
偶尔有相熟的乡亲来看病,也不再是来去匆匆。看完诊,若是天色尚早,会坐下来喝杯林小荷泡的药茶,聊聊家里的琐事,说说地里的收成。医馆仿佛成了村里一个温暖的驿站,不仅医治身体,也安顿心神。
这一日,黄昏时分,最后一位抓药的村民离去。沈远山洗净了捣药的石臼,林小荷擦亮了灶台。安生玩累了,靠在她膝头昏昏欲睡。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将三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空气中,药香、茶香、还有晚炊的饭菜香,悠悠地混合在一起。
“慢下来,也挺好。”林小荷轻轻拍着儿子的背,轻声说。
沈远山望向窗外那片在暮色中愈发沉静的药园,点了点头:“嗯。根扎得深了,才能不慌不忙。”
他们没有急着去寻找新的学徒。有些成长,需要时间;有些空缺,需要用心去体会。这慢下来的光阴,如同文火慢炖的汤羹,看似平淡,却正悄然滋养着更深沉的力量,酝酿着更醇厚的滋味。
日子,就在这晨露微曦、炊烟袅袅中,不紧不慢地流淌着。每一刻,都踏实而温暖。
        日子,仿佛一下子慢了下来。
但这慢,并非停滞,而是另一种节奏。像溪水流过浅滩,看似舒缓,实则一刻未停。
沈远山不再像以前那样,将所有抓药、炮制的杂事都交出去。他重新系上了久违的围裙,每日清晨,在病患尚未上门时,便静静立于药柜前。戥子在他手中起落,精准得如同呼吸。研磨药材时,石臼发出的单调声响,和着窗外鸟鸣,竟有种奇异的安宁。
林小荷也调整了药膳坊的开张频率,从每旬两次改为一次,只选在镇上大集的日子。空闲下来的上午,她便带着安生,在药园里消磨时光。不再是急着采收或除草,而是慢悠悠地,教安生认叶子。
“安生你看,这是薄荷,闻闻,凉不凉?”
“这是紫苏,叶子背面是紫色的,揉一揉,香不香?”
安生似懂非懂,用小手指小心翼翼地触摸叶片,凑近闻闻,然后学着娘亲的样子,用力点头,奶声奶气地重复:“凉!”“香!”
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洒下,光影斑驳。母子俩的身影,融在这片亲手培育的绿色里,时光都变得柔软。
沈远山得空时,也会过来。他不怎么做声,只是负手站在地头,看着那些蓬勃生长的药材。有时蹲下身,拨开一株黄芪的根部,查看长势;有时掐一片黄芩的叶子,在指尖捻碎,细闻药气。他的目光专注而深沉,仿佛在与这些草木无声地交流。
午后,若没有病人,沈远山便会泡上一壶清茶,将苏文瑾和周老院判赠与的医书再次拿出,细细研读。有了这两年扎根乡野的实践,再回头看这些理论,竟有了许多新的感悟。他时而提笔批注,时而凝神思索,一坐就是一下午。
林小荷则开始尝试制作更复杂的药膳膏方。她将采收的枸杞、红枣、桂圆等,配上药材,用小火慢慢熬炼,控制火候成了最关键也最耗心神的事。灶间的香气因此变得更加绵长醇厚,常常弥漫一整日。
安生是这慢时光里最快乐的元素。他穿着开裆裤,在医馆和院子间摇摇晃晃地探索。有时会爬到爹爹的书桌下,抱着他的腿撒娇;有时会钻进灶房,仰着头看娘亲熬膏方,被香甜的热气熏得眯起眼。他的咿呀学语,成了这安静空间里最动听的背景音。
偶尔有相熟的乡亲来看病,也不再是来去匆匆。看完诊,若是天色尚早,会坐下来喝杯林小荷泡的药茶,聊聊家里的琐事,说说地里的收成。医馆仿佛成了村里一个温暖的驿站,不仅医治身体,也安顿心神。
这一日,黄昏时分,最后一位抓药的村民离去。沈远山洗净了捣药的石臼,林小荷擦亮了灶台。安生玩累了,靠在她膝头昏昏欲睡。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将三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空气中,药香、茶香、还有晚炊的饭菜香,悠悠地混合在一起。
“慢下来,也挺好。”林小荷轻轻拍着儿子的背,轻声说。
沈远山望向窗外那片在暮色中愈发沉静的药园,点了点头:“嗯。根扎得深了,才能不慌不忙。”
他们没有急着去寻找新的学徒。有些成长,需要时间;有些空缺,需要用心去体会。这慢下来的光阴,如同文火慢炖的汤羹,看似平淡,却正悄然滋养着更深沉的力量,酝酿着更醇厚的滋味。
日子,就在这晨露微曦、炊烟袅袅中,不紧不慢地流淌着。每一刻,都踏实而温暖。